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多少有些姍姍來遲。
因為從時間上算,它其實是一部去年12月的電影。
而影單貓直到今天才給大家推薦的原因,
是因為它太震撼了!
震撼到影單貓足足消化了一個月,才敢把這部電影推薦給大家。
它是一部戰爭片,
但卻比影單貓以往推薦過的任何戰爭片,都要更直面戰爭的本質。
它是一部紀錄片,
但在形式上,卻比影單貓以往推薦過的任何紀錄片都要獨一無二!
它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高達9.0,許多人都留言表達了自己對這部片子的嘆服之心!
它,就是傳奇導演彼得·傑克遜,為紀念一戰結束一百周年而拍攝的紀錄片
——《他們不再變老》。
恐怕沒有哪個導演,比彼得·傑克遜更有戰爭情結。
無論是《指環王》三部曲裡的魔戒聖戰,
還是《霍比特人》三部曲裡的五軍之戰,
彼得大帝在電影裡所展現的那些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
無一不給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事實上,彼得·傑克遜很小的時候就對戰爭題材情有獨鍾。
八歲那年,他擁有了人生的第一臺相機。
於是他用這臺相機,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
一部3分鐘的短片:《二次世界大戰》。
影單貓猜,那時的彼得·傑克遜,或許就跟每一個用玩具兵玩打仗遊戲的小男孩一樣,
對戰爭有著一種盲目的嚮往與崇拜。
然而,
當這個小男孩終於成長為蜚聲國際的大導演,
也終於拍出了《指環王》《霍比特人》這樣有著恢弘戰爭場面的史詩級電影後。
他卻開始重新思索戰爭的意義。
而他選擇的方向,正是被很多人都忽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一思索,就是整整四年!
在這四年裡,他和他的團隊聽了200個一戰老兵,長達600多個小時的訪談。
仔細觀看了一戰留下來的幾乎所有影像資料。
並耗費了難以想像的人力,將當年那些用16幀拍攝的早已失真模糊的黑白影像,
一點點補全成畫面更加流暢,色彩更加飽滿的24幀彩色紀錄片!
光是這一點,在整個紀錄片領域就堪稱是石破天驚的突破!
更厲害的是,彼得·傑克遜還找來唇語專家,
為這些無聲的影像配了音!
做完這一切的傑克遜站在鏡頭前說:
我想穿越時間的迷霧,讓他們來到當代。
這樣,他們會再次成為活著的人,而不是像黑白電影中那樣的「古董」。
於是,歷史塵封的那一角被重新掀開,
那些宛如幽靈般的黑白畫面,令人震撼地栩栩如生起來。
而我們則跟隨著彼得·傑克遜的鏡頭,身臨其境般地踏上了那場潮溼而泥濘的徵途。
而這條徵途的盡頭,正是1914年,宛如夢魘般的歐洲戰場。
花何時會開,季節會告訴你。但戰爭什麼時候會來,卻沒有人知道。
事實上,對於一戰時期的年輕人來說,戰爭是突如其來降臨的。
一位英國老兵回憶說,
1914年8月4日的一天,他們正和德國人打完一場橄欖球賽,並興致勃勃地開起了派對。
這時,一個夥伴衝到餐桌前,給大家帶來了一個爆炸性新聞:
戰爭爆發了!
公告上赫然寫著:對德國開戰!
英國的年輕人望著身旁的德國球友,陷入了懵逼。
咋辦?
拿餐刀捅死他麼?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經過一番討論,雙方一致決定:
既然戰爭明天才正式開始,當務之急還是先開派對吧!
這或許是這兩群年輕人,最後一次聚會。
因為到了第二天,大部分英國年輕人就紛紛選擇去參軍。
但讓影單貓驚訝的是,他們居然都是主動報名的!
很多毛頭小夥子才15、6歲,但當時的服役標準是19歲。
為了參軍,他們甚至虛報了年齡!
戰爭讓他們感到新奇。
在荷爾蒙爆炸的年紀,這些小鬼們對戰爭的殘酷一無所知!
他們就這樣在1914年那個涼爽的秋天,告別了故鄉,
和夥伴們打打鬧鬧、推推搡搡、說說笑笑,一路奔向了遠方的戰場。
但當他們來到前線,住進戰壕,才終於品嘗到戰爭的滋味。
戰壕裡,一到雨季便全是爛泥。
不遠處的鐵網上掛滿了屍體。
沒廁所、沒手紙、沒食物、甚至有的年輕人都沒有防毒面具。
當黃綠色的毒氣在天空蔓延時,他們只能把腦袋泡進尿罐裡。
而由於戰壕裡都是水,有些士兵的腳被泡爛感染。
於是,在還沒有見到敵人之前,他們很多人的生命,便戛然而止。
當舉世聞名的索姆河戰役打響時,
僅僅第一天,英軍就死掉了整整6萬人。
而這場戰役,持續了漫長的4個月。
戰場上,抬頭就是炮彈,低頭就是屍體。
年輕的英國士兵,在衝鋒時遇到奄奄一息的戰友,會拔出手槍親自給他們一個痛快。
這就是戰爭。
它和《指環王》裡那些波瀾壯闊的傳奇故事不一樣!
這裡沒有英雄,沒有尊嚴,更沒有退路。
但讓影單貓難以置信的是,
其實,在不打仗的時候,英國士兵和德國士兵一度相處得十分友好。
德國俘虜會和英國士兵一起乾乾雜活,還會主動幫他們搬運傷員。
兩隊人馬在休戰期間,甚至會彼此打招呼,如同老友一般親密地開玩笑。
這哪裡像是在打仗?
一位英國老兵多年後談起在戰場上的德國年輕人,聲音裡透著滿滿的遺憾,
他說:
我情願他站在我這邊,也不願他站在我的對立面。
明明你我並不是仇人,
明明就在昨天,我們還曾一起在橄欖球場上嬉鬧。
可為什麼此刻卻要在戰場上拼個你死我活?
荒唐嗎?
荒唐透了。
影單貓忘不了片子裡,一位老兵那語帶沙啞的質問:
我始終不明白,這樣的戰爭,有什麼意義呢?
沒有意義。
無論是從整個歷史的宏觀進程來看,還是對於那些參與了這場戰爭的年輕人而言,這場戰爭都沒有任何意義。
但它還是發生了。
並且在一個世紀前席捲了大半個世界,奪走了1000多萬人的生命。
而那時的人們,卻並沒有從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中汲取教訓。
因為僅僅就在不到二十年後,一場更殘酷更悲壯的戰爭就上演了。
去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
在兩個月前,也就是11月11日這一天,法國所有的城市和村莊都敲響了鐘聲。
凱旋門前,
總統馬克龍點燃了烈士墓前的長明火,在紀念儀式上,他滿懷感慨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似乎已很遙遠,然而就在昨天。
而彼得·傑克遜做的,就是替我們所有人拂去歷史上的那層灰。
帶我們看清,那場宛如昨天的戰爭,殘酷的真相。
同時也留下告誡:
如果戰爭的烏雲再一次從昨日的廢墟上醞釀,
今天的我們,是否還能做出不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