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茗圖」為視角,看宋朝從皇族到市井有多愛茶

2020-12-25 騰訊網

茶葉起源於中國,茶葉的發展史與中國歷史的進程密不可分,傳說自上古神農時發現茶葉開始後,華夏大地就開始與茶葉產生深深的聯繫。

茶葉的發展進程,不僅填補了食物飲品的選擇,茶還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關於茶的禮儀、用具、工藝等,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逐漸成為體系,其中宋朝時期就是茶文化高度蓬勃發展的一個黃金階段。

在中國古代歷史的諸多王朝中,宋朝安定繁榮,商業規模發達,文化事業得到重大發展。

宋代文人大師頻出,詩詞書畫藝術表現呈群星閃耀的景象。茶也成為了其中許多詩詞畫作的載體。在很多畫作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以茶為主題的作品,這一些系列的品茗圖都反映了宋代茶文化發展的盛況。

一、宋代品茗圖的誕生背景

1.唐興宋盛的茶葉普及情況

關於茶文化的發展梗概,常常會用"唐興宋盛"說法,因為在唐朝時期,由於四海臣服,疆域遼闊,大唐達官貴人們在享受帝國殊榮時,也樂見品茶賞花。其中,在唐朝就出現了由陸羽所寫的《茶經》這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關於茶的百科全書。

《茶經》裡面提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介紹茶這種飲品的品性,指明了它可以性寒降火的功效。並且對於茶的衝泡法和用具都做了詳細的介紹。

在提到茶葉的起源和來歷時,《茶經》還提到前朝先人民生都有喝茶的習慣,並唐朝當時的普及情況已經是"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即是說像長安、洛陽這樣的都城基本都是家家戶戶有喝茶的習慣了。

而這種普及在宋代時就更加普遍,由於宋朝是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朝代,普通民眾獲取茶葉的途徑更加簡單。

王安石在準備變法的時候,在茶葉的改革時,他就曾經在《議茶法》中提到"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說明茶葉在那時候已經和大米和食鹽是生活必需品了,一天都不可以沒有。而這種完全普及的情況,很明顯作為貴族以及統治階級來說,更加是帶頭推崇。

2.從皇族到市井的愛茶之風

在宋朝的皇帝裡面,宋微宗算是最喜歡茶的皇帝了,不僅喜歡品茶,還在為茶寫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大觀茶論》。這本書不僅是介紹茶的品類、茶葉的產地分析、甚至是社會上一些鬥茶等風俗都記錄在裡面。

皇帝喜歡茶,那麼從士大夫到平民也當然會響應愛茶的潮流,同樣是北宋時期的蔡襄還寫了《茶錄》一文,給當時的皇帝宋仁宗,給他"種草"福建的茶葉,他覺得以前關於茶的書籍裡面沒有提到福建茶,其實是一種遺憾,於是要把這一的好產品介紹給皇帝鑑賞。

蔡襄在《茶錄》提到要保存茶葉時要"茶宜箬葉而畏香藥,喜溫燥而忌溼冷"。說不可以和其他帶有香味的東西一起放,也不可以放在太潮溼的地方,怕茶葉變質,愛茶之心躍然於紙。

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說到"較篋笥之精,爭鑑裁之別"則介紹了許多民間的愛茶人士,都找一些精美的器物去存放茶。然後大家還在器物的精巧上相互比較,目的都是為了去展示自己對於茶葉的上心,這也在側面描述了底層民眾對於茶葉的喜愛之情。

二、宋代品茗圖的主題表達

1. 宋代品茗圖的主題表達範圍

品茗一詞就代表了在宋代,喝茶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文化繁榮的宋朝,詩詞書畫都高度發展,品茗圖的創作上也更加豐富。自唐代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開始,以飲茶為主題的繪畫藝術就開始出現,成為現存最早表現唐代煮茶法的繪畫。宋代起,茶葉的製作工藝、衝泡方式、所有器件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例如,唐代的"煎茶法"到了宋代就是"點茶法",在器皿上由於瓷器製作技術的發展,還出現茶盞等專門裝茶用具,在民間更有鬥茶、分茶的活動成為娛樂方式。從對茶的鑑賞、點茶技藝到鬥茶、茶百戲等風俗內容,都成為了許多文人雅士創作品茗圖的靈感素材。

其中,張舜民的《畫墁錄》記載了蘇東坡對於茶與畫的之間關係的評價。蘇東坡覺得"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譬如賢人君子,黔晰美惡不同,其德操一也。"。

意思說明好的茶和好的墨雖然形態不同,但是它們內涵與美感卻是一樣的。蘇東坡的見解也代表文人雅士對於茶飲風尚的理解和態度,茶壺也是這兩者的結合體,將水墨和茶意互相融合,成為新的藝術呈現。

2.視角的茶畫創作

在目前傳世知名度最高的宋朝佳作中,以《清明上河圖》最為人所知,在描繪宋代首都東京熱鬧的街景的景象時,也把民眾的生活描繪了進去。其中可以看到很多店面前有許多茶桌子,以及無數個茶擔子,上面三三兩兩的人圍坐喝茶取樂。

南宋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也描繪了許多茶擔小販在路邊賣茶的景象,這種地攤經營在宋代十分常常見,從早到晚都有。根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馬行街鋪席》寫道"至三更,方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榮幹,夜深方歸也",一直到深夜都會有人在街邊賣茶。而劉松年作為宮廷畫師,他的茶畫取材是比較豐富的。

劉松年還畫過一副《攆茶圖》,重點描繪了茶葉的生產工藝之一的攆茶和篩濾,畫中人物主次分明,分工明細,所用使用的器具都清晰的繪畫出來。

根據《大觀茶論》中提到"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鐵之害色。羅必輕而平,不厭數,庶幾細青不耗;惟再羅,則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之色"。說明攆茶是衝泡前將茶葉攆碎的一道工序,如果攆壓不當,過濾不好,在茶末衝泡的階段就無法得到完全溶解,影響最終的成品。

三、宋代品茗圖創作背後的茶雅文化薰陶

1. 茶畫是宋代雅文化的集中體現

整個宋代出現的若干品茗圖中,取材廣泛、角度多種,不僅畫工細膩,虛意與寫實兼有。但是要說算得上立意最雅的,還是屬宋徽宗,宋徽宗趙佶本人就是十分優秀的繪畫者。

他創作的《文會圖》,描繪了一幅文人雅士在庭院中飲酒作詩的場景。畫中酒瓶茶具、果品菜餚均在,有人在溫酒,也有人在煮茶,也有相對坐飲者,也有交耳相語的,還有四處張望者的。

《文會圖》全圖共展現了十八人的風貌出來。其中一小廝在旁測備茶,畫中所呈現的步驟,正是"點茶"這一宋朝特色。宋徽宗趙佶的也在畫中寫了詩《題文會圖》:"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同樣畫中出現點茶還有南宋時的《春宴圖卷》也是在畫中巧妙地表現了點茶的技藝特色。

關於點茶,蔡襄在《茶錄》曾經指明點茶的要旨在於"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

點茶屬於宋代茶文化中最"雅"的那一部分,茶葉種植生產研磨衝泡皆有門道,而唯獨是衝泡後,用茶筅去攪動杯中的茶末,讓茶末與水的融洽度達到最佳,成就一杯佳品,正是文人雅士的終極追求。

2. 茶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託

對於飲茶,在宋代人心目中,特別是讀書人、士大夫心裡有著不替代的作用。作為儒學理學的學子,許多士大夫都會時時刻刻強調自我反省,從而來規避自己不要做錯事情以及提升自己的品性與修為,而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士大夫們起到相關作用。

宋代文學家吳淑就特別喜歡喝茶,他在《茶賦》中說:"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之利,其功若神"。對他而言,茶的作用已經"換骨輕身"的性質,可以為他每天"刷新"一次自己。而這種通過喝茶來實現身心清淨的想法,在品茗圖中也有例子可尋,南宋末年畫家錢選的《盧仝烹茶圖》就是這樣的立意。

《盧仝烹茶圖》中主角盧仝是唐朝人,他的文學修為很好,但是卻不願進仕途,喜愛鑑賞和品茶,被尊稱為"茶仙",而作者錢選自己入仕則遇到宋朝覆滅的局面。因此他寄情於遊山玩水,以品茶論道還展現自己希望歸隱山林的人生選擇,曾經寫過"不管六朝興廢事,一樽且向畫圖開"的詩句來表達自己這種心情。

四、總結

文人雅士總是喜歡詩詞書畫歌酒茶,以文學能力的表現來完成自己價值的體現,茶的出現又給了每個文人在創作上獨特靈感。茶不僅有充分代入感,還符合儒家修身論的需求,在精神與實際中融匯一體。

宋代的茶畫無論在技法、立意、圖像結構上都屬於一座高峰,它的誕生是多種事物各自發展又集中融合的體現。宋朝經濟繁榮,商品經濟發達,民眾的生活所需較為完整,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期望較高,而這種期望又直接促進了茶葉製作工藝的發展,發展到一定程度上,得到達官貴人、士大夫群體的追捧,上升為精神鑑賞類的物品。

而茶畫實現了水墨與茶意完美結合,重現了歷朝歷代的茶飲故事,也記錄了茶文化的歷史變遷與人文價值的發展。使得今人的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到各品茗圖背後的茶情畫意,也可以感知到背後那種文人揮灑文墨,詮釋優雅文化的那一份自信。

參考資料:

1.《大觀茶論》

2.《題文會圖》

3.《茶錄》

4.《東京夢華錄》

相關焦點

  • 空中品茗 直播看茶 | 遼寧省首屆空中茶博會周日啟幕!
    空中品茗 直播看茶 | 遼寧省首屆空中茶博會周日啟幕!紅綠白黑名茶齊會聚各地茶鄉名品齊亮相雲端品茗 空中茶話本次首屆空中茶博會由遼寧鄉村廣播北鬥融媒宜佳購物中國農村廣播聯盟遼寧省供銷社
  • 焚香賞花、品茗飲酒……文物展還原宋朝人的慢生活
    「閒來弄風雅——宋朝人慢生活鏡像」展覽現場  匡瀅 攝「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在快節奏的時代,舒緩優雅的「慢生活」令人嚮往。近日,一場以宋朝人慢生活為主題的展覽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帶你領略古人焚香賞花、品茗飲酒、撫琴對弈的生活樂趣。「閒來弄風雅——宋朝人慢生活鏡像」展由湖南省博物館聯合四川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11家文博單位共同主辦,通過古琴、陶瓷器、書畫、青銅器、銀器等80餘件/套文物,集中展現宋朝文人雅士恬靜風雅的生活範式。
  • 從「煎茶法」到「點茶法」,聊聊宋朝的「點茶」文化及後續發展
    何為「點茶」1、從「煎茶法」到「點茶法」中國是茶的故鄉,茶很早就出現在古代達官貴人的飲品之中,並逐漸與時代文化相融合。最終隨著時代發展、工藝改進、物流運輸,普及到普通人家也可以時常飲茶。關於茶的起源,唐人陸羽的《茶經》裡面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間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意思是指茶在上古時代神農嘗百草的時候就出現了,後來隨著諸多王朝裡面的名人都熱衷飲用,因此一直得到發展。
  • 宋代人到底有多愛洗澡?沐浴行業的興盛,也是宋朝經濟的縮影
    以宋朝為例,在一生當中,有三次非常重要的沐浴:出生後,結婚時以及去世後。在堪稱「讀書人天堂」的宋朝,除了在俸祿上豐厚之外,在福利待遇上也是令人豔羨的。對除了在官員的住宅當中有專門的沐浴場所以外,宋朝還甚至專門設置了一個休沐日,也就是官員設置的休息,用來沐浴的假日。另外,遇到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時,比如說祭祀,齋戒等,官員或者皇族也都是需要進行沐浴並且齋戒的。
  • 閒來弄風雅:細品宋朝人精緻的生活範式
    如黃庭堅所說的「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淨身心、能佛汙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裡偷閒、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礙。透過對香這麼高的評價,足見宋人對香的迷之珍愛。對文人墨客來說,相聚一起在氤氳的香氣中讀經談畫論道,或靜思冥想,都成了典型的雅事之一,甚至有文人感嘆「無香何以為聚」,據說蘇東坡晚年與弟子就是以沉香為伴,焚香作賦安度晚年。
  • 宋朝雅士的「冬趣」圖鑑:出遊、雅集、宋宴、茶事
    林逋在宋朝的隱士圈非常除名,「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頗有世外高人,仙風道骨的意思。林洪雖沒做成隱士,卻是喜歡到山中訪隱士,今天咱們大家愛吃的「火鍋」就是他去訪隱士記載下來的,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關於火鍋的文字記載,真可謂「尋隱士、吊鍋子、聊夜天」!
  • 南北朝的皇族到底有多慘?幾乎每個朝代的皇族都差點被滅族
    在南北朝,中國的政治制度開始發生了轉變,為隋唐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礎。南北朝結束了魏晉的混亂局面,南北都相對穩定,經濟得以逐漸恢復,人口數量也增長起來。但是,南北朝的政治鬥爭卻是歷朝歷代最激烈的時期之一。南北朝先後出現了6個皇族,基本都沒有什麼好的下場。首先來看看南北朝的第一個皇族——劉氏。420年,劉裕建立了宋朝,開啟了寒門稱帝的先河。
  • 瓦舍勾欄 大宋朝的娛樂圈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要領略宋朝市井的繁盛,不妨先到城市中的瓦舍勾欄去看一看。《水滸傳》第一百十回,燕青帶著李逵潛入東京城觀賞元宵花燈,就是先到瓦舍勾欄看熱鬧的:「兩個手廝挽著,正投桑家瓦來。來到瓦子前,聽得勾欄內鑼響,李逵定要入去,燕青只得和他挨在人叢裡,聽得上面說評話。」
  • 宋朝人的四般閒事是如何玩的
    宋代有人調製出一種成本十分低廉的「山林四和香」:「香有富貴四和,不若臺閣四和,臺閣四和不若山林四和。蓋荔枝殼、甘蔗滓、幹柏葉、茅山黃連之類,各有自然之香也。」宋代的「四和香」是名貴香品,由沉香、檀香、龍腦香、麝香四味珍貴香料合成;而「山林四和香」的原料只是荔枝殼、甘蔗滓等生活廢棄物,可謂「變廢為寶」。宋朝市井中也有香道。
  • 假日閒情雅致,還得看宋朝人
    在著名宋史學者包偉民、吳錚強寫的《宋朝簡史》中,介紹到了大宋的社會生活和娛樂活動。讀後你會發現為什麼人們常說宋朝人是最懂生活的,而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 文人墨客的詩、詞、畫 宋代士人文學活動豐富多彩,成就輝煌。
  • 陸羽雕像——談詩論道,品茗說茶
    陸羽雕塑,大型廣場雕塑,茶聖雕塑 陸羽雕塑,古代茶學家雕塑,歷史名人雕塑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
  • 搜我肺腸著茶令丨最美的遊戲
    行茶令,是一種風流文雅、睿智雋永的遊戲,有點類似於行酒令,酒令輸贏皆可喝酒,而茶令卻規定贏家方可飲茶,輸者不許品茗,更見其遊戲的戰鬥性。《中國風俗辭典》這樣敘述:「茶令流行於江南地區。飲茶時以一人為令官,飲者皆聽其號令。令官出難題,要求人解答執行,做不到者以茶為賞罰。」
  • 虞雲國:從《水滸傳》看宋朝的生活百態
    ,要想了解中國,讀這本書「比四書五經更有用」......這次,我們請來了一位「最愛水滸,最懂宋朝」的老師,著名宋史專家虞雲國教授,帶領大家走進這場全新、奇妙的水滸尋宋之旅。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訂閱課程 ��為什麼他最愛水滸?虞老師小時候就對《水滸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從《清平樂》,看一千多年前舌尖上的宋朝,奢靡的高宗御宴菜單
    這是有原因的,在宋朝之前是沒有菜單的,直到宋朝(西元960-1279年),美食事業興旺發達,菜單才應運而生。中國的菜單可比國外的早了幾百年,歐洲的菜單,是由16世紀,法國皇家廚師為了記住義大利美食而發明,並非為向客人提供菜餚內容而製作的,而是廚師為了備忘而寫的單子,英文為menu。
  • 看完《知否》中的點茶,才知道:在宋朝,喝杯茶究竟有多麻煩?
    自古以來,茶在我國文化就佔據一席之地。 而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其中有一集明蘭三姐妹跟隨著一個從宮裡來的嬤嬤學習,其中有一項卻是點茶。 我們卻發現:咦?這茶不是用來泡的嗎?
  • 喜茶首家「嶺南風」主題店進駐永慶坊 為老西關注入嘆茶新靈感
    花磚騎樓和摩天大樓共生的廣州,讓喜茶(需求面積:150-200平方米)對「靈感」有了新的解讀。   三五好友相約茶樓,在早夜茶的閒聊漫談中消磨,是獨屬於廣府人的嘆茶文化,催生出精緻閒逸的生活方式。喜茶設計從「得閒飲茶」的生活態度中獲得靈感。   9月26日,喜茶首家「嶺南風」主題店進駐廣州永慶坊。
  • 聞香品茗 奏一曲福建漳浦非遺新聲
    聞香品茗奏一曲非遺新聲□本報全媒體記者 楊凌怡 通訊員 洪錦城 林素真 文/圖吃細水貢糖,甜蜜憶往昔;聽大廣弦,一曲深情繞耳畔;品功夫茶,一縷清香沁心脾……日前,漳浦縣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18個項目涵蓋了閩南特色的非遺功夫茶、大廣弦、細水貢糖等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茶畫興於「飲」,安於「隱」
    在唐朝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的茶文化流傳千年,成為了無數文人墨客的靈感來源,而茶畫正是其中之一。 茶畫是文人墨客筆墨揮灑的凡塵俗世,在茶畫中不僅有「鳥鳴山更幽」的品茗勝地,更有鬧市、鄉間、茶社,有焚香燃蠟的高雅,也有一飲而盡、歡聲笑語的煙火氣,甚至有鬥茶、煮茶這樣的遊戲和烹茶手法展現。
  • 如果你熱愛美食,那就到宋朝去吧
    至於元、明、清三代,對饕客來說也各有不如意處:元朝的高級飯局老是有酸不拉嘰的馬奶酒;明朝的高級飯局老是離不開壯陽補腎的虎狼藥;至於清朝滿人的婚慶大典,酒席上琳琅滿目的肥豬肉,光看一眼就讓纖體成風的現代人血壓上升。所以說,你要想吃得舒服,吃得健康,以上朝代都別去,要去就得去宋朝。
  • 人間有味是清茗:一杯茶裡的日常與市井
    可見,至少在唐代以前,茶就是一劑保健良方。此後,在歷代多部藥書、醫書中,茶的藥效都備受重視。譬如,我們都很熟悉的《本草綱目》,對荼性及保健作用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並附茶藥方16則。《本草拾遺》云:「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此說並非有意誇大茶的療效,而是茶確能給尋常百姓的生活帶來健康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