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神秘與魅力讓人心馳神往,強大而繁盛的漢王朝同樣擁有無限吸引力,當古埃及文明和中華漢文明遇到一起時,會講出什麼樣的故事呢?
開幕式現場
如果說歷史是海面上行使的船,那麼死後世界就是這艘船的倒影,對於死後生活的追求體現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對物質、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理解與闡釋。兩大文明雖屬不同的古代文明系統,地域相隔遙遠,在喪葬制度、日常生活、對待生靈等方面的觀念也有著各自鮮明的特色,但追本溯源之下,卻也有著眾多的相通之處。
從2008年南京博物院與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籤署了「友好合作備忘錄」,到2014年南博參觀訪問安大略博物館形成要辦「兩個王的故事」展覽的想法,到如今展覽正式呈現在公眾面前,成為龔良院長所說「近年來南博規格最高、展品最為精美、辦展難度最大、獲得各方支持也最多」的展覽,其間經歷了很多值得回味的過程。
在弘博網記者眼中,本次展覽及周邊呈現諸多亮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精彩的藏品。
本次展出的250件(套)展品都是高規格的文物。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董事會成員石凱表示此次展出的很多古埃及文物都是首次在公開場合展出。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沈辰副館長介紹,他們的首位館長查爾斯•柯雷利(Dr.Charles Trick Currelly)是埃及考古學家,在埃及和中東都參與過田野工作,他親身參與的田野調查最終使得ROM擁有了全世界質量最高、規模最大的埃及文物收藏之一。展覽中的漢代文物出自大雲山江都王陵,包括編鐘、編磬、玉棺、金縷玉衣等規格很高的漢代諸侯王陵陪葬品。
左:古埃及託勒密王朝克裡奧帕特拉七世雕像。埃及豔后克裡奧帕特拉是古埃及的一位女法老,她的美麗先後徵服了古羅馬的凱撒和安東尼。雕像約有真人大小,用黑色花崗巖雕成,人物留著齊劉海,頭上戴著層層編成小辮的假髮,頭頂戴著頭冠,但目前只殘留底座,但額頭上繫著一條髮帶。
右:古埃及託勒密王朝早期人形石棺頭像。
·展覽獨特的對比視角。
為觀眾帶來美的享受,還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展覽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是一種對比的呈現方式。展廳有1000平方米,埃及文物和漢代文物各佔500平米;展廳內用兩個色調來區分兩種文明的展品和展區。埃及部分用藍色,漢朝部分用紅色。
左:展廳入口處 右:展覽開端
·展覽周邊的完備。
配合展覽,南博推出系列教育活動,包括專題導覽、公眾講座、主題活動、青年沙龍、第二課堂、文化考察等,按照目標人群分為幼兒組、青少年組、成人組,基本覆蓋到參觀展覽所有觀眾群體。社會服務部也是在展覽前期策劃階段就加入策展團隊,展品挑選、展陳布置等工作都參與其中,基於對展覽的深入了解,設計的教育活動也更加豐富、成系列。同時南博也開發了系列文創產品,有210多種。
文創商店中有此次特展文創的專櫃
·自收自支的運營嘗試。
本次展覽,還是在不用或少用財政專項經費情況下,向公眾收取低票價提供高品質展覽的一次嘗試,展覽門票價格為30元,老人、殘疾人、軍人和兒童享受相應的優惠。南博試圖通過門票、出版和文創產品開發等方式實現收支平衡,這是對博物館運營方式的探索。為此,南博也在展廳內也布置了人數統計及分析的設備,每天進行數據報送,以便及時對展覽情況做出調整。
這些無疑得益於南博近年來實行的策展人制度,即全院各部門都共同參與到展覽過程中的做法;也是新館開放以來首次收費展的運營嘗試。弘博網將用兩期內容,解讀策展理念和過程,以及南京博物院的策展人制度。本期首先關注展覽本身:
展覽
南京博物院陳列藝術研究所所長、也是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陳同樂介紹說,本次展覽內容和形式,都是一種對比的呈現方式。文物之間是通過不朽、生活、權力、生靈四個部分一一對比,從數量、規格、空間布局及文化內涵,基本都是對稱放置。通過文物對比,讓觀眾感受到文化的比較,在對比過程中,擁有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事實上古埃及文明所處的時間跨度非常長,但基本上要早於中國的西漢時期,為何將這兩個處於不同時間段的文明並列放置進行比較,是很多人看到展覽的第一個問題。龔良院長解釋說,「雖然兩大文明的展示風格、呈現形態不同,但其體現的思想一直有對於死後生活的追求」。
在彼此追求不朽的過程中,漢帝國與古埃及是如何理解人的永生觀念的?又是通過哪些步驟、採用哪些物質材料、用哪些儀式與手段進行永生的流程?展覽通過金縷玉衣、木乃伊、玉棺、彩繪人形漆木罩等焦點文物,突出闡釋古埃及與漢帝國在對待死亡方面為追求身體不朽所表現出最具特徵的物體。
上:金縷玉衣。追求長生不老、羽化成仙是漢代社會的普遍信仰。在下葬時,中國帝王會用精心製作的金縷玉衣來保佑身體不腐、靈魂不滅。以玉棺、玉衣、玉面罩、玉枕、玉九竅塞、玉組配等為代表的出土文物記錄了漢代貴族追求永生過程中的喪葬禮儀。
下:女吟唱者木乃伊。古埃及人相信,保存好人的軀體是其獲得再生的根本前提。因此,古埃及人會將死者的軀體用尼羅河的河水清洗乾淨,然後將死者的內臟掏出,用泡鹼等將人製作成不會腐朽的乾屍,再用亞麻布層層包裹製作成木乃伊。據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策展人Krzysztof Grzymski介紹,這尊身上緊緊包裹18層麻布的女性木乃伊距今已三千多年,她生前是埃及神廟中的吟唱者,去世時只有20多歲,很可能是死於難產。
左:木乃伊面罩 右:玉覆面
左:沙布提 右:漢代陶俑
關於來世的觀念以及永生的追求,展覽中提供了探索的空間。對兩大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有展示,有飾品、出土果實、稻穀等。通過生活的現實表現,向公眾闡釋漢帝國與古埃及為何要追求不朽,即追求不朽的現實生活根源在哪裡。生活方面重點從兩個「王」的飲食、舞樂、裝飾、妝容等主題進行說明。
左:彩釉珠寬領項圈。在整個古代埃及歷史中,彩陶器和其衍生產品玻璃被廣泛地作為石質珠子和墜飾的代替品。它既可以作為日常的裝飾珠寶,也可以為死者佩戴。
右:漢代微雕寶玉石項飾。應為墓主生前配飾之用。
左:水果 右:小麥 均為古埃及展品
兩大古文明在對待死亡、追求身體不朽方面都投入了巨大人力與財力。從目前研究結果看,延續在現實世界豐富的物質生活與追求上層的權力是兩個「王」追求不朽的原始根本因素,權力主要從行政統治與軍事兩個主題進行表達。
古埃及的武器
無論是在享受現實生活、還是在追求個體人的不朽,古埃及文明是高度崇拜的動物神靈,而漢代,更多的是將動物用作裝飾的主題,將虎、熊、豹、牛等動物形象做成燈具、印章等。
左:貓木乃伊。在古埃及神話中,貓是守護女神巴斯徹特的化身。古埃及人不但對活著的貓視若神物,頂禮膜拜,對死去的貓也小心翼翼地加以厚葬。在死後的貓身上塗上香料,掏空內臟,施以各種防腐原料和技術,將貓做成數千年後仍栩栩如生的「貓木乃伊」。
右:神獸紋銅牛燈。上世紀80年代初在邗江發現的廣陵王劉荊墓中出土的錯銀銅牛燈,非常精美,也是南博的鎮館之寶之一,由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組裝而成,燈座是一俯首站立、雙角上聳的黃牛。當燈火點燃時,所產生的煙塵通過煙管導入燈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從而確保室內空氣的清新。
左:鷹木乃伊 右:錯金銀銅蹲立虎
在知識層面,展覽也做了很多解讀。此次展覽,南博還專門做了兩個紀錄片,一個介紹木乃伊的製作方式,包括人和動物的木乃伊怎麼製作;另一個是介紹漢代王陵考古發掘的片子,以幫助觀眾更清楚地了解、感受兩種文明。
這次展覽對展品的要求很高,據陳同樂所長說,一般溫、溼度控制在20%±2、50%±5,這次需要一直保持在24%,南博花了半年多做實驗、調製設備,最終達到要求。文物的照度比較低,一般不能超過50勒克斯,超過的話,會對文物有影響;低於50,觀眾可能會看不清。經過較長時間的糾結,最後基本上妥協在55%-60%勒克斯這個照度上,既考慮了文物保護,也考慮了觀眾的參觀感受。
據南京博物院王奇志副院長介紹,策划過程非常艱辛,申報過程中,也有很多挫折。這些展品從國外到國內,特別是木乃伊,其間克服了種種困難,有文物保護方面的限制,有政策、理念的束縛,但兩館共同努力,一起克服困難。
左:古埃及展區 右:漢代展區
最後,陳同樂用「四個題」來總結了展覽。第一個題是「命題」,他說展覽名字做過多次的修改、調整,由「當木乃伊遇到金縷玉衣」到「兩個王的故事」,再到現在的「法老·王」是有很多考慮和取捨的;第二個是「主題」,展覽主題是兩種文化的對比,這種主題展的方式更容易吸引觀眾;第三是「話題」,用什麼樣的語言,什麼樣的表現方式展現這兩種文明是需要考慮的,展覽最終是用最樸實的、觀眾不看文字都能看懂的對比方式來呈現的;第四個是「問題」,展覽中有很多觀眾想了解的問題,策展時會注意解答,但也考慮到要讓觀眾帶著一些問題回家,希望展覽能讓觀眾思考。最後這四個題歸納成一個題就是「課題」,整個展覽,從開始策展一直到現在開館是把它當做一個課題來研究的,這是南博做展覽的方式。
本期我們介紹了展覽情況,下期會介紹配合展覽的教育活動及文創情況,敬請期待~
撰文及編輯:W
部分圖片由南京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