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簡稱IDAHO)。
別說長長的英文字母和簡稱,即使是中文也令許多人費解。
「不再恐」?
「恐同」?
啥意思?
從上學起,語文老師就沒教過,也沒遇到過這兩個詞條啊。
但只要你現在拿著的是蘋果手機,你其實就已經與這兩個詞條發生了關聯了。
「恐同」,牴觸、害怕、厭惡同性戀者。
「不再恐同日」,呼籲人們不要牴觸、害怕、厭惡同性戀者的國際性宣傳日。
官方翻譯太「官方」,直接稱為「同性戀權益日」不是更通俗明了嗎?
非也。
竊以為,這種繞嘴燒腦的命名方法或許也是一種「猶抱琵琶半掩面」似的有意為之。儘管全球化浪潮已席捲世界各個角落,人類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可是今天地球上依然有一個小眾群體,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會令剔除他她們之後的那一大部分人感到驚訝、不解,甚至恐懼、厭惡,排斥、仇恨……
他她們是一群喜歡與自己同性別的人——「異性無感者」。
上世紀八十年代愛滋病開始流行,無論是否承認,這種目前尚無法根治的跨世紀絕症與這一人群之間已經產生了深深的烙印,某種程度上也加深了人們對這一小眾群體的牴觸和恐懼,這不能不說是該群體的痛與無奈。
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 「同性戀」從精神病名錄中除名,呼籲世人消除對同性戀的恐懼,避免出現因性傾向及性別認同上的差異而產生的各種施加於該群體的精神暴力及不公平對待。
於是,今天,我們迎來了這個小眾人群的節日,也不知道該不該悄悄向你道聲「節日快樂」,哈哈。
也許你根本不過這節,但是剛才說過,你要是使用「蘋果」手機,我可要悄悄告訴你,這節你已經多多少少過上了。
啊?
嗯,沒錯。
你有沒有納悶地想過,為什麼蘋果手機標誌的大蘋果少了一部分?
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
說是為了紀念艾倫·麥席森·圖靈(1912年—1954年)這位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他還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和人工智慧之父。
儘管圖靈是一位同性戀者,但他設計的密碼破譯機卻影響了二戰的進程。可即便如此,圖靈的性取向在當時還是被視為大逆不道,反人倫,令人極度噁心和不齒,1952年,英國政府竟認定圖靈作為同性戀者有罪,遂對其進行了殘忍的化學閹割(注射雌激素)。1954年6月7日,難以接受這一莫大精神及肉體侮辱的圖靈自殺身亡,當時在圖靈的床頭就放著一個被咬過一口的氰化物浸泡過的蘋果。
英國少了一位才華橫溢的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慧學的卓越人物。
英國當時的主流觀念持有者以「非正常」的名義間接地要了一個「膽敢和我們大傢伙兒不一樣」的「壞蛋」的命。
圖靈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2013年12月24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向圖靈頒發了皇家赦免,算是平反昭雪了。
世界大同,但世界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承認差異,理解不同,在接受彩虹蘋果美輪美奐的同時也接納它的不一樣和殘缺美,這或許也是一種思想意識上的進化。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自己也和今天這個節扯上聯繫了?但我敢肯定,你不會因為聽了上面的說法,就在「5.17 國際不再恐同日」的今天立馬兒去把蘋果換成老人機。
那東西使喚著簡單,可是多土啊。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