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醫科達)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阿茹汗 再過一個多月,全球首臺高場強磁共振發放療系統要在中國展示。這個計劃,讓醫科達(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醫科達」)中國區副總裁、市場總監劉建斌感到興奮又緊張:「這臺設備將是對傳統腫瘤放療技術的顛覆性創新。」
1972年在瑞典成立的醫科達已經進入中國36年,專注為全身腫瘤和腦部疾病提供放射治療解決方案。不論既往的醫療從業經歷還是如今供職於醫科達,劉建斌心中一直有組令他感到憂慮的數據:在發達國家,有60~70%的腫瘤患者在治療的不同階段需要進行放療,而我國的平均水平僅在30%左右。
從數十年的腫瘤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來看,劉建斌總結,高場強磁共振放療系統這樣最先進的技術將大大提高腫瘤放射的效率。而未來技術的創新要更多的服務於兩點,首先是向醫生和患者提供智能化的腫瘤治療方案;其次,根據中國的特點,如何實現跨院區、跨省甚至跨國的個性化精準治療。
劉建斌認為,解決這兩點才能夠加快填補30個點的與國際水平之間的差距。這也是國內和國際主要診療方案供應商未來競爭的著力點。
創新技術推動精準放療
讓劉建斌頗具驕傲的高場強磁共振發放療系統叫做Elekta Unity,通俗理解,這臺機器將最先進的放射治療加速器、1.5T高場強診斷級磁共振成像診斷技術以及在線自適應放療流程軟體系統,這三個最先進的技術有機的結合到了一個平臺之上,從而達到精準的「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
「Elekta Unity高場強磁共振放療系統的設計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靶區劑量,同時降低正常組織的受照劑量。在治療過程中,如果腫瘤組織在治療期間移動,或者腫瘤形狀、位置、大小發生改變,醫生都能精確定位靶區,進行靶區追蹤治療。在治療後,可對腫瘤進行影像學成像的分析及定性,通過磁共振功能影像對腫瘤進行治療後的評估。ElektaUnity高場強磁共振放療系統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會顛覆整個腫瘤放療的模式和流程,為每一位腫瘤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和高質量醫療服務」 劉建斌說,9年前世界上第一次有人提出將放射治療加速器與磁共振相結合的設想之時,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是天方夜譚,但是沒想到醫科達現在做到了。
據悉,2018年6月,Elekta Unity已經正式獲得CE認證,2018年底,全球將有20多臺Elekta Unity將投入臨床使用。
劉建斌認為,在腫瘤治療中,個性化精準治療是未來發展方向,醫療機構需要的是完整的解決方案而不單單是某種設備或系統。 「癌症的治療是一個綜合治療的過程,不只是手術、化療、放療那麼簡單。」
據悉,惡性腫瘤是目前中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中肺癌居中國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首位。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六例死亡中就有一例是死於癌症,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新發癌症病例1400多萬,聯合國更預計全世界癌症死亡人數將繼續上升,到2030年將超過1310萬。
癌症治療手段主要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顯示,三種治療手段對癌症治療貢獻率分別為27%、22%和6%。作為癌症治療的三大手段之一, 放療是利用高能放射線殺死癌細胞,使腫瘤縮小或消失來治療腫瘤。放射線破壞照射區(靶區)的細胞,使這些細胞停止分裂直至死亡。放療的目的是盡最大的努力殺死腫瘤細胞,同時保護正常組織。
劉建斌介紹,醫科達的「精準治療」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醫療器械的精準化,是用數位化、智能化的手段來保證器械的精準的;其次,智能化的算法能夠為醫生提供更精確的治療方案;第三,醫科達擁有一套自己的腫瘤信息管理系統及治療計劃系統,這套系統能夠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從患者到醫生、護士、技術員,各個方面的人掌握的信息是完整和準確的。」據了解,這套系統目前已經佔到國內市場90%的份額。
個性化治療的未來
上述數據顯示,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處於較高的水平,而中國的惡性腫瘤病種和診療都有其「中國特色」。其中,最明顯的一項是,在發達國家,60%-70%的腫瘤患者在治療的不同階段需要進行放療,但是我國的平均水平在30%左右。「制約我國腫瘤放療的瓶頸和突出問題是專業醫技人員匱乏、先進放療設備不足和治療技術需要進一步提升。」劉建斌介紹。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在劉建斌看來,提供跨院區、跨地域的規範化治療方案將會有助於問題的解決。這也為像醫科達這樣的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6月,醫科達中國與百洋集團旗下百洋智能科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醫科達方面宣布將在其數位化解決方案中引入Watson for Oncology (WfO沃森腫瘤),這個合作的意義在於將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融入到腫瘤放射治療領域中來。
Watson for Oncology 可以被理解為是一套人工智慧系統,由 IBM 和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 (MSKCC) 聯合開發,它儲存並學習了該中心大量腫瘤病例,超過300種醫學專業期刊,超過250本腫瘤專著, 和超過1500萬的論文研究數據,以及基於NCCN的癌症治療指南和MSKCC多年癌症臨床治療實踐經驗等。
「醫生需要很強的學習能力,而Watson for Oncology可以增強醫生的學習能力,部分替代醫生的工作,但是醫學診療關鍵的是要在信息基礎之上作出判斷,因此最終做出判斷的仍然是醫生。」在劉建斌看來Watson for Oncology將起到一個輔助診療、輔助決策的作用。
劉建斌進一步介紹,醫科達與百洋之間的合作更加深遠的意義在於破題跨區域多學科規範化腫瘤治療的難點。「通過這套體系,我們能夠給患者和醫生提供規範化的綜合治療方案,不只是局限於腫瘤的放射治療。」
事實上,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推進及醫療服務需求持續增長,「人工智慧+醫療」將成為解決醫療資源不足、提升醫療領域生產的重要推動力。IDC Digital預計,到2020年醫療數據量將達40萬億GB,數據生成和共享的速度將迅速增長,其中八成的數據為非結構化數據。機構認為,未來人工智慧將在醫療領域被廣泛應用,尤其在輔助診療、藥物挖掘、醫學影像、基因組學等細分場景。
劉建斌補充道,引入Watson for Oncology,醫科達數位化放療解決方案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升。下一步,醫科達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礎上開發和完善智能化的個性化精準放射治療方案,最後能做到各腫瘤的精準化綜合治療,這也是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