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酒類,色彩繽紛。
夜色深沉,多數紅男綠女已盡興而去,我卻攝興正濃,直到整座城市歸於平靜。 我帶著微醺回到住處,甜睡一夜。次日天亮,和小蘑菇吃了一頓法式早餐,挎上我心愛的M9數碼旁軸相機,繼續逛街。某個街角,一輛罕見的彩色甲殼蟲突然出現又迅速遠去,興許是被法式慢節奏傳染了,一向眼明手快的我,這次難得失手一次,沒能讓Summilux 50/1.4(一個純手動對焦的鏡頭)迅速合焦,於是有了這張完全模糊的照片。然而,拍攝目標的關鍵元素——形狀與色彩已經具備了,即使缺失質感與細節,作為特定表達的畫面也是成立的,並且因朦朧而產生了童話感和夢幻感,未嘗不妙。可見,如果攝影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創作或自我表達的方式,而不僅僅是機械的記錄,就要儘早擺脫技術意念的束縛,進入「從有法到無法」的階段。技術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產生內容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謂「一張技術上完美無缺的照片有可能是最乏味的」,就好比有缺點的人未必不可愛,而挑不出任何毛病的人,可能是極無趣的。 在天氣晴好的日子,巴黎的空氣中仿佛都瀰漫著愜意的因子,漫步其中,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在旅行途中,難免要給同伴拍些紀念照,如何使千篇一律的剪刀手升級為有點故事感的攝影作品?學會用設計師的思維選取拍攝元素。場景的主色與人物的服裝為同色系(紅、白),作為背景的樹葉提供了對比色,加上斑駁的光影,就構成了一張有點高級感的照片。有些看似隨意的抓拍,其實也有設計與選擇,因為人物服裝與背景為相近色,所以感覺很溫暖和諧。場景與人物的色彩關聯性以及斑駁的光影營造出氛圍
作為世界文化藝術之都,巴黎的街頭藝人普遍有著紮實的基本功,有些甚至具備音樂廳演出和出唱片的水準。認真地欣賞,真誠地鼓勵,我想對雙方都是一種美好的體驗。經過教堂,我總會進去看看。與信仰無關,只因教堂的採光設計使其內部具有強烈的神秘感和電影感。當然,這是為了達到感染心靈的意境效果而設計的。而街邊的老餐廳確是自然的,是歲月遺留的轍痕賦予其故事感。10來天的漫遊,我曾多次穿過這座城市的紐帶——塞納河,經過一座座知名或不知名的花園。如果說巴黎有一個非去不可的地方,應該就是艾菲爾鐵塔了。其坐標意義相當於北京的天安門和上海的東方明珠。要說有何不同,就是巴黎很少有高樓大廈,在城區任何位置,只要稍空曠的地方就能望見鐵塔。遠觀只是一個符號,走近方知它的魅力。夜幕降臨,在塔下和不同膚色的人們共享浪漫的氣場,美好的記憶難以忘懷。也許是那些漂浮在空中的縷縷霞雲、蕩漾在水面的點點燈光、依偎在岸邊的濃情蜜意、微風送來的竊竊私語,在鐵塔的邀約下,共同為世人編織了一個浪漫的夢吧。如同國內許多熱門景點一樣,艾菲爾鐵塔四周也設置了重重圍欄,對於攝影者來說,是一個沮喪而無奈的現實。為了得到一張標準照,我冒險把相機擱在地面上使用相機的延時功能拍攝。看,照片上的光軌說明,至少曾有一輛車子從它的身邊駛過。出此下策,實屬無奈。實不相瞞,我想過不顧禁令爬到馬路中間的貨櫃頂上去拍攝,為了不破壞國人的形象,還是讓相機冒個險吧。
不曾刻意找尋,隨意逛著就來到了舉世聞名的香榭麗舍大道,它是連接羅浮宮與新凱旋門的中軸線,由此可直達羅浮宮。時近黃昏,羅浮宮已閉館,但依然有許多人在廣場上留影。
最後一個下午,我和小蘑菇在杜樂麗花園度過。黃昏時分,我們散步至花園中心的噴泉水池旁,人們成雙成對,或擁或坐,陽光溫暖,氣氛祥和。我們在椅子上靜坐良久,回味一路的見聞,思考一些事情。旁邊兩位氣質不俗的女子為這個下午增添了幾分迷人的色彩,她們時而專注繪畫,時而相視一笑,時而輕語,時而沉靜,純粹在享受悠閒的時光和繪畫中,這正是我所追求的創作狀態。
靜坐池邊,放飛思緒。
杜樂麗花園裡,服飾色彩搭配很有藝術感的女孩正在悠閒地畫畫。
杜樂麗花園一隅:地上花團錦簇,空中的摩天輪緩緩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