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人生萬般苦,皆由執著來。人生之苦,苦在執著;人生之難,難在放下;人心之煩,煩在計較;生活中,你在意什麼,什麼就會折磨你,直到你痛不欲生。
01
2020年6月27日,29歲的陳陸洋戴上口罩,默默地走出地鐵站,默默地走上獵德大橋,望了一眼在暮色中極盡妖嬈的廣州塔,默默地跳進了深不見底的珠江。
濤濤的珠江水將這個剛剛研究生畢業,有著大好人生的29歲男孩,在一片夜色中,悄無聲息地帶走。
陳陸洋在這個世界上激起的最後一朵浪花也在一秒鐘之內重新歸於漆黑一片靜靜流淌的珠江。
2020年6月21日,自殺前一周,陳陸洋在日記中寫道: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每一天它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希望你做一個愛生活、愛自己的人,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啦!」
02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自殺前,陳陸洋給已經分手的女友藍藍發去了一條簡訊:
「你執意不面對我們的過去,失去了那就去死吧,以後看到大海或者珠江,請記得我……」
雖然已經分手,可是藍藍畢竟無法輕視這樣一條包含著生命重量的信息。
她馬上打電話給陳陸洋的哥哥陳立平,告訴他陳陸洋的狀態十分不好,希望陳立平去看看他,隨後將這條簡訊轉發給了陳立平。
面對觸目驚心的簡訊,陳立平趕緊打電話給弟弟,在電話中多番勸導,氣急之下還罵了陳陸洋一頓。
他以為,一個三觀健全的研究生,一個在一貧如洗的家庭中煎熬了20多年的男子漢,一個身體瘦弱仍堅持在冬天洗冷水澡的堅毅的人,他所需要的只是一次醍醐灌頂的啟發。
所以陳立平掛掉電話之後,並沒有及時出現在陳陸洋的身邊。因為除了身為陳陸洋的哥哥,他還是一個單親爸爸,他也需要在這個燈火人間艱難但是頑強地生活,他的幼子需要陪伴。
但是他沒有意識到,一個打算終結自己生命的人,他原本正常的三觀早已經崩塌!
他感受不到正常人對生的渴望和對死的懼怕,正如我們也感受不到他已經陷入無底深淵的絕望!
「世界怎麼這麼安靜
感覺被所有人拋棄
生活這麼拼命努力
是不是也算一種遠離
這世上除了我
只有千萬個你
逃離那些讓你
波動情緒的事情
世上沒有真的感同身受
面對其實只有一個人
一個人在夜裡哭著
哭到頭疼直到睡著
沒有人能真的理解你啊」
03
陳陸洋不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相反從小生長在貧苦家庭中的他,知暖知熱,明白生活的不容易,明白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人生道理。
所以他的成績一直都拔尖,雖然家中清貧如洗,卻也掩蓋不了他用優秀成績給家人帶來的榮耀。
9年前,在好心人林峰的資助下,他圓了自己的大學夢,工作後一段時間,又重新考上了研究生。
在此期間,他不光學有所成,更是體會到了愛情的甜蜜滋味。
在這場陳陸洋投入了全部心力的愛情中,他已經構想好了自己和女友今後的幸福生活、他們溫暖而甜蜜的家、他們一起奮鬥的未來。
然而,愛情不是只有得到。
正如世間萬物一般,你可以擁有它,但是也必然會失去它...在人生的某個時刻。
只不過陳陸洋沒有想到這個時刻來得如此之快,快到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還在為兩個人的未來盡力謀劃。
在自殺前一天的日記中,他寫道:
「昨晚問你狀態如何,你說不好,考博算了,可以的呢!一直以來我都贊成你繼續讀博,讀博也很適合你,以後留校也蠻好的,安家的事情交給我咯...未來的路有很多條,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的初心就是活的開心、幸福、自在...」
然而當他將自己從幻想的世界中拉出來,面對遙遠的女友平淡的回覆,面對這個孤單的房間的時候,陳陸洋徹底崩潰。
他把生命定格在29歲的這一天:他以為失去了愛的這一天!
04
1985年5月14日,凌晨兩點,翁美玲打電話給鄒世龍,說自己十分辛苦,活著沒意思。
鄒世龍當即去翁美玲家求見,但是被拒絕入內。
第二天早上七點,擔心不已的鄒世龍破門而入,翁美玲已經靜靜地躺在了家中的沙發上,生機斷絕。
在旁邊的日曆本上寫了一句話:DARLING I LOVE YOU(親愛的,我愛你!)。
這句話不是寫給鄒世龍的,而是寫給翁美玲的男友湯鎮業,那個將翁美玲傷到失去自我的男人。
在一周前的採訪中,翁美玲曾透露:
「我身邊的小人太多了,不斷在阿湯麵前說我的壞話,我這麼喜歡他,怎麼可能跟別人好?可是阿湯耳根特別軟,每次聽到這些話回去就跟她吵架。每次吵架,他一開口就說『我知道你學問好過我,嫌我窮!』。聽到這些話,我很氣苦,兩年多了,我對他怎樣,他應該明白。」
說到這裡的時候,翁美玲因為激動,聲音都有些變了。她說:「我絕對不相信如別人所說,我和湯鎮業之間會沒有結果。」
這場愛情終究還是沒有給翁美玲一個她想要的結果,26歲的她帶著滿腔的遺憾和不甘離開了這個世界。
固然湯鎮業被罵了一個狗血淋頭,他的自私,他的自卑,他的冷血,都在翁美玲心中插了一把又一把的尖刀。
可是罵他又於事何補呢?逝去的生命不可能再回來,那個精靈古怪又刁蠻任性的俏黃蓉,已經確切地、毫無疑問地離開了我們。
可是,這齣悲劇難道只能將矛頭指向湯鎮業嗎?
關於愛情的悲劇和錯誤,我們可以指責湯鎮業;可是關於翁美玲的自殺,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一下:是否是她倒置了自己的生命金字塔?
對於陳陸洋的逝去,我們是否也應該同樣地問一句:他是否也在倒置生命的金字塔?
05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搭建起來一個經典的人類需求理論模型,他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
生理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性)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資源和財產所有權、道德保障、家庭保障、工作保障...)
歸屬和愛的需求(友情、愛情、親情)
尊重需求(自我尊重、信心、成就、被人尊重...)
自我實現需求(價值觀、責任感...)
這些需求可以分為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
需要層次越低,力量越大,潛力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
世界上所有正常生活著的人類,無不遵循這樣一個金字塔的結構,穩定而又堅實地完成各自生命架構的搭建。
在任何時候,生命的需求都在這個金字塔的底層,屬於最基本的需求。我們必須在滿足了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之後,才會去尋求發展,尋求歸宿和愛的滿足。
然而,有很多人,卻活著,就將自己的生命金字塔倒置了過來,妄圖以一個支點支撐起整個生命的重量。
顛倒的人生,如何能夠不崩潰!
06
我時常思考,人,應該是生活在兩個世界中。
一個是肉體得以存在的物質世界;一個是靈魂得以寄居的精神世界。
而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莫不都是在找一種跟這個世界相契合的生命結構,以及跟這個社會和時代相契合和生命節拍。
要不然為何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有的人快樂,有的人悲傷?
成功的人,快樂的人,他們大概或多或少找到了跟這個世界契合的方式;失敗的人,悲傷的人,他們大概在某個時刻點,錯過了能夠跟這個世界契合的時機。
陳陸洋和翁美玲,兩個八竿子打不到的人,卻莫名地走上了同一條不歸路。
他們錯過了某一次跟世界契合的時機,如同走路摔了一個跟頭一般,這並不是多大的問題。
但是他們卻為此放棄了從今往後所有融入世界、踏準節拍的機會。
這才是真正的悲劇源頭。
時光裡的對話:在茫然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在行走中遇見美好,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