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壺——名稱的來歷

2021-12-30 大成紫陶紫砂工作室

水平壺名稱的來歷

紫砂水平壺在眾多壺型中較為特殊,按造型,它屬於光貨中的圓器:圓腹、環把、流直、球鈕;按大小,它屬於微型壺。

它的名稱來歷,和我國廣東潮汕地區和福建閩南地區流行喝功夫茶有關。喝功夫茶時,先在小茶壺內放足茶葉,注入溫度適宜的開水,合上蓋,再把茶壺放在茶碗或茶海內,用沸水澆淋壺面,這樣泡出來的茶才能釋放出茶的真滋味。與此同時,小茶壺浸潤在熱水中,端正平穩,不斜不倒,故得名「水平壺」。

惠孟臣

歷史上製作水平壺的名家是惠孟臣。惠孟臣是明代天啟到清代康熙年間的宜興人,所制大壺渾樸、小壺精妙,在閩南一帶因講究功夫茶具,流傳「壺必孟臣,杯必若深」,所以也有人把水平壺稱為孟臣壺。

紫砂七老王寅春與水平壺

民國時期,宜興出了一位水平壺制壺大師-王寅春。

王寅春出生於鎮江一家貧苦家庭,他13歲拜師金阿壽,滿師後在趙松亭夫子的陶藝作坊當夥計。後有窯戶向他訂購水平壺,王寅春便苦練紫砂壺製作技藝,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寅春不但練就了又快又好的制壺技藝,還造就了小拇指伸進壺內光胚的絕技。

趙松亭看王寅春學壺刻苦努力,便毫無保留的教其制壺技藝,王寅春也不負師傅厚望,他的壺胚體薄、泥色純、出水暢,贏得了大量客商的定製,他也因此聲名遠播國內外。

徐漢棠與水平壺

文革期間,著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設計製作的八件不同造型系列水平壺,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從而紫砂水平壺就象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在使用功能及生產工藝,要求水平壺的嘴以直形嘴為最多,其 「 流 」 的根部較大,所以出水爽快。紫砂水平壺傳統的式樣有標準水平、線圓水平、湯婆水平和線瓢水平等。

歷史上的水平壺

清晚期 蓮子水平壺

葛陶中 三足水平壺

王寅春水平壺

當代 汪寅仙制龍頭玉環水平壺

陳國良制標準水平壺

唐彬傑 水平壺

季益順 大水平壺 

江建祥制水平壺

不器山房出品 朱泥水平壺

延伸閱讀:

早期水平壺年代資料(內文系臺灣相關論壇轉帖,經過他人加以整理而成,期待喜歡老時代紫砂水平壺的朋友參考)

 

1916年-1939年

金鼎商標水平壺

「吳德盛陶器行」(亦稱公司或店),為吳漢文於民國五年(1916年)所設。店址選在宜興縣城蛟橋邊堍。早期用印為「吳德盛」陽文篆書小方章,底蓋並用。稍後用印為陽文篆書大方章「吳德盛制」。中期用印為大圓章陽文篆為「吳德盛制」、「宜興吳德盛制」。至二十年代後期,店主吳漢文創立「吳德盛」店號著名商標「金鼎商標」。「金鼎商標」印款中央以鼎為圖桉,四角為陽文楷書「金鼎商標」,為「吳德盛」店號訂壺專用印款。後期吳漢文亦以陽文楷書方章「松鶴軒」鈐於精製之壺。「吳德盛」、「金鼎商標」印款鈐壺底,蓋把一般有制壺者小方章印款。抗戰爆發後「吳德盛」倒閉,「吳德盛」及「金鼎商標」印款沿用至1939年底。

民初陶號

真記:一般見於朱泥小品壺之把下,屬民初陶號標記!為程壽珍或其門人所製作。

福記:「福記的創始人為~程壽福(是程壽珍的兄弟);生於清代道光末年,其原籍為浙江杭州,七歲時跟隨祖輩至丁山,在上袁村定居,是孟臣後裔的義子;在當時是製作朱泥小壺的高手,工巧技精有獨到之處,所生產的茶壺大多銷往南洋一帶,其作品的底款印章為「荊溪惠孟臣製」,把下落章「福記」二字。

第二代為~程金茂,繼承程壽福之父業。

第三代為程壽福之孫~程真慶,生於1907年,少年時跟隨祖父程壽福學製朱泥小壺,年輕時幫「吳德盛」家製壺,程真慶在其27歲時,由王寅春作媒,與蜀山南街周家之女~周鳳娣結婚(招親),生有一女一子,女兒為周志華,兒子為周志宣,都是紫砂一廠之職工,並都從事紫砂創作,也可說是「福記」的第四代傳人吧!
曾聘王寅春製作水平壺,把下落「福記」小章;後來遭同行挖角而另命其以「陽羨惜陰室王」作底款,把下、及蓋內落王寅春之小章。

 

1930-1950
       盔帽標準壺

盔帽標準壺,又稱「膨蓋水平」,胎土為細沙梨胎,因延續水平壺對潮汕功夫茶泡飲的市場,常見杯數為2杯,4杯不多見,6杯以上是難得一見,蓋內少數有落杯數,4杯壺落「六杯」款。形制上盔帽為其主要特徵,多呈球體,壺嘴口緣端上翹,壺把多細老鼠尾,壺底款乃以「荊溪惠孟臣製」章為主,底圈足兩片土修整亦較後期標準壺不同,蓋牆、桶身尚承襲60-70%宜興南壺工序。(注:臺灣習慣以杯數形容茶壺容量,一杯的容量約為15cc;2杯即為30cc。。。以此類推)

 

1952年

「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

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施福生、範正根、邵六大、範祖德等七人組建紫砂工廠,隸屬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使用「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印款為楷書圖章「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鐫刻,不同於現今自左向右。上為「宜興」字款;中為「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字款;下為「出品」字款。該印款除加入紫砂工廠從業人員使用,凡向民間訂壺、供坯者亦使用此印款。印款沿用至「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半年之後。

 

1954 年底至1955 年
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

蜀山、前墅一帶紫砂行業實現合作,組建「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之始仍沿用「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印款。至半年後,開始使用「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印款。印款為楷書圓章「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字款自右向左鐫刻。上為「宜興」字款;中為「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字款;下為「出品」字款。該印款除該社社員使用,凡向民間訂壺、供坯者亦同使用其印款,直至 1958 年四月建立「宜興紫砂工藝廠」為止。

 

1950-1959

正50年代早期水平壺

胎土呈橙紅及紅朱泥胎,有2、4、6、8杯,落款『中國宜興』、『荊溪惠孟臣製』、『荊溪南孟臣製』、『宜興惠孟臣製』,主要由泰國、香港、日本線收回為主,橙紅胎土多收自泰國、香港,日本線胎土多為紅及清紅。一般而言,六字章多較中國宜興早,日本線壺品項較泰國線略細貨,蓋牆多較短,但年代略晚(1956以後)。1958年前的"宜興惠孟臣製"---銷泰銷日師傅級水平壺…三顆六字章中優質保證

1958-1975年的"宜興惠孟臣製"

1975-1985年的"宜興惠孟臣製"

1980年後是很少落款…嚴格說是已無啥精品意義

 

"宜興惠孟臣製"與"荊溪惠孟臣製"之....差異....在與整體精美程度.由照片亦看出1950之"宜興惠孟臣製"八杯壺...其實都只有7杯說,宜興惠是師傅級罐仔...是不無原因的.

另說:款落「荊溪惠孟臣制」之壺,一般來說,若是前一廠早期壺的話,就是車間生產的商品壺,若蓋內未落作者小章的話,因長期生產的學徒眾多,早已無法查清作陶者,且就算查出工人的名字也毫無意義矣!

注1:就前一廠的規範來說,這種商品壺歸類於「廚房用具」,是家常用品,並無藝術價值,所以作者名並不會特地落上。

注2:名家壺是屬特藝品,才有落作者款的習慣。

1954-1958-1960年代

湯婆標準壺

湯婆標準壺,俗稱「高湯婆」,容量為8-10杯,此形制乃沿襲清末大蓋古蓮子體,正早一批約為1954-1958制,1960年代亦有製作,主要由日本線收回為主,胎土一般較標準壺厚,多為清紅朱泥胎,高溫者為暗紅帶細砂感,落款『荊溪惠孟臣製』、『荊溪南孟臣製』、『宜興惠孟臣製』,蓋內落款『高湯婆』,因日本人茶器喜典雅,甚愛漆器描金,因此少數高湯婆有描金,但年代略晚(多為1960年代以後),高湯婆的典故已不可考,當時日人是拿此器當「高湯瓶」或「醬油瓶」。另有變體湯婆「半邊卵」,量甚少且未見過有描金。80年代以後,亦有製作一批「高湯婆」,但其泥色工序已差,為當時用料(小紅土)。湯婆標準壺量少價高,要找『荊溪惠』、『荊溪南』、『宜興惠』一組已不容易,描金高湯婆、「半邊卵」變體湯婆更是機率甚微。

 

1958年

宜興一廠成立

1958年宜興正式掛牌{1954開始籌組}.

 

1958年以後

庭記、秀春、庚娣

荊溪王製?荊溪陳製等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週年』

『毛映紅』

早期標準壺6杯及8杯有[庭記]落款,但落款於壺內之底部,:庭記並非為陶藝廠,而是作者名:[王庭梅]
王庭梅早期與鮑仲梅的愛人施秀春女士,及高鳴之母張庚娣女士等,曾於一廠製作好長一段商品水平壺的日子。

荊溪王製?荊溪陳製等宜興紫砂工藝廠的早期商品壺慣用類此之落款!.只是,近代彷冒品多不勝數。

經查詢,公家單位並未有接單生產此落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週年』。

毛映紅,屬紫砂工藝廠的車間(注一)工人,約於1997~1998年退休,皆生產商品壺;毛映紅之女嫁於汪寅仙之子~姚志源。

(注一)車間:是一廠生產大批量的商品之「單位名稱」,所有車間之工作人員皆是「工人」。

所有名家皆隸屬「研究所」,亦只有研究所之工作人員才有職稱。

 

60年代

60年代五形壺

五形壺,顧名思義即為五種形狀的標準壺,有「扁燈」、「太監」、「西施」、「肉餅」及「芭樂」【臺語發音】五種形制,首批4杯朱泥五形壺乃製作於1965-1966,款落『中國宜興』,胎土泥料為60年代小紅泥,為文革前宜興標準壺代表器,蓋內落款「線瓢」、「獨眠」或人名者較為稀有。紫砂亦有五形壺,但生產年代甚晚,為文革後1978產品,未見過具『荊溪惠孟臣製』等六字款或其他杯數到代五形壺。

五形壺亦生產6杯款紅泥,落底款「荊溪朱製」、「中國宜興」等,中國宜興者土胎與60年代相彷,但土胎顏色偏紅橙,未泡養前及呈現油光且砂感叫60年代明顯,部分上蓋出現風化,已呈現粗糙狀;落款「荊溪朱製」者,其工法與「中國宜興」同,惟目前見過一組土胎較為鬆散,若未泡養,迄今已有嚴重風化情形。

1960~1970年

「中國宜興」及「宜興紫砂」無邊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壺

宜興紫砂工藝廠(一廠)並「無真正」生產過此類商品,但卻曾賣出過許多此類商品壺...;怎說呢?...即因1960~1970年中後期止,紫砂廠曾委由「鄉下陶戶」生產大批量的「中國宜興」及「宜興紫砂」無邊框的底款水平系列商品壺,以應付龐大的紫砂廠訂單

 

60年代

60年代標準壺

1960以後的宜興,延用1930-1950年間養息未用之泥料,朱泥中石黃泥成分高且統一練泥調土配泥,加上專業分工的固定窯燒方式穩定,以及一廠大量採用模具輔助,60年代標準壺壺品特徵是精緻度佳,泥色偏清紅,壺底款落『中國宜興』,大幅替代其他三種6字章款。

1960年前後

馬來西亞「高泉發茶行」

為首批茶行訂製壺,高泉發乃馬來西亞茶行,早期於新加坡有分部,一面刻高泉發茶行;另一面刻小紅泡.。其泥色與五形壺小紅泥相當.。後期文革後亦有陸續訂製。其中以1978-1982為大宗。

 

1966-1976

文革時期(文革壺)

與前期比較,同樣是在生活困苦的文革期間製作的壺品管佳:這就是管理的問題,因70年代標準水平壺,是紫砂廠經營管理績效下的產品,所以作品一般都較為工整;反之,前期無大樹乘涼的作陶者,則必須以低價搶攻以維持基本生計,所以質量上就會有截然不同「成品效果」!

70年代水平壺比80年代水平壺製作還更好:70年代紫砂廠規模較小,無論行政管理、品管、泥料,甚至最重要的「開模」師傅的要求及實際水平都較高;直至80年代因紫砂廠工人一下子增多,市場擴大,泥料需求突然倍數增多,原礦風化的時間縮短,開模師傅統一訓練成專業開模師(即不再由工手好的工藝師負責打模),所以商品壺的水平就每下愈況。

 

1970年

宜興壺開始壺面流行篆刻銘文

 

1974-1976年「H441786」

香港茶行訂製標準壺壺品頗多,最早乃採「隱性」落法,底款落「H441786」鉛章的紫砂鴿嘴水準,其成型年代為1974-1976年,訂製茶行已不可考。

 

1975-1980年

徒工考核標準壺篆刻記錄

其胎泥紫砂、朱泥都有,壺體多為4、6杯,8杯較少,壺身一面刻「紫砂**屆徒工考核」,另一面常為梅蘭竹菊圖刻,底款皆落「中國宜興」,雖為壺手個人制壺、陶刻工藝考核作品,但幾不落人名。

 

1978-1982

外銷日本、香港的大宗商品壺

 

1978-79年

首批祥興茶行成型

標準壺體有4、6、8杯,線瓢、西施只有4、6杯,胎土以紅土及紫砂為主,少數黑蘋果為黑鐵砂,因初期上釉技術較差,黑釉字體粗者較細體為早,首批壺體上黑釉字體多少有些缺陷,蓋內已無人名款,底款必為「中國宜興」印款及「祥興茶行」黑釉款。

 

1970末~1980初

請飲中國烏龍茶(8或10杯)(22字)

福建茶葉公司向「宜興紫砂工藝廠」一廠,大量訂「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廈門支公司」底款的水平壺,泥料是「紅泥」和「清水泥」,容量是以十杯壺為主或稱八杯。不過這批壺底款是22字,壺身刻楷書「請飲」第一行,[中國烏龍茶] 第二行。這批水平壺在臺灣炒作的價位很高,在1980年末,廠外有很多彷品出現,落款方式與刻字相似。

沒有[請飲中國烏龍茶]這幾個字,就更確認為後期彷造,與福建茶業公司無關,純彷印章而已...。(後期彷造之品有分刻字的...,與省下刻字錢的產品二種)

 

1980-1983年前後

內紫外紅「祥興」

標準壺、紫砂線瓢、西施只有8杯,內紫外紅有高湯婆及蘋果體,其配合當時天幹地支分別落紀元款「葵亥年制」、「甲子年制」或「荊溪惠孟臣制」,少數銷日內紫外紅茶海及茶器亦有「祥興茶行」黑釉款。部份同期的祥興茶行標準壺(黑蘋果)為二廠製作,其胎土、工序與一廠略有差異。

 

1982~1985年

壺底未落款、壬戌年制、癸亥年製、甲子年製

壺底未落款的原因如下:

癸亥、甲子年間(1984~1985年間)紫砂壺仍被臺灣定位為「匪貨」,買賣紫砂壺就等同「資匪」,於前述年間因風聲鶴唳、抓得很緊,甚至有少許人曾被送臺灣警總殺雞警猴一番,故許多販售紫砂壺的茶莊及攤子遂稱宜興紫砂壺為「港罐」,為的就是推說這些壺是從香港來的壺,但官方對於港壺的態度卻仍是「照抓不誤」!故,這時期紫砂壺幾乎沒人敢擺放於店頭公開展示,所以銷量馬上掉落了下來!但,在「窮則變、變則通」的大原則下!...當然的,香港的壺商絕不是省油的燈,立時於訂單下於前宜興紫砂工藝廠(一廠)時,請廠方不要於壺底落「中國宜興」、或「荊溪惠孟臣製」等中國意味濃厚的底款,免得店家於慘遭查扣時,卻因「證據確鑿」而吃不完兜著走!

同時期,也有一些壺的壺底是刻「癸亥年製、甲子年製」等等無中國意味的底款,以利臺灣的店家能公開販售,在不幸遇上臨檢時,也仍能推說是鶯歌壺云云。

註:就因這種政治方面的原因,所以才有這些壺的出現,到如今也才會有「甲子泥」等等神話,才導致造偽者能對玩家們上下其手,甚憾矣...

 

1984年

甲子泥、年糕泥

所謂的「甲子泥」,是壺販編造的「唬人」說詞,指的就是1984年,一廠另行練製來取代之前壺販所謂「朱泥」的一批新紅泥。

1984年之前,這些私梟為了賣掉庫存紅泥,所以編造了「紅泥即是朱泥」及「朱泥可做太空梭」等...的謊言神話,...待這些「紅泥即是朱泥」的庫存一掃而空後,過個幾年發現1984年之後的「紅泥壺」竟然再度堆積如山,遂一不做二不休的編造其為「甲子泥」,乃編稱其為甲子年練製,以後就絕跡之泥!

甲子泥既是一般的紅泥加鐵紅粉。年糕泥是球漿多於砂,不宜做大形壺,所以以小品為。

 

1985-1990年

「中國宜興乙丑年制」、「中國宜興庚午年制」八字底款紀元壺就僅限於紅土標準壺,容積有4、6、8杯,算是紀元壺中較具收藏價值,但坊間後期製品不少,其中以「中國宜興庚午年制」標準紀元壺最為常見,此壺當時由周道生 先生制模,彷品胎泥雖像,但精氣神韻差矣。

 

1988年以後無正式紀元壺出廠記錄標準壺胎土、泥色大體上已不復過往水準,故不贅述。


地址: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 不器山房

聯繫方式: 13921327022

相關焦點

  • 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壺---供春壺傳奇
    儲先生拿起壺細細觀賞,見壺造型古樸,為赭土黃色,砂胎,表面七凹八凸,結累如疣,指螺紋隱現,壺把下有「供春」二字篆書,壺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刻款。儲南強心中一動,難道這是一把久已失傳的供春壺?儲先生不動聲色,花了一個銀元把這把壺買回了家。為了弄清壺的來歷,儲先生特意跑回蘇州,找到擺攤人,詢問究竟,知道了是從紹興傅叔和家中流出,就趕到紹興。
  • 掇球壺經典代表之一:壽珍掇球,壽珍掇球哪裡好?
    當然不是,而是因為友廷掇球有了完美、高配版的發展,自然就很少有藝人去做友廷掇球壺了。高配友廷掇球--壽珍掇球壺,友廷掇球壺的進化版即壽珍掇球。 紫砂藝人總是充滿著創造力與創意的,經過邵大亨、邵友廷等紫砂大師的創作後,掇球壺已經有了自己的特色, 而程壽珍在前人的基礎上對友廷掇球進行大膽創新,使得掇球壺真正擔得起「掇球」之名。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了解程壽珍的壽珍掇球壺。
  • 解密倒流壺:無蓋的神秘「魔壺」!
    1982年,他的一位在大學當老師的親戚高立勳回家探親時,見到了這款青釉提梁刻花倒流壺,覺得大有來歷,就將其送到了陝西省博物館。 拿到這個壺之後,人們百思不得其解,這個壺看上去好像有壺蓋,可其實根本就沒有,翻過來看過去,可在壺的周身都沒有找到注水口。 古人莫不成把水或酒從壺嘴裡倒進去,再倒出來?這怎麼可能呢? 最終,人們在壺底發現了一個梅花形的小孔,就把壺倒過來,試著往裡面加水,直到壺嘴兒往外流水了,就表示灌滿了。
  • 從爆紅歌曲《生僻字》歌詞說說「日本鬼子」來歷
    shí bì陟 罰 臧 否 針 砭 時 弊lín cì zhì bǐ yī zhāng yī xī鱗 次 櫛 比 一 張 一 翕在聽這首歌的時候,看到《生僻字》歌詞中的「 魑 魅 魍 魎」我不由得想起來日本鬼子的來歷
  • 圍觀:英文中每個月的名稱有何來歷?
    但藉此機會,我們要給你的新年計劃再加上一項:了解一年十二個月名稱的來歷。劇透一下:它們與神、統治者和數字都有關係。January 一月可能這樣說並沒有解釋得很清楚,這裡再補充一下:「februa」是這個月十五號舉行的一場滌罪盛宴的名稱。在現代英語中,人們對「February」的發音產生了分歧,最常聽到的有兩種,一種是「Feb-yoo-ary」,還有一種是「Feb-roo-ary」。March 三月
  • 綠色的紫砂壺到底能不能用?
    喝茶毀一生,玩壺窮三代。這是壺友對於玩紫砂壺的一個調侃,足以見紫砂壺之魅力所在。玩壺的有很多說道,特別是買壺時,人們總是告誡那些新手,千萬別碰那些花花綠綠、造型奇形怪狀的紫砂壺。這是為什麼呢?裡面有什麼說道?
  • 《爐石傳說》常見卡組名稱的解釋 常見卡組名稱的由來
    導 讀 常見卡組名稱的由來及解釋,很多新手玩家看,甚至很多玩了一段時間的玩家都不一定能完全了解了這些卡組名稱的來歷以及解釋,今天小編就和大家科普一下。
  • 八大行星的英文名稱及來歷
    土星的英文名字Saturn(以及其他絕大部分歐洲語言中的土星名稱)是以羅馬神的農神薩杜恩命名的。希臘神話中的農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該亞的兒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親。在1977年以前,土星的光環一直被認為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的;但在1977年,在天王星周圍發現了暗淡的光環,在這以後不久木星和海王星周圍也發現了光環。
  • 老K的口袋妖怪對戰圖鑑(NO.211 巨鉗螳螂 + Mega 巨鉗螳螂 + NO.213 壺壺)
    能讓普通螳螂的輸出更優於M螳螂,加上M螳螂大多是耐久工兵向,很多時候我們會感覺普通螳螂比M螳螂要暴力得多……實際上螳螂的蟲鋼雙本盲點非常多,有著鋼系火系的共同盲點還有一大堆複合屬性盲點,加上螳螂速度偏低,大部分時候都是在跑路,要麼UT要么子彈拳沒砸中人,所以CB比命玉其實更好用一些,遊擊的螳螂對靈活性要求不怎麼高,而且CB加成更高的情況下使得螳螂子彈拳的斬殺線大幅提升(比如前面躺槍的胡地耿鬼的物耐水平
  • 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是什麼來歷?
    想知道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的來歷,首先要知道太上老君的來歷。在《西遊記》中,太上老君被尊為三清之一,曾經以金剛鐲成功偷襲孫悟空,但是,太上老君也不是無所不能,他的斬妖臺和八卦爐,都不能傷損孫悟空一毫,最終還是如來出手,才鎮住了孫猴。
  • 你知道中秋吃月餅的來歷嗎?
    年年中秋吃月餅,吃了那麼多年月餅,你們知道中秋吃月餅的來歷嗎?人們對此各有說法,就讓我來帶大家了解一下吧!相傳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傳下來逐漸形成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他們將許許多多的禮品進貢給了唐高祖,而這些禮品之中,其中一種叫做圓餅,在中秋的夜晚,唐高祖和家人們邊賞月邊吃圓餅,並將圓餅這個名稱改成了月餅,這就是月餅這個名詞最早出現的記載。  在我國古代,對於中秋這個節日可以說是格外的重視,從那些流傳至今的習俗活動,比如說猜燈謎、賞月等等,我們就能夠看出古代的時候,中秋節有多麼的隆重了。
  • 傳壺人和懂壺人一樣嗎,買哪家的壺好?
    傳壺人和懂壺人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是不同的兩家紫砂壺經營者,究竟買哪家的壺好呢?其實,傳壺人和懂壺人都是隸屬於宜興壺人聯盟的加盟品牌,其渠道和制壺藝人的資源相差無幾,但兩家的側重點不同。傳壺人基本以全手工壺為主,半手工模具壺為輔;而懂壺人則正好相反,兩者的紫砂壺都有質量保障,都是可以放心購買的。傳壺人和懂壺人的紫砂壺,並沒有說哪個好哪個不好,因為都是有職稱的紫砂藝人親手製作的,只是手法不同,藝人職稱不同、擅長的壺型不同而已,在哪家買其實都可以,質量都很好,主要看你需要什麼樣的壺。
  • 漏壺漏壺幾點了?
    (二)我叫延祐漏壺,我不是一個壺,我們是一個伐木累(family)。我出生在大元延祐三年的廣州,我的老祖宗提醒我換算成你們的時間,那就是公元1316年。跟老祖宗比,我雖然年紀不大,但工作時間長,截止到清代退休,我工作了五百多年。
  • 紫砂「壽桃報春壺」創作漫談
    紫砂工藝師根據這一民間風俗,憑靠大膽的想像和高超的設計水平製做出了報春壺。報春壺的壺身壺把和壺嘴以樹木為形,壺身卻為圓壇形,恰恰顯示出報春壺美麗逼真。特別是壺嘴像勁松一樣向上傲立,代表著松樹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代表春天的到來和大地復甦,樹木伸開枝幹迎接春天。報春壺從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
  • 提壺揭蓋:桔梗、杏仁
    導讀:「提壺揭蓋」的說法從哪來?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用?看看文章吧! 1 提壺揭蓋的來歷 提壺揭蓋為中醫的治法之一,意即通過宣肺利水,以達到通利小便、消除水腫的目的。
  • 第8冊《音符的名稱》
    這期解釋一下音符名稱的來歷。全音符 就像一個完整的蛋糕。唱連續的 4 拍(走哦哦哦~ )二分音符 :把蛋糕 平均 分成兩半,2分音符是整塊蛋糕的2分之一。
  • 好壺
    方小龍制朱泥扁燈壺鈐印:方,小龍(蓋款);方,小龍(底款)歷史上的朱泥壺,一類質樸拙真,如寬口文旦一類;另一類則是俊秀可人,這件作品便是這樣的風格。龍文制壺,以自身金石造詣為切入點,不在技藝精細,而在情趣二字,其制器拙雅奇趣,品位格調高遠,這一點恐怕是絕大多數制壺藝人所不及的。
  • 好的茶室茶空間名稱需要一個很有詩詞寓意和禪意的名稱
    一個好的茶空間名稱或者一個好的茶家具名稱,在加上整體空間風格,讓人們能更好地體會出茶主人的性格與生活的嚮往。因此簡閣家居給出了幾個比較不錯的用於茶空間或者茶家具的詞。讓大家更好地體會茶空間的魅力。1、無由茶空間:表示茶空間來者即是客,好客之情。
  • 說說尾牙的來歷
    這個名稱的來歷是什麼?所謂「祭」,肯定是有所祭祀的對向的,這個尾牙又和哪個神仙有關呢?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跑馬圈地插牙旗 我們再說說這個「牙」字的來歷。公司尾牙·網絡配圖 還有一種來歷,傳說這個牙為「打牙祭」的意思,古代商家掌柜經常在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以期保佑自家在土地公的管轄地能諸事順利、財源廣進。
  • 史上最全顧景舟大師的美壺與美文
    顧景舟出生於紫砂世家,18歲隨祖母邵氏制壺。20世紀30年代到上海仿製歷代名作,臨摹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之作。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鬥、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