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13集 有字幕視頻 時長59:53)
自性中含藏一切萬法,故稱為「法藏」。「法藏」是阿彌陀佛成佛以前的法名。
從凡夫地初發心修學,一直到圓滿成佛以前,這一段修學期間叫「因地」。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再說一遍,「無央數」是無量無盡的數量,是形容極長的時間。
〖世間自在王〗:「世間」就是指人事環境和物質環境。
能夠在這兩種環境中,都得到圓滿的自在,稱為「世間自在王」。
以下是佛的十種通號,表現一切諸佛都具足這十種無盡的德能。下面就逐一地給大家介紹一下佛的十種通號。
因為佛是世間德行、學問最圓滿的人,應當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
〖明行足〗:「明」是智慧;「行」是德行;「足」是具足。
〖善逝〗:「善」是善巧;「逝」是遠離妄想、煩惱、分別、執著。
佛能善巧教化眾生,而又不分別、不執著,所以稱為「善逝」。
〖世間解〗:佛對世間一切法的事理,都能通達了解,所以稱為「世間解」。
〖無上士〗:具有最圓滿德行的知識分子。佛是具足圓滿德行的知識分子,所以稱為「無上士」。
〖調御丈夫〗:「調御」是調伏制御。佛以大丈夫力說種種法,能調御製伏一切眾生的煩惱,令得大涅槃。
〖佛〗:經題上已經講過了,覺悟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稱為「佛」。
〖世尊〗:具足上面十種智慧德能,為世人所尊崇的稱為「世尊」,意思是世間所尊敬的導師。前十種德號是佛的別稱,「世尊」是佛的總稱。
這幾句經文是講時間太長了,我們沒有辦法計算。我們看了這幾句經文,知道就是時間很長很長就可以了。
這個「有佛出世」,就像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一樣。在無量劫以前,有一尊佛出現在世間,他的名號叫「世間自在王」。這個名號就好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
「佛」是通號,但是名號是不可以通用的,是每尊佛所特有的。「佛」任何人都可以稱,但是不能有第二個人稱釋迦牟尼佛。因為「佛」的這個名號,是因眾生的根性而建立的。
比如說,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定了這麼一個稱號呢?是當時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有兩個特點:
一個特點,娑婆世界的眾生沒有仁慈,自私自利,所以要標榜「仁慈」。
第二個特點,娑婆世界的眾生心思很亂,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就要標榜「寂默」。
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就是對治娑婆世界眾生這兩個特點的,也就是這兩個病的。
因為「釋迦」兩個字的意思,就是仁慈的意思;「牟尼」就是寂滅的意思,也是寂默的意思。所以這個名號,是對治我們眾生這個病的。
那麼「世間自在王」這尊佛,他用這個名號是表明什麼呢?表明這尊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眾生相當保守。保守就是不自在,所以這尊佛用「世間自在王」作為自己的名號。「自在」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自由自在。
下面的十種通號,任何人成佛都有。這十種德號顯示如來果地上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因此他有能力教化眾生,為「天人師」。下面,給同修們具體說說佛的這十種名號。
「如來」是佛的通號,一切諸佛都有。世間人認為如來佛最大,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可能這個誤會也有它的影響,因為什麼呢?我們都看《西遊記》,《西遊記》裡有如來佛,有孫悟空。孫悟空那麼大的本事,但是他逃不出如來佛的掌心,是不是大家就以為如來佛最大?
《金剛經》上講得好,「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個解釋是非常圓滿的。「如」用現代的哲學名詞來說,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來」就是指宇宙萬法的現相。那這個本體和現相是什麼關係呢?現相是本體之現相,本體是現相之本體,體相是一不是二。就是說,體如其相,相如其體,所以叫「諸法如義」。
老法師經常舉這樣的例子,「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就是「如來」兩個字的本義。換句話說,他明了地契入了這個境界。這個「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怎麼解釋呢?比如說金子它的本體是一樣的,但是用這個金子,你可以做出很多很多不同的形相來。
比如說,我們買一串金項鍊,買一個金戒指。大家看那金項鍊是金項鍊的樣子,金戒指是金戒指的樣子,這個相是不一樣的。但是它們的本體是一樣的,本體都是金。用這個例子來說明,大家就能夠聽懂了。
所以用這個例子說明什麼?說明一切萬法「體用一如、性相不二、無實無虛、不一不異」,這才稱之為「佛」,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稱之為「如來」。
佛經上說,「如來」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佛佛道同,絕對不會出現一尊佛,他所講的道理跟從前的佛說得不一樣,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因為佛佛道同,今佛跟古佛所講的完全一樣,猶如古佛再來,所以故稱為「如來」。這是第一個德號。
佛是世間德行、學問最圓滿最具足的人,他應該接受九法界有情眾生的供養,所以稱為「應供」。
供養佛,佛是真正的福田。有人問,現在佛不在世,我們供養佛像有福嗎?能得到福嗎?
老法師的回答是「亦有福,亦無福」。這六個字,是師父給我們的答案。為什麼說「亦有福,亦無福」呢?師父告訴我們,關鍵在是你的供養如不如法,如法的供養有福,不如法的供養沒有福。這就是師父老人家給我們的答案。
首先,我們要清楚佛在世間,他的身分是教育家、是老師,他來到這個世間是教化眾生的。佛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他最快樂的事情。看到學生將來有成就,為社會、為國家建功立業,這是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他最安慰的事情。
他不是為財富,不是為名利。他的物質生活很簡單,精神生活則無比豐富。這就是和我們凡夫的差別。佛的物質生活非常簡單,精神生活無比豐富。佛是世間最偉大的導師,教導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當然值得我們的尊敬與供養。
如果我們把佛像當作神明來供養,天天向他求升官發財、求家親平安、求考好學校、求找到好工作,等等、等等。這些個求,你就沒有福,因為這是迷信。不但沒有福,而且還有罪過。所以我們大家要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每天究竟向佛都求了些什麼。
現在的做法是佛像建造好了,請一位法師或者多位法師來給佛像開光,說佛像不開光就不靈。真的是這樣嗎?
大家想一想,如果法師給佛像開了光就靈,不開光就不靈,那我們就不必拜佛像了。拜誰呢?拜給佛像開光的這個法師,那不更靈嗎?所以我用這個道理給大家說,希望大家能夠聽得明白。
開光的真實意義是,為供養佛像的人,說明供養這尊佛的真正意義,這叫開光。是藉這尊佛像,開啟自己的自性光明。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是我們給佛開光,是藉這尊佛像為我們自己開光。開什麼光呢?開啟自性的光明。這是絲毫沒有迷信的。如果說我們為佛像去開光,那這是迷信。
他成佛了,我為什麼不能成佛呢?他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這是我們供養佛像的真實意義。
說到開光,我想起了一件事。我姐姐劉素青老菩薩往生之後,我們曾經有一個簡短的告別儀式。在那個告別儀式上,我有一篇簡短的告別詞。就這篇告別詞,真的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是佛力加持寫出來的。我覺得這是佛菩薩藉我的嘴,把這個真相說出來。特別是告別詞裡有四句話,是關於開光的,那四句話絕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
不用開光光自開
誰能為佛把光開
本末顛倒多少載
今朝明理改過來
這四句話我知道以後,我覺得太奇妙了!因為在這之前沒有這個先例,都是俗家的,有一個俗家的開光詞;佛家的有佛家的開光詞。以往我們送同修往生,開光都是用佛門的那個開光詞,那都是現成的。
這一次這麼告訴我的,我覺得是佛菩薩冥冥中對我的點化。所以我們那次給我姐姐開光,就沒有採用原來的那個固定的模式。以後,我想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就知道應該如何處理了。
佛菩薩的形相供養在家裡,是常常提醒我們自己要覺悟。每尊佛像都有表法的意義,看明白了,你就知道供養佛像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是讓我們如法修行。這是真正的保佑、真正的加持。
有同修以為,請出家人在頭上灑幾滴水或者摸摸頭,這就叫加持,完全錯了。這是對佛法的迷惑顛倒。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才是加持。
老法師告訴我們,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加持,這是真正意義的加持。
佛菩薩不在世間我們都供養他,那我們眼前的老師,應不應該供養?
供養老師也要有智慧。古德講「初發心出家,成佛有餘」。可是出家不久,心就退道了,就會變質。為什麼?我前幾次跟大家交流的時候,說過這樣的話,「是被迷惑顛倒的信眾供養壞了,害死了」。為什麼?供養的錢財太多了,起了貪瞋痴慢的心,道心沒有了。是信眾把出家人害了,這個事可得引起我們的重視了。
如果我們這麼樣地供養出家人、供養老師,那我們就把這些出家人和我們的老師送到哪去了?送到阿鼻地獄去了!你說這種供養能有功德嗎?不但沒有功德,福德也沒有,而且還造無量無邊的罪業。
有的道場接受信眾的供養,是來者不拒,越多越好。比如說,有些道場庫房裡的東西,比百貨商店都多、都全。時間長了用不掉,東西爛了。那爛了怎麼辦?就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所以不要忘了,「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這是一筆債,必須要還的債!
佛經上告訴我們,對於出家人要四事供養:一是「飲食」;二是「衣服」;三是「臥具」;四是「醫藥」。我們現在不是「四事」供養,是「事事」供養。
現在大多是拿金錢來供養,而且供養的數額越來越大。所以說佛教的被毀,誰的過失?我們在家信眾有過失。這個供養很不容易,沒有智慧的人是瞎供養。不但修不到福,還造了罪業,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如果你不如法的供養,把出家的法師和老師送到阿鼻地獄去了,你的歸宿是哪?不問自明了嘛。
近些年來,在家居士接受信眾的供養,已漸成一種風氣,而且越來越盛,簡直是見怪不怪了。我個人認為,這是佛門的一種不正之風、奢靡之風,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堅決剎住這股不正之風。
有居士接受別人的供養,還有一套理論。說什麼呢?說這是給別人提供種福田的機會。我覺得是不是有點大言不慚!為什麼這樣說?就這樣的話我們也敢說?我先建議你弄明白,你是福田還是荒地?你就是修得不錯,是塊福田,這話是不是也得由別人來說。我們自己說自己是福田,是不是「老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何況是福田、是荒地,還得看最後一招見分曉。最後一招是什麼?那就是你能不能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就是檢驗的最後一招。
如果你不能預知時至,自在往生,你就不是福田,你就是一塊荒地。你現在把自己說成是福田,讓人家來供養,你覺得合適嗎?請大家仔細掂量掂量。我也知道,我這個話是傷人的,但是不說真話,又不是我的性格。所以我把真話說出來。如果有人不理解,我想也是暫時的不理解,若干年以後或者就理解了。
「等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一切諸佛修證到究竟圓滿,成佛了,其無上正等正覺跟一切諸佛平等,故稱為「等正覺」。這是「等正覺」,第三個德號。
「行」是六度萬行。意思就是佛的智慧、修行,解行都圓滿了。
「足」就是圓滿、滿足,找不到絲毫的欠缺,故稱為「明行足」。
遠離煩惱、分別、執著,心永遠清淨,身心都不染著,這叫「善逝」。
就是對於世間一切諸法,無論事、理、體、相、因、緣、果、報等等,都通達明了,沒有一樣他不理解,故稱「世間解」。這是讚嘆佛的辯才。
「士」是讀書人,是知識分子。佛是知識分子裡最上等的,沒有比他更高的,故稱為「無上士」。這是讚嘆佛的學問。佛對於一切眾生,他有高明的手法,他能調理眾生的情緒,指導眾生修學,使一切眾生對他心服口服。
「丈夫」就是英雄。我們做不到的,佛都能做到,所以稱為「丈夫」。
佛不單是我們人類的導師,也是天人的老師。佛經上有記載「天人歸仰」,大家還記不記得,在前面我的講課中曾經提到過「天人歸仰」。這是第九個德號,「天人師」。具足這十種德號的稱之為「世尊」。「世尊」是總稱,世間最值得大家尊敬的人,稱為「世尊」。
那這些名號是怎麼建立的?這些名號都是從性德上建立的。任何一個人成佛都具足這十種德號,這十種德號不是哪一尊佛的專稱。
這兩句經文是說,在那個時代人的福報很大。從哪裡得知的呢?從人的壽命可以得知。壽命越長,福報越大。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人的平均壽命是一百歲。我們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現在人的平均壽命是七十歲。
世間自在王佛住世的時候,人的壽命很長。世間自在王佛住世的時候是「教授四十二劫」,就是他教化眾生是四十二劫那麼長的時間。大家想一想,那他的壽命,一定要超過這四十二劫,這四十二劫是他教學的時間。
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說法是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你比較一下,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間和世間自在王佛當年住世的時間,那差距很大很大,是不是這樣?可見福報因緣確實很殊勝。
有發心出家的人,但是出家以後沒有能力教學,怎麼辦?因為佛菩薩的事業不是教學嗎,有人出家了,但是說我不會教啊。不會教怎麼辦?可以做護持工作,護持工作也是教學。
比如一個學校,教職員工都要有,缺哪個,學校也辦不成。教職員工是一家人,是一個整體,功德是平等的,是整體的,不是哪一個人的。彼此都要互相尊重,誰都不可以輕視任何一個人,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這個團體才能真正發揮他圓滿的作用。
佛告訴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劫以前,有一尊佛出現在世間,叫做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在世間教化眾生四十二劫,常為諸天以及世間人民講經說法。主要是介紹世間自在王佛出世了。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
「世饒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形容這位國王治理政績,達到了民富國強,所以有「世饒王」的美譽。
「尋發」即隨即發起;「無上真正道意」就是無上的菩提心。
什麼樣的心叫「無上菩提心」呢?
就是要求成佛,普度眾生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含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的意思,這裡是指出家修行的人叫「沙門」。
佛講經時,有一位聽眾是國王的身分。哪位佛呀?沒忘了吧?剛才說完,「世間自在王佛」。這尊佛在講經時有一位聽眾他的身分是國王,「世饒王」是大家對他的尊稱。可見他治理的這個國家,非常興旺繁榮,無論是文化和物產都非常豐足,老百姓安居樂業,真正過著圓滿幸福的生活。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豐衣足食、國泰民安。所以才對國王有這樣的美稱——世間最豐饒的國王。
這位國王他常常來親近世間自在王如來,聽佛講經說法。這個世饒王是誰?我們應該猜得到吧,世饒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以後他成佛了就是阿彌陀佛。大家這回清楚了吧,世饒王是阿彌陀佛成佛之前他的身分,阿彌陀佛是世饒王成佛以後的身分。
這個世饒王聽佛說法,他真正覺悟了,他不作國王,他要出家修道,這是真正的覺悟。如果他不是常常地聽佛講經,他不會覺悟。因為常常聽佛講經,他又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樣法藏比丘覺悟了。所以他聽佛說法非常歡喜,逐漸逐漸地開解了。他不迷信,他也不感情用事。他的發心是建立在對一切法完全通達明了,在這個基礎上,他才發的這個心。所以這個發心是正確的,因為這樣的學佛曆程是正確的。
我們現在有人怎麼發心呢?因為遭遇挫折了,遇到困難了,有的坎兒邁不過去了,怎麼辦呢?出家學佛去吧,信佛吧,這個發心就不是正確的發心。
因為佛法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出家修道、弘法利生,這要比作國王從事於政治更積極。作國王是救一國的人,而出家弘法利生是救全世界,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要認清佛法的本質,學習阿彌陀佛的發心。
就是他把王位讓給了別人,自己不坐。釋迦牟尼佛當年是王子的身分,也像世饒王一樣「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修道去了。
在歷代還有這樣的例子。比如說,我們大家比較熟知的安士高。安士高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他的父親是國王。父親去世以後,安士高繼承了王位,但是他只作了半年國王,他就把這個王位讓給了他的叔叔,他出家修道去了。
大家看看,釋迦牟尼佛是王子身分出家修道。安士高他是已經繼位了,作了國王,他把王位讓給了別人,他出家修道去了。這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這個安士高跟中國人的緣分很深。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道業修成之後,他是在中國弘法,他以後也是去世在中國,對於中國的佛教事業,應該說有很大的貢獻。安士高是早期譯經法師中最傑出的一位。在他之後有鳩摩羅什,有玄奘大師。大家都知道,這三位是最傑出的譯經師。這又是一位「棄國捐王」的實例。
同修們想一想,世饒王、釋迦牟尼佛、安士高,他們為什麼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選擇出家修道?我們很多人都不理解,是不是?因為他們什麼都具有了,什麼都不缺。在這種時候,他們能選擇出家。把王位、弘法兩者比較一下,弘法利生比統治一個國家好,當然要選擇好的,所以他們就做了這樣的選擇。是選擇王位還是選擇弘法?他們都選擇了弘法,捨棄了王位。
現在有的人出家,阻力很大,主要來源於家裡。家人想方設法地阻撓,他們不知道這個行業好,阻撓錯了。不知道這個行業比國王、比總統的功德大得多。有幾個人能認識到這個問題?這個世界,這個行業最有價值、最有意義,值得我們全心全意去做。
但是我們要知道,出家責任之重超過帝王、超過總統。既然肩負起利益一切眾生的責任,如果沒有盡心盡力做好,罪過就無量無邊。
我剛才講的這一段話非常重要,請同修們仔細地讀、仔細地聽。
怎麼樣理解這個問題?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地獄門前僧道多」。
世間其他的行業,墮地獄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少;出家人墮地獄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多。為什麼?因為出家人接受十方供養。大家想,十方眾生恭恭敬敬地供養你,對你是什麼樣的期望?你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你的責任。你自己沒有破迷、沒有開悟、沒有離苦、沒有得樂,你何談幫助眾生?如果你做不到幫助眾生,那你出路就是墮地獄。因為什麼?因為你接受的是十方供養,所以不要小瞧了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把眼光要放遠,要想到我們的歸宿,不要想到我現在佔了什麼便宜。這個錢來得很容易,張手就來,甚至不用張手都有人往上送。你現在佔了這點所謂的「小便宜」,這個便宜得加上引號,你造的那個罪業大了。這個罪業是什麼罪業?下地獄的罪業。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菩薩道」?
菩薩道就是覺悟之道。
修菩薩道就是要修覺悟的心,真正做到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一而三、三而一。這三個你只要得到了一個,三個你就同時都得到了。所以,修覺心就是菩薩;修正心、正知正見的是菩薩;修清淨心的也是菩薩。
法藏比丘發心之後是真修。我們發心之後是不是真修?現在不少同修,每天念很多遍《無量壽經》,念幾萬聲佛號再加上拜佛,這算不算真修?從形式上看有點像,從實質上不一定是真修。是不是真修看什麼?要看你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年比一年清淨。換句話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是不是天天在減少。天天減少很不容易。
「煩惱輕、智慧長」,這是修菩薩道。如果你念佛、誦經、拜佛,這只是一種手段。如果通過這種手段,你的妄想、煩惱少了,心地清淨了,智慧增長了,這是結果,是成績。天天念佛、誦經、拜佛,煩惱不但沒減少,反而還在增加,這就等於天天在念書,一到考試就不及格。
師父老人家經常這麼說,書念沒念?念了,但是一到考試就不及格,老留級,總是畢不了業,這就沒有用。我們下功夫修學,一定要有成績,這才是真正的菩薩道。
還有一個問題給大家說一說,我們一說起菩薩,大家統統立刻想到誰呢?
想到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以為那個樣子才是菩薩。其實他不知道我們自己就是菩薩。是不是這樣?所以你一想就是那些大菩薩們,把自己忘了,你這個想法錯了。實實在在講,菩薩是誰?菩薩就是我們自己,就是眾生。
各行各業都有菩薩,他們在社會的各個階層。不但有佛門菩薩,外道裡也有菩薩。我們不說嘛,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嗎。哪一道裡都有菩薩。所以,我們對這個問題,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就是你自己就是菩薩,這是事實的真相。如果我們知道了這個真相,才知道怎樣修菩薩行,怎樣作菩薩。
比如,我們的身邊有家庭主婦菩薩、有校長菩薩、有學生菩薩、有法官菩薩、有企業家菩薩,等等。所以說,作菩薩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一樣可以作菩薩。我們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可以看到,那五十三參裡有五位是出家眾,其他的都是在家眾。
中國有四大名山,是四位大菩薩的道場。四位大菩薩,大家想一想,只有地藏王菩薩示現的是出家相,其餘三位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示現的在家相。在家相說明什麼問題?說明在家的菩薩多,出家的菩薩少。如果你明了了這個事實,你才能夠知道怎麼樣學菩薩道,怎麼樣修菩薩行。
我們把《無量壽經》的理論、方法、境界,都用在生活中,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世待人接物裡,你就是菩薩。這是我們對菩薩要有一個新的認識。
上面一段經文就說完了,我們來歸納整理一下,這段經文主要是告訴我們什麼。
上面一段經文告訴我們:當時有一位國王名叫世饒王,常去聽佛講經說法。聽了以後生大歡喜,而且對佛所說的道理,都能明白理解。於是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捨棄他的王位,跟隨世間自在王佛出家修行,法名叫法藏,常常修學菩薩覺悟成佛的方法。
我這一節課,出現了兩個人物,大家知不知道?一個是「世間自在王佛」,一個是「世饒王」。「世饒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阿彌陀佛,那是他成佛之前的名號。
這一節課就講到這裡,下一課我們接著往下講。
感恩大家!
阿彌陀佛!
相關擴展閱讀:
無量壽經 第1集
無量壽經 第2集
無量壽經 第3集
無量壽經 第4集
無量壽經 第5集
無量壽經 第6集
無量壽經 第7集
無量壽經 第8集
無量壽經 第9集
無量壽經 第10集
無量壽經 第11集
無量壽經 第1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