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
早在東晉隆安三年,我國知名高僧法顯去獅子國(今斯裡蘭卡)求取佛經,在哪裡看到被中國當作禮物贈給獅子國的白絹扇,法顯當時就淚崩了:「忽於此玉象邊,見商人以晉地(中國)一白絹扇供養,不覺潸然淚下……」(選自《佛國記》)
宋代
中國的摺扇在發展過程中非常受日本摺扇的影響,從中日兩國交往名單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在《宋史·日本傳》記載,日本僧人來華進貢「檜扇十二枚,蝙蝠扇二枚」。這裡的蝙蝠扇是指由於兩旁扇柄長於扇面,展開後如同蝙蝠羽翼而得名。在當時,從日本傳來的摺扇,在青黑色的紙面上以五彩、金銀色描繪寒蘆蓑蓼、鷗鷺佇立、漁翁垂釣以及鄰水沙灘、荷花、明月等景色,充分發揮了日本在深黑底色上施以金銀彩繪的傳統蒔繪技法,是中日兩國摺扇非常明顯的差異。蘇軾就曾高度評價日本摺扇「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在明朝,摺扇是日本重要外交物資,中國官員普遍認為,「日本唯一刀一摺扇耳」。
明清
在明朝,中國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中國摺扇通過西班牙帝國影響西班牙帝國乃至歐洲王室。因為西班牙帝國與法國同屬於天主教文化,可以看出此時的歐洲摺扇充滿了奢靡之氣,非常華麗。當時的貴夫人紛紛以擁有中國摺扇而自豪,手拿中國摺扇已經成為身份象徵。在西班牙,至今都有「扇語」,西班牙婦女用扇子表達不同的心意,非常像中國的「文胸武肚僧道領,書口役袖媒搧肩」。中國到了清朝,出口歐洲的摺扇則變得很低調,非常符合大英帝國新教的傳統。需要注意的是,當年馬格爾尼公爵訪華,乾隆皇帝專程贈送240把摺扇和26把宮扇,當這些摺扇送達英國展覽時,受到英國貴族的高度追捧。
民間
美麗的扇子不僅僅是官方饋贈佳品,也是民間友誼紐帶。1924年,印度知名詩人泰戈爾來到中國,參觀中國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的表演。雙方在文化領域上進行深入交流,梅蘭芳親自表演了知名劇目「洛神」。交流結束後,梅蘭芳將自己珍藏的由京劇大師包括他自己和譚鑫培等知名藝術家灌制唱片贈與泰戈爾。泰戈爾則在自己的白色紈扇上寫了詩句,回贈梅蘭芳。因為是紈扇,泰戈爾便以兩種語言書寫,一種是孟加拉文,一種是英文,而使用工具則是中國傳統的毛筆和墨汁。這件普普通通的紈扇,一下子就成了中外友誼溝通的傳說。泰戈爾的詩也流傳下來,中文意思是:
親愛的,你用我不懂得語言的面紗遮蓋著你的容顏正像那遙望如同一脈縹緲的雲霞被水籠罩著的峰巒
當時梅蘭芳先生也回贈了一把摺扇,上面寫著《洛神》的唱詞,原文如下:
漫天雲霞溼輕裳如在銀河碧河旁縹緲春情何處傍一汀煙月不勝涼
這兩把見證中外交流的傳奇扇子至今保留在梅蘭芳紀念館內。
寒言冰語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古往今來在眾多饋贈禮品名單上,扇子一直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通過四個小例子,講述了中外溝通中扇子的橋梁作用。
扇子以其文學、繪畫、書法、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集於一身,既有便捷方便攜帶的優點,也有可以留下筆墨的空間,實在是進行文化溝通最為方便的文化產品。說個小經歷,今年去廣州遊玩,好友贈我餘秋雨先生的著作「書法、崑曲、普洱茶」,當時著實沒想到會收到這麼貴重的禮物,無以為報,只好將隨身攜帶的摺扇回贈,上面寫著太原剛剛挖掘的歷史遺蹟「卓微堂」。這應該是太原本地的一座古代書院,2019年才讓它的牌匾重見天日,我自己十分喜歡這個名字,便寫在一柄摺扇上,錄製視頻經常拿出來。當時沒想到這把摺扇真的發揮作用了,此刻成為我倆友誼連接的紐帶,想想帶著扇子行走江湖還真是有不少方便之處。
在今天崇尚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中,我個人是不主張穿漢服、留長辮子這種行為藝術的,我認為文化的價值在內部,能夠背誦百首詩詞的人,哪怕她金髮碧眼,我也會把她當作同胞。在面子和裡子中間有一個非常好的協調之物,那就是扇子。一把扇子會讓一個男人瞬間充滿文雅氣息,而扇子上的文字也能很好地表達一個男人的氣質。而女士的一把小小檀香扇不僅可以驅蟲護香,也能帶出女人天然的恬靜感覺。所以我個人更推崇扇子文化在中國的發揚光大,因為很明顯,扇子既是古物,也能創新;既有外在,也有內斂;既是東方的,也是西方的。這是一種世界的文化現象,可以好好地推廣的文化產品。
#古代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