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亮 光影巴黎

2021-02-08 上河卓遠文化


光 影 巴 黎

李政亮/文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兄弟在巴黎歌劇院前的嘉布辛大道(Boulevarddes Capucine)14號大咖啡館印度沙龍所進行的公開電影放映,不但被視為電影史上的首次公開放映,幾乎所有的電影史書籍也都以此作為電影史的起點。電影的光與影,似乎又增添了法國「美好時代」(la Belle Époque)的亮麗風彩。然而,電影有著雙重面貌,既是一種商品,也是一種藝術。因為是商品,不可避免地掀起一場市場保衛戰;因為是藝術,也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電影發展初期,法國電影曾在這兩方面捲起千堆雪。不過,一戰之後卻也在美國好萊塢的強力競爭之下殞落。

(嘉布辛大道。1895年12月28日,首次的電影公開放映就在這裡舉行。在此之後,電影工業不斷發展。在電影一百多年的歷史當中,法國扮演了一個相當關鍵的角色。)


法國早期的電影發展,既有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冒險傳奇,更有與發明大王愛迪生之間的激烈競爭。作為新興媒體的電影初期發展之際,觀眾主要是大城市裡的勞動階層,無論在法國與美國,皆是如此。儘管電影拍攝與放映技術已經開展,不過,或因拍攝製作的數量有限,或因難以形成獨立放映的電影院等,電影的放映必須以或搭配四處巡迴的馬戲團、或自設臨時帳棚的方式進行放映。在法國早期的電影當中,盧米埃的紀錄片與梅裡葉的笑鬧片是重要的兩種電影類型。儘管電影已開始得到人們的關注,不過,1897年5月4日巴黎慈善集市(Bazar de la Charité)播放電影時不慎引起的大火,造成了100多人死亡的事件,使得人們對電影一度卻步。

然而,人們對電影的恐懼隨著電影工業的逐漸成熟而消逝。電影工業發展的背後,則是一場法國與美國之間的電影大戰。事實上,在盧米埃兄弟1895年公開放映之前,美國的發明大王愛迪生不僅已研發出電影製作與放映的技術,甚至也在1894年就推出西洋鏡觀影機(Kinetoscope)。不過,愛迪生想像中的電影,其觀看形式是針對個人,而他所認為的電影功能則是作為教育之用。供個人觀賞的觀看形式,其效果顯然不如面向觀眾的公開放映。除此之外,早期的電影競爭,不僅是電影內容之爭,更是攝影/放映系統之爭。鍥而不捨的愛迪生,旋即在1896年於紐約推出偉塔放映機(Vitagraph)並迅速引起轟動。然而,盧米埃兄弟的電影在美國的放映,則使愛迪生的放映系統成為明日黃花。面對美國這個新興市場,盧米埃兄弟更是在美國設置辦事處。不過,曾任愛迪生助手的威廉·迪克生(William Dickson)隨後推出的比沃放映系統(Bipgraph),不僅超越了盧米埃兄弟,更使他們的美國辦事處於1897年關門。電影發展初期激烈的攝影放映系統之爭,也可看出電影仍是一項充滿高度不確定的商機。

(早期電影觀看。電影工業發展初期,發明家們對電影的想像相當不同。例如愛迪生就認為電影僅供個人觀看。這張照片展示了早期的電影觀看模式。)


(電影觀看儀器。如何讓影像活動?最早期的電影觀看通過手的搖動讓影像活動。在歐洲的博物館,這些老舊的器具仍舊被收藏。這張照片拍攝於德國法蘭克福電影工業博物館。)


無論是愛迪生或是盧米埃,都已意識到海外市場的重要性。也因此,盧米埃兄弟與愛迪生手下的攝影師和放映師不斷「繞著地球跑」,在世界版圖上相互競逐推銷自己的影片與放映系統。翻開各國電影史,幾乎所有國家首次放映的電影不是盧米埃兄弟就是愛迪生的影片,其中,盧米埃兄弟略佔優勢。

與盧米埃兄弟同樣在美國鎩羽而歸的是梅裡葉。電影發展初期,與觀眾熱切的好奇相較,影片屬於稀有的資源,盜版的事件也層出不窮。電影在美國遭到盜版的梅裡葉也因此前往美國追查盜版並設立辦事處。不過,這時候觀眾已對較長劇情片的出現充滿期待,梅裡葉的笑鬧片與科幻片不再受青睞,爭取美國市場失利的梅裡葉,最後只能淪落到在巴黎蒙巴納斯車站附近賣玩具。

在盧米埃兄弟與梅裡葉等電影先鋒之後,法國電影邁向產業化發展。在此之後,百代(Pathé)、高蒙(Gaumont)與藝術(Film d'Art)等電影公司的成立,不但接續了電影先驅者的棒子,更綻放了不同的電影光彩。就電影工業基本雛型的建立而言,首推夏雷∙百代(Charles Pathé)所創立的百代公司。百代有其傳奇的一生,他的傳奇一生源於對從影音技術而來的商機的敏感。年輕時候,他原本僅是娛樂場裡靠播放留聲機維生的小販。之後,看好電影發展的潛力,他不但做起電影拷貝的生意,甚至自己也開發攝影機與放映機。1897年,在一位金融家的資助下,他成立了擁有100萬法郎資產的百代公司。百代在電影史當中的重要性,並不在於百代個人的傳奇故事,而是他的電影事業經營手法,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並沒有發明電影,而是將之產業化」。在他的電影經營當中,1906年開始達到每天生產一部電影的驚人速度;他也首先創立了生產/發行/放映的垂直連結;1907年他創立了豪華電影院,電影逐漸有了獨立的放映空間,不再跟隨四處遊走的馬戲團或臨時攤販。同年,他創辦了《百代新聞》(Pathé Jounal),作為百代電影與影迷之間的橋梁。除此之外,為了能夠大量而迅速地生產電影,他甚至想到了建立固定班底的演員並與他們籤約,1909年更在國外主要城市成立辦事處,以達到橫向連結。百代的經營模式,也讓我們看到日後美國好萊塢的經營模式。1907年,百代公司在美國市場獲利,甚至是美國本地電影的兩倍。

(百代兄弟。「徵服世界」[a la conquête du monde],海報上的宣傳展現了百代兄弟的宏願。在電影史當中,百代兄弟首先開啟了電影工業的運作模式,從明星籤約制到發行公司的電影雜誌等等。這樣的運作模式日後在美國好萊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廣告中的公雞是百代公司的標誌,公雞代表法國之意。)


(百代兒童。隨著百代公司的崛起,電影觀眾對電影不僅止於獵奇,也開始分眾化,兒童就成為重要的一類觀眾。在這張廣告當中,兒童成為主角,自己播放自己觀看。而代表百代公司的公雞又產生變形,塗上了藍色。)


值得注意的是,巴黎可說是19世紀萬國博覽會的首都,是19世紀舉辦萬國博覽會次數最多的城市。萬國博覽會透過高聳亮麗的空間吸引龐大人潮進入觀賞的展覽形式,深刻影響了日後巴黎的消費空間。1900年巴黎所舉辦的萬國博覽會,設有大電影院的展廳,大批的好奇觀眾加上360度的全景銀幕構成極為壯觀的一幕。1907年百代所成立的豪華大戲院,雖然並未採取360度全景銀幕的設計,不過,透過高聳亮麗的空間吸引觀眾的模式與萬國博覽會一致,該電影院的觀眾席多達5500個座位。

儘管盧米埃的《火車進站》《灑水記》等紀實短篇吸引了為數眾多的觀眾的好奇心理,不過,那畢竟只是出於獵奇心理。電影能夠持續得到觀眾的重視,還在於與本地流行文化的結合。事實上,就法國電影發展來說,早期的電影先鋒們便已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例如梅裡葉便根據暢銷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也就是《環球世界八十天》的作者)的科幻小說《月球旅行記》拍成電影。在此之後,更出現了有「流行電影大師」之稱的導演路易·費亞德(Louis Feuillade)。費亞德活躍於1910年代的法國影壇,在他眼中,電影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意;他綜合兩者開啟了流行電影的風潮。在他的執導生涯中,將暢銷連載小說芳湯瑪(Fantônmas)系列改拍為電影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芳湯瑪是1911年開始連載的通俗小說,小說中的芳湯瑪是經常變換身分面貌的千面大盜,並與警探進行智鬥。這種經常變裝的盜匪形象,在法國通俗小說當中有其傳統也極受歡迎,例如亞森羅蘋就是一個例子。從1913年開始,高蒙公司將芳湯瑪搬上銀幕。銀幕裡的芳湯瑪陪伴法國人從黑白默片、有聲電影到彩色電影,甚至也被拍成電視連續劇。迄今仍有許多專門網站與書籍介紹芳湯瑪,其深植人心,可見一般。

(百代電影院。百代電影公司在今天依然存在,部分百代所屬的電影院,其建築還標示著百代的象徵——公雞。)


法國「美好時代」的電影發展,就像電影的多重寫照——既是具有商機的新興媒體,也是傳遞本地流行文化的中介,更是一門新興的藝術。不過,多元的電影實踐,卻也是「美好時代」的尾聲。在電影史的書寫當中,法國電影因為一次大戰的衝擊,戰後霸主地位為美國所取代。戰爭所帶來的國力損耗固然是關鍵因素,而從19世紀末期以來美國通過企業資金結合技術創新的模式,也逐漸為另一個「美好年代」的美國奠下基礎。在資金與技術研發相結合之下,許多技術想像如何實踐變得並非遙不可及。此時的美國,步入一個社會轉型的階段,農村人口大量移向城市,再加上當時主要的技術革命——汽車產業、電力相關產業、無線電產業等帶動之下,美國成為一個繁榮的社會,與福特流水線大量生產相對應的,則是具有大眾消費能力的消費社會。就美國電影的發展來說,一幕幕新篇章正在書寫。1905年問世的五分錢戲院是一個重要指標。稱為五分錢戲院,源自於電影院門票只需低廉的五分錢,這個價格工人與新移民都能接受。對於這些工人與移民來說,廉價的五分錢戲院就是一個打發時間的天堂。1905年到1907年之間,興起大量的「五分錢戲院」。據統計,1907年全美就有4000—5000家的五分錢戲院。五分錢戲院,鞏固了電影的「群眾基礎」。

(藝術電影公司。在電影工業發展初期,不同的公司對電影有不同的想像。藝術電影公司就認為電影可以是一種藝術,這是該公司發行的《陰暗街道》[La Ruesans Joie]廣告。)


接下來美國電影的發展,一路躥起。1910年開始西移至加州的好萊塢進而成為電影生產的集叢(cluster),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的衝擊,1914年美國電影生產總量佔到全球影片生產總數的一半以上。一戰之後,美國的科技能力也充分體現在電影中,有聲電影的出現,正是科技力量的成果,而有聲電影的出現,更奠定了好萊塢在全球電影市場的優勢地位。值得注意的是,1907年法國百代公司所興建的電影院固然華麗傲人,電影事業正在崛起的美國也不遑多讓。好萊塢崛起的1910年代,也正是美國豪華電影宮(picture palaces)興盛之際。當時電影宮的設計理念,是以紐約的Hippodrome為對象。Hippodrome成立於1905年,不同於大都會劇院的精英取向,Hippodrome設有多達5200的席次,以吸引數量更為眾多的觀眾。當時紐約最具代表性的電影宮首推同樣位於紐約的Roxy。不同於當時許多投資者旨在打造跨越城市的連鎖電影宮,Roxy只此一家而且用心經營,打造出與不同於其他電影宮的風格。從「五分錢戲院」到豪華電影宮的風潮,我們不難想像電影觀眾的社會基礎已更為廣泛。

儘管法國與美國在電影史發展過程當中,分別曾經各擅勝場。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在雙方的競逐之下豐富了電影了可能性,也豐富了人們的觀影經驗。

(該文摘自李政亮著《光影巴黎》。題圖為1915年高蒙電影公司導演路易·費亞德[Louis Feuillade]的作品《吸血鬼》[LesVampires]。)



微信ID: shbooks

相關焦點

  • 巴黎光影博物館:沉浸在梵谷的藝術世界
    巴黎光影博物館,舉辦了梵谷作品沉浸式展覽。《星夜》、《向日葵》、《咖啡館露臺上》等畫作,猶如被賦予了生命,變得靈動而充滿生氣,使得參觀者仿佛置身於藝術的海洋!梵谷早期的作品為以灰暗色係為主,當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那些鮮豔的色彩和畫風,充斥著他的作品,創造出了屬於他自己獨特的個人畫風。梵谷最著名的作品多半創作於他生前的最後二年,那時的梵谷深陷精神疾病的折磨中,最終在他37歲那年,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 Studio Harcourt│巴黎雅顧攝影工作室——光影傳奇
    · Studio Harcourt · ◤巴黎雅顧攝影工作室——光影傳奇◢Studio
  • 巴黎聖母院光影丨烈火帶不去這裡刻骨銘心的故事與愛情
    巴黎聖母院光影丨烈火帶不去這裡刻骨銘心的故事與愛情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17 14:29:54
  • 《艾米麗在巴黎》寫給巴黎
    當我走在香榭麗舍大道,我想起基督山伯爵就是在這裡運籌帷幄復仇大計;我看著巴黎聖母院前,無人的廣場上飛舞的鴿子,想著埃斯梅拉達是在這裡歡快的跳舞;沉浸在華麗的巴黎歌劇院,我尋找到5號包間,欣賞著歌劇廳,不再疑惑魅影為什麼能在這待這麼多年;遊船行在塞納河,看著一座座橋連接起兩岸的風景,想起愛在黃昏日落前,男女主人公在船上的擁吻;夜幕漸漸籠罩,紅磨坊亮起燈,豔的奪人眼球,標誌性的風車似在招攬著四方遊客,我想起妮可基德曼在影片中的歌唱
  • 莫奈,光影的逐夢人
    在他的筆下,那明亮的天空、淨藍的水面,那枝杪的亮葉、閃照的碎影,那葳蕤生光的村野、霧氣迷濛的市景,還有那從清晨到日落的曦霞,漂浮般的綴滿夢幻的蓮池,無不洋溢著醉人的光影和流動的色彩。他是大自然的摯友,是美的編織者,是光影的逐夢人。
  • 光影藝術與梵谷——巴黎光之博物館
    2018年,藝術家們來到了巴黎十一區。在這裡,一個1835年就已建造的廢棄製造廠正在靜靜等候他們。藝術家們將製造廠翻新,並且保留了它原先的煙囪,冷卻水池,乾燥塔等結構。他們使用一百四十臺投影儀,配合著五十個音響設施,將數千個圖像投射在廠房裡。
  • 黑白光影間,再現一曲巴黎「從前慢」
    法國電影《眼淚之鹽》講述一位普通青年在巴黎和外省之間周旋於三個女人的經歷,戳破了關於巴黎種種浪漫與奇遇的幻想。圖為劇照。  法國電影大師菲利普·加瑞爾的最新力作《眼淚之鹽》今年造訪上海國際電影節。加瑞爾向來擅長以精巧的黑白影像在詩意的寫實中,玩味愛情和欲望。
  • 黑白光影間,再現一曲巴黎「從前慢」
    這次他用一位普通青年在巴黎和外省之間周旋於三個女人的經歷,戳破了關於巴黎種種浪漫與奇遇的幻想。在電影工業的「統治」之下,加瑞爾說製作「真正的電影」特別困難,以至於人們經常問他是不是瘋了,但「我只為自己拍電影」。
  • 揭秘|尚美巴黎這場私密又奢華的活動上,都發生了什麼?
    CHAUMET 尚美巴黎 Perspectives de CHAUMET築藝萬象高定珠寶鑑賞活動現場 現場的一面「冠冕牆」也吸引了不少人駐足拍照,大家知道冠冕可以算是尚美巴黎的靈魂,而在活動現場裝飾的造景,也很像尚美巴黎位於巴黎芳登廣場12號裡的冠冕沙龍。
  • 焦點 看展不用飛巴黎,雅顧80周年攝影展登陸重慶
    它是藝術品,更是奢侈品它是法國上流社會的寵兒它的顧客有老佛爺卡爾-拉格斐蘇菲瑪索、楊紫瓊等9月,它帶著數十位中外名流的經典作品而一生能在巴黎雅顧攝影工作室拍一次人像,是法國上流社會的標準動作之一。很幸運,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9月的重慶,即將迎來一場前所未見的法國藝術盛宴,展開一次與時間對抗的光影之旅——被譽為法國「國家寶藏」和「權力肖像之人類家庭影集」之稱的巴黎雅顧攝影工作室(Studio Harcourt Paris),將在重慶舉行80周年影展。
  • 送票丨《迪麗麗的奇幻巴黎》免費看!!!
    年末賀歲檔來襲,不同類型的影片紛至沓來,12月21日上映的法國動畫電影《迪麗麗的奇幻巴黎》成了跨年闔家歡首選。從此前曝光的海報和預告不難看出,《迪麗麗的奇幻巴黎》突破了傳統動畫電影拍攝手法,用實景還原19世紀黃金時代的巴黎,並將三維動畫與其結合,頭戴可愛蝴蝶結的混血公主迪麗麗和她的朋友快遞員穿行於巴黎盛景之間,搭配高品質電影原聲,一場極具法式風味的聲色饕餮盛宴即將登場。
  • 聖羅蘭 2020秋冬巴黎時裝周
    SAINTLAURENT聖羅蘭 2020秋冬秀場的SAINTLAURENT女郎們,再一次在巴黎鐵塔光影下盈盈向我們走來,創意總監Anthony Vaccarello就像調製一杯雞尾酒,以大膽的色彩、緊身乳膠衣這些大膽分元素,勾兌著70%的90年代的Yves SAINT LAURENT,勾出了一位危險魅惑卻又端莊的SAINT LAURENT
  • 《迪麗麗的奇幻巴黎》免費看!!
    年末賀歲檔來襲,不同類型的影片紛至沓來,一部即將在12月21日上映的法國動畫電影《迪麗麗的奇幻巴黎》成了跨年闔家歡首選。      從此前曝光的海報和預告不難看出,《迪麗麗的奇幻巴黎》突破了傳統動畫電影拍攝手法,用實景還原19世紀黃金時代的巴黎,並將三維動畫與其結合,頭戴可愛蝴蝶結的混血公主迪麗麗和她的朋友快遞員穿行於巴黎盛景之間,搭配高品質電影原聲,一場極具法式風味的聲色饕餮盛宴即將登場。
  • 《艾米麗在巴黎》美國甜餡兒可頌
    我從來沒有去過巴黎,所以無法評價片中對這座城市的展示是否真實。和其他描繪巴黎的作品一樣,《Emily in Paris》一如既往地強調了它的浪漫、慵懶和古典美。誰不嚮往拉菲爾鐵塔點綴的天際線,誰不想流連在塞納河旁的燈火裡。或許傲慢的法國人不夠友好,或許年代久遠的公寓樓裡沒有電梯、隔音奇差,統統可以原諒。
  • 【光影】Minecraft光影推薦
    但是不用擔心,我這裡找到了幾個低配光影分享給大家。1.KUDA v4.2這是一個非常好看的光影,本人渣機穩30幀。此光影優化得特別好,甚至能跟SEUSv11比,同樣擁有溼地效果反光(沒積水)。可惜的是,有個BUG我很難受,小草不搖卻神一般的門搖了,但除此之外大草樹葉依舊正常。
  • 香檳與藝術:走進巴黎之花「美麗時光之家」
    ·吉瑪德(Hector Guimard)以及雕繪了巴黎之花美麗時光系列(Belle Epoque)酒瓶的艾米利·加利(Emile Galle)等。 巴黎之花的成員表示,這座建築並非是一個博物館般的存在,而是一個供大家享受藝術與美酒的地方。
  • 戲夢巴黎:去愛,去愛,他們在雨中吶喊
    這位來自義大利的遊吟詩人,在才華橫溢的一生中,把充沛的激情獻給了巴黎和遙遠的東方。作為帕索裡尼和戈達爾的信徒,貝託魯奇將政治、渴望和虛無表達得淋漓盡致。兩男一女,戲夢人間,經典的三人行,構建出自己的光影世界。
  • 印象派大師莫奈,他的光影遊戲與朦朧睡蓮
    斑駁倒影中,天上的雲與池中的水融為一體,它們變成了畫家筆下的光影遊戲。莫奈從一張白布開始,用大筆觸表達密集的樹葉,在樹葉的縫隙間點綴光影的色彩。比如看莫奈的《睡蓮》時,近看似乎什麼都不是,遠看卻被畫裡的光影所震撼。早期介紹過印象派,可以查看相關內容延展:印象派:繁華喧鬧的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 巴黎是新興中產階級的巴黎,浪漫,閒暇,有情調
    一方面,巴黎社會結構的轉變迫使新興資產階級走向時代前沿,城市的現代化進程為印象派畫家提供著充足的素材。作為新興的中產階級,他們的畫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商品屬性,而當作品進入消費市場後,便可直接維持藝術家的再創作,這也引導著早期印象派畫家對「閒暇」生活的竭力表現。
  • 藝術家眼中的巴黎到底是什麼樣?
    去年秋天我在巴黎旅行,當時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出現,社會矛盾也沒有集中爆發,氣候溫和舒適,人們從容優雅,一片歲月靜好的畫面。11天信步閒遊,巴黎給我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浪漫悠閒、色彩斑斕。 那些日子,我每天挎著相機隨意遊蕩,不緊不慢地走街竄巷,邊走邊看邊拍,累了喝杯咖啡,餓了吃點簡餐,有時買些食材回民宿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