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是基於國家信用、由央行即將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是全球貨幣體系的重大變革,基於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實現貨幣發行、記帳、流通等數據實時採集和追溯,有望衍生數字信貸、數字資管、數字證券和人民幣國際化、數位化等新業態新模式,提升貨幣運行監控效率,豐富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的手段。
試點至今,數字人民幣已實現6700+試點場景、個人用戶11萬+、機構用戶8800+、交易筆數300萬+、累計交易金額10億+,按此進度1-2年可相當於全國第三方支付平臺前十規模。但是——數字人民幣是否只是作為傳統支付媒介進入C端支付紅海,還是B端突圍?
近日,消費金融學派發起人、消費新時代與金融科技研究專家、暢銷書新經濟新金融三部曲作者、中國區塊鏈與產業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數字經濟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劉洋研究員應邀為民生銀行直播解讀「數字人民幣的全球發展趨勢、場景應用及商業銀行的影響和對策」。
01數字人民幣籌備探索、邏輯模式
▲劉洋研究員認為,數字人民幣在深圳、蘇州集中試點和若干場景試點,涵蓋數字人民幣發行、投放、流通、防偽、風控環境建設,個人帳戶開通以及消費場景等多環節測試,驗證系統可靠性,演練多方參與消費場景的適用性,以及功能的可用性、便捷性和風險可控性。有別於傳統法幣發行方式,數字人民幣按照雙層運營原則,採用共建、共享方式由央行和指定運營機構共同開發電子錢包、應用場景等生態平臺,第一批試點包括雄安、蘇州、成都、深圳和冬奧會場景,第二批有上海、長沙、海南、青島、大連、西安六地試點。據商務部文件,有望在28個城市開展試點。
基於數字人民幣研發、發行採用賽馬方式,在自願的前提下,參與試點方自行選擇場景和技術路線,如果試行效果好,不排除直接採用。結果一方面技術中立,各種方案百花齊放,有基於APP的軟錢包方案、基於定製手機SE的硬錢包方案(如華為Mate40系列手機)、基於SIM卡甚至是實體銀行卡的硬錢包方案,另一方面由於測試環境下「入口眾多」,各種官方、傳聞的甚至是假冒APP也有冒頭的趨勢需要關注。
▲ 針對數字人民幣的基本架構,劉洋研究員介紹,數字人民幣DC/EP拆解為(DC,Digital Currency數字貨幣;EP,Electronic Payment電子支付),目前主要功能是電子支付。數字人民幣主要定位為替代流通中的紙幣(M0),由央行背書的法定數字貨幣。電子支付是基於現有商業銀行帳戶體系,將 M1(狹義貨幣總量) 與 M2(廣義貨幣總量) 電子化,其本質是支付工具。
與紙幣相同,DCEP不計付利息,具有法幣基礎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價值貯藏,本質是央行對公眾的負債,具有無限法償性。同時,DCEP具有法定數字貨幣的特性:不可重複花費性、可控匿名性、不可偽造性、系統無關性、安全性、可傳遞性、可追蹤性、可分性、可離線交易性、可編程性和基本的公平性。數字人民幣發行採用央行-商業銀行二元體系,中心化管理方式,核心系統自研為主,以帳戶鬆耦合形式實現可控匿名,生態體系的有關各方基於核心系統做應用。
▲ 技術路徑看,數字人民幣能在全球傳統銀行體系以外的網絡流轉,形成跨國運行的數字人民幣交易流通網絡,突破線下各國司法行政邊界,以及欠發達地區銀行服務匱乏的障礙,實現更廣泛更合規的全球「脫媒流轉」,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路徑。
02 數字人民幣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劉洋研究員建議,對商業銀行而言,數字人民幣跨境點對點支付可能帶來中間業務減少,與其在C端與支付寶、微信支付PK,不如在B端突圍!數字人民幣在跨境支付具有成本低、到帳快、不受時空物理條件限制等優勢,有望在B端跨境貿易大有作為可期,未來數字人民幣的重大突破路徑不用追求短期用戶數暴漲,而在於場景突圍對傳統金融規則的變革和改造,形成增量價值和叢林法則。
去美元霸權化的突破點在於貨幣數位化。貨幣收付的清算從現金清算轉化為記帳清算,而數字貨幣使貨幣的本質演進成信用債權記帳符號。數字人民幣則技術上可以實現交易雙方帳戶不必等待當地金融機構的支持,跨境交易也不必取得兩家跨境銀行的支持。甚至可以在相當短的時間內、不受任何限制地被地球上的任何人使用,並且可以在相當短的時間內無限制地轉移,交易成本很低。
海外用戶可以把數字人民幣作為投資資產、跨境購買中國商品的結算貨幣、接受中國消費者出境shopping的結算貨幣,則數字人民幣在境內外形成基於「流量下沉」的真實貿易和投資的良性循環。
03 數字人民幣倒逼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
▲ 劉洋研究員認為,商業銀行通過數字人民幣和錢包推廣,建立開放銀行平臺,聚集同業異業聯盟,讓用戶可以通過不同介質、渠道,在日常生活和消費中使用到數字人民幣及銀行各種服務,延伸更多零售場景,並在一定時期內或僅開放給商業銀行的窗口期獲得活躍流量和客戶提質擴容。其二,數字人民幣一旦鋪開,有利於商業銀行降低現金管理成本,減少現金整點調運及保管環節人力物力支出。其三,中心化管理模式下,商業銀行可新增表外業務,包括代理數字人民幣發行及錢包託管等業務,並將支付作為流量入口,帶動信用卡、消費信貸、小微信貸、理財、智能投顧等業務。
▲值得關注的是,劉洋研究員提示,一些商業銀行APP的活躍度並不高,依然還是網點驅動和存貸差傳統模式,甚至對數字人民幣引發的新一輪變革並不熱衷。用戶端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佔行動支付市場的90%以上,老百姓的支付習慣已被養成,也不太願意往手機裡裝其他更多APP,移動金融APP的跑馬圈地的時代也基本結束。但是,未來數字人民幣APP將接入更多銀行,其功能也會更完善,包括支付、投資等功能。由於數字人民幣擁有央行強大的信用背書,一旦場景端生態完善,可能一定程度影響現有銀行及第三方支付等APP的活躍度。
可以說,商業銀行數字能力決定了未來數位化生存能力,數字人民幣將加速這一優勝劣汰進程。例如,數字人民幣把我國貨幣所有環節都變成「數據」,商業銀行可能脫胎換骨轉換成獲客、徵信、授信、風控、支付、結算等全流程的「數字信貸工廠」。因而,數字人民幣本質上迭代的是商業銀行數位化變革,深耕存量用戶價值,通過場景創造、模式創造、生態創造,構築異業聯盟業務,拓展增量業務。為此,直播中劉洋研究員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思路和可行策略。
百家號編輯:川博士(感謝閱讀,歡迎關注百家號和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