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信宮燈、金縷玉衣、玻璃編磬……漢代「國家寶藏」亮相南博

2021-02-08 中國江蘇網

  被收入歷史教科書的長信宮燈、代表漢代最高喪葬等級的金縷玉衣、用玻璃模仿玉質的成套編磬……20日,南京博物院《兄弟王——從滿城漢墓到大雲山漢墓》年度大展開幕,250件(套)文物展現了諸侯王權、王室儀軌、宴樂生活和永生之夢。

  展出的文物來自江都王劉非和中山王劉勝的墓葬,他們都是漢武帝劉徹的哥哥。他們的墓葬分別在河北滿城和江蘇盱眙被發現,均出土了1萬餘件文物,文物等級之高、工藝之精美堪稱西漢初年的「國家寶藏」。其中最為知名的要屬長信宮燈,通體鎏金,金光燦燦。它的形象是一位跪坐的宮女,一手託著燈,另一隻衣袖罩在燈上,菸灰通過衣袖被導入宮女的「腹部」,避免汙染空氣,是2000多年前的「環保燈」。此燈因為曾被放在竇太后的長信宮內而得名。

  除了長信宮燈,還有哪些文物最值得看?河北省博物院院長羅向軍推薦了三件:朱雀銜環杯通體錯金,朱雀展翅翹尾立於銅獸背上,嘴裡銜著一隻可以自由轉動的白玉環。玉環是被鑄造到朱雀嘴裡的,在鑄造青銅的時候,如何保證環不因高溫而炸裂,是非常高超的技藝。

  一件不起眼的車較上的工藝水平達到了令人驚嘆的水準。車較是車側的扶手,長21釐米,直徑0.8釐米,上面鑲嵌的金絲之密之細就像手錶裡的發條,漢代工匠僅憑手工能達到這樣精緻程度,讓人嘆為觀止。另一隻三熊足銅鼎堪稱現代高壓鍋的雛形。鼎蓋上有四隻小獸,鼎耳上的小獸可以扣合在蓋子上,產生密封效果,加熱時可以產生一定的壓力,使鼎內的肉食更容易酥爛。鼎足是三隻可愛的小熊,它們全身直立,張大了嘴似乎在吼叫,堪稱展廳裡最呆萌的文物。

  那麼大雲山漢墓有哪些文物最值得關注?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首先推薦了金縷玉衣和玉漆棺,它們放在半開放的玻璃展櫃裡,金縷玉衣是劉非的王后陳羽所用,分為面罩、頭罩、前胸、後背、雙臂雙腿、雙手雙腳,共用玉片3281片,如果一個玉工製作,從開料到打磨玉片再到編綴成衣,需要10年時間。

  展品中的玻璃編磬因為年代久遠表面氧化成粉,而保存完好的部分則像青玉一樣溫潤有光澤。中國的玻璃又稱為琉璃,劉非墓裡發現了目前全國惟一的玻璃編磬,總數達20枚,此次展出了其中的三枚,古代奏樂時以編鐘開始以編磬結束,被稱為「金聲玉振」。文物專家曾對這套編磬進行復原,複製品可以演奏貝多芬的《歡樂頌》,這表明中國古代樂器可以像西洋樂器那樣有7個音階,這一發現震驚了學術界。

  本報記者 王宏偉

相關焦點

  • 弘博現場|木乃伊與金縷玉衣同臺亮相 南博講述法老與王的故事
    左:古埃及託勒密王朝克裡奧帕特拉七世雕像。上:金縷玉衣。追求長生不老、羽化成仙是漢代社會的普遍信仰。在下葬時,中國帝王會用精心製作的金縷玉衣來保佑身體不腐、靈魂不滅。以玉棺、玉衣、玉面罩、玉枕、玉九竅塞、玉組配等為代表的出土文物記錄了漢代貴族追求永生過程中的喪葬禮儀。下:女吟唱者木乃伊。古埃及人相信,保存好人的軀體是其獲得再生的根本前提。
  • 金縷玉衣 ,真的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導讀: 玉衣(也稱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體現了穿戴者的身份和等級。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金縷玉衣起死回生之謎: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 「綴玉衣服」,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
  • 金縷玉衣之謎
    金縷玉衣是中國漢代文物,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
  • 天津博物館的這件金縷玉衣,雖精美絕倫,卻來歷成迷
    我這一次來到天津博物館參觀,看到了一件漢代金縷玉衣,它雖精美絕倫,卻也讓我充滿了疑惑,比如說它到底出土自哪裡?是誰的墓葬?何時被收藏至天津博物館?以上問題為何在館藏介紹中隻字不提?玉衣手套片型小巧,耳部造型寫實獨特,玉片三角形結構多,較其他玉衣製作和拼接難度更高。從介紹來看,這似乎是一件金縷玉衣中的珍品,本文中圖片均為天津博物館館藏金縷玉衣。
  • 金縷玉衣千裡之外來到赤峰,就是讓你先睹為快!
    這一天,在河北滿城漢墓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史書上記載、卻從未見過的「金縷玉衣」。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一直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銅線綴編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 第一次見到「金縷玉衣」,卻出現「不可思議」現象,專家難以解釋
    華夏歷史雖然有五千年,但系統考古的時間卻並不長,其中1968年尤為特殊,因為這一年考古隊打開「中山靖王墓」,世人第一次看到了「金縷玉衣」;熟悉考古的朋友或許對滿城漢墓並不陌生,記錄在案的出土文物就有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更是達到了四千多件,諸如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更是成了國寶級文物。
  • 富豪偽造「金縷玉衣」,騙走銀行7億元,考古家:價值24億
    眾所周知,金縷玉衣是我國的國寶級文物或者國家一級文物,在我國臺灣省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著我國歷代以來最為珍貴的文物,可以說,臺北故宮的文物可以匹敵乃至超越故宮。無論是文物價值還是歷史價值都非常高,但目前考古出土的金縷玉衣並不多見,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件,而且這都是漢代時期帝王、諸侯所穿戴的斂服。可以說,金縷玉衣在當時就非常的珍貴,每一片玉器、沒一條金絲都是稀世文物。
  • 724件珍貴文物亮相國博 金縷玉衣竟腹部隆起?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 上官雲 應妮)28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河北博物院共同舉辦的「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在北京開幕。記者了解到,這次展覽為期3個月,展品總數共計151套724件,其中149套722件文物來自河北博物院。
  • 【陝西文物探探探】漢代王陵陪葬有多豪?「父子家國」背後有著怎樣...
    在展廳重要位置,展陳著非常有名的文物——長信宮燈複製品。田厚嘉介紹,長信宮燈是現存漢代燈具的經典之作,造型為侍婢手執燈臺,人物身著帶「水袖」的三層燕尾深衣、結椎髻,整體空心。使用時,燈罩可左右開合調節方向、明暗,動物油脂燃燒生成的煙塵通過人物右臂上行,沉澱於空腔內。人物頭部、右臂等部件可拆下清洗,兼具美觀與實用,被譽為歷史悠久的「環保燈」。
  • 漢代玉器特色:我為修仙狂
    漢代「益壽」谷紋玉璧漢代龍紋玉璧漢代還在玉璧上雕刻祈福的文字,例如益壽、長樂、宜子孫、長生等文字,象徵陰陽調和,美滿幸福。因此漢代皇族下葬時,常以玉璧覆蓋其身,或鋪在身下,或握在手中,數量越多越好。中山靖王墓墓主劉勝的金縷玉衣內就墊了18塊玉璧,南越王趙眛周身覆蓋的玉璧多達71塊,甚至還有一百多塊其他材質的璧。可見漢代君王貴族對長生成仙的巨大渴望。
  • 去故宮過年,粵博玩木乃伊,國博看金縷玉衣——國內博物館看展合集
    2018年底,144件/套、共計235件精彩的古埃及文物亮相廣東省博物館,展現了古埃及社會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喪葬文化。展出時間:2018年12月28日-2019年3月28日周二至周日 9:00 — 17:00 (15:30止票,16:00停入;16:30清場,17:00閉館)展出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天安門廣場東側門票信息:30元(可同時參觀本展覽和「平民情懷——平山鬱夫藏絲路文物展」)這是一個有關漢代
  • 漢風古韻——漢代古玉
    新石器時代玉器·商周玉器·春秋戰國玉器以及漢代玉器是我國古代玉器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漢代玉器是對於前幾個階段的一個總結,是古代玉器體系發展的最高階段。漢代體系四個重要組成——禮器·玉佩·喪葬和實用玉器在漢代都有極大的發展。
  • 雙乳山發現西漢諸侯王墓,墓主未穿戴金縷玉衣,專家:原來如此!
    在上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山東文物部門立即組織考古隊進行搶救性發掘。 因為按照西漢慣例,諸侯王陵墓中都會陪葬金縷玉衣,但是雙乳山漢墓中未發現金縷玉衣的蹤跡,也未發現黃腸題湊、印章,而且陪葬玉器極少,加上大墓並未真正完工,因此專家推斷墓主是濟北國最後一位諸侯王劉寬。
  • 海昏侯劉賀墓地的盜洞:主槨板被鋸開,寶藏近在眼前卻無緣盜走
    據最新的考古發掘表明劉賀死後曾經以金縷玉衣下葬,西漢時期有資格著金縷玉衣的無不是王爵級別或是皇帝,這也表明當時的西漢朝廷對劉賀在某種意義上的認可,也算是一種"補償"。經過相關部門的鑑定,確定這是一座漢代古墓,海昏侯墓漸漸的走近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