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14日兩天,作為特約作者,代表淄博二三事公眾平臺應邀參加了淄博市委網信辦主辦、齊魯壹點承辦的「身臨『齊』境 與』淄』共生,自媒體大V感受淄博之變」活動。雖然行程只有短短的兩天,只走了三個區縣的幾個點,算是管中窺豹,卻也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個城市的變化和蓬勃的發展活力,重新認識了一下這個叫「淄博」的城市。
人們常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在這個城市裡生活幾十年,不出來看一看,還真不知道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在我們熟視無睹的地方,正在發生著哪些變化。
中潤大道:一條路上的風雨變遷
中潤大道,是我每天上下班的必經之路。我喜歡這條路旁的那些樹。喜歡春天路旁陸續開放的燦爛櫻花、形似桐花的楸花,還有香氣襲人的丁香、苦楝,喜歡夏天一片紅火的石榴樹,喜歡秋天高高的欒樹上垂下的一串串小燈籠,和石榴樹結出的滿樹果實。
今年春天的時候,路旁的花還沒有開完,就開始修路了。中潤大道提升改造工程是2020年的城建重點工程,四月份開工以後,每天都能看到那些施工人員在路上忙忙活活,風裡雨裡也不停手。當時有很多人從那走,還嘀咕不知哪天才能修完,沒想到僅用了68天,他們就完成了主車道的建設,實現了順利通車。路更寬了,車更快了,擁堵減少了,從這裡走的人心裡也比以前更加暢快了。
我們來到中潤大道參觀的時候,看到正在進行的是綜合管廊工程的施工。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屆時外露的高壓管線全部「入廊」,城市的天空將會變得更加清爽。
此外,這條道路兩邊的綠化還將進行持續的改造提升——路邊將會大量種植「四季春」一號紫荊(一種高大的喬木,比普通的紫荊更加好看),還會打造24個植物特色園。「三季有花、四季常綠」,未來的中潤大道,說它是一條景觀生態大道,其實更像一個公園、花園,中間有條路穿過。不僅走過這條路的人們賞心悅目,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出門就是園林,推窗就可見景,豈不美哉。
福園:棚戶區上建起的幸福家園
步入福園,除了驚嘆,還是驚嘆。
一進大堂門,看到走過入口空間的水景,拾級而上,折路而入,是景牆與廊架的轉折布局,在這裡可隨意閒坐休憩,仿佛是小區居民們的公共會客廳。再往裡走,就是草木威蕤的花園了,在各個園區間,有彩色跑道貫穿其間。
樓宇之間的空處,有兒童樂園、互動溪水、成人健身、水中休閒空間、開放陽光草坪等多項功能區。整個社區「下商上居」的空間布局,二層平臺的「空中森林」加消防通道,可以說從規劃到建設,處處透出匠心和品質。
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樓群看上去特別乾淨清潔的外立面,材料用的是高端仿石材料水包水。保溫層做進了混凝土的中間,避免了時間一長外牆保溫層剝落的弊端。
在福園中,隨處可見有老人聚在一起打牌,有三三兩兩坐在一起聊天,還有帶著孩子在玩耍嬉戲。城市書房的設立,又給這個社區增加了書香氣質。
憶起當年這一片那個破舊的「老大難」棚戶區,看看現在這個高端社區、人人羨慕的幸福家園,真是恍如隔世。這才幾年的時間啊,仿佛一雙魔術師的手,讓這片老城區完成了一個華麗的轉身。
齊盛湖:一片承載傳統文化與未來願景的湖
同樣被施了魔法的,還有齊盛湖公園。它的前身,曾是長滿了荒草雜樹的大土堆、垃圾場。現在,它成了著名的網紅打卡景點。
這個初冬的下午,我們登上了位於齊盛湖公園中心的海岱樓第九層,站在飛簷之下,環視四周,淄博新城區風貌一覽無餘。
樓下,一湖氤氳著水氣的碧水煙波之外,是亭臺樓閣、林蔭步道、河湖溪流、棧道廊橋、小橋曲欄,雖是初冬時節,天氣尚暖,花草樹木色彩交錯依然絢爛。遠眺,可見西南方有三顆大大的「淄博珍珠」在陽光下生輝。再遠處,就是新城區林立的高樓大廈了。
在這座公園中,處處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印跡。
湖名齊盛,自然是為了紀念兩千多年前這片土地上誕生的那個繁榮昌盛八百年的齊國。在這裡,「齊」字變形的路燈,齊瓦鐺浮雕、齊刀幣的圖案,都帶著鮮明的齊文化特色。亭臺樓閣的名字,也都與齊文化有關。「稷下風」自然昭示的是齊文化中的開放包容精神,聞韶亭自然是為了紀念孔子入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我有一個熱愛音樂的親戚在附近上班,每每喜歡在清晨和黃昏,在湖畔東南方向那曲曲折折的長廊下吹奏薩克斯,錄出來的小視頻特別唯美。
在這座公園中,文化與生態共融,賞景的,健身的,拍攝的,帶孩子遊玩的,每天都有諸多市民來此休閒。
齊盛湖之名,也包含著對我們這個城市未來的祝福。古齊大地上的這個老工業城市,正在實現轉型升級,鳳凰涅槃,它的全面振興,是所有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人們共同的心願。
朱彥夫事跡展覽館:在精神高地上感悟自強不息的楷模精神
沂源,那片紅色的土地,於我來說,並不陌生。當年論壇興盛時,一幫文朋友詩友,常常相約一起去沂源。春天的桃花,夏天的清風,秋天的蘋果,南魯山腳下的山泉和山巔的明月,見證了我們當年的詩酒年華。
然而此行,我們要去參觀的地方,不是旅遊景點,無關風花雪月,而是全市、全省,甚至是全國的一處精神高地——位於沂源縣西裡鎮張家泉村的朱彥夫事跡展覽館。
九十年代,在報紙上看到過朱彥夫這個被稱為中國當代的「保爾·柯察金」的英雄楷模的事跡,他用生命譜寫的人生傳奇,讓人從內心感到震撼。但是沒想到,在報紙上早已經熟知的那些故事,可以親臨現場再次感受。
講解員是朱老的孫子朱帥宗,他聲情並茂的講解,加上那些展覽的圖片、雕塑和視頻,使人猶如身臨其境,更加詳細地了解了這個了不起的老人所經歷的一切:入朝作戰負傷,回鄉帶領鄉親們脫貧,寫書記錄極限人生。
從血戰長津湖那裡開始,看到在戰場上凍成雕塑的那個戰士的圖片,我就止不住地淚眼婆娑。冰天雪地中凍傷,醒來發現失去了手腳,眼珠子被自己吞下,一個不到二十歲的青年,要經歷多少痛苦掙扎才活下來的啊。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失去四肢和左眼,曾先後做過幾十次手術,連吃飯都困難的人,完全可以享受英雄的待遇等著別人照顧,可是他竟然主動放棄榮軍休養院的特護待遇,回到家鄉的山村。還擔任村裡的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整山造田、掘井取水、架線通電、發展教育,把貧窮落後的山村變成了遠近有名的富裕村。一個山區的村莊,比我們北部交通方便的平原村莊通電還早了近十年,這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在展覽館不遠處,我們還參觀了他帶領村民們填充的趕牛溝。原來的趕牛溝,是常年被山上下來的洪水衝刷出的一條深溝,溝裡全是亂石,人不能行走,只有牛羊從下面走,他想出辦法,用木條在溝上搭成拱形,在上面填上石塊再把木條抽走,再在石塊上面填上土與周圍的土地連成一片成為了平坦的農田,山上的雨水仍可以從溝下面流,澇時仍可排洪,旱了還能灌溉,這樣村裡一下就多出了幾十畝地。
幾十年過去,我們看到的趕牛溝的仍然保留著過去的模樣,上面種植著果樹,下面如一個長長的橋洞,通向遠方,隔一段,就有一個出口。無法想像,一個沒有上過學的人,是怎麼想出利用拱形橋的力學原理將這條一千五百米的深溝改造成了良田。
在這條溝前,我想起了《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修路。七零二團的王團長當年帶領一個排的兵想修一條路都沒有修成,卻讓一個看上去笨笨的許三多自己做到了。而朱彥夫所做的這一切,就是一個團的兵也未必能夠做到啊。
《士兵突擊》中還有一句著名的臺詞:「光榮在於平淡,艱巨在於漫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在艱難的處境下,心中沒有信仰支撐的人,是很難做到不拋棄不放棄的。而朱彥夫做到了,不拋棄自己,不放棄追求。在種種不可能的情況下,完成了對人生極限的挑戰。
八十年代,我們那一代人都曾學習過張海迪的事跡。張海迪5歲時,因病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醫生會診時說,像這種情況的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沒有上過學的她,自學完成了從小學直到碩士研究生的全部課程,還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大量書籍,並自學十幾種醫學專著,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海迪姐姐說:「輪椅叫我三分矮,我叫人生步步高。」
朱老他也沒有上過學,沒有手沒有腳的他,用嘴銜筆、殘肢抱筆,歷時7年創作出了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他說「與其腐爛 不如燃燒」。看著這歪歪扭扭的字,這不向命運屈服的力量,是否讓很多身體健全的人感到汗顏?
這個世界上,人和人真的不一樣,有人身殘志堅,用殘缺的生命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綻放出最美的光華,而有的人有手有腳四肢健全,卻身堅志殘,整天嚷嚷著光是活著就用盡了全力,成年人的崩潰就在一瞬間。更有甚者,連活著的勇氣都沒有。我想這樣的人,都應該來沂源,來朱彥夫事跡展覽館看看。
有朋友看到我在朋友圈發的參觀圖片,說也想帶孩子來展覽館看看,我覺得他的做法,很值得家長們學習。在孩子小時候,就讓他來看看,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人這樣活著,還能做出這麼多超越了極限的事,也許他長大後就會知道遇到困難時應該怎麼去面對,就會更懂得,以後的人生中怎麼活才更有意義和價值。
在朱彥夫事跡展覽館前,我忽然覺得「不畏艱險、自強不息,堅韌不拔、艱苦創業、勇於擔當、全心為民……」這些讚美的詞彙,都不足以形容這種偉大。
這種自強不息、創新不已的精神,也是我們城市的精神。
智慧農業 一個蘋果的涅槃
從朱彥夫紀念館出來後,我們來到了山東中以果業有限公司農業科技示範園。
不聽介紹,還真不知道那些莊稼一樣縱看成行的枝條向兩側伸展的果樹是蘋果樹。在示範園內,我們品嘗了這種樹上結出來的三種不同口味的蘋果。這些蘋果是不套袋的蘋果,外表色澤比一般蘋果要濃豔一些,吃在嘴裡,口感也和我們平常吃的蘋果不太一樣。酸甜適度,吃一塊還想吃,一盤紅紅綠綠的蘋果,一會兒就被我們搶著吃光了。
據園主介紹,這好吃的蘋果是他們從義大利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脫毒矮砧蘋果苗木所種植出來的,所有的苗木完全脫毒,而且成長速度快、個頭大、果型整齊、色澤好、含糖量高,可以做到兩年結果、三年豐產。畝產量高,沒有大小年,優質果率達90%,高出傳統苗木1倍以上。因為他們採用的是寬行密植和網室保護性栽培技術,縱橫形成支撐,外覆半透明防護網,可以防風、防雹、防鳥、防蟲、防紫外線,不用給蘋果套袋,既降低了成本,又能有效地防止病蟲害,還避免了蘋果袋造成的汙染。
這麼好吃的蘋果,價格自然也不同於一般蘋果,我問了下,果然配得上它的品質和品味。
「數字農業建設領航者,讓天下沒有難種的蘋果,讓農民成為年輕人嚮往的職業」,這是示範園內牆上的企業願景。
我家種過蘋果樹,我知道種傳統的種植多麼繁瑣辛苦。但是,這個示範園種植蘋果的方式已經完全和過去傳統的種植方式不一樣了。
他們引進的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高科技生產管理模式,有以色列頂級專家團隊全程跟蹤指導。採用的是農業物聯網技術,專家們運用移動終端進行遠程查詢和遠程幹預,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的「雲操作」,對園區內的空氣溫度、土壤溫度、空氣溼度、光照、風速等數據進行實時採集和在線分析,並通過預設的控制系統和無線網絡對果樹生長條件進行自動調控。在管理上採用的智能水肥一體化和滴灌技術,實現了精準施肥和機械化作業,比傳統種植模式節省肥料、農藥、勞力。
作為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親身經歷過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業1.0時代,也知道現在發展到了到以機械化生產為主、適度經營的農業2.0時代,,但是卻從不知道,原來在我們的城市裡,以網際網路和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徵的農業3.0時代已經到來了。這樣的智慧農業,這樣種植蘋果,已經完全顛覆了過去的勞動方式,一定會成為許多年輕人嚮往的職業。
心中暗自慶幸參加了這次活動,增長了好多見識,不出來看看,真的不知道這個世界變化有多快啊。
在不久的將來,這種先進的種植方式普及,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會產生多麼大的變化?未來已來,未來可期。
在淄川經濟開發區,參觀了兩家企業,一個是展館,一個是廠房,大家卻都說大飽眼福。
走近雷射的世界,感受「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
「齊魯雷射產業園」展示中心內,迎面兩扇LED大門緩緩打開,我們仿佛走進了一個充滿科技感的科幻世界,讓我們置身於一場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光影秀中。眩目的光影,各種高科技的手段,以最直觀的方式向我們呈現了雷射科技的發展進程及這個產業園區發展前景。
山東鐳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顏景川親自擔任講解員為大家講解:雷射是20世紀以來,人類在核能、電腦、半導體之後的又一類重大發明,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是原子受激輻射後的光,所以叫「雷射」。主要應用在工業、醫療、商業、科研、信息和軍事等領域。
之前聽人講過,顏景川是一個有夢想有故事的人。他的創業經歷也曾經被很多媒體報導過。
這位八零後的追夢人,出國求學,回鄉創業,2014年榮獲山東省第二屆創業大賽第一名,2018年榮獲山東省首屆「創業齊魯·共贏未來」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創業企業類高端裝備領域第二名,被評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並獲得山東省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獎。
這位年輕人從40多平米的小屋開始他的創業之路,六年的時間裡,在淄川經開區這片創業者的沃土上茁壯成長。他創建的山東鐳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雷射智能化應用的新型科技類公司,主要業務包括雷射打標機、雷射驅鳥器、雷射空氣品質檢測儀、雷射虹膜識別系統等,其中的雷射陶瓷打標機是填補國內空白的項目。
目前正在建設的這個雷射共享產業園整體規劃投資10億元,建成後將引進雷射切割機的上下遊企業及多家雷射院所和高校,共享資源、聚合發展,打造中國北方地區高端雷射裝備產業園。
雷射產業是新興產業,正處在「風口」上,作為一張嶄新的產業新名片,它一定會為淄博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促進區域產業優化升級,為地方的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走進美麗的機器工廠 感受磚瓦的文明
如果不是身臨其境,你肯定想像不到,一個生產機器的工廠,可以用「美麗」來形容。
「用現代磚瓦重塑中國記憶,給世界留下當今的中國,為後人留住今天的鄉愁」。在功力的磚瓦文化展館牆上的這幾句話,讓我覺得這是一個有情懷的企業。廠區內外牆用的紅磚,全是功力自己生產的機械生產出來的磚。
走進展館,一部人類磚瓦的發展史清晰展現。人們可以看到磚瓦的發展歷史,怎樣從最原始的脫土坯開始,到燒磚窯,再到現在的機械製造出的各種規格和孔型的空心磚。各種各樣不同年代、不同國度的磚瓦在館內集中陳列。讓我們深深感受到,磚瓦對於促進人類的文明進步起到了怎樣的推動。
「高使用壽命、低故障率、高擠出成型質量、低生產運行成本」。功力機器有限公司是擠出機專業生產製造商,以獨樹一幟的硬塑擠出成形技術著稱業內,是引領新磚瓦工業時代的風向標,多項創新成果為中國磚瓦工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他們抱著「磚瓦文化的傳播者 機械文明的踐行者 自然生命的呵護者」的情懷,專注於傳承中國磚瓦文化。先後投資拍攝了《磚瓦的文明》、《走進綠色磚世界》、《鐵流一淄博機械工業百年史話》 、《鐵血榮光》等多部紀錄片。
在功力的生產車間裡,沒有一點人們傳統印象裡生產車間的那種嘈雜和喧囂,處處一塵不染,光可鑑人。這裡一處書架,那裡一組沙發,可以隨便走到一處角落裡,從架上拿一本書翻讀,也可以坐下來,喝一杯咖啡。怪不得有位報社的老師說,相比之下,他們報社的辦公室,像是工廠車間,而這裡倒像是編輯部,到處瀰漫著一種文藝氣息。
參觀結束後,剛剛當選為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副會長的功力集團董事長高玲滿懷激情,侃侃而談。裝備製造業見證了淄博百年工業史,一定要將這份基因中的優勢傳承下去。她正在做的電機工業大數據網際網路平臺,讓傳統工業藉助網際網路時代的機遇,重振淄博電機的輝煌。
一番話,讓在座的所有人群情振奮。在我們的城市裡,有這麼多的企業和企業家,正在各自的行業裡,用自己的智慧和膽略,奮力譜寫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新篇章。我們實現老產業城市浴火重生的夢想,應該並不遙遠。
兩天的時間裡,我們從走過的這幾個地方感受城市變化,聆聽發展強音。每一處都有驚喜,每一處都有震憾。那種無處不在的自強不息、勇於創新的城市精神也深深感染了每一個人。
「身臨『齊』境 與』淄』共生,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淄博人,我們熱愛家鄉,為它的每一點變化而高興。
記錄時代精神,建設大美淄博,相信我們的城市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