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夢巴黎:去愛,去愛,他們在雨中吶喊

2020-10-16 空鏡solo



第一次在法國電影資料館看片時,我就忍不住感嘆:法國,只有法國,會把影院設在皇宮裡。


1968年的法國巴黎,跟隨著一個來自異鄉的青年影痴,貝託魯奇帶領我們走進舊日光影的殿堂。這位來自義大利的遊吟詩人,在才華橫溢的一生中,把充沛的激情獻給了巴黎和遙遠的東方。


作為帕索裡尼和戈達爾的信徒,貝託魯奇將政治、渴望和虛無表達得淋漓盡致。


戲夢巴黎,這部進入21世紀貝託魯奇的驚世之作,飽含著對法國電影新浪潮的愛與致意,將導演的影迷情結毫無保留地揮灑出來。下著暴雨的夏日狂奔,赤身的鮮活男女,以電影為避世的手段,在烏託邦裡狂歡。


裡奧、伊莎貝拉、馬修,三個影痴,瘋狂的巴黎青年,他們遊行示威,反抗權力,滿牆壁貼滿了電影和藝術,塑造了一個不願走出的烏託邦幻境。


他們是六十年代巴黎青年的縮影:爭論卓別林與巴斯特基頓的孰優孰劣到面紅耳赤,手拉手穿越羅浮宮打破《法外之徒》的記錄後欣喜若狂。兩男一女,戲夢人間,經典的三人行,構建出自己的光影世界。


他們反抗的,是權力與世俗,以及一整個外部世界。他們通過對屋內一個酒神狂歡世界的塑造,與屋外隔離,藉由藝術的力量,完成反抗。


裡奧和伊莎貝拉,連體嬰兒、雙胞胎,他們形影不離,強烈的愛意卻迫於習俗無法表現出來,作為兄妹,他們的親密結合是不被允許的。他們既為彼此,又為一體,代表著自然狀態下探索的生命,而馬修,外來者,美國人,通過藝術的契合和瘋狂的冒險,和他們融為一體,完成了一個自然世界的塑造。


兩場巴黎的夏季暴雨,將三個人的關係緊密連接在一起。馬修,既是一個旁觀者又是一個參與者。


在偷窺目睹到裡奧和伊莎貝爾兩兄妹睡在一起時,馬修是驚恐的,他也曾多次提出,覺得他們兩個人這樣的行為非常怪異,但是,在藝術的高度契合之後,馬修徹底融入了進來,和他們形成了愛的整體。他的習俗視角隱去了,被藝術的狂熱佔滿,成為了裡奧和伊莎貝爾賴以棲息的新世界。


這三個年輕人,在自然周期中融為一體,在母胎裡盡情狂歡,他們的身體,他們的熱情與愛意,就是藝術。


然而這樣一個世界,只需要外界的一個凝視,一個砸進來的玻璃瓶,就可以摧毀。它是少年時代的幻夢,羽毛一般脆弱的質地,尚未和外部世界交鋒,又何來力量抵抗。它仰仗著年輕的激情和愛意,也會被同樣的激情拋棄。


馬修離開,這個短暫的酒神世界離開了,裡奧和伊莎貝爾瘋狂地迎向戰火,他們要去探索新的世界了。



他們奮不顧身投入的那場「戰火」,1968年的巴黎學潮,將整個新浪潮戰線統一到了一起:路易馬勒,阿倫雷乃,卡斯特,西維特,特呂弗和戈達爾站在第一排,手挽手,改變他們經常對抗的六十年代體制。


在那一年的坎城電影節,戈達爾大聲抗議:


我叫你們去支持工人與學生,你們還在這裡討論推軌鏡頭和特寫。


他的身邊,站著特呂弗。然而此後不久,兩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戈達爾徹底投身於政治表達,改革自己所有的電影語言,特呂弗堅守傳統藝術電影,與外界隔絕。


在日以作夜之後,戈達爾寫信批評特呂弗是個「騙子」,中產階級導演。特呂弗則以20頁的長信決絕了這段友誼,表明不滿藝術成為政治的工具,兩人徹底分道揚鑣。

當年戈達爾在《女人就是女人》裡致敬特呂弗的《祖與佔》和《偷吻》,也是在特呂弗的支持下,戈達爾有了第一部電影《精疲力盡》,由於藝術觀念的不同,這段長達數十年的友誼最後只留下感傷的回憶。


時光匆匆流逝,再瘋狂炙熱的火焰,也終有燒盡的一日,再光榮並肩的夥伴,也終有分別的一刻。



裡奧,伊莎貝爾,馬修的結合,是一個左派、浪漫、無畏的時代及群體的縮影,他們的分開,如戈達爾和特呂弗一樣,是一個時代的逝去,也是世間因果的必然。


他們塑造的烏託邦,將永遠以其純潔成為日後心靈的永恆歸處。正如洶湧如法國新浪潮,也會被時代裹挾停留在時光的彼岸,但愛,會隨著影像流傳下來,供後起的影迷們祭奠。

貝託魯奇想要塑造的,其實是一種絕對純潔的狀態,唯有這樣的純潔,才足以承載起對於電影與藝術最純淨的愛。


這樣的狀態,只存在於瘋狂不計後果的少年時代,年輕的人們攜起手來,赤面相擁,腳下,便是整個世界的光彩,它也許終有一日會被打破,成為往昔的年少綺夢,但正是有一代又一代滿含熱愛的人們,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著,最重要的事情是:去愛,去愛......



我第一次看《戲夢巴黎》,是在一個無知得可怕的年紀,當時停留在腦海裡的,只有伊娃格林姣好的身體帶來的臉頰的微紅,只有三個人跑過羅浮宮時停留心頭久久無法消去的震撼。


那時候我連電影哪一年誕生都不知道,不知道新浪潮為何物,不知道他們所致敬的《法外之徒》是什麼,不知道片中那些引用的黑白光影有著怎樣的魅力。


然而那樣無知的我卻可以盡情陶醉在貝託魯奇塑造的夢境裡,那也是第一次,我不禁感嘆,世上還有這樣一個如此流光溢彩的新世界。


很久之後,我才知道這是貝託魯奇作為影迷身份的一次表達,又不禁感嘆,他用這樣純潔的影痴之愛,不知會喚起多少人心中光影的種子,唯有純潔,能引出純潔,愛,能引出愛。


後來,貝託魯奇成為我最愛的導演之一,因為他毫不掩飾的渴望,激情和愛。愛電影,愛巴黎,愛戈達爾,愛帕索裡尼,熱愛的人才能感受到大聲吶喊的快感。


像貝託魯奇這樣可愛的瘋子,放縱著用影像大喊「我愛!」,利奧德從孩子長成了大人,在《巴黎最後的探戈》裡成了不肯停下攝影機的瘋子,在雨中大喊,


你比麗塔海華絲更美,你比瓊克勞芙更美,你比金諾瓦可更美,你比羅琳白考兒更美比艾娃加德納還是米基努裡的情人時更美!


這樣雨中的吶喊,是光影誕生的靈魂,也是意義。


2018年11月,貝託魯奇去世。2020年4月,《電影手冊》在最後的卷首語寫到:


什麼是批評——去愛,去愛。


這本曾經新浪潮的戰鬥堡壘,終於,還是倒在了時代的岸上。有時浪潮太大,讓我們不禁恍惚,一個時代,是否真的已然逝去了。


然而,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巴黎就在此處,在任一場磅礴的夏日暴雨中,總有人會吶喊——「去愛,去愛。」



文章作者:張芷銳

野蜂蜜聞起來像自由。

(文章由空鏡solo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戲夢巴黎,戲夢人生
    在法國人的骨子裡自由,浪漫個性從未消去過,本篇我們將從村上老師的《戲夢人生》中一起回顧1925年那多姿多彩的巴黎        村上紀香老師系列的第二彈介紹的《戲夢人生》的舞臺就發生在1925年一片欣欣向榮的巴黎。    同年,舉辦的世博會,可以說是集當時流行的美術,建築和服飾的大成。
  • 《巴黎戰火》和《巴黎我愛你》,劫難中以愛擁抱,此後去以愛依靠
    一部是《巴黎,我愛你》。它是情感片,它的噱頭可不小!2006年上映,是法國製片人埃曼紐·本比製作的「愛之城」系列電影第一部。陣容前所未有地邀集了包括科恩兄弟等20位世界著名導演聯合拍攝,它圍繞巴黎18個區,用18個故事講述了發生在巴黎的愛情、親情、友情等幾乎所有的情感,故事筆記式的表現手法,使得巴黎這個城市更加迷人。
  • 戲夢巴黎|電影亂推
    hi~~~超級久沒見今天就來給大家推一部文藝「小清新」電影吧《戲夢巴黎而外面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學運,似乎與他們無關隨著三人逐漸深入的了解馬修的價值觀與兄妹兩人的世界是無法兼容雖然一起在浴缸泡澡是時說著「我愛你」這類對或但這裡的愛與精神無關三人之間固有的矛盾從未解決
  • 二次看情色片《戲夢巴黎》
    《戲夢巴黎如果單看伊娃格林也有的看,畢竟我一開始就是衝著她這個人和大尺度的床戲去看的,這沒什麼,畢竟好看的肉體人人都愛看,至於床戲,浴室、3P場景就是它聞名的一個理由之一。但是它同時具有比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並不僅停留在肉體的表層,當然了——「是否停留在肉體表層」這也是情色片和色情片的區別,但是《戲夢巴黎》這部影片所表達的東西,確認了它在情色片中的地位。《戲夢巴黎》我看了兩次。
  • 再看一遍《戲夢巴黎》
    每年五月我都會把《戲夢巴黎》翻出來重看一遍。好幾年了。不為別的,純粹紀念。
  • 戲夢巴黎,未曾破碎的理想主義之夢
    當然這也和她的大銀幕處女作《戲夢巴黎》有關。從紐約學成歸來的伊娃,回到巴黎參演了兩部戲劇後,很快便被貝託魯奇相中,出演了這部被認為是他 「回歸天真」的作品。初出茅廬便與大導演合作,並奉上了極為精彩的表演。除了驚爆世人的眼球外,也讓伊娃對電影、對表演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 戲夢巴黎百度雲網盤資源,高清中字未刪減
    戲夢巴黎百度雲網盤資源戲夢巴黎 The Dreamers (2003
  • 《戲夢巴黎》裡還有很多你不了解的樂趣!
    此外,貝託魯奇的代表作還有《巴黎最後的探戈》《1900》《偷香》《同流者》和《戲夢巴黎》。有些導演有時可能會把自己的作品與另一部作品聯繫起來,比如在《巴黎最後的探戈》中,男主人公保羅臨死前,走到陽臺,把嘴裡的口香糖黏在欄杆底,然後倒地死去;同樣在貝託魯奇的《月神》開場不久,喬的繼父臨死前也走到陽臺,發現欄杆底粘了一塊幹了的口香糖,一邊罵著一邊把它揪出來。
  • 影史最經典的文藝片,王家衛、「戲夢巴黎」向它致敬!
    它不是無知的放縱、也不是理性到無趣的現實生活,就像紅顏秀影上半年為大家推薦的《阿德爾曼夫婦》,清醒的時候把欲和愛剝離得如此哲學,昏厥的時候把愛和欲餛飩的如此藝術,一面如膠似漆的雲雨,一面針鋒相對的撕扯,精彩之時,都夾雜著獸性的原始和人性的光輝,讓人感慨感情原來可以呈現的如此高級又真實。
  • 在《午夜巴黎》的鐘聲響起時再說愛你
    我們要去生活,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愛。有人說《午夜巴黎》是伍迪·艾倫給所有文青的禮物,他的穿越是痴嗔,他的故事是夢囈;也有人說《午夜巴黎》無非一次唯恐天下不知我是誰的掉書袋,他裝腔作勢,他目空一切。依我看,《午夜巴黎》是給觀眾的絕佳大禮,沒有文學基底可以看絕美的巴黎,沒有藝術細胞能夠欣賞精彩的舞蹈,再不濟品品輪番上陣的Hermes和華美的服飾也是極好。
  • 不辱使命,如肉汁一樣鮮美的電影《戲夢巴黎》
    這就是根據轟動世界的法國68年文化大遊行為背景改編的電影《戲夢巴黎》,作為那場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人,義大利大師級導演貝爾託魯奇為觀眾奉獻了一部誠意滿滿的視覺盛宴。今天,就為大家帶來這部貨真價實的電影!1968年絕對是法國電影史上很重要的一年,那年一群年輕人折騰出一件大事,更重要的是這件大事是由電影引起的。
  • 電影推薦 | 《戲夢巴黎》百度雲資源觀看連結
    戲夢巴黎  The Dreamers            (2003)   導演: 貝納爾多
  • 為什麼《戲夢巴黎》的評價很高?
    上面的一段話,完全可以概括《戲夢巴黎》的全部劇情。法國人的浪漫情懷與美國人的理智沉穩,最終碰撞出這樣的一部電影。它有著夢幻的一面,也有著現實的一面,它充斥著鮮血,卻又高舉著和諧。伊娃·格林的肉體不斷呈現,給影片加上了情慾的標籤。學生遊行示威的畫面,又指引著法國自由意志的呈現。當來自美國的馬休最終消失在人群中,電影的主題也便呼之欲出。原來不是每個人都會義無反顧,即使他曾享受過自由而忘掉孤獨。
  • 《戲夢巴黎》好於98%情色片,好於87%的愛情片
    電影如電影名字一樣,如夢,如戲,人們腦中的浪漫的巴黎,實則不然,那是如痴如醉糜爛的青春。黑手套,白紗布,伊娃格林那令人窒息的美麗。我看過的電影也不算太少,但讓我欣賞和震撼的,《戲夢巴黎》算一部。我本來不打算推薦,因為它太過暴露。但是《戲夢巴黎》是非常經典和獨特的一部作品。從歷史角度看,它是紀錄片。
  • 經典影視《戲夢巴黎》:含未刪減百度雲在線資源
    來都來了不關注下嗎~《戲夢巴黎》
  • 《戲夢巴黎》時代精神下的年輕人
    電影《戲夢巴黎》將時間放在了1968年的巴黎,那是一個充滿著夢想與變革的時代。人們往往羨慕年輕時候所擁有的對事物的熱情和行動力,年輕是他們的幸運,讓他們可以不顧一切去追求夢想;年輕也是他們的不幸,夢想終究是不切實際的,將自己的青春揮灑在夢想的土地上而最後迎來的結局卻是殘酷的。時代下的年輕人人們常說,亂世出英雄。
  • 抖音我想看看法國巴黎街頭的風景是什麼歌 夢帶我去旅行歌詞介紹
    抖音我想看看法國巴黎街頭的風景是什麼歌 夢帶我去旅行歌詞介紹  這首歌曲的歌名叫做《夢帶我去旅行》,是由高進創作的一首歌曲,由高進作詞、作曲並演出的一首歌曲。夢帶我去旅行歌詞介紹:  我想看看法國巴黎  街頭的風景  也想聽聽埃及法老  閉上眼睛念咒語  我想去北海道的酒館裡  去吃三文魚  我也想看看韓劇裡的那些  大眼睛美女  收音機 電話裡  一遍遍地說著我愛你
  • 還記得《戲夢巴黎》那個帥一臉的哥們嗎?
    隨後接拍了極具爭議的《我的母親》Ma mère以及在國內頗有口碑的《戲夢巴黎》。初畢業即拿到2005年法國電影金星獎最佳新人獎以及凱撒電影獎最佳新進男演員兩個獎項。片約不斷的他2009年獲得法國派屈克•迪瓦爾最具前途男演員。電影戲劇導演三棲的路易一直活躍在法語電影界,與影星伊娃格林等多有合作。
  • 《愛在日落黃昏前(Before Sunset)》男女主人公在巴黎都去了哪兒?
    Jesse和Celine從18年前維也納的初識與告別,到9年前巴黎的再續前緣,歷經n年之癢,再到最後希臘小島上度假的平淡瑣碎。電影以對話場景作為表現形式,鋪開18年的感情線路,將浪漫,生活與愛,這三件相互不矛盾不對立卻很難統籌兼得的元素真實而動人地呈現在一起。
  • 盤點三十部經典雨戲電影,雨中纏綿雨中激戰,畫面太美!
    大雨瓢潑,電閃雷鳴,黑夜給了我明亮的眼睛,每當下雨,我總獨愛一個人行走在孤寂的小巷,看那發情的小貓驚詫亂串;看那歸家的主婦雨溼胸襟;看那快樂的孩子踩水獨樂;看那熟悉的燈火星星點點;我想脫了衣裳,雨中吶喊,哪怕說一句:「我草,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