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不是一種與人成熟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從理論、現狀、實踐三個方面,對愛情進行了討論。除了心理學的思考外,弗洛姆還以社會、宗教、哲學的發展歷程為背景,對愛和人性作出了詮釋。
田納西·威廉士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所有人都在自己的軀殼內,被孤獨的囚禁終生。」弗洛姆也同樣在書的開頭表明了這一點:孤寂產生恐懼,人類最大的需要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一種途徑,使自己同他人或周圍世界結合在一起。
原始部落的人會通過集體性縱慾的儀式,達到恍惚來忘卻孤獨,但這種方式和酗酒吸毒並無多大區別,其結果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同時需要不斷重複。
現代人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同一組人保持一致來達到結合。但這種統一僅僅是一種假統一,因此無法從根本上來解決人類的孤獨感。
作者隨後提出,對人類存在問題的真正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愛中實現人與人的統一。並且是要在保持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
一、什麼是愛情
愛情是創造力,是給而不是得。這裡說到的「給」,除了物質範疇,更重要的在克服個人依賴性、自戀性、剝削性的基礎上,把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歡樂、興趣、知識等)給予別人。通過這種給,既豐富了他人,也提高了雙方的生命感。
此外,愛情還包括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這些要素同樣源於自發的行為,且要素間相互依賴。我們需要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對方,才能在愛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質。
愛不是僅僅和某一個人的關係,更多的是一種態度。弗洛姆指出,認為愛情取決於對象,專愛一個人就是愛情證明的想法是錯誤的。只愛對象而對旁人無動於衷,不過是一種更高級意義上的自私。
如果我能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我也應該可以說:「我在你身上愛所有的人,愛世界,也愛我自己。」
二、愛情的實踐
出身在一個商業化佔統治地位以及把物質成功看得高於一切的社會中,愛情也被打上了交換的標籤。對方是否值得我追求,而基於我的實力,對方又是否會看上我。在考慮本身交換價值的情況下,他們開始相愛,也因此出現了各種病態的愛情形式。
那麼如何去磨練愛情的技術呢?弗洛姆提到了四個必要條件(紀律、集中、耐心、極大的興趣),以及若干特殊條件(克服自戀、合理的信仰、積極的活動),同時也在書中,對這些要素的定義和操作做了詳細的介紹。
三、個人體會
最初以為愛情是個概率題,取決於能否幸運地遇到那個對的人;後來覺得要得到愛情,首先要讓自己成為值得被愛的那個人。但卻很少有思考過,我是否具有愛的能力,我又是否能成為主動給予的那個人。在尚未懂得什麼是愛情的情況下去愛,難免會落入書中所說的「假愛情」,在一段關係中充滿控制、衝突、自私。
愛作為一門技術,需要不斷的去實踐。書中所提到的技術,看似簡單,卻不易做到。就拿集中為例,集中意味著要完全地在活在當下,而不是三心二意的做事情。現代社會下,我們接受這大量的碎片刺激,最典型的情景,就是我們不論在工作、約會或是看吃飯的時候,總會忍不住去刷手機。
在看最後一章的時候,我滿腦子想著,弗洛姆寫下這些技術,他是否又能全部做到。翻到最後,附錄中的話回答了我的困惑。弗洛姆的助手芬克,從他的視角,回顧了弗洛姆一生中的愛。芬克說,老年的弗洛姆給他最深刻的印象是對交談對象流露出來的興趣和充滿溫暖的目光。正如弗洛姆在書中提到的愛是通過一個人愛所有人,他能表達自己的愛,也能讓人感受到他愛的能力。
抱著樂觀的心態翻開這本書,然後悲觀地意識到愛的稀缺性。但也因為稀缺,才更顯得珍貴。愛是一種個人修行,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