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志願軍戰士被俘的經過

2021-01-18 搜狐網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事情發生在1951年,第二次戰役期間。陣地被敵人佔領了,志願軍戰士隱蔽的坑洞被發現了。 這個戰士堅守這個坑洞一定很多天了,如此艱苦頑強的精神,連美國人也感到敬佩。

http://history.sohu.com/20160713/n459061854.shtml history.sohu.com true 綜合 http://history.sohu.com/20160713/n459061854.shtml pictures 6681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事情發生在1951年,第二次戰役期間。陣地被敵人佔領了,志願軍戰士隱蔽的坑洞被發現了。這個戰士堅守這個坑洞一定很多天了,如此艱苦頑強的精神

");}

相關焦點

  • 志願軍一個師7000多人被俘,冒死回國後,最終為何還被授銜?
    我方特地發表了《金日成元帥、彭德懷司令員告被俘人員書》,明確表示無論如何祖國都歡迎他們的回歸,於是在 7月30日,經過多方交涉,終於有2000多名戰俘從濟州島登船出發,然後換乘火車到達板門店參與戰俘的交換。
  • 志願軍唯一被俘女兵,在朝鮮關押2年多,回國後過得如何?
    ——餘秋雨 戰爭從來不是男人的專利,戰場上雖然很少見到女兵的身影,但是再重要的後勤部隊中,女兵卻是一個重要支柱,也是行軍打仗的重要保障。 出於朝鮮方面的請求以及自身安全的考慮,我國組成了志願軍,遠赴朝鮮戰場,幫助朝鮮抵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
  • 志願軍救回被俘女兵,要拿美軍俘虜出氣,一看俘虜的樣子大家樂了
    志願軍文工團遇敵文工團是慰問演出、鼓舞士氣的,怎麼會被俘呢?這種情況的確罕見。遇險的文工團屬於志願軍42軍。第四次戰役中,42軍6個團打砥平裡的「聯合國軍」,由於缺少重武器,奈何不了敵人的坦克和裝甲車組成的防禦圈,敵軍增援後,42軍撤出了戰鬥。
  •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詞作者原來是一位抗美援朝戰士
    1953年,文化部和全國文聯共同開展對1949年至1953年間群眾歌曲的評獎活動,經過由下而上的推薦,從4年間全國發表的萬餘首歌曲中,評選《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為一等獎。然而,這首歌的詞作者究竟是誰?當時並沒有人知道。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 《英雄兒女》王成原型:不幸被俘,回國後被誤解,晚年拒絕賠償
    熒幕前,一個青年男子看著這個場面1953年4月18日,蔣慶泉所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軍第67師201團5連奉命攻佔石峴洞北山,這是美軍一個重要防禦點。經過幾番激烈的爭鬥,我軍成功佔領了山頭。然而擁有165名戰士的加強連,僅剩下了十幾名戰士,敵人又虎視眈眈地展開了新一輪進攻。在這個危急時刻,蔣慶泉果斷用步話機,讓炮兵指揮部向自己所在的山頭開炮,將敵人一網打盡。
  • 志願軍被俘最高指揮員,百般毒打誓死不屈,回國老淚縱橫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場戰爭當中,志願軍總共被俘虜的人數超過2萬人,而被俘虜最多的就是第3兵團60軍180師了!然而就算他們被俘虜,依然在想盡各種辦法與美國進行著對抗,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志願軍被俘的最高指揮官,百般毒打誓死不屈,回國之後老淚縱橫!要說到美國對待戰俘的態度,顯然沒有他們所追求的自由那麼直接和純粹!
  • 抗美援朝戰爭後,志願軍俘虜中為何有14000人會投奔臺灣?
    1953年韓戰結束,志願軍通過3年的作戰達到了戰略目標,成功把美韓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南。然而戰爭不是過家家,即便打勝的一方也會有一定的傷亡損失,包括被俘的官兵。戰爭結束後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交換戰俘,交戰過程中志願軍累計有近2萬人被俘虜,這個數據相對於240萬人的我軍參戰總人次來說,佔比並不高。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批被俘戰士中竟然有1.4萬餘人後來去了臺灣,投奔了國民黨軍陣營,而不是回到中國大陸。為什麼會這樣呢?參加抗美援朝的志願軍部隊,就是以解放戰爭後期的四大野戰軍外加華北軍區為班底。
  • 跟志願軍救女文工團員一比,《拯救女兵林奇》弱爆了
    美國拍戰爭片,一個主要題材就是救自己人。像什麼《拯救大兵瑞恩》、《拯救女兵林奇》,《風語者》說的是救自己的話務員,《血戰鋼鋸嶺》說的是衛生兵連自己帶敵人的傷號一起往回救……在好萊塢大片裡,美軍「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在真實的戰史中,我軍解救己方同志的戰例,卻比美國好萊塢電影更給力。
  • 志願軍靠一雙腿追上汽車,生俘一美軍軍官,事後回憶仍然心有餘悸
    雖然部隊經過連日作戰,已經十分疲憊,但446團仍然保持了較強的情緒,為了給部隊增強作戰能力,團長韋秀輝在朝鮮老鄉家裡,給每個戰士都買了一些辣椒,戰士們雖然是灰分睏乏,但是嘴裡叼著辣椒,想著前方敵人還在等著他們殲滅,立刻就被鼓舞了士氣。當然除了睏乏以外,天寒地凍的環境也是志願軍戰士需要克服的。
  • 志願軍俘虜了美騎一師士兵,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很好奇:他們為什麼沒...
    抗美援朝雲山戰役後,志願軍俘虜了美騎一師很多士兵,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很好奇:「他們不是叫什麼美騎一師嗎,為什麼沒有馬?」 志願軍入朝第一戰雲山戰役中,美騎一師八團三營M連守在雲山城中。
  • 《金剛川》觀後感|金剛川|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戰士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了最後的決戰階段,為了確保金城前線的充足戰鬥力,志願軍戰士必須在指定時間內通過金剛川。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火力嚴重懸殊的情況下,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以血肉之軀修補戰火中的木橋,準時「通過那座橋」與前線大部隊匯合,是他們的共同目標。這座橋有多重要,用片中的一句話:通過了,敵人的地獄;被阻擋,我們的地獄。
  • 他本是志願軍報務員,被俘後叛變成美軍間諜,戰後卻成了全民英雄
    張文榮又成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中的一員,為180師司令部電臺報務員,志願軍們都是為了國家從而走上戰場,那一腔熱血表現得淋漓至盡,每一位志願軍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抗美援朝中,美軍連換了三名最高司令員,使得麥克阿瑟氣急敗壞地想要使用原子彈。然而在第五次戰役中,張文榮不幸被俘,被關進了戰俘營六十六聯隊。
  • 《金剛川》背後的水門橋戰役,志願軍戰士用生命譜寫抗美援朝的讚歌
    其實,《金剛川》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中志願軍東線的「長津湖戰役」中的一次戰鬥,稱為「水門橋戰鬥」或「水門橋阻擊戰」。 無獨有偶,在西線戰役中,志願軍38軍的一個由321人組成的偵查特遣隊成功穿插到德川,炸毀了聯合國軍撤退必須經過的武陵裡大橋,那次炸橋的戰鬥也被搬上了銀幕,電影的名字叫《奇襲》。
  • 《冰血長津湖》:志願軍戰士用血肉之軀鑄就的豐碑
    看了《冰血長津湖》這部電視紀錄片,被志願軍戰士勇敢無畏的精神所折服!在那冰雪的戰場,志願軍戰士們用血肉之軀譜寫了一曲英雄讚歌!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一場決定性戰鬥,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東線部分。在1950年11月27日到12月13日期間,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將指揮的6.5萬多國部隊,被宋時輪上將指揮的大約10萬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包圍。
  • 敗類的下場:志願軍戰俘中的變節分子,充當美軍特務,最後都很慘
    這個投手榴彈的"矮個子"叫張文榮,原是志願軍某部見習報務員,1951年5月在作戰中被俘,關押在巨濟島戰俘營八十六聯隊四大隊。1951年12月13日,張文榮和另外四個志願軍戰俘,被送到東京的美軍特務學校,在這裡,美方恐嚇他們接受了短期特務訓練,並被空降到朝鮮北部充當特務。
  • 志願軍炊事班長王大力榮立二等功
    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志願軍在朝軍的配合下,將以美軍為首的多國聯軍誘至半島北部地區,對其發動了一場突然的反擊戰,抗美援朝二次戰役爆發。在這次戰役中,志願軍收復了平壤、元山港、興南地區及沿海港口,是扭轉半島戰局的一次決定性戰役。
  • 志願軍退入坑道,範弗裡特大喜:照搬硫磺島經驗,我們就贏定了
    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發動了歷史上抗美援朝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最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用身體擋住機槍口為戰友開路的黃繼光,腿斷了還指揮戰鬥,最終與敵同歸於盡的排長孫佔元,堅守陣地打退敵人四十餘次進攻的胡修道,都令所有人敬佩。太平盛世永遠是用鮮血建成的。上甘嶺一戰打出了國威,讓當時的新中國驕傲了一個世紀,打出了志願軍的名氣。
  • 180師遭重挫代政委被俘,彭德懷大怒,軍長韋傑:哪能全怪我們
    1953年,韓戰結束,因為身上的刻字,他們幾個同時被俘的180師戰士都不敢回到大陸,於是和其他中朝兩方一萬四千名戰俘去了臺灣。「1951年,第五次戰役,60軍180師,遭到圍殲,被俘刻字。」通過信上這五個短語,我們就已經清楚史興福的弟弟史興貴失蹤40年的原因。那麼,當年的180師重大失利事件,到底該由誰來背這個鍋呢?
  • 志願軍戰士戴鋼盔嗎?《金剛川》吳京和張譯戴鋼盔,是對還是錯?
    其中有一個地方被很多人指出——志願軍戰士怎麼戴鋼盔啊?在電影中,吳京、張譯等飾演的志願軍高射炮兵部隊的戰士們都戴著鋼盔,而很多影迷指出,在老電影和紀錄片中,我們的志願軍都沒有佩戴鋼盔,而且在我軍歷史上戴鋼盔也是很後面的事情了!
  • 《金剛川》曝IMAX專屬海報 志願軍戰士奮勇前行
    IMAX的大銀幕和極具沉浸感的視聽效果將帶來身臨戰場的光影敘事,以清晰豐富的細節呈現《金剛川》厚重的歷史感以及為國許身的志願軍群像。新發布的海報中,在硝煙瀰漫、暗流湧動的金剛川上,志願軍戰士奮勇前行,誓死捍衛交通要塞金剛橋,一場不留退路的熱血之戰呼之欲出,傳遞出戰士們不畏艱險的英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