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10集 || (第二回復講)

2021-02-13 說法獅子吼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先來總結第八集、第九集的重點。

第八集有七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是:舍利弗在僧團中的地位。

(一)是僧團中的首座弟子。與大目犍連並稱是佛陀的左右臂。

(二)是佛陀最信任的弟子,也是能擔重任的弟子。

(三)是僧團中最有威望的、深受廣大僧眾尊敬和愛戴的長老。

第二個重點:舍利弗怎樣對待毀謗他的比丘?怎樣對待搶佔座位的比丘?

(一)用手撫摸毀謗他的比丘的頭,慈祥地和比丘說話。

(二)接受比丘的懺悔。鼓勵比丘改過。

(三)把好座位讓給比丘,自己樹下靜坐一宿,以身示範,彰顯舍利弗的高尚品格。

(四)舍利弗為什麼要先於佛陀涅槃?

諸佛的上首弟子是這樣做的。舍利弗不忍心見佛陀涅槃。

第三個重點:舍利弗對眾僧的幾段臨別開示,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一)佛陀出現在世間,要幾千萬年才能遇到一次,遇到了要珍惜。

(二)能夠聽聞佛陀正法,也是百千萬億生中稀有的,也要倍加珍惜。

(三)延續佛陀的慧命,是每個佛弟子的使命。

第四個重點:舍利弗涅槃後,佛陀對大眾的開示有何深遠意義?

(一)無常是世間的真相,生滅是自然的法則。舍利弗先於佛入涅槃,是法的自然順序。

(二)人雖不在,法不會失去。佛陀永遠活在信的人心中,佛陀會永遠照顧他。

(三)進入涅槃,去極樂世界,是第一重要的功夫!

(四)大智舍利弗,他的智慧廣大無邊,除佛陀外,無人可比。

第五個重點:琉璃王族要滅釋迦族,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為什麼佛也救不了釋迦族?目犍連神通第一,為什麼也救不了釋迦族?

(一)神通不是根本之法,神通不抵業力。

(二)神通不能了生死出輪迴。

(三)不能和眾生結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第六個重點:目犍連尊者是怎樣對待蓮華色女的?蓮華色女是怎樣成為佛陀弟子的?

(一)不鄙視、不歧視,耐心傾聽她訴說自己的身世和種種不幸遭遇。

(二)不看表象看真心,他看到蓮華色女的心很真、很善、很美,他同情她、憐憫她、幫助她。

(三)改過自新,是離苦得樂的不二法門。

(四)蓮華色女成為模範比丘尼,成為比丘尼中的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功不可沒。

第七個重點:目犍連尊者是佛陀弟子中的神通第一,為什麼還會被外道所害?

(一)為了傳播佛法的種子,給後代做個為法犧牲的榜樣。

(二)肉體是無常的,業報是要了結的。

(三)生死問題在覺悟者面前不是問題,有生就有死。對於死,完全不必要驚慌、恐懼。重要的是你在亡身的時候,能不能不迷而入涅槃。「不迷」這兩個字太重要了。

(四)目犍連的不迷入涅槃。佛陀讚美他,他的犧牲真是無限之美!

第九集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大迦葉尊者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

(一)出身富貴家庭,父親是大富長者,他捨棄富貴榮華,去做修苦行的頭陀。

(二)志氣清高,不著欲染。

(三)舍富乞貧,為貧困老母提供種福田的機會,老母以此功德,壽終之後得以生天。

(四)樹立法幢,做艱苦卓絕的修行榜樣。依照自己的志趣,堅定不移地去實踐自己的理想。讓後來者對少欲知足的頭陀的苦行,能夠尊重與實行。

(五)不貪名聞,不求利養,不住精舍,不舍苦行,一心一德,鞏固僧團。

(六)將來佛陀正法的毀滅,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壞,而是僧團的腐敗與崩潰!

第二個重點: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作為菩薩眾的代表列為上首,有何重要意義?

(一)這三位大士在法會上作為菩薩眾的上首,含義很深。他們三位和淨土的緣非常深。

(二)普賢菩薩代表「密淨不二」,文殊菩薩代表「禪淨不二」,彌勒菩薩代表當來承傳。教、禪、密是佛法修學的幾大綱領,全包括在內了,其餘的無所不包。

(三)阿彌陀佛名號是大總持法門,沒有一法是阿彌陀佛之外的。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

(四)學習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的發願文,見賢思齊,學習先聖,導引眾生回歸極樂。這是一代聖教的指歸。

第六、七、八、九集的重點說完了。

我們對每一集整理出幾條所謂的重點,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

目的只有一個,給同修們一個抓手,幫助同修們理解經文,僅此而已。也未必適合每一個人,僅供參考。同修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號入座。有針對性地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

我們第二次復講《無量壽經》,重點放在篤行上。

就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忌空談,切忌貪多。做到落實一個是一個,解決一個是一個。還是那句老話,就是重實質,不重形式。

要抓住重點,掃除障礙。

你學佛路上哪個障礙最大,你就先掃除哪個。

就像攻克碉堡一樣,哪個碉堡火力最猛,殺傷力最大,你就必須先把它拔掉,才能掃清前進的道路。

有人孝道缺失或不圓滿,不孝父母,不敬師長;

有人嗔恨心強,不是恨這個,就是恨那個,覺得誰都對不起自己;

有人嫉妒心強,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有的人心術不正,詛咒別人,希望別人倒黴;

有人心量小,遇事斤斤計較,不能包容人,沒有朋友;

有的人無理辯三分,得理不饒人;

有人貪戀牽掛,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

有的人真假不辨,抓住假的死死不放,把真的放下了;

有的空喊口號不幹實事,玩假把式,搞花架子,自欺欺人,到頭來一無所獲。

種種現象,不勝枚舉。

同修們,要想今生成就,必須動真格的。

你的人生目標是否確立?只有確立了人生目標,才能選擇走什麼樣的路。不同的人生目標走不同的路。確立了目標,選好了路,最後是怎樣走好這條路,一直到終點。這是人生的三部曲。

我為什麼用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五位位居上首的尊者?

我用講故事的方法,向大家介紹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目的只有一個,強化人性化,弱化神秘化。怎樣解釋這兩句話?就是我要把他們講成人,我不要把他們講成神。

我為什麼想啟用這種方法?

一是佛菩薩點化,用這種方法接地氣,效果好;

二是現實生活給我的啟示。

什麼啟示?

十年的弘法之路,我遇到了這樣四種人:

第一種人:傲慢無禮,目中無人。

什麼高僧大德全不在話下,大有一覽眾山小之勢。

第二種人:誰都學不來。

你說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這樣的人會說,哎呀,人家是再來人,咱可學不了;老法師給我們介紹了海賢老和尚作為我們佛門的榜樣,有人會說,人家根性好,咱可比不了;老法師給大家推薦劉素青老菩薩,有人說,哎呀,人家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就說我吧,一個土裡土氣的退休老太太,也得到了一頂不小的帽子,哎呀,人家是什麼什麼大德!你說我是高興,還是悲哀?這是我喜歡的帽子嗎?

說到這兒,我想起了在省政府工作的二十年,年齡比我大的,叫我素雲;年齡比我小的,叫我劉大姐;再小的,叫我劉姨。我覺得挺好的,多親切!沒想到退休了,七十多歲了,還弄了一頂大德的帽子,這可不是我想要的。我只要阿彌陀佛。

第三種人:瞧不起人,不相信別人能往生西方。

某某某往生了,有人說,就他那個樣還能往生?比如,這個居士生前讀《金剛經》,有人就拿這個說事!那我說你《無量壽經》沒學明白,學大乘經典,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往生!怎麼到你那兒讀《金剛經》就不能往生了?依法不依人!

第四種人:盲目迷信。

有人說,劉老師送往生,一送一個準,送誰誰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彌天大謊是誰說的?誰說誰負因果責任。如果說劉老師送往生認真,這個是真的,這個我承認。我送刁居士丈夫老齊往生,二十四小時不吃不喝不上衛生間,不是我刻意安排的,時間是不知不覺中過去的。老齊往生了。

我送一位老大哥往生,走得不好。我從晚上五點鐘到第二天早晨五點鐘,我一個人在醫院瓷磚上磕了十二個小時的頭,沒有人替換我,膝蓋和胳膊肘都磕破了。儘管這樣,我也沒把他送去西方極樂世界!我說的真話,你們信嗎?

我之所以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同修們,阿彌陀佛是人修成的,釋迦牟尼佛是人修成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人修成的,他們是人不是神。

我為什麼講五位尊者的故事?他們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我們能夠向他們學習。如果我把他們講神化了,我們還能向他們學習嗎?因為他們是神,我們是人,人學不了神!現在大家看到的五位尊者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是人,我們也是人,人可以學人!這就是我用講故事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五位尊者的初衷,不知能否收到預期的效果。

五位尊者的故事,我是從一本書裡看到的,這本書是一位當代大德法師寫的。在這裡,深深地感恩這位大德法師,為我們講述了如此動人的故事,讓我們對五位尊者有了更鮮活的認識,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榜樣。感恩!深深地感恩!至誠地頂禮!

下面我們開始講第二品經文:

請看下面經文: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第一品經文說「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是略贊。這一品經文是廣贊諸大菩薩們的智慧、神通、德能。

這一段經文裡列舉的是菩薩眾裡的在家菩薩。

「正士」是在家菩薩;「大士」是出家菩薩。正士和大士是同等級別。「十六」表示圓滿無盡。

十六正士

表無量無邊的正士。

賢護

是代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義。賢護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在家修學淨土法門的弟子。他的地位與普賢、文殊、觀音、勢至相同。賢護不但自己護持自已的賢德,並且也護眾生,所以名為賢護。

賢護正士雖然示現在王舍城為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身,但是實際上是一位實證的等覺菩薩,已超十地,再進一步就是妙覺,就與佛相等了。這是一位維摩詰居士之外又一個極殊勝的在家人。聽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菩提。

《般舟三昧經》說賢護菩薩是念佛三昧的發起人,這就和淨宗更有因緣了。他為上首,參加法會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宣揚念佛三昧無上法門。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寶,所以稱為「寶王三昧」。

〖善思惟菩薩〗

代表專修淨土的人具有純淨純善的、正確的思想見解,與阿彌陀佛相應。

〖慧辯才菩薩〗

有智慧、有口才,擅長淨宗的教理教義。講得清楚明白、令人信服。

〖觀無住菩薩〗

代表修淨土的人觀法無常,不貪戀,不執著,一心念佛求往生。

〖神通華菩薩〗

代表有靈活、善巧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弘揚淨土念佛法門。

〖光英菩薩〗

代表這部經能顯發我們的智慧。

〖寶幢菩薩〗

寶幢代表無比殊勝的佛法。宣揚本經的法緣非常殊勝。

〖智上菩薩〗

代表修學本經能得到無限智慧。

〖寂根菩薩〗

六根寂靜是修學的根本,依這部經修學,能夠得到身心清淨。

〖信慧菩薩〗

代表深信本經有無上的智慧。

〖願慧菩薩〗

代表深信切願,求生淨土,是有真實智慧的人。

〖香象菩薩〗

代表念佛功德大,幫助眾生超越六道。

〖寶英菩薩〗

寶英代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能令眾生在一生中往生不退成佛。

〖中住菩薩〗

代表這部經安住中道。

〖制行菩薩〗

代表持戒念佛。

〖解脫菩薩〗

代表依這部經理論、方法修行,遠離妄想、分別、執著,得大自在。

據《四童子經》說,善思惟、慧辯才、觀無住、神通華四位菩薩是他方世界的菩薩,應化託生在印度,成為在家菩薩。

據《佛名經》說,光英、智上、寂根、願慧,四位菩薩;還有據《月燈三昧經》說香象菩薩,這五位菩薩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來到這個世界聽受《無量壽經》,助佛弘化。

從賢護到香象,一共十位正士都有經典作為依據。其餘尚有六位正士未經經典提到,但古德說其餘六位正士也都是他方世界有大成就的在家菩薩,來到法會聽經聞法,助佛弘化。

第一品經文中,列舉了三位出家眾的上首,這品經文列舉了十六位在家眾的上首,這代表什麼?

可以這樣說,《無量壽經》超出一般常情:

特別標出十六位正士在家菩薩做為大眾的上首,這就表示淨土法門特別適合於在家人修持;

這部經以在家人為主要度脫對象;

這部經是佛專為在家人說的。

這個法門契合當前及將來的社會情況。清末沈善登居士做了一部《報恩論》,讚嘆《無量壽經》和淨土念佛法門,他說淨土法門妙就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是淨土法門特別殊勝之處,特別適合在家人。

【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鹹」字總指參加法會的全體大眾。其中包括比丘眾、二乘眾、菩薩眾、出家眾、在家眾;另外也指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所有一切菩薩眾,全都遵守《華嚴經》上普賢大士的教誨而修行,沒有一個不是依普賢大士之德而修的。這是讚嘆與會菩薩的盛德。

什麼是「普賢大士之德」?

普賢大士之德在《華嚴經》最後歸納為十大綱領,稱為「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

一、禮敬諸佛;

二、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

四、懺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

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

九、恆順眾生;

十、普皆回向。

十大願王對眾生有什麼利益?

十大願王在人臨終之時利益之大,我們過去不知道或知道的不多。人在最後時刻,一切諸根敗壞,什麼都不行了,什麼都不跟著你了,在這個時候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在前面引導你,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自然生在蓮花之中,蒙阿彌陀佛授記成佛。然後可在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以無量的智慧,隨順眾生的心念廣做饒益,能在煩惱的苦海中普度眾生。這就是普賢大士之德。

〖具足無量行願〗

前面簡要介紹了普賢大士之德,雖然這裡是講的修德,實際是在講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修不二。這在修學可以說達到最高造詣了。

現在說「具足無量行願」。

佛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究竟果地,所有的行願都不出「十大願王」。

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上明白告訴我們,他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文殊菩薩也不例外。不但這兩位菩薩,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能遵從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嚮往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華嚴會上一件大事情,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三十六願「重重誨勉」的廣說。這一切大眾皆是由西方世界來此表演招生的。

十願是綱領,展開來就是無量無邊的大願,願願都是度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圓成佛道。

對於這句經文裡「無量」一詞有這樣的解釋:《攝大乘論釋》說「不可以比類得知為無量」。這個數字不但無法具體說出來,並且也不可以用比喻來比擬,這叫做「無量」。

對於「行願」一詞有這樣的解釋:《清涼疏》說:「造修希求,目為行願。」《觀經》說:「是心作佛」。作佛就是造修的含義。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動。希求,希是希望,求是願求,所以希求是願望。行動與願望的結合就叫做行願。

對於「具足」一詞有這樣的解釋:具是具有,足是充足,具足是圓滿無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什麼都不缺。

具足無量行願,就是說這一切無量無邊的殊勝行願都已具足,圓滿無缺了。

「十大願王」是後後勝於前前。也就是後面的願一定包括前面的願。比如,稱讚一定包括禮敬,供養一定包括稱讚。法身大士的修學,前後都是貫穿的。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現前我們專修淨土,在解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理論依據,是依據淨土五經一論;在行門,我們老法師特別提倡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同修們想一想,十願裡「禮敬諸佛」會不會包括前面?能禮敬諸佛還會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嗎?由此可知,這十大願王確實具足無量行願。

行是行門,願是宏願,都具足了。老法師特別提倡的五科,都在十大願王裡全部包括了。這就是普賢大士之德的圓滿。

讀《普賢行願品》的同修們,對於「具足無量行願」這句經文可能體會更深,在十大願王中的第十願「普皆回向」,是無所不攝的,就連普賢菩薩的德號也含攝其中,表示名號中的「普」字。從第一願到第九願,是表這個「賢」字。十大願王永無窮盡,永劫勤勞,沒有疲厭,成佛後還在度生,彰顯出普賢之普和普賢之賢。回向就是「普」的意思,恆順眾生就是「賢」的意思。

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說,「我既往生彼國矣」,彼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說「現前成就此大願」,這就說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究竟圓滿,還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完成的。這兩句話實際上就是勸我們必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能懷疑。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他的大願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圓滿的。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他願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三途六道苦難眾生,趕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這個大願和彌陀大願相契合。

什麼叫普賢行?普賢行和其他的菩薩有什麼不同?

普賢行的最大特點就是心量廣大,永無疲厭,這是普賢行的獨有特色。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會疏》說:「德成不退,故曰安住。無德不具,故云一切。」一切功德法,就是如來果地無盡的功德。怎樣才能安住?得普賢大士之德才能安住。普賢大士之德是能住;如來果地功德法是所住。如果用最淺顯、最具體的話來說,「如來果地一切功德法」,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一句佛號稱為萬德洪名。

德是功德,萬指一切,不是具體數字。

這一句佛號就是一切功德法。

我們的心有沒有安住在這句佛號上?假如我們的心裡,念念都安住在這一句佛號上,那麼,「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我們就都得到了。

這話不是講別人,是講我們自己。

這句萬德洪名,實在不可思議。幾個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真正知道這個真相的人,哪有不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的道理?真正知道的人不再打妄想,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才能入得了彌陀願海。

【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這是讚嘆參加法會的菩薩們,自行化他圓滿的功德,把心中的阿彌陀佛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利不妨利他,哪個地方的眾生緣成熟了,即前往度化。

所以〖遊步十方〗

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

〖行權方便〗

權,是權巧,即善巧方便。如《普門品》中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楞嚴經》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喜歡什麼樣的相貌,他就變成什麼樣的相貌,眾生才肯願意學。

俗話說,「有經有權」,經就是常規,權就是變通。我們做事,要學會通權達變不死守規章制度。我們學佛也是這樣,戒要守,不能守死。

黃念祖老居士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這是古時候的禮節。倘若嫂嫂掉進河裡了,你用手把她拉出來可不可以?你若死守禮節,說男女授受不親,我不管,那豈不是天地間最愚蠢的人。

《法華文句》解釋:「方者,法也。便者,用也。」粗淺地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實便利可行的方法。讓眾生真能解決問題,這叫方便。這種方法禪宗叫觀機逗教。

《淨影疏》說:「化行善巧,隨物(對象)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隨著眾生根機與環境的不同情況,分別傳授種種不同的修行方法,隨物所宜而有種種不同與之相應的所現,這個叫做「行權方便」。比如教育孩子,不同性格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這一句是雙關語。「究竟彼岸」是成佛。菩薩未成佛,希望自己成佛;而又把成佛的方法介紹給眾生,希望眾生都成佛,是助他成佛。所以這一句是雙關語。

因為整個如來究竟圓滿的果法,不出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是諸佛法藏,名號就是一乘果海。這句名號就能幫助我們究竟彼岸,所以是念佛成佛。

這樣的經文在其他經典、其他法門裡,很難理解,很難講,也很難懂。即使講清楚、講明白,從哪裡做起,還是不知道。換句話說,依然得不到真實的受用。然而在淨土念佛法門來說,可以說字字句句都落實了,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做到,這是淨宗的第一殊勝之處。

這節課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無量壽經 第13集(文字檔+字幕視頻)
    (無量壽經 第13集 有字幕視頻  時長59:53)自性中含藏一切萬法,故稱為「法藏」。「法藏」是阿彌陀佛成佛以前的法名。
  • 無量壽經 (第四集) || 第二次復講
    昨天講到《無量壽經》經題中的「清淨」,今天我們接著往下講,講「平等覺」。經云:「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不二法門。」<一> 平等普覺一切眾生。即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二> 以平等法覺悟眾生。<三> 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
  • 119~120集|無量壽經科注學習班 文字+視音頻
    唯有證得無量壽,那才是真正的永生,真正的往生,「無有終盡」,沒有止境。第二願說,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具足修行,離開老跟死的方法,一切的災害、病毒不能夠損害他的生命。第三願,願一切眾生具足成就沒有病、沒有煩惱之身,壽命自在,能隨意住。第四願說,願一切眾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進,入佛智慧。常住命根,就是永遠能夠像佛經上講的,證得無量光、無量壽,常、樂、我、淨,叫常住命根。
  • 無量壽經 第11集
    因為經上就是這麼說的。一切諸佛菩薩是我們眾生心中所感,我心裡喜歡觀音菩薩,他就現觀音菩薩相。我喜歡大勢至菩薩,他就現大勢至菩薩相。身相千變萬化,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有沒有相?無相。因為「無相」才能現一切相。現一切相不是自己願意現的,是隨眾生心而現的。就像水一樣,你把它放圓杯子裡,它現圓形;你把它放方杯子裡,它現方形。隨著不同的器皿現不同的相。
  • 【無量壽經】「​禮供聽法第二十六」每日讀誦
    讀經共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第300集-印正老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明清-藕益大師註解主講:印正老師【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佛法修行,就在於一個轉字:轉眼耳鼻舌身意為所做性智,轉執著煩惱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分別煩惱為妙觀察智,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這樣說雖然好,但很多人聽不懂。大師在這裡巧妙解釋,用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就可以將一切煩惱濁惡都轉成佛聖的境界,功用是老實念佛就行。這樣一說,一般程度的人都能接受而且參透。
  • 楞嚴經講記 第1集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第1集諸位同修,《楞嚴經》我們先後大概講了十遍以上,同修們對這部經都非常的歡喜。入他的門他要考試,第幾卷、第幾行馬上就要背下去,你背不下來他不收你做學生,所以他的學生背《楞嚴經》都背得很熟。不但要背經,還要背批註,他選擇的是蕅益大師的《楞嚴經文句》,連經文、連批註都要背,也不容易,還有五、六個學生真能背得下來。  經題是一部經的總綱,經文是一個經題的細目,所以全經的要義就在經題裡面,不但《楞嚴》如此,一切經都不例外。
  • 《無量壽經》復講 第二回 第20集
    從今天開始,我們講第三品經文。這一品經文是世尊示現希有瑞相,放光感動阿難尊者。阿難請問,世尊回答。演出彌陀願海,第一希有難逢法寶——《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看下面經文:【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這一段經文是佛放光現瑞。
  • (第4集) | 無量壽經第二次復講-劉素雲老師
    昨天講到《無量壽經》經題中的「清淨」,今天我們接著往下講,講「平等覺」。 (七)『平等覺』 經云:「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不二法門。」 今經題中「平等覺」有四解: <一> 平等普覺一切眾生。即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
  • 第85集)57講聖經的默示
    教義-本色化第17集)10講教義是必須的-教義的三要素第18集)10講問題解答-1教義的權柄-關鍵的教義-聖經無誤論第19集)10講問題解答-2信仰思潮辨析第20集)11講神學派別的專有名詞簡介第21集)12講-續前-神學派別的專有名詞簡介第22集)13講理性主義與自然神學
  • 【圖豆講故事】《綠野仙蹤》第十七集:送命的罌粟花田
    【圖豆講故事】《綠野仙蹤》第十七集:送命的罌粟花田(建議在wifi環境下收看)註:圖豆講故事為公益性平臺讓我們一起來聽《綠野仙蹤》第17集:《送命的罌粟花田》。加入圖豆講故事QQ群:491042848,聽故事,拿紅包!
  • 第64集)41講上帝的啟示-傅瑞姆
    這裡只不過是在講啟示。光是講範泰爾的真理方面的教導,就有大概 15 章。我只不過翻譯 10 章,到一百零幾頁而已。  好,我們先看伯克富怎麼說,講義的20頁,普遍啟示。伯克富說,「我們所認識的普遍啟示,不是透過話語的啟示,乃是事實或者是事件(,一件事件)的啟示」。這句話很重要、很重要,是完全正確的。所以老子的「道德經」,就絕對不是普遍啟示,因為它是用話語表達的。
  •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01集
    所以從法上來說,這兩位菩薩的法是屬於法寶,兩位菩薩人就是僧寶。我們供養西方三聖,三寶具足,這就是我們自性三寶,是我們全體的德用,也就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前面我就跟大家簡單介紹到此地。  下面我們從經題看起,這省略的地方很多,因為前面一次所講的可以補充。本經的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題我們可以分為八個段(小段)來介紹。
  • 《卡梅拉》第一季第10集到底講了啥
    播講 | 維尼爸爸文章閱讀需要5分鐘夏天的時候,心血來潮,讓維尼爸爸講《不一樣的卡梅拉》。不深挖一挖,真心對不起這套書了~不過,這是一件很累的事,因為故事太長了,好不容易講到11集,內容解讀只寫到第9集,就實在寫不下去了。我入手的《卡梅拉》是一套13集的版本。堅持堅持,把剩下的幾本都講完解讀完吧。
  • 101~102集|無量壽經科注學習班 文字+視音頻
    早年我在臺灣講經,有一個法師,年齡跟我差不多,德融法師,住在基隆,他常聽我講經,曾經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他說是不是這些人念佛,三年壽命就到了?我當時回答他說,這個說法不合邏輯,哪有那麼巧?一、二個,二、三個,還也許講得通,哪有那麼多人!那是什麼原因?應該都是這些人見佛之後開竅了,向阿彌陀佛要求,我還有一點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這才能講得通。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堂舍樓觀第十六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禪者;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禪者。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
  •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82集)
    2000/9/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編號:19-014-0082  請掀開經本:《十善業道經》第十二面,經文第四行看起:  【離不與取。我們這一生真的是有幸遇到佛法,所以才能看得出來,這個世間因緣果報,我們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於是我們自己知道應該怎麼作法。  這一句是離偷盜,得的福報是「最勝無比,悉能備集」,這兩句話是你得到的是最勝無比的福德。不僅如此,後面這兩句「悉能備集,諸佛法藏」,福慧兩種福報,你都得到了,這個果報真正是無比的殊勝。
  • 聽故事丨《小魯講故事之世界歷史》第02集:漢摩拉比法典
    (在成長說公號回復 幼三國   西遊記 三十六計 藍精靈 神奇校車 或 小魯講故事之中國歷史 即可領取全套音頻故事哦~)以後,將由非常好聽非常著名的《小魯講故事之世界歷史》來陪伴大家。》第01集:開天闢地
  • 晚唐最精美作品觀無量壽佛經變像:大足北山石刻藝術欣賞之二
    (892年)首先開鑿,後經地方官紳、士庶、僧尼等相繼營建,至南宋紹興末年(1162年),方具現存規模。北山石刻造像依巖而建,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約7—10米,形若新月。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其中造像264龕窟,近萬尊,陰刻圖1幅,經幢8座。北山石刻造像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題材豐富,以密宗造像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