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豬排是不少上班族的最愛之一,尤其在飢腸轆轆的中午和加班時刻,一塊金燦燦的炸豬排不僅是慰藉腸胃的上佳食物,也是帶來精神滿足感的源頭之一。在青島出版社《別說你會吃日料》一書中,作者講述了日式炸豬排的來歷以及做法。
從大都市到小集鎮,日本人每天都是行色匆匆。在人流密集的車站和商業區,遍布的各式簡餐店便是繁忙的人們打發肚子的好去處,從拉麵到蕎麥,從鰻魚飯到串燒店,疲憊卻堅毅的路人有自己的選擇。而其中,炸得金黃色的日式炸豬排非常受歡迎,各家食堂、小店的菜單上幾乎都有它們的身影。當一份炸豬排呈上時,食客真能兩眼放光,一口下去,甜鮮的肉汁四溢,真是無上美味。
炸豬排算不上傳統和食,是明治時代逐漸開放肉食禁令後,在牛肉、豬肉為主要食材的西餐化飲食風潮中誕生的料理。在那個日本與西方國家加速交往的年代,誕生出炸豬排這種日洋混合的料理並不算少數,大約同時期出現的「可樂餅」「咖喱飯」都是如此,這些具有日本元素的西洋料理被日本人稱為「洋食」並延續至今。日本洋食多為簡餐,那些年代稍久的洋食店大多創立於明治、大正及昭和初年。
如何才能炸出帶給人幸福感的豬排呢?
豬的品種和部位很重要。用作日式炸豬排的主要豬種有約克夏、藍瑞斯和盤克夏(黑毛豬)。業界認為,養育6 到7 個月的雌豬肉質最佳。
與「和牛」的品牌化戰略相似,日本產的豬肉也在不斷推進品牌化進程。目前,日本最為知名的品牌豬有山形縣的平牧三元豬(三元豬指由三個豬種交配而成,即將A 和B 交配生產的豬再與C 交配生下的品種),鹿兒島縣的黑毛豬(日本最知名的盤克夏黑毛豬)及衝繩縣的阿古豬。如果在炸豬排店看到這些動人的名字,一定不要錯過。
在豬肉部位的選用方面,普遍用的有兩處:大裡脊和小裡脊。大裡脊,日語寫作「ロース」,是豬從胸部到腰部的背側肉,肉色為淡灰紅色,有光澤的肉為上品。
小裡脊,日語寫作「ヒレ」,大裡脊的內側的兩條肉。與大裡脊相比,小裡脊的肉質非常細嫩。不過,由於小裡脊屬稀少部位,一頭豬一般只能取到1 千克,所以在餐廳裡選用的貨源較雜,即便在崇尚國產的日本,小裡脊也多見進口冷凍貨。
吃炸豬排的時候你會發現,有的炸豬排肉質松嫩,有的則有筋膜的幹擾。這是因為料理人預處理的水平存在差異。大、小裡脊在料理前都要先切分,再用工具拍扁。
大裡脊的筋膜較多,需要花心思切斷,如偷懶省略這步,口感就會很差。有的店會採用事先醃漬的方法來處理豬肉,這並不是必需程序,關鍵在於廚師的選擇。麵粉、蛋液、麵包粉是為豬排鮮嫩美味保駕護航的三大護法,它們互相搭配才能營造出豬排外衣漂亮的金黃色、酥脆的口感及迷人香氣。
第一步,裹麵粉。麵粉可以幫助蛋液與麵包粉的結合,吸收食材表面水分,防止油炸時產生油爆「炸開」炸衣。第二歩,裹蛋液。蛋液在加熱後就會凝固,進一步避免炸衣剝離。此外,蛋液在被加熱接近180℃時,其內部會產生化學反應,形成被稱為類黑精素的物質,不僅使炸衣變得金黃好看,還會散發濃鬱的香氣。最後一步,裹麵包粉。在油炸後,麵包粉的水分首先會蒸發,形成油水交替反應,來帶令人銷魂的酥脆口感。
聽起來並不複雜,對吧?可是,麵粉用低筋還是高筋的,蛋液裡是否還需要添加其他配料,麵包粉用乾粉還是新鮮粉,麵包粉的成分與顆粒如何選擇……對於這些細節,每家店的選擇都會有所差異,而這種秘而不宣的細節最終決定了炸豬排到底有多好吃。
用不同的油炸制的豬排也會不同。炸豬排最「名正言順」的炸油當然是豬油,豬油的油酸含量高,與食材產生油水交替反應後,最容易形成酥脆的口感且與豬排很搭。不過,過多攝入豬油並不健康,因此在炸油的選擇上,各家豬排店「八仙過海」,較多的採用動植物油的混合油,如煉瓦亭用的是1:1 的豬油和色拉油,「とんかつ」率先命名者之一的新宿「王ろじ」用的是豬油和白絞油的混合油。
也有完全用植物性炸油的店家,如上海也設有分店的和幸就是用完全植物油,同樣進入中國的銀座梅林用的也是百分百棉籽油。採用完全植物油料理的店家,要實現運用動物油的油炸效果,對廚藝的要求非常高。
此外,受現代人健康飲食和豬類養殖經濟效用的影響,養殖脂肪較少、出肉量大的豬漸成主流。脂肪較少的豬肉在油炸後容易收縮,呈現出「乾燥」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