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舞蹈藝術,有創新和真正的舞評可言?

2021-02-09 舞蹈中國

近年來,似乎各行各業都在尋求「創新」,舞蹈行業也不例外,那究竟「創新」這個詞語的意思是什麼呢,有很多學者可能還沒搞懂,就已經站在自己的理想國度呼籲著「創新」,這種就是典型的「造勢」,生怕他人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有一種怕被遺忘的心理。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其起源於拉丁語,有三層的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不經想問,連自身的東西都還沒玩明白?何來創新可言?如果沒有,那麼,你所謂的「創新」可能就只是「紙上談兵」。

如今正是各大扶持政策盛行的時候,各種藝術基金的扶持湧現出一大批藝術工作者,其中不乏有資深藝術家及新銳。但是,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大家呈現出來的東西都差不多,磨稜稜可,都是程式化套路。

也有沒有「套路」的,就是前面所說的,沒套路就是在追求著「創新」,那麼,問題來了,「創新」的點在哪,你改變的是什麼?以「舞劇」為例,大多藝術作品,其實就是「晚會」,只是借「舞劇」的殼下了個蛋而已。之後便是程式化的創作——很多導演似乎都還沒有搞明白,一部長達90分鐘的藝術作品:是在講一件事?還是在講一些事?又或者是「以舞言事」?搞得最後留給觀眾的印象便是:舞美和服裝很棒,音樂很好聽,其他呢,並沒有什麼感覺。這種現象,也許就是為了讓大家更加認識到這個創作者,加深對其的印象,然後使得他/她在日後的活兒能接的更多,人民幣掙的更多,僅此而已……

推翻下自己的觀點,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的存在肯定有他的價值蘊含在裡面,就如同莎士比亞說的:「好花盛開,就該儘先摘,慎莫待美景難再,否則一瞬間它就要凋零萎謝,落在塵埃」。現在的市場氛圍就是如此,只要有項目,甭管自己能不能做好這件藝術品,先弄下來再說。然後再找一些人,把它做完,做完了,嗯,好,日後就有事情說了,誰去管它好不好,這樣子出來的東西更別提「創新」了,能讓人記住就不錯了。走出劇場,只知道是哪個地方「演」的,誰「跳」的,誰「編」的,表達的內容一概不知,更甭提藝術價值和思想性了。

正如文化部藝術司諸迪司長所言:「要加強評論建設,樹立中國舞蹈評論自身的品格。通過多層面、多維度的評論引發深入思考,正視、反思我們現在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形成舞蹈創作、表演和評論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創作與評論的共同發展。」

舒巧老師提出:「舞蹈創作者與舞蹈評論者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二者不可或缺,應當結為『夫妻』。創作和評論是兩條腿的關係,有兩條腿才能走路。「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緒卻難以自控。」這句通俗易懂的話語正戳穿了這個存在的事實。我認為現在的導演和評論家在中國舞蹈界裡面,就似「仇人」和「朋友」,而非「夫妻」,如果能結成夫妻自然是好,結不成夫妻,那就只能是「朋友」和「仇人」的狀態。和你是朋友,私底下說建議,表面上說誇獎。如果和你是仇人,或者看主創者的身份和社會知名度,身份高,便不說真話,身份地位如果不高,那就撕你,使勁撕,撕你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一頂高帽子,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喜歡說真話,你愛聽不聽……

其實藝術評論在我了解的舞蹈圈子裡面受到的重視並不是很大,簡單舉個例子,在國外的評論員無論職位或者大小,演出都會給予他們留一排相對來說位置較好的座位,這樣方便大家可以更好的觀看到這個藝術作品。而國內不一樣,好的位置都是留給「路人甲」的,就連老百姓想花錢買都買不到,更不用說藝術評論員了,簡直就是無稽之談。再回歸到這個話題,其實很多藝術評論員很想說真話,但是,在這邊,沒到一定地位的人如果說了真話,那麼面臨的就將是得罪人,就驗證了前面我說的和主創團隊成為了「仇人」。

又或者說,如果舞蹈界的藝術評論人員說了真話,創作者來一句:「你會編舞嗎,你會跳舞嗎?你跳過什麼?創作過什麼?你是何許人也?」一連串十萬個問號,活生生的將想要提出來的意見給塞了回去,那麼造成的後果就是,你愛演就演,我也不想說,反正說了你也不愛聽,我又何必得罪人的反效果。

當然評論人員和所謂的專家點評也需好好反省下自己,自己是否真的懂?你的評論和觀點有沒有出處?這對於創作有沒有提高的作用?這些,應該就是所要思考的問題,我相信,每個人都想自己能夠得到進步,都想往好的層面上去發展。但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是,大家都喜歡「不懂裝懂」?因為感覺這樣倍有「面子」,但是好好想想,你的這個「懂」,在內行人看來,就像是一個「喜劇」,通俗點來說,你就是來搞笑的。所以建議在說別人好與不好的時候,做足功課,提出建設性的話題,真正對藝術創作有幫助的意見。而不是有問題出現時就在那裡一味的「批評」又或者是「稱讚」,這種東西太多反而會令人厭煩,更不用提「進步」和「創新」了。

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如何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和一個人或者是一些人能夠解決的問題,但我認為應該將這個作為長久以來需堅持的課題,政策扶持青年藝術工作者很好,但是這些青年藝術工作者是不是真的適合被扶持,那麼,有些真正需要扶持的青年藝術工作者,政策在哪裡?裙帶關係沒有是否就不能「雨露均沾」?

筆者人微言輕,誇誇其談。我相信,大家都是為了這個事業在不斷努力奮鬥著,無論是剛從事或者是資深專家,都希望自己熱愛的藝術能夠給大家帶來歡樂和意想不到的收穫,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應該是「打開山門迎客來。」

無論是誰,只要你固步自封,那麼必定停滯不前,這樣造成文化的遺失和老百姓的不買單,就會慢慢讓我們所喜歡的舞蹈藝術回歸到「原始」,這種「原始」概念指的是袁禾老師所著《中國古代舞蹈史》裡面記載的:「最初,原始人跳舞,不是出於審美的需要,而是生存使然。 」是不是應該反思:現在的中國舞蹈界是不是也開始返璞歸真,只是為了生存?

圖片選自電視劇《甄嬛傳》劇照

▲長按指紋 點擊 「識別圖中二維碼」

簡介:一個不會編舞,不會寫文章,只會犯二的90後……

WeChat /chenweike200

Weibo sina/chen偉科

相關焦點

  • 慕羽〡舞蹈批評四問之三:為何舞評
    去年,習習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舞蹈批評四問》(前段時間發表在《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第二期上)。近年來,舞評和其他文藝批評一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一些有關舞評最核心的問題尚未引進廣泛深入探討。雖然習習學舞、寫舞都20多年了,但若不是近5年才開始有意識地進行舞評寫作,一些問題我恐怕永遠都不會深入思考。本文旨在拋磚引玉,自問自答一些問題。
  • 《舞蹈風暴2》賽制有創新,第一季前三強加盟,原來是有任務的
    作為湖南衛視的優質綜藝,《舞蹈風暴》一直都是秉承著對藝術最崇高的敬意來進展每一項細節,包括舞美有360°全景影像、參賽選手有李響等頂級舞者、主持人有何炅這樣的金牌主持以及評委選擇了沈偉、揚揚、沈培藝更加精妙的創新賽制,即新增PK第一季前三強的賽制,也就是說,選手又多了一條新的晉級道路,即直接挑戰胡沈員、李響或"遼芭首席"敖定雯和王佔峰,如果勝利,直接晉級。
  • 寫作和舞蹈,都是一無所有之人的藝術
    兩個夢想成為舞蹈家的女孩,一個擁有天賦,一個擁有想法,懷著對於音樂和生活的熱愛,一起譜寫這個關於友情的美麗故事。近來我一直在思索寫作和舞蹈之間的關係:我希望這兩者間能有一個的通道相連。相比於音樂與散文的關係,寫作和舞蹈的關係似乎並不那麼直觀,因此這兩者見的關係也或多或少的被忽略了。但就我而言,我認為這寫作和舞蹈非常相似:我覺得舞蹈啟發了我的寫作。
  • 線上線下結合,「舞極限」讓舞蹈藝術教育有更多可能
    、旅滬烏克蘭籍當代舞者Julie S三名特邀藝術家,以及音樂總監周樂維、音樂設計郭啟超、合作編舞李欣蒙、陶思燁頒發了「藝術奉獻」紀念牌,感謝他們為藝術教育和普及所做出的貢獻。 作為上海市文教結合支持項目之一,藝術節中心與上海學生舞蹈聯盟共同組織和開展了本年度「舞極限」學生舞蹈實踐活動。活動總歷時半年,集編創作品、教學培訓、拍攝製作於一體,在線下和線上兩端為本市青少年兒童提供了藝術教育的創新載體。
  • 辛穎:瑪莎·葛蘭姆舞蹈藝術,讓你看到真實的情感
    近幾年,辛穎多次回國推廣葛蘭姆技術,今年,她乾脆在上海、四川成立辛穎國際舞蹈與藝術中心,「希望把真正的葛蘭姆技術和現代舞技術帶到國內,希望大家對葛蘭姆技術有更深層、更全面的了解。」日前,在一次對談上,辛穎和上海觀眾面對面,聊了聊瑪莎·葛蘭姆的藝術思想和動作體系到底是什麼樣的。辛穎(左一)。
  • 普及舞蹈藝術教學 讓舞姿讚美生活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雙手把我與舞蹈牽到一起,綁在一處。一路走到現在,與舞蹈為伴,千金不換。」接受記者專訪時,創辦舞飛如夢的梁敏如總經理如是說。  談起與舞蹈的淵源,梁敏如感慨萬千。  緣於家族幾代從事演藝事業的氛陶,梁敏如兒時便會輕歌伴舞,長大後,憑著對舞蹈藝術的執著與熱誠,考入廣東省粵劇學校音樂舞蹈系。07年開始舞傳身教,09年創辦舞飛如夢,並於12年獲中國舞蹈家協會認證教師稱號。  學習舞蹈、研究舞蹈、創作舞蹈,是梁敏如親近舞蹈的三種方式。
  • 《舞蹈風暴 第一季》因為它,我愛上了舞蹈藝術
    聲入人心2略顯疲態,而舞蹈風暴迅速崛起。一個頂級流量平臺+一群業內頂尖年輕舞者。很難說會成為現象級綜藝,但能火一定是必然的。最震撼的就是所謂的「Punchline」,風暴時刻。在欣賞每一段舞蹈時,都遺憾於動作流逝得太快,而風暴時刻為我們這些外行提供了定格的畫面,360度無死角的拍攝,著實震撼。從中你可以看到舞者到位的動作以及舞蹈藝術性的體現。
  • 第四屆「愛蓮杯」全國舞蹈藝術成果展新疆形象大使李姝璇
    舉辦以著名舞蹈家、教育家陳愛蓮先生命名的第四屆「愛蓮杯」愛蓮群星舞蹈藝術展演,旨在傳承中國老一代藝術家的高尚情操和精湛藝術。在新中國六十六年的發展歷程中,陳愛蓮先生的舞蹈藝術教育並影響著幾代中國人對舞蹈藝術的欣賞和追求。
  • 蓉子舞蹈藝術學校16歲啦~
    蓉子舞蹈藝術培訓中心,是經成都市教育局批准,成立於2005年的專業舞蹈藝術培訓機構,由拉丁舞國際級教師、國家級裁判、前四川音樂學院專業拉丁舞教師楊克加(楊曉)先生和植蓉(蓉子)女士共同創辦並領銜執教。十五年來教學質量在省內始終遙遙領先,在社會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教學成果豐碩。
  • 小天鵝藝術中心創始人胡雪受邀參加BDA舞蹈高峰論壇
    11月29日至12月1日,BDA舞蹈高峰論壇(2019)在北京舞蹈學院隆重召開。此次論壇由北京舞蹈學院主辦,來自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學等多所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共計200餘人參加本次舞蹈高峰論壇。
  • 彩媚舞蹈藝術培訓中心介紹
    彩媚舞蹈是一家主打成人少兒肚皮舞,印度舞,中國舞,爵士舞/街舞的藝術中心,至今已開4年了,擁有2家藝術培訓中心,江海碧桂園店和育德店,彩媚舞蹈導師團隊一直秉承著因為專注所以我們專業的理念去教導每一個學生
  • 楊麗萍為藝術獻身,為舞蹈取出肋骨,終身不育,如今拄拐出行
    以「孔雀舞」世界聞名的舞蹈藝術大師楊麗萍,一舉一動深受新聞媒體關心,也是因膝前無子嗣,被社會輿論推來到輿論旋渦,更有許多 大牌明星為這事發聲。,楊麗萍十分鐘愛孔雀舞,憑著對孔雀舞的與眾不同看法,和優美的舞姿,以一支《雀之靈》揚名全球,變成全國各地粉絲們心裡的「孔雀公主」。
  • 守師德師風初心 擔立德樹人使命 | 舞蹈藝術中心教師聽評課
    教師的職業道德,既包含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職業規範和行為準則,也包含了其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的因素。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加強師德建設、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是確保「培養什麼人」的前提和基礎,更是保證教師自覺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嚴於律己,以德育人,以德施教,以德立學,愛崗敬業,在教學中實現人生價值的升華,是舞蹈藝術中心每位教師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 藝術舞蹈分類簡介
    ,有:古典舞蹈、民間舞蹈、現代舞蹈、當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間舞蹈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範意義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獨特風格的古典舞蹈。歐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 《舞蹈風暴》獲專家好評:讓觀眾重新認識了舞蹈
    1月9日,湖南衛視頂級青年舞者競技秀《舞蹈風暴》在京舉辦專家研討會,研討會現場,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從多維角度分析了節目成功的原因和對於影視和舞蹈行業的借鑑推廣意義,同時還對第二季節目的創新創優之路諫言獻策,提出諸多寶貴意見。
  • 舞蹈曹誠淵:現代舞從來都是小眾的藝術
    曹誠淵穿著廣州街頭常見的休閒白色背心和短褲,還有棉襪和拖鞋,像一個平常的廣州大叔。但提到中國的現代舞,曹誠淵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名字。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於香港的他就為中國現代舞的發展和推廣不遺餘力:2004年,他在廣州創辦了「廣東現代舞周」,隨後在北京創辦「北京舞蹈雙周」—這兩大舞蹈藝術節已是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現代舞活動。
  • 把舞蹈做到極致的節目有兩個:《舞蹈風暴》第一季和第二季
    舞蹈是身體之美的極致化表達,但顯然這檔節目並沒有滿足於單一層面美的展現,而是更多的去挖掘舞蹈所體現出來的生命力和這一高雅藝術所傳遞出的普世價值。這讓《舞蹈風暴》第二季呈現出了極其高級的質感。如果說去年胡沈員的冠軍是因為他精湛的技術和突出的舞蹈風格,那麼今年他對舞蹈構思的表達則讓觀眾對他的風格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他的舞蹈和他言語中透露出的性格和閱歷也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
  • 把舞蹈做到極致的節目有兩個:《舞蹈風暴》第一季和第二季
    有了第一季對舞蹈知識介紹的鋪墊後,《舞蹈風暴》第二季中的參賽者們終於有了極其立體鮮明的性格,這種個體之間性格及閱歷的差異也和他們的舞蹈作品融合在一起,成為了一種觀眾可以輕易感知得到的情感的流動。 同樣是甄選環節,第二季節目中明顯更加側重選手對作品的詮釋,選手和風暴鑑證官之間的交流也開始超越技法的討論。
  • 舞蹈風暴2製作人:讓舞蹈藝術擁抱大眾
    在傳統思想中,大眾往往把戲劇舞臺視為欣賞舞蹈藝術的最佳途徑,這也決定了從過去到現在,大多數舞蹈創作或表演都是以戲劇的視角為出發點的。隨著電視媒體影響力的擴大,電視節目的全方位、立體傳播形式與驚人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為舞蹈藝術的展示和推廣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