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字由事兒君團隊新來的小編眠羊提供,事兒君僅負責偶爾的無節操吐槽,請大家多多轉發支持新來的小朋友。羅圈揖~~~)
夏天到了,風扇和空調開始上班了,你還會用扇子麼?
關於扇子,記憶裡出鏡最多的,是搖著蒲扇下象棋的老伯伯,搪瓷缸裡泡著黃大茶。此外,古裝劇裡有搖著摺扇風度翩翩的公子哥,詩詞裡有握著團扇撲流螢的婉約少女。偶爾,穿旗袍的現代女性,也要在拍照的時候,用扇子遮住自己不太潔白整齊的牙齒。
關於扇子的事兒,遠不止以上這些。
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扇子背後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
制扇的主要材料有:竹、木、紙、扇、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等,棕櫚葉、檳榔葉、麥杆、蒲草也能編或製成各種日用工藝扇。如果有能工巧匠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扇子的身價也會噌噌高漲。
扇子的種類很多,歷史最悠久的大概是羽扇。明文震亨《長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扇」字從「羽」也證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現為最早。晉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於殷世高宗。」據前秦王嘉《拾遺記》記載,羽扇始於周昭王時,有盂夏取鵲翅為扇之說,那麼羽毛扇可能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故宮博物院 羽扇
絹宮扇出現在羽扇之後,又被稱作紈扇、團扇、羅扇。喜歡古詩詞的,對這種扇子非常熟悉。畢竟,和它相關的詩詞太多了。「團扇復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入庭樹,從此不相見。」小小一柄團扇,並不僅僅是納風引涼的工具,和才子佳人們之間的悲歡離合也有著不言而喻的關係。
絹宮扇盛行於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宋代以後又與摺扇並駕齊驅,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古代的絹宮扇大多製作精細,裝飾華美:「團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圓、腰圓、六角之形,皆倩名人書畫其上,名曰『團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類。」
故宮博物院 絳色納紗繡佛手花鳥檀柄團扇
粉色八葵形的扇子,看起來是不是很特別?扇面所繡的折枝佛手、菊花及悄立枝頭的一隻五色小鳥也非常可愛,不知道它的主人是不是萌妹子~
故宮博物院 黃色緙絲鳳棲梧桐圖團扇
這把扇子的主人不是萌妹,是貴妃(事兒君插話:你怎麼知道貴妃一定不是萌妹。眠羊眼一橫:萌妹早在宮鬥中被物理消滅啦)。因為它是一把緙絲製成的桐葉式宮扇。緙絲是中國傳統絲織工藝品種之一,工藝繁複,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的人力物力普通人家可承受不了。看看這把扇子,可以想像一下做皇帝的女人活得有多奢華了~
提到摺扇,不少博物館都多多少少有些扇面的藏品。關於它的起源,說法眾多,說它源於東漢、東晉、南齊的都有,這些是認為摺扇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也有人認為摺扇是唐代從高麗傳來的,或說是北宋時從日本傳入的。不過,今天我們不打算上歷史課,就不探討種種說法的對錯了。
故宮博物院 竹股燙花素麵摺扇
湖南省博物館 泥金摺扇 明代
明代人作為時髦習尚使用金扇面,即所謂的「泥金面,烏竹骨」。這把扇子紙質泥金幾何紋扇面,竹扇骨,附有絹帶。泥金是指將金箔或金粉和膠成泥狀,以其塗飾在絹或紙質扇面上,則成泥金扇面。金閃閃的,感覺摸起來會掉金粉啊~
說摺扇不得不提到扇面,唐宋時期,畫扇之風蔚行,小小的扇面成為文人騷客施展才情的筆墨場。而且摺扇使用方便,就更為人所喜愛。明代有明成祖朱棣大力提倡使用摺扇,製作扇子的作坊遍布各地,扇面書畫也隨之更為流行。清代的時候摺扇更是徹底變成了一種藝術。
大家還記得之前唐寅VS文徵明的那期微信嗎,今天有他們倆的扇面。你們比較喜歡誰的?
湖州博物館 文徵明 溪山水閣圖扇
故宮博物院 文徵明紅杏湖石圖扇頁
故宮博物院 唐寅 秋葵圖扇頁
由於摺扇發展到清朝最為成熟,現存的扇面精品中,明清的最多。
湖南省博物館 張熊 雜花湖石圖 清湖南省博物館 姜穎生 松溪論古圖 清
前面看的都是一些比較正常的扇子,(什麼?難道扇子還有不正常的嗎?!)現在我們要來開開眼,看一些特別的扇子!
故宮博物院 蒲編斧式扇
顫抖了麼?黑旋風李逵來也~~~這可真的不是斧頭。用來扇風雖然馬馬虎虎,用來嚇人,確實是極好的。
故宮博物院 化學描金花手搖風扇
已經是今天的風扇的雛形了,看起來有點科技含量吧。這是清朝末期引入宮廷的,主要作為玩具,不過也可以扇風就是了。
故宮博物院 銅鍍金染牙箱童子風扇
童子一手持扇,一手握方巾,一副時時聽候召喚的姿態,時刻準備著為主人效犬馬之勞,完全是來源於生活的造型。這裡的扇子是可以上下揮動的,既作為裝飾又兼具實用功能。
大聲疾呼:各家博物館不要天天當吃貨出曲奇餅乾了好不好!尤其蘇州博物館你家的曲奇餅乾真好吃,但吃了會長肉好不好!
夏天來了,我們必須一邊吃曲奇一邊藉助美貌的扇子趕走脂肪啊。(圍觀群眾表示這都什麼跟什麼啊,這是減肥減瘋魔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