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電波中的記憶--評書家袁闊成

2021-01-09 海妹看娛樂

說起評書,所有人都會想起袁闊成、劉蘭芳、單田芳和田連元,這四人被稱為「四大評書表演藝術家」。今天,先從「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的袁闊成先生說起。

2015年的3月2日,袁闊成先生因為心臟衰竭病逝,享年86歲。到現在為止,老先生去世已經三年多了,可是他那鮮活的播音從來沒曾在我的腦海消失過。

小時候,我們可以說是聽著他的評書長大的,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麼豐富的圖書資源,連電視都不是每家都有,更別提什麼電腦和網絡了。我們小孩子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非常單一,除了在學校學到的課本知識,許多東西的了解來源於小小的收音機。

而袁闊成先生的評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從他的說書中,我們不僅獲得了美好的聽覺享受,更是我們對歷史和一些文學作品的啟蒙,甚至還學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

特別是他說的《水泊梁山》、《三國演義》和《封神演義》,堪稱是他在我記憶中的經典之作。

聽說袁闊成在錄製《水泊梁山》的時候,已經50歲了。他的演繹透著股濃厚的俠氣,這讓他明顯地區別於其他的評書家的作品。

因為聽了他講的《水泊梁山》,小小的我還想盡辦法想找這本小說來看,最後終於在學校圖書館裡發現一本很舊的施耐庵的《水滸》。當時從沒看過這麼厚的書,可也不發怵,很快就看完了。這才知道評書和原著的故事不太相同,但我在看書的時候,腦海中還是會迴響起袁闊成先生的聲音。我還是覺得他講的故事比原著更加吸引人。

後來,袁先生在中央廣播電臺錄製的《三國演義》,一度被譽為評書界與漢語言藝術留下了永恆的經典。聽說,中央廣播電臺在準備錄製《三國演義》之前,曾在全中國進行海選,最後才選中了袁闊成先生。

袁先生接過這光榮的任務,用了六年的時間精心打磨,一年有365天,他的《三國演義》有365回,可見說書工程的巨大。

到後來,袁闊成錄成一共二百回的《封神演義》,也就是他的第三版封神演義的時候,老先生已經75歲高齡。可是,從他的聲音裡,完全聽不出這是一位老人,沒有絲毫的疲倦和懈怠。反而多出許多歲月沉積出來的智慧和幽默,甚至充滿了童趣。

記得大概是我十歲左右,袁闊成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表演了一段《贈羽扇》。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樣子,第一次把熟悉的聲音和他的容貌結合起來。他說書時的動作和神態,簡直是絕了,讓觀眾投入其中,印象深刻。

長大以後,資訊發達起來,便能在書報雜誌和電腦網路上看到關於袁闊成先生的資料和信息。這才對他有了全面的了解。

袁闊成先生是1929年8月24日,生於天津,原名是袁麟。他的父親是袁傑武,兩個伯父是袁傑英、袁傑亭,這三人都是曾經享譽京津評書界的名角兒,以擅短打書《五女七貞》出名,有著「袁氏三傑」的美譽。

正是出生成長於評書之家的先天條件,他從小就在書館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愛上了評書,並走上這條接近群眾的藝術道路。

袁先生的老師是評書大家金傑麗先生。金傑麗先生最拿手的是短打書「黑臉兒」《三俠五義》。這位老師收徒弟有個講究,由他的名字而來,叫「金生麗水」。所以,他的弟子的名字都帶有三點水,比如如趙闊漢、劉闊漳等。老師給袁麟起的名字是「袁闊澄」,後來他自己把「澄」改為「成」,袁闊成這個名字最終家喻戶曉。

因為袁闊成曾在東北遼寧省的營口住過三十年,這個不起眼的東北小城,隨著他的名聲也被全國人民所知曉。

18歲,袁闊成剛出道,便靠兩部武俠小說聲名鵲起:宮白羽的《十二金錢鏢》和常傑淼的《雍正劍俠圖》。據說現場表演相當火爆,他在說《雍正劍俠圖》的時候,臺上就放著一把真的寶劍,說得興起時還會揮舞幾下,整個書館的觀眾人滿為患。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說新唱新」的大背景之下,袁闊成又把握時代脈搏,引進了許多反映革命題材的作品。比如他講的《小二黑結婚》、《呂梁英雄傳》、《林海雪原》中的《舌戰小爐匠》、《許雲峰赴宴》等等。

60年代初,袁闊成受邀回到老家天津,做藝術交流。在此期間,他又播演了《過客》、《烈火金剛》、《野火春風鬥古城》等,一時間影響很大。

此後,他也受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關注,請他來錄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第一部長篇新書《烈火金剛》。

作為著名評書藝術家,袁闊成先生的演播極具個性和個人魅力。他的播音韻律感很強、生動幽默、刻畫細膩、形神兼備、擬聲狀物,氣勢恢宏、雅俗共賞。除了著名的《三國演義》之外,袁先生的其他主要作品還有《烈火金剛》、《林海雪原》、《紅巖》、《赤膽忠心》、《保衛延安》、《暴風驟雨》、《長板雄風》、《西楚霸王》、《水泊梁山》、《大鬧大明府》、《燕青打擂》等等。

袁闊成,這個名字如今仍然還在喜馬拉雅等聽書網上極受歡迎。無疑,他是幾代人對評書的無法遺忘的記憶!

相關焦點

  • 懷舊:電波中的記憶--播音員關山
    作為七十後,小時候家裡沒有電視機,我們這一代人幼年的記憶中,一定都離不開廣播。那個小小的方盒子,像個有魔法的寶貝一樣,每天吸引著幼小的我,捧著它聽。說起來有趣,媽媽總是說起姐姐的笑話,姐姐剛懂事的時候,曾經問過一個特別可愛的問題,她問媽媽:「收音機裡的叔叔阿姨晚上在哪睡覺啊?
  • 老六:有關袁闊成以及評書的記憶碎片
    袁闊成1929年出生於天津,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出身評書世家,伯父袁傑亭、袁傑英和父親袁傑武號稱「袁氏三傑」,與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被大家合稱「四大評書表演藝術家」。       在他們溫暖的聲音中,筆者老六(《讀庫》主編張立憲)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袁闊成的書不僅沉穩大氣,而且還很有趣」,老六在文中整理了他說書中六塊比較有意思的碎片。
  • 袁闊成經典評書高清修復版上線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韓文嘉)評書泰鬥袁闊成評書表演高清修復版系列近日在有聲閱讀平臺懶人聽書獨家上線,27部大師作品包括了《三國演義》《水泊梁山》《封神演義》等17部經典,以及《戲說乾隆》《哪吒鬧海》等10部採集自民間的作品。
  • 悼念丨評書泰鬥袁闊成:醒木驚天,山長水闊
    又中了諸葛村夫的詭計!」每聽醒木聲響,耳邊浮現的便是袁闊成「三氣周瑜」的片段。惟妙惟肖的模仿,沉鬱多變的聲線,勾勒的,是少年心底的江湖情、豪俠夢。今天凌晨,知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先生在京去世,終年86歲。斯人遠離,《三國演義》、《西楚霸王》、《水泊梁山》、《五女七貞》等代表作雖非時興,卻也不致湮滅,足慰後人。
  • 張立憲:袁闊成評書的六段趣事
    袁闊成是第九代評書先生,是當代評書界輩分最高的,從五十年代初開始說新書,是說新書的第一人,評書界有「無派不宗袁」之說。袁闊成老師的評書真是沒的說,俺母親文化程度不高,但她老人家當年聽袁闊成講諸葛亮舌戰群儒一段,也聽得津津有味。唱戲的人女怕《思凡》男怕《夜奔》,說書的人恐怕最怕舌戰群儒這段文戲了。袁老師能說的那麼深入淺出有張有弛,不是一般戰士能做得到的。
  • 【懷念袁闊成 】聽經典評書故事:火燒赤壁 博雅小學堂
    今天凌晨3點30分,著名表演藝術家袁闊成辭世,享年86歲。袁闊成的評書精彩有趣,是我童年時印象深刻的樂趣和記憶。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和我一樣,聽到這樣的消息時,忍不住感嘆唏噓,斯人已去,音容宛在。現在,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聽聽袁老先生的評書代表作《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一節吧。▲ 主播 | 袁闊成火燒赤壁故事簡介曹操率大軍攻打吳國,於是吳蜀聯合抗曹。因為魏軍不善水戰,孔明周瑜決定火攻。
  • 袁闊成之後,再無醒木聲
    百度百科「袁闊成」詞條中,在代表作品一欄也提到了《五女七貞》,但據天津評書名家劉立福回憶,在袁闊成幾十年從藝生涯中,他其實並沒怎麼說過這塊家族把杆兒的活,這是什麼原因呢?  北京評書演員馬岐的父親、西河大鼓藝人馬連登是袁闊成生活中的好友,兩家幾十年來一直來往密切。
  • 評書大師袁闊成去世 曾完成評書的多次"第一"(圖)
    還有就是袁先生一生愛好美食,這也是讓我記憶特別深刻的。不久前住院的時候,有一天晚上睡醒了坐起來,他突然就來了一句:「哎,你說這砂鍋居的砂鍋白肉怎麼這麼好吃啊!」後來我們還專門去給他買了一份。說起來這是讓我們這些晚輩特別遺憾的一件事,這麼愛吃的一個人,在他人生的最後一晚,我們卻沒能讓他吃上一頓順口飯。
  • 《永不消失的電波》永不褪色的記憶
    由上海歌舞團傾情演藝的紅色經典舞劇《永不消失的電波》,又一次把我們帶回到60年前上海那個白色恐怖、血雨腥風,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年輕的藝術家用唯美的舞蹈、震撼的音樂、現代的廣電,藝術地真實再現了李俠、蘭芳夫婦等中共上海地下黨,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和相知相愛、伉儷情深的鐵骨柔情。
  • 懷舊 記憶中的鐵皮玩具
    在張洋的玩具收藏館裡有2000餘件玩具,許多50後、60後的人們來到這裡,尋找兒時的記憶。當他們拿著全新包裝的鐵皮玩具和張洋聊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張洋知道,即使兒女成群,即使頭髮花白,在他們內心深處,依然是個孩子,是和張洋一樣,喜歡鐵皮玩具的孩子。那麼後來,鐵皮玩具為啥消失了捏?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鐵皮玩具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原因有二。
  • 說說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誰才是真正的評書大家?
    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四人並稱評書四大家。袁闊成:泰鬥級的人物,表演說表並重,形神兼備從年齡和輩分來說,袁闊成是另外三人的長輩,另三人要稱袁先生為師叔。袁闊成是評書藝術改革的帶頭人,他首先撤掉書桌,使評書由高臺教化的半身藝術,變為講究氣、音、字、節、手、眼、身、法步的全身藝術。
  • 糖果行業的懷舊經濟學:消費記憶可行嗎?
    近年來,大白兔在品牌活化策略中,主打情感營銷牌,早在2011年,大白兔微電影《倒視鏡》在網絡上贏得了幾百萬的點擊量,通過微電影的方式傳遞,為品牌年輕化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2014年8月,北京康貝爾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推出單品「牛軋1991」,主打懷舊風,年銷售額超2個億,企業通過重新包裝牛軋糖,將經典、懷舊的感覺融入產品名中,再次喚醒消費者的懷舊情結。
  • 懷舊——記憶中農村孩子的樂趣
    那種停留在記憶深處的東西也永遠都不會消失,這也許是出現很多懷舊情結的原因吧,我亦不能免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出生在有山有水的農村,記憶中家鄉的大山、汶河以及東嶺都給了我無窮無盡的歡樂。中秋時節正是山上的酸棗變紅的時候,我們土話講的「七月十五白鼻,八月十五紅鼻」,其中的「紅鼻」就是專指中秋前後的紅紅的酸棗。
  • 電波中的舊天堂
    我們突然收到一封陌生人來信,當中附有電臺節目的回聽音頻:美國威斯康星州的電臺WMSE(FM91.7)在8月30日播放了舊天堂書店出品的灰野敬二的《黑的意義:禮節先於義務》,四十多分鐘不間斷,之後這個電臺又跟當地聽眾分享了大友良英的專輯《深圳現場》,我們還陸續了解到:英國BBC三臺的音樂節目Late Junction播送了奔波兒灞與霸波爾奔的新專輯《互念暗語》,以色列樂迷的網絡電臺Braintrust在一整期節目中分享了舊天堂書店出品
  • 電波不絕,信念永存 | 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即將上演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左: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李俠右:李俠原型——李白烈士李白犧牲20天後,上海迎來解放,在慶祝解放的人群中,一位抱著孩子的婦女神情焦灼地尋找著他的丈夫,這位年輕的母親,就是李白的夫人,中共地下黨員——裘慧英。
  • 特別關注丨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創作中感受上海城市美學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故事發生在被諸多文學影視作品演繹過的老上海。上海的美,似乎是多元的,她在張愛玲的筆下是一段泛著冷調柔光的絲綢,在豐子愷的畫中卻更像是一碗冒著香氣的甜湯。但很長一段時間裡,「摩登」仿佛成為了上海唯一的標籤。
  • 評書大師袁闊成去世後,5個女兒疑為遺產分配鬧上法庭,法院判了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是享譽海內外的評書藝術大師,與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合稱「四大家」,代表作品有《三國演義》《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剛》等,2015年3月2日,袁闊成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6歲。
  • 招募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主演見面會,領銜主演與你分享電波的點點滴滴
    解放前夕 上海的夜空之中無聲的電波傳遞著希望的訊號潛藏的革命志士隱秘而偉大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你重現一段段被掩蓋在風雨中的無聲電波一個個被遺忘於歷史裡的無名英雄12月18日起一連三日,萬眾期待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將在佛山大劇院上演,以李白等地下工作者烈士為原型的諜戰舞劇,為你呈現解放前夕上海的腥風血雨和革命志士們為國獻身的悲壯故事
  • 某活動現場,美女表演霹靂舞,經典懷舊,記憶我們的青春
    某活動現場,美女表演霹靂舞,經典懷舊,記憶我們的青春 2020-12-09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