2020-11-23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年來,武宣縣各單位、各部門把握脫貧攻堅正確方向,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針對貧困殘疾人的實際需求,靶向治療、精準施策,讓貧困殘疾人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有力地推動全縣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用真抓實幹兌現「決不讓一個殘疾人掉隊」的莊嚴承諾。
抓服務 讓關愛更貼心
「你們想得太貼心、周到了,不但經常主動上門為我們服務,還幫我家解決了不少困難。」9月29日,知道工作人員要來,桐嶺鎮和律村貧困殘疾人李幫之的家人早早就在家裡等候,看到工作人員就樂呵呵地說,「感謝黨、感謝政府對我們的關心,每次都麻煩你們了!」
這是武宣與達康社工家政服務公司合作,為肢體1-2級,精神、智力1-4級(男16-59周歲、女16-54周歲)的無自理能力的貧困殘疾人實施的居家託養上門服務,為他們上門開展健康監測、基本生活護理、生活自理能力訓練、運動功能訓練、社會適應能力輔導等服務。通過第三方服務機構為殘疾人提供上門服務,不僅增強他們的獲得感,為他們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還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質量,樹立起樂觀的生活態度。近年來,武宣縣多次組織工作人員深入貧困殘疾人家中,篩查了解貧困殘疾人的康復、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根據他們的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實施上門送康復、無障礙改造、勞動技能培訓等各類扶殘助殘服務項目,優先保障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的基本需求。
抓項目 讓幫扶更精準
扶殘脫貧,如何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武宣縣從致貧原因入手,一改扶貧常見的「大水漫灌」模式,有針對性地實施精準「滴灌」,通過發動基層農村黨員開展「黨員扶殘·溫暖同行」項目,就近結對幫扶本村就業年齡段貧困殘疾人,並指導幫扶對象分析致貧原因,為他們選好生產經營項目。同時,該縣及時啟動殘疾人輔助性就業基地,並依託縣殘疾人「陽光助殘扶貧基地」,讓貧困殘疾人通過輔助性就業、發展養殖業等方式增加收入,進一步緩解殘疾人家庭的經濟壓力,從而推進增收脫貧。今年以來,該縣在為110戶貧困殘疾人家庭開展技術培訓服務的同時,還給他們發放脫溫土雞苗7700羽及飼料22噸。
「政府給家裡做了無障礙改造,發了低保和兩項補貼,還幫我發展養殖項目,以前欠帳也還清了。」家住黃茆鎮大浪村的貧困殘疾人梁志發在2017年順利摘掉窮帽,心裡充滿了對黨和政府的感激。
抓政策 讓保障更有力
武宣縣紮實做好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審查工作和發放工作,並出臺提高低保補助的標準,確保無勞動力的貧困殘疾人能通過「低保+殘疾人兩項補貼」等兜底政策實現「一超」的脫貧目標。目前,該縣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的困難殘疾人為17324人次,基本實現應享盡享和全覆蓋。同時,該縣強化推動把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家庭或成年重度殘疾人納入城鄉低保兜底保障範圍,剩餘118戶153名未脫貧貧困殘疾人全部納入低保保障,實現應納盡納,並將符合條件的全部提高到A類標準。
同時,該縣加強對貧困疑似殘疾人的評殘辦證工作。今年3月份以來,全縣各有關單位主動作為,積極開展為貧困殘疾人辦理殘疾證工作,根據《武宣縣脫貧攻堅研判小組2020第二次會議紀要》,由縣財政資金兜底解決智力精神類無證貧困殘疾人和癱瘓在床的肢體類無證殘疾人的全部評定費用。
該縣把辦證窗口搬到貧困殘疾人「家門口」,切實解決他們多年來的辦證難題,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截至目前,該縣為殘疾人及其家庭開展的集中評殘和上門評殘服務已覆蓋全縣10個鄉鎮。2017年以來,先後多次邀請廣西腦科醫院專家為1300多名貧困智力精神類殘疾人開展集中評殘辦證活動,為129名癱瘓在床、行動不便的重度肢體殘疾人開展上門評殘活動,為他們節省交通費、殘鑑費等約130萬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的話,也是武宣廣大殘疾人工作者矢志不移的奮鬥目標。截至目前,該縣共為246名有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提供居家託養上門服務,為399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進行了無障礙改造,1139名(次)有勞動能力和意願的貧困殘疾人通過實用技術培訓掌握1門以上的勞動技能,856名農村貧困殘疾人通過發展種植養殖項目實現增收。如今,該縣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4582戶5470人已全部脫貧。
圖文:張桂芬
原標題:《武宣縣真抓實幹,堅決不讓一個貧困殘疾人掉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