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日本沉沒》後很震驚,一部科幻作品竟然能把一個民族深處最敏感、脆弱的對未來的恐懼感體現出來,我就想寫一部中國的《日本沉沒》。中國人對未來對末日的恐懼是什麼?我想了很多年,沒想出來。但作為人類,我們對宇宙肯定有共同的恐懼,這也是《三體》重要的思考來源。」
——劉慈欣
今天,日本文學最大的奇蹟之一《日本沉沒》,經過第三次影視化改編,再次上映了。
小松左京x湯淺政明x坂本龍一,這次,能行嗎?
據說,從小看漫畫長大的孩子,是輕易不會想去東京工作的,因為,東京是在各類作品中被摧毀率最高的城市,沒有摧毀過東京的幻想系作家,也不是真幻想系。
2020年這個不斷見證「活久見」之年,日本人也未卜先知一般推出了《日本沉沒2020》,真是「元氣滿滿」的一年啊!
01
《日本沉沒》的軟化
日本的演藝界就像一個收藏家一樣,有「洗版」的習慣,名作改編至少會拍三個版本,比如經典作品《白色巨塔》平均五年新拍一版。
而《日本沉沒2020》,算是《日本沉沒》的第三個主線版本。
小松左京的科幻小說《日本沉沒》,以狂想日本列島因地殼大變動而沉入海底,講述了地質學家研究發現由於地殼變化,整個日本將在380餘天后沉入海底,日本政府、科學家、民眾與天災戰鬥的故事。
《日本沉沒》的故事極其硬核與殘酷,僅僅是這四個字印在封面上,一個字都不用寫,估計也能賣爆,因為,每個人都會在裡面加入自己的猜想和推理。
果然,1973年它一發表就轟動日本社會,銷出四百萬冊,獲得第27回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並迅速影視化。
1973年第一版的《日本沉沒》電影,陣容非常硬派,導演是拍大河劇和任俠電影的森谷司郎,主人公演員藤岡弘是演出假面騎士的硬漢。
那時的《日本沉沒》還近乎於現實題材,悲壯情緒滿格,當年創造了入場人數超過50萬,票房高達四十億日元的記錄。
彼時的日本,所有人都在談論《日本沉沒》,可惜1973年沒有網際網路來留存當年的口水盛況。
到了2006版的《日本沉沒》,男主演是1974年出生的文藝男草彅剛,導演樋口真嗣出身於「搶錢俱樂部」GAINAX,和庵野秀明算是朋友,主要拍動畫,也拍攝漫改作品。
雖然這一版本的災難特效視覺化非常專業,但是,此時《日本沉沒》的危機感已經「玩笑化」,和其他動漫作品中玩動輒就摧毀世界的橋段差不多了。
此外,《日本沉沒》還有個副線版本叫做《日本之外全部沉沒》,看起來像是個小成本B級片,實際原著上也是大佬筒井康隆的作品。
筒井康隆初中時智商就達到178,《穿越時空的少女》、《紅辣椒》都是他的原作。他和《日本沉沒》的作者小松左京,短篇王星新一,並稱為日本科幻「御三家」。
雜誌上的日本科幻御三家照片,星新一、小松左京、筒井康隆,《日本以外全部沉沒》據說來自三人在一次飯局上偶然的玩笑,並和原作《日本沉沒》一起分獲74年日本星雲賞的最佳長篇和短篇
《日本以外全部沉沒》2006年被改為電影上映,海報上強調了「原典」小松左京
能讓一個大佬放下身段去戲仿與解構的作品,其存在一定有其獨特的價值。小松左京讓日本沉沒,筒井康隆則讓日本之外的國家全部沉沒,各國精英流亡日本。
電影中,藝術家、大導演來客串日本特色的英雄怪獸特攝片,展示的是一場鬧劇,也是一種政治寓言——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獨大,都是對其他族群的壓迫。
小松左京創造的是日本民族的命運悲劇,然而,經過成千上萬創作者的海量創作堆砌,世界毀滅都成常態,日本沉沒也沒啥了不起了。
況且,有了前兩部改編電影將原著大幅軟化(而且並不算成功),再加上筒井康隆的戲仿,《日本沉沒》還能翻出什麼花樣呢?
02
苦樂的日本
《日本沉沒》之所以當時「震驚」四百萬日本讀書人,是因為這部作品的立意一直在當代日本人的知識結構底層沉睡。
日本一直是個「物哀」的國家,櫻花雖美不長久,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日本是個永遠在推翻自己之前的時代的國家。戰國時代苦,因為戰爭不斷,百姓窮苦,連想上洛(去京都控制天皇)稱霸的大名(日本的地方諸侯),理想也不過「是上洛之後,我要吃蓋了一個雞蛋的紅豆飯……」
德川幕府讓日本內部長久和平數百年,迎來的是黑船入侵,喪權辱國……又是一個值得批判的時代。
昭和前部就不說了,《日本沉沒》發表的1970年代,正值國際風雲變幻,鐵幕,冷戰,核危機……日本看似經濟繁榮,但是,整個世界不過是放大版的戰國爭霸。
《日本沉沒》很符合當時的一種末日觀,只不過,具體到了日本自然沉沒這種形式,在立意上超越了政治性的對抗,變成了一種天命的決絕,才讓絕望感無限放大。
這是一部沒有救世主的災難作品。
從創作角度來看,《日本沉沒》之後,日本的幻想系作品雖然眾多,但是在結構立意上突破這部作品的作品很少。
反倒是多年後,美國人拍出來的《2012》,以及中國的《流浪地球》,既拋棄了救世主模式,也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國民性。
平成時代開始,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青年最早開始了廢宅化,即使ACG之外領域的普通青年,也開始了放棄上進的佛系生活,苦中作樂,在無力對抗的社會與命運面前,尋找日常的小確幸。
《小森林日記》《生存家族》等作品,體現苦難中的自我安慰,成了一種日本的文藝系主流價值觀。
此時,他們不但放棄了救世主,也放棄了對抗命運:
命運要碾壓我的時候,我選個舒服點的知識躺下,您隨便碾壓,我幸福了。
雖然我不想提,但是搶錢名作《EVA》,絕對是我躺平,你隨便碾壓的巔峰表達……
03
當湯淺政明遇上日本沉沒
令和的時代來了,平成廢物如今回看起來個個都像硬漢,在這個喪到反而只能苦中作樂的2020年,《日本沉沒2020》的上映,實在是太會看空氣了。
《日本沉沒2020》是TV動畫,從硬漢片到文藝片,再到電影名片改動畫片,完全是把作品改編的序列規則反著走了一遍。
能給這部名著改動畫片背書的,當然就是本片導演——鬼才湯淺政明,他可是能駕馭《惡魔人Crybaby》的狠角色。
之所以被稱作鬼才,是因為他敢於、也能夠駕馭大師的作品進行動畫改編。
湯淺政明的代表作之一《四疊半神話大系》《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出色還原了森見登美彥話癆又脫線的原著小說氣質。
另一部代表作《桌球》,原著漫畫作者則是改編難度超高的松本大洋。
松本大洋是日本漫畫界的路標級人物,《桌球》本身是青年向,對讀者的年齡和閱歷要求都很高,想要改編,首先就要得直面十幾萬鐵粉的挑剔。
《桌球》的第一次影視化是2002年,直接拍了真人電影,因為想動畫化,其挑戰性太高了*,小導演不夠格,大導演不想冒險。十幾年後,才有湯淺政明這種頭鐵又手腕靈活的導演敢於接手。
*動畫和漫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視覺語言,將靜態分格組合構圖的漫畫改編成動畫,絕非水到渠成。動畫的視覺信息流需要控制節奏,而很多漫畫大師的作品,比如松本大洋的《桌球》,展示的節奏感非常微妙,空間和時間的跳躍性也非常強,甚至有靜態寫意的畫面,想要在動畫裡還原原作的氣質,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
湯淺政明對於漫畫節奏在動畫流速中的轉換的把握能力,可能靠天生本能吧。
在《桌球》中,他展現出了近乎幻覺的視覺營造,其新作《不要對映像社出手》也有體現。
正是因此,湯淺政明的另一個標籤是「視覺系」動畫導演。
湯淺會怎麼呈現日本沉沒?
在預告中,《日沉2020》開頭就是東京大火,城鎮破滅,純純地獄模式展開,劇情落卻是家庭向,以東京的武藤家一家四口為主線,故事從如何在大地震下逃離東京開始……
湯淺版《日本沉沒2020》第一話的開篇。動畫本身如何,我們下次再聊~
與這個劇情結構相近的作品《生存家族》也許可以拿來做對比預期,《生存家族》主要是文戲,一種柔軟的當代文明與物資供應鏈的崩潰展示,內核兇險,但是表面上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