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拍宋朝#
我是梨白,一枚歷史和寫作萌新愛好者,歡迎關注哦~本文為原創,盜文必究!
一打開朋友圈,北方的小夥伴紛紛在曬「飄雪照」,一時間北京成了北平,故宮成了紫禁城,西安秒回大唐長安,城牆飄雪,全國各地,「各朝各代」的格格、公主、俠客、俠女們在紅牆白雪間打卡拍照,爭先曬出冬日裡祖國的大好河山!
回到千年前的宋朝,車馬慢、書信遠,宋人們不能像我們如此幸福「朝遊滄海暮蒼梧」,他們的冬日時光漫漫且佛系,那些精緻又費力費時的事情就被拿出來打發時光,奉上「宋人的冬趣圖鑑」,走進宋人的冬天裡。
尋隱士、吊鍋子、聊夜天
2020在古代的文豪圈中最出圈的「slogan」就要數「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現在的科學知識早就告訴我們沒有仙人,所以也沒有仙草,仙丹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人對於隱居在山中的隱士都非常崇敬和嚮往,於是冬季踏雪、尋梅,訪山中的隱士、高人就成為了很多文人雅士爭相去做的事情。
「打架」不咋的的宋朝盛產名流、文人,而南宋的林洪就是此中佼佼者。據他自己說,他是北宋著名隱士林逋的第七世孫。林逋在宋朝的隱士圈非常除名,「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頗有世外高人,仙風道骨的意思。
林洪雖沒做成隱士,卻是喜歡到山中訪隱士,今天咱們大家愛吃的「火鍋」就是他去訪隱士記載下來的,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關於火鍋的文字記載,真可謂「尋隱士、吊鍋子、聊夜天」!
福建和江西的交界處,武夷山六曲是止止師隱居的地方,不得不說止止師聽上去就是隱士高人的感覺。
某一年冬季,林洪去訪止止師,遇上了雪天,然後就逮了只傻兔子,可惜的是荒山老林無人烹飪。
止止師到底是隱士高人,野外生活經驗豐富,他說,「不用那麼麻煩,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料把兔肉醃一下即可」。完事風爐點起來,架上鍋子,水煮沸,然後就夾著肉片在熱湯中「擺熟」,最後蘸著醬料,大快朵頤,人間至味原來就是如此簡單!
大雪封門,兩人對飲,吊鍋子滿足口腹之慾,圍爐夜話,絕對的「團欒熱暖之樂」!這道雪夜山家的吊爐美食讓林洪非常難忘。幾年後在臨安吃到類似的美食時,他立馬想到了武夷山那一夜,恍如隔世,面對翻滾的風爐吊鍋作詩,「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這也是火鍋詩情畫意版名字「撥霞供」的來源。
林洪的雪天尋隱士算不是「貓冬」,卻是當時很多宋朝文人的生活寫照,他們可以在朝堂上暢談家國情懷,也能在山水之間縱情享樂。雪天孤身一人訪友,荒山野外獨寂寥,圍爐夜話嘆雪景,誰能說這不是嚮往的生活呢?!
雅集宋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一年好時節」,秋收冬藏,冬天,便是在古代最忙碌的農民都開始在家「貓冬」了,更不用說那些最愛春花雪夜的士大夫了。
雅集,源於漢末,興起於魏晉,指的是文人雅士們吟詠詩文,議論學問的集會,歷史上有名的雅集有很多,比如王羲之組織的蘭亭雅集。
宋朝,對於它的前輩唐朝感覺一般,卻十分崇尚魏晉文化。魏晉有雅集,宋人也得有,宋朝最出名的雅集莫過於西園雅集。
西園雅集的發起人是宋神宗的「渣男」妹夫,宋朝著名畫家王詵,西園也是他的府邸。西園雅集匯集了當時的文豪、名流,蘇軾、黃庭堅、秦觀、李公麟、米芾等人赫然在列,吟詩作詞、撫琴吟唱、品茶賞花,總之,文人崇尚的雅士他們都做了一個遍。
西園雅集發生在盛夏,可很明顯,漫漫冬日才是舉辦「結詩社」「做雅集」最好的時間,無趣的冬日總得有事情消磨時間。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的北宋文壇領軍人物,他仕途很坎坷,人緣卻非常好。西山雅集,蘇軾便是京師名流圈中的領軍人物,外出做官後,在當地也是眾人都想要結交的雅士。
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時,某年的暮冬初春,他和時任杭州知州的楊元素相約賞梅、詠梅,兩人相互唱和,留下《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一詞。
詞作上半闕從自己觀梅寫起,寒鴉、梅花,花下客;下半闕角度轉為對方賞梅,梅花的魅力和風韻從雅士們的流連和詩酒風流中流出。即便這樣,我還是佩服宋人們為了賞梅能在雪地上席地而坐,不過想想這大概就是冬日聚會的妙處。
「宋宴」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最出名的是同時期的韓熙載夜宴。近兩年的宋朝題材影視劇中也多有展現宋宴的魅力,比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趙麗穎飾演的盛明蘭參加的「曲水流觴」宴會等等,可見宋宴是備受上層社會喜歡的社交方式。
《韓熙載夜宴圖》是我們研究「宋宴」很好的切入點,「琵琶獨奏」、「六么獨舞」、「宴間小歇」、「管樂合奏」,這絕對是「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最佳享樂版本。
這要在家擺個宴會,邀個兩、三好友,屋外寒風飄雪,屋內載歌載舞,這樣的宋宴沒有人能拒絕吧。
宋朝宴會的明目有很多,比如科舉中狀元的聞喜宴,夫妻約會的開芳宴等等,冬日裡除了士族大家中會舉辦賞梅宴、賞雪宴,宮中也會舉辦「主題宴會」。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中就有一條關於宮中舉辦冬至宴會的記載,「十一日,賜兩府、兩制宴於中書,喜雪也」,從「喜雪也」我們便能看出宋朝的風流、雅致的朝代個性絕對是自上而下的。
記載北宋都城汴梁百姓生活習慣、風物習俗的書籍《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進入冬天之後,京師各家的宴會也多了起來。宋朝的冬至大如年,所以各家便都忙著宴請、聚會,這到是給我們心目中「禁慾系」的宋朝添了一絲煙火氣。
二、三茶事
宋人愛風雅,所以只要和「雅」沾邊的事物他們都願意嘗試,誰讓人家是文化人呢?焚香、點茶、掛畫、插花是宋朝的文人最喜歡做的事情,卻也是最「燒錢」的事情,宋人吳自牧在其著作《夢梁錄》中就曾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可見風雅之事也需要有家底的。
冬季圍爐可以吃火鍋,更可以點茶、吃茶,相比較之下,後者更符合宋人的氣質。宋朝的皇帝們愛飲茶,宋徽宗更是愛茶如痴,還曾做《大觀茶論》,「茶」在宋朝算得上國飲。
茶在宋朝被「玩」成了藝術,茶粉置於茶盞,一手執壺注水,一手用茶筅不停攪動、敲擊茶湯,這裡就講手腕靈活,要「指繞腕旋」,叫作「打拂」。
電視劇《知否知否》中「點茶」可是難壞了盛家的三位姑娘,「點茶」是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藝,要想點好茶,需要「注湯擊拂」七次,且要選好「注水點」,如果偏了就會影響茶湯的味道。
那麼什麼才是最好的「點茶」狀態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回凝而不動」,茶盞內因為注湯擊打七次後,會形成中間高四周低的雲頭雨腳形狀的泡沫,這時的茶湯顏色由原來的黑色變成了白色。
很多小夥伴們不解,不就喝個茶嗎,這麼複雜幹嘛?有這功夫也渴死了。宋人點茶更多不為飲茶,更多為「鬥茶」,比如看看誰點茶點的好,誰用調製茶膏在茶湯上「拉花」拉的妙,都是鬥茶的項目,正是因為這些複雜的項目,才能打發了慢慢冬日不是嗎?!
北宋的國民男神蘇軾便對「茶事」十分喜好,講究,更是留下詩詞多篇。同時是在杭州任職期間的一個冬天,蘇軾到郊外遊玩,南屏謙師聽說之後,便趕來和蘇軾相見,趁此露了一手點茶的手藝。
蘇軾旁觀、飲茶之後,對南屏謙師的點茶技藝很是佩服,特別是「雲中丹青」的分茶手法更是讚嘆不已,於是便作詩《送南屏謙師》,贊其為「點茶三昧手」。
至於南屏謙師的點茶技藝到底怎麼樣?「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天台乳花世不見,玉川鳳液今安有」,便能說明「點茶三昧手」名不虛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茶事不光是一門藝術,也是交流情感的一種橋梁。
除了點茶、鬥茶的,也有以茶會友的。宋朝關於煮茶待客的詩詞有很多,其中南宋詩人杜耒就有一首詩《寒夜》,寫的就是寒夜煮茶待客的情景。「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沒有繁複的點茶技藝,也沒有高超的「拉花」技術,只是一個燃燒正旺竹爐,一杯清茶,窗戶還是窗戶,月亮也是平時的模樣,卻因為窗外的梅花和遠道而來的朋友升華了這場茶事,有的快樂真的是因為平凡而快樂。
梨白叨叨叨
宋朝的雅士們過冬可以「玩」的項目還有很多,比如薰香、插花、掛畫、品酒等等,我們會在之後的小文中為大家介紹。期待大家的關注、點讚、評論和轉發!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