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歷史雖然有五千年,但系統考古的時間卻並不長,其中1968年尤為特殊,因為這一年考古隊打開「中山靖王墓」,世人第一次看到了「金縷玉衣」;熟悉考古的朋友或許對滿城漢墓並不陌生,記錄在案的出土文物就有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更是達到了四千多件,諸如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更是成了國寶級文物。今天的「金縷玉衣」是禁止出國境展覽的瑰寶文物,它的發現不僅在海內外引起轟動,也為研究漢史提供了有力佐證;然而就是這套「國之瑰寶」,考古隊發現它時卻被搞糊塗了,甚至連專家也說:不可能。
說這話還要回到1965年5月,一隊工程兵正在河北滿城的陵山上修築國防工程,當時距離山頂30米處正在打眼放炮;隨著一聲巨響,出人意料的是並沒有多少碎石飛出,這也引得一位戰士上前查看。這位戰士還沒走到炮眼位置時,雙腳忽然失去支撐,身體也隨著碎石渣沉了下去。等眾人反應過來,地面已顯出一個大坑,而且露出了一個黑漆漆的洞口;幾天後,一份標有「絕密」字樣的報告出現在河北領導的辦公桌上,之後又驚動了一代偉人,並親自批覆「考古發掘」,這就是今天的滿城漢墓。
總的來說,「劉勝墓」是一座掘山而建的宏大建築,其長約52米,最寬38米,最高7米,又分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6個部分,墓室還建有木結構的瓦房和石板房,儼然是一座功能齊備的地下宮殿;至於文物就不多用說了,大概有萬餘件,其中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更是「國之瑰寶」。這裡單說「金縷玉衣」,1968年7月12日,漢中山靖王墓進入文物清理程序,並逐步推進到了「後室」,這裡是安放劉勝棺槨的所在,一般來講,最重要的隨葬品也會在這裡;打開石門後,連考古專家也嚇了一跳,因為墓頂石板已部分坍塌,而下面就是棺槨。
慶幸的是,棺床上方的兩塊石板只是搖搖欲墜,但也成了最大的隱患;為避免石板忽然坍塌,考古人員決定將文物原封不動地遷往山下庫房,頭頂是懸空的石板,下面又是珍貴文物,現場提取的難度可想而知。據《滿城漢墓發掘報告》記載,當時的考古人員用自製金屬網和託盤,將「玉衣」的上身和下身分兩次取出;為避免提取或運輸過程中發生意外,專家還事先用石膏做了固定處理。這裡強調一下,滿城漢墓之前從未出土過保存完整的玉衣,那就不用說是整套的「金縷玉衣」了,也正是這個原因,郭老在7月22日親臨考古現場;直到多年後,曾參與本次考古的盧兆蔭老先生回憶時依然非常激動,可想當時用毛刷一點點清理的其他工作人員將是怎樣的緊張和欣喜。
中山靖王的棺床漢白玉鋪成的,墓主人的屍骸已腐爛殆盡,因此套在身上的玉衣也成了空殼;不過這套玉衣整體比較完整,還能清楚分析下葬時的大概模樣。簡單的說,劉勝屍身被玉衣完全罩住,成仰身向上狀,頭西腳東,雙手放於腹部;專家以此為據,推測玉衣應是劉勝剛剛離世,在其四肢尚未完全僵硬時穿上的。強調一點,由於墓頂坍塌將棺槨的頂板壓壞,玉衣也出現壓扁變形的情況,尤其是頭部幾乎完全扁了下去;好在墓頂坍塌是在千百年之後,玉衣已成空殼,因此即使被壓,受損程度也不算太高,鼻子部位仍顯突出。
《史記》記載「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枝屬百二十餘人」,說得直接點,這位中山靖王是位享盡世間榮華的諸侯王;以史料闡述來看,劉勝即為諸侯王,按理說死後應身著「銀縷玉衣」,但如今發現的卻是一件「金縷玉衣」,這也曾引起爭論。好在滿城漢墓的文物多,尤其文字記載也多指向劉勝,「玉衣之爭」很快平息,總得來說,劉勝玉衣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達1100克;尤其是穿系玉片的金絲,有的橫斷面僅為0.08至0.14毫米,這樣的細度即便在今天也要通過機械輔助才能完成,能在兩千多年前出現,足見古工匠的技藝已達「出神入化」,當然也凸顯了這位中山靖王的富貴身份。
說到這或許有朋友會說「劉勝再怎樣富貴,金縷玉衣有僭越之嫌,是不是這些高超技藝又引起了專家爭議?」嚴格來說,專家的焦點雖集中在玉衣上,但爭論卻並非其高超技藝,而是出土時的狀態。專家小心翼翼地提取玉衣時,越來越覺得不對勁,總感覺「金縷玉衣」穿在劉勝身上怪怪的;後經諸多專家求證,這才得出一個「不可思議」的結論,上身玉衣前後不協調,胸前下部寬大,而腰部卻顯向外鼓。不僅是上半部金縷玉衣不合身,就連下身的「玉褲」也顯得不協調,按理說褲子的兩條褲筒接縫應該向下,結果卻發現褲縫卻是歪扭著朝上;說到這或許有朋友表示鄙視「說了這麼多,就是衣服穿反了,一句話概括的事,專家還需要研究一番嗎?」
關鍵就在這裡,這座古墓埋葬的可是身份尊崇的「中山靖王」,連漢帝對其葬禮也十分重視;如果一般人由於太過緊張將衣服穿反了,這確實沒什麼可研究的,但給劉勝這樣的諸侯王穿反「壽衣」那可是大不敬,說是「掉頭之罪」也不為過,更何況穿反了兩千多年,這在常理上完全說不通。因此專家才「討論」分析究竟是考古程序出錯了,還是劉勝真的穿反了「金縷玉衣」;有人說這是古代侍者的「故意為之」,因為劉勝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但專家卻說:不可能。
這種觀點幾乎「不攻自破」,且不說劉勝尊崇地位,其臨終時定有親人在身邊,侍者就這樣「故意」為其穿反金縷玉衣,似乎很難說得通;說到這或許有朋友以為是考古過程中出了差錯,但同樣難以解釋,因為這件金縷玉衣頗受重視,清理過程也是當著眾人面進行的,如果有差錯也理應早被人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