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眼淚之鹽》講述一位普通青年在巴黎和外省之間周旋於三個女人的經歷,戳破了關於巴黎種種浪漫與奇遇的幻想。圖為劇照。
法國電影大師菲利普·加瑞爾的最新力作《眼淚之鹽》今年造訪上海國際電影節。加瑞爾向來擅長以精巧的黑白影像在詩意的寫實中,玩味愛情和欲望。這次他用一位普通青年在巴黎和外省之間周旋於三個女人的經歷,戳破了關於巴黎種種浪漫與奇遇的幻想。在電影工業的「統治」之下,加瑞爾說製作「真正的電影」特別困難,以至於人們經常問他是不是瘋了,但「我只為自己拍電影」。
影片講述木匠的兒子盧克前往巴黎參加入學考試的途中,在公交車站邂逅年輕的傑米拉,展開一場電光火石的熱戀,當他回程返鄉立即拋下傑米拉。盧克在家鄉與舊情人吉內薇芙重逢,重燃愛火後接到了大學錄取的通知,沒想到吉內薇芙卻懷孕了,盧克只能選擇輟學。幾周後,他又在俱樂部邂逅了貝蒂……
加瑞爾過去的作品總是用冷嘲熱諷揭露婚戀的荒謬之處,在這部新片中同樣辛辣地揭露欲望如何被殘忍自私地粉飾為愛情。盧克滿口花言巧語,輕鬆撩撥別人的心弦滿足自己的欲求。他因情慾遭受了各種挫折,從未真正自我反省,給別人帶來了不公與痛苦,也為自己年輕草率的荒唐付出了代價。加瑞爾以黑白分明的畫面,暗示男男女女在他們的期望和現實之間,沒有灰色地帶可以幻想。
該片入圍今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口碑褒貶不一。有外媒評價,加瑞爾的情節設計相對來說稍顯古板陳舊。有影評網站甚至調侃,安排片中人物以書信互相往來,導演這麼拍會讓人誤以為巴黎還沒有通網。實際上,加瑞爾繼承了法國「作家電影」的傳統,不以電影情節的精妙見長,以豐富細微的情感和道德敘事啟迪觀眾的思考。《眼淚之鹽》延續了他的藝術風格,在令人困惑的現實和愛情的幻滅中,以「反英雄」諷刺當代社會青年追求浮華愛情的荒誕,也以溫柔筆觸展現人類生存焦慮與困境。導演不讓智慧型手機「出鏡」,或許是有意為之,讓觀眾進入「從前慢」的另一時空。
作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繼承者,在近60年的職業生涯中,加瑞爾拍攝了28部劇情長片,2017年他以《一日情人》完成自己的「愛情三部曲」後,新片《眼淚之鹽》猶如一首浪漫的小調。經典的三段式敘事,配合以鋼琴為主的配樂,傳遞出古典主義雋永的韻味。黑白攝影的畫面充分利用法國日常的外部環境和自然光,減少了視覺衝擊,凸顯人物錯綜複雜的心理和微妙的諷刺意味。零星的畫外音點綴其間,以奧妙的哲思強調電影寓言般的文學本質。
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這種經典風格的法國愛情故事猶如藝術家的手工特產,在法國電影界層出不窮。但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如此放縱恣意的個人作品逐漸稀少。加瑞爾儘管屢次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提名和獲獎,仍被認為是法國電影業最邊緣的藝術家之一,一個在聲名、財富、時尚和電影業背後孤獨工作的大師。他為拍攝《眼淚之鹽》籌備了一年有餘,為了節約製作經費,所有的場景幾乎都只拍攝一次。雖然《眼淚之鹽》面臨「古老」「過時」的批評,但同樣有影評人感嘆:隨著一代電影人的逝去,未來還會有誰會拍這樣的電影呢?(記者 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