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蒂勃·柯瑟努斯為例,看匈牙利藝術家客居巴黎的經歷

2021-01-08 澎湃新聞
作為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的「匈牙利藝術家蒂勃·柯瑟努斯作品展」8月6日起至8月27日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舉行。儘管蒂勃·柯瑟努斯(Tibor Csernus,1927-2007)是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匈牙利畫家之一,但對於中國觀眾而言,他的名字和繪畫作品頗為陌生。本次展覽通過百餘件的作品,以7個章節呈現出柯瑟努斯從後印象派和法國先鋒繪畫的風格、到超自然主義和高度寫實主義,以及對卡拉瓦喬的新巴洛克解讀之後,全面、多變的藝術風格。

展覽海報:穿紅色馬甲的自畫像

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朱剛向「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表示,希望通過這位和劉海粟同時代、且同樣和巴黎有交集的匈牙利藝術家的研究,呈現出藝術個體差異性的比對,訴說一位客居巴黎40年的匈牙利藝術家的經歷。從他多變的作品中不難發現,他不斷吸收各種藝術風格,或對旅居國外的藝術家的創作狀態研究有一定價值。

從立體主義到古典主義的回歸

1927年,蒂勃·柯瑟努斯出生在一個名為孔多羅什(Kondoros)的匈牙利小漁村。1946年,柯瑟努斯入讀布達佩斯高等藝術學院。同當時追求時髦藝術風格的年輕畫家一樣,在他畫家生涯初始階段(1950年代中期)的作品中不難發現法國現代繪畫的影響,尤其是立體主義的影子。尤其是1957年柯瑟努斯首次去到巴黎後,他吸取了超現實主義的繪畫方式和技巧,卻並未加入超現實主義的陣營,而是結合自身獨特的藝術視角,形成了被後人稱之為「超自然主義」的繪畫風格。這此階段常常用不同的顏色進行疊加,隨後用布料進行擦拭,得到隨性的質感,他以豐富的色彩、線條、圖案,演繹出眼花繚亂的城市景觀和市井片段。

巴別塔,紙面油畫,82x39cm,1960

然而,這只是柯瑟努斯藝術生涯的開始,1964年,柯瑟努斯移居巴黎,開始依靠繪製插畫為生,自此期間美國照相寫實主義風格在他的作品中顯現,他的繪畫像是一張張描繪生活周遭、不失情感溫度的「照片」,一張張運筆自如、勾勒細緻的「照相寫實主義」作品中透入其堅實的寫實基本功。但他看似「畫照片」的作品中卻不只停留於照片。《海濱》中,遠處海水顏色的過渡細膩,讓人想到了莫奈的印象派;《摩託車》裡的植物筆觸,則呈現出庫爾貝的風格。

海濱,布面油畫,150 x 197 cm,1975

在「超寫實主義運動」的勢頭減弱後,20世紀70年代後期,柯瑟努斯開始尋找新的挑戰——向17世紀的藝術巨擘卡拉瓦喬和委拉斯凱茲身上獲得新的靈感,開始了「傳統學院派」的神話場景和靜物的描繪。

在一次外出寫實的過程中,柯瑟努斯發現落日餘暉的景象和卡拉瓦喬一幅作品中的場景如出一轍,在同樣黑暗背景的襯託下,人物的臉龐在夕陽下呈現出「卡拉瓦喬式」的光線,在此觸發下,20世紀80年代柯瑟努斯的作品開始努力思考偉大畫家繪畫中的光線和人物安排。他以裸體人物繪畫重新解構現成的故事,並把古老的故事以現代品味再現。在這些作品中柯瑟努斯用「好萊塢式」的光影效果在舞臺布景般狹窄的空間中描繪高聳的塑像,而「歷史」人物的服裝也呈現出時代的廣泛性。

大衛,布面油畫,50 x 67 cm,1987

而此時,正值後現代主義興起,柯瑟努斯的作品在歐洲和美國的藝術市場上均受到歡迎,這也使得在國際舞臺上聲名鵲起。

也許正是藝術市場上的成功,柯瑟努斯的作品越來習慣隨著藝術的時尚風潮而變,20世紀90年代末之後,柯瑟努斯慢慢將重心轉移到現實環境,繪畫形式也從先前對精準的不懈追求和大量細節的刻畫,變得筆觸更加放鬆流暢。蒙馬特的咖啡館、巴黎的夜生活再次回到了他的畫面中,對周遭環境和擺拍場景的再創作再次回到他的作品中,與先前不同的是,這些結合了傳統和現代環境下的藝術表現方式,開始呈現出濃厚的個人色彩

另一邊,布面油畫,102.5 x 116 cm,1997年

緣何柯瑟努斯的作品可以如此多變?撇開其藝術和市場價值之外,是他的造型能力和基本功,其中就離不開他在創作的同時,從未停止過構思。而這種構思和基本的源泉就來自於速寫,在展出的速寫作品中,他對同一題材反覆琢磨、不斷探究人物和細節的關係,並一筆一畫地探索,最終駕御自己想要的藝術效果。

裸模背面,紙本木炭畫,670 x 490 mm

以文學視野點亮藝術

在柯瑟努斯的藝術生涯中,有兩個階段創作了大量文學插畫。第一階段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半葉,此時初出茅廬的柯瑟努斯開始以繪製書籍插圖為生,但並不單純視其為謀生手段。他的插畫質量高且創作速度快,因而成為當地炙手可熱的插畫師。插圖和繪畫在柯瑟努斯的一生中相輔相成。由於插畫作品的多在畫紙上進行,柯瑟努斯也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繪畫技法,比如,在繪製黑白插圖時用墨水,而彩色圖片則使用水彩和油畫。他傾注自己所知的一切技巧完成繪圖,這一階段的插圖作品呈現出超自然主義風格,而在為加繆的小說創作時,又顯現出超級寫實主義風格。這也成為了他藝術創作背後的探索之地。

薩特:髒的手,紙本油畫,243 x 177 mm,1979年

給加繆的插畫:瘟疫(男人),紙本油畫,244 x 187 mm,1979

而第二個階段,則是柯瑟努斯的暮年,他將愛倫·坡神秘詭異的小說搬上畫布,張弛有度、即興揮灑的筆觸愈發烘託出了故事的戲劇效果。其大膽的線條、強調的對角線布局以及極具張力的明暗對比都默默傳遞著文學作品的跌宕起伏。

科倫坡探案,布面油畫,164 x 190 cm 2005-2006年初

但事實上,柯瑟努斯對愛倫·坡對文字評頭論足,只是希望還原作者筆下的情節。他往往在頭腦中演繹同一情節的多個場景,並反覆拿捏。其中,《摩爾格街謀殺案》中,柯瑟努斯反覆推敲殺死母女的猩猩的形象;在復仇故事《一桶白葡萄酒》中,以強烈的對角線布局傳遞文學作品的跌宕起伏;而《烏鴉》使柯瑟努斯進入了詩歌所描述的情形中,遲暮的畫家似乎感同身受,「永不復返」的黑色死亡之鳥仿佛就在眼前。

愛倫·坡:烏鴉,布面油畫,160x 145 cm 2005年

的確死亡正在臨來,2007年9月7日,蒂勃·柯瑟努斯在巴黎去世。柯瑟努斯去世之後,匈牙利科瓦奇•加博爾藝術基金會(KOGART)收購了其全部作品(總計約900百件畫作、平面作品以及插畫)。其巴黎的畫室也原封不動地運回布達佩斯並按原樣向公眾進行了永久展出。

—————————————

對話:匈牙利科瓦奇•加博爾藝術基金會(KOGART)主席彼得·福特斯基

澎湃新聞:

在柯瑟努斯的早期作品中,我們能看到當時巴黎最時髦的藝術思潮在繪畫中體現,但往後走,似乎重新開啟了寫實主義,為什麼他的繪畫會出現這種看似「後退」的手法?

彼得:

柯瑟努斯在第一階段確實很時髦,風格接近先鋒藝術;但1970年代初從匈牙利移居巴黎之後,他開始嘗試照相寫實主義,這種風格當時不僅在匈牙利是很新潮的,在法國甚至歐洲都是比較新的。它不是一種倒退,而是進步。這是他成名的主要憑藉,站穩腳跟之後,他嘗試返歸經典,從幾百年前的卡拉瓦喬和維拉斯凱茲處汲取營養,1980年代名滿世界。他的作品不是具象表現性的風格,而是具象經典式風格。這在歐洲與美國都是從未出現過的,他既受經典繪畫大師的影響,又融合了現代的表現手法,最後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全新的風格。

船主題的抽象風景,紙本混合技術,160 x 293 mm,20世紀60年代初

街上的牛仔女郎,布面油畫,130 x 162 cm,1971

澎湃新聞:

柯瑟努斯為什麼會選擇17世紀的藝術家卡拉瓦喬和委拉斯凱茲作為藝術回望和借鑑的對象,柯瑟努斯出了在他們的繪畫中吸取色彩和光線的用法之外,還吸取了什麼繪畫的內核?

彼得:

因為這兩位雖然是經典風格,但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他們非常現代,可以從他們現實主義的筆觸中找到現代主義的原型。他們的意識形態並沒有對他有什麼影響。他唯一領會到的是繪畫一定要大膽,即「他們是如何作畫的,他可以如何汲取其中的智慧來創造新風格」,這和劉海粟先生非常像。因為劉海粟先生去過歐洲,向歐洲很多藝術家學習,但之後又回到中國,用學到的新知識創造出新藝術風格。這兩位藝術家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也是本次展覽為何設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原因。

靜物,布面油畫,97 x 145 cm,1982

澎湃新聞:

柯瑟努斯藝術創作和文學插圖的關係如何?

彼得:

這次展覽中有兩個很重要的部分:素描和插圖。移居巴黎之後,他無力組織展覽,只能做書本插圖,這是他當時唯一的謀生手段。當時是一個很重要的出版公司委任他畫,他就把畫插圖當作藝術探索的機會。同樣,他還有很多素描和其他小型(不太重要的)藝術作品,都是為成功作品做研究及鋪墊,就像歐洲的很多畫家在繪畫前會先畫草圖一樣,都是準備階段。(早期在法國,畫薩特書的插圖)這邊可以看到油畫材料不在畫布上,而是在紙上,是未完成的、探索時期的作品。這些插圖是小小的、完成了的作品,但是素描是未完成的。

夜街上的男人,紙本油畫,185 x 122 mm 20世紀70年代

(專訪錄音由實習生李亞迪整理,王欣對此次採訪亦有幫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為深圳奏響《匈牙利舞曲》
    「維也納交響樂團與同城的維也納愛樂樂團攜手並進,引領著整個奧地利古典音樂的走向,延續著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為代表的德奧古典音樂光榮傳統的無限輝煌。」 瑞士指揮家菲利普·喬丹於2014/15樂季開始擔任音樂總監,並將維也納交響樂團帶入至新的時代。在這一進程中,樂團更專注於和重要作曲家攜手,演繹當代音樂作品,並與駐團藝術家合作,以及開展令人振奮的音樂教育活動。
  • 匈牙利印象(序)
    作為偉大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他創作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是那麼的精彩動聽,令當時還在讀書的我驚為仙樂,同時,也對匈牙利這個被多瑙河環繞的國度充滿了嚮往。除了李斯特的華麗樂章,裴多菲的詩也是我青春時代最美好的回憶之一。裴多菲·山陀爾(Petofi Sandor)是19世紀匈牙利的愛國詩人和民族文學奠基人,也是一位英勇的戰士。1849年他在與沙俄軍隊作戰時光榮犧牲,年僅26歲。
  • 李斯特及其《匈牙利狂想曲》
    《匈牙利狂想曲》是他創作的鋼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體裁,也是流行最廣的作品,取材於匈牙利民間音樂,反映了匈牙利的民族精神和氣質,其中主要是以民間舞曲為主要素材,以及與民歌小調的結合。此外,李斯特大膽衝破傳統曲式的結構,在創作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成為多姿多彩、形式完美的鋼琴曲。他這部作品的成功,是和他的生活經歷、時代背景、創作風格分不開的。
  • 匈牙利人心目中最美的匈牙利大學排名
    除了是重要的研究和教育中心外,匈牙利的許多大學還以其濃厚的氛圍和歷史悠久的建築而聞名。在近期的匈牙利教育網站Eduline的一項調查中,顯示匈牙利人認為本國最美麗的大學。 以下三所大學獲得了總票數的80%。
  •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指南丨演奏得最多的兩首解讀
    隨後他開始在維也納、巴黎舉行演奏會,受到極大的稱讚,被譽為「奇才」。 李斯特誕生在匈牙利,但大部分時間旅居國外,邊演奏邊教學。他生活在當時歐洲社會極其動蕩的年代裡。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1848年德國革命和匈牙利革命,以及法國裡昂起義到巴黎公社失敗……這樣一個激烈鬥爭的社會背景,對他的思想和藝術創造都有著直接的影響。李斯特用10年時間足跡走遍全歐,進行演出。
  • 《巴黎假期》首映 古天樂郭採潔自曝失戀經歷
    《巴黎假期》首映 古天樂郭採潔自曝失戀經歷 時間:2015.07.2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張雨凝 分享到:
  • 鎖鏈橋連接布達和佩斯 匈牙利 · 目的地
    《布達佩斯大飯店》電影海報19世紀末期,布達佩斯就建成開通了世界上第二條地鐵匈牙利90%的人口為馬札兒人,祖上帶有突厥血統。10世紀前,遊牧的馬札兒人不斷騷擾中歐地區。在被日耳曼人最終擊敗後,他們轉為農居生活,並皈依基督教。
  • 伍迪·艾倫《午夜巴黎》:蒙馬特高地的藝術家群像
    下面將與巴黎有關的文學家藝術家們都列出來,其中有演員飾演的加以粗體提示。除了簡單介紹其生平和成就外,更更配以劇中人和真實照片的對比,著眼介紹各自與巴黎的淵源,以幫助對影片的欣賞和理解。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和古巴。二戰期間,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鬥。1940年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52年發表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古典名曲】李斯特《匈牙利幻想曲》
    李斯特《匈牙利民間曲調幻想曲》(Franz Liszt:Hungarian Fantasy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S.123)。以打擊樂與低音弦樂的序奏,圓號與低音管呈示行板第一主題,鋼琴予以華麗的裝飾。接著是很慢的慢板,鋼琴奏狂想曲的主題,泰加雷斯風格的快板,之後出現另一個主題推動華麗的發展而達高潮。
  • 不用飛到巴黎,也能收穫浪漫
    是不是想著想著,又突然好想去浪漫的土耳其、東京和巴黎... ...先別急,這次您可以省去舟車勞頓的辛苦,在家門口感受浪漫。因為新歐洲樂團將帶著世界各地的演出嘉賓,漂洋過海來看你了。作為第二屆「大師之路——中法音樂文化節系列活動」的一部分,1 月 17 日和 19 日,新歐洲室內交響樂團,將攜傑赫梅•格朗榮和杜泰航兩位藝術家,分別在北京音樂廳和天津大劇院音樂廳,為大家獻上兩場精彩的交響音樂會。
  • 看【布達佩斯大飯店】走進神秘的匈牙利!
    在遠近聞名、賓客絡繹不絕的布達佩斯大飯店裡,禮賓員古斯塔夫先生經歷了不少聲色犬馬,其中不乏無價名畫的失竊、名門王族望族的財產紛爭等荒謬軼事;不僅如此,他還跟這家豪華酒店一齊見證了歐洲半個世紀間的戰火硝煙,滄海桑田……
  • 巴黎這個神奇的地方,吸引了無數藝術家、詩人、妓女和流浪漢
    ,比起塞納河的婀娜多姿、羅浮宮的富麗古雅、香榭麗舍大街的時尚繁華、巴黎聖母院的神聖莊嚴,凡爾賽宮的金碧輝煌,蒙馬特(Montmartre)遠不如它們聲名璀璨。《蒙馬特精神:1900年前後巴黎的波西米亞生活》展覽作品除了畫家,蒙馬特同樣也吸引了許多詩人、作家、音樂家、舞蹈家、電影藝術家旅居或遊歷於此。
  • 【他說戰疫】匈牙利外長:疫情讓我們認識到中國是真正的朋友
    西亞爾託表示,此次疫情讓匈牙利認識到誰才是匈牙利人民真正的朋友。現在匈牙利疫情面臨嚴峻挑戰,中國願與匈牙利及時分享信息和經驗,並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中國政府和人民堅定支持匈牙利為抗擊疫情所作的努力,共同克服當前困難。匈牙利本月4日首次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1日宣布全國緊急狀態。截至當地時間26日,匈牙利新冠肺炎病例累計確診261例,死亡病例10例,治癒28例。
  • 藝術家眼中的巴黎到底是什麼樣?
    編者按:作者曉波,兼編劇、導演、攝影師於一身,過去幾年來,為找尋靈感與積累素材,足跡遍布世界各地,經歷了許多難忘的事情,定格了許多精彩的瞬間。我刊自今年伊始特設專欄,與讀者共享其旅途精粹,讓我們一同走進曉波鏡頭裡的繽紛世界。去年秋天我在巴黎旅行,當時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出現,社會矛盾也沒有集中爆發,氣候溫和舒適,人們從容優雅,一片歲月靜好的畫面。
  • 美女大提琴演奏家《匈牙利狂想曲》難得的好音樂,不要錯過.
    今天小編給各位帶來了大衛·波帕爾:《匈牙利狂想曲》,大衛·波帕爾身為大提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亦留下為數不少的大提琴作品,只可惜現在除了少數較知名一些小品之外,其它作品已經很少人演奏。對於沒有聽過他的作品的朋友不妨可以從他創作的這首《匈牙利狂想曲》聽起,這部完成於1894年的作品《D大調句牙利狂想曲》,是由7首小巧的舞曲穿插而成,旋律中帶著濃重歐民族色彩,是大衛·波帕爾的代表之作。波佩爾的匈牙利狂想曲精彩之處,是在曲子結尾的部分,大衛·波帕爾挪用了李斯特在的《第6號匈牙利狂想曲》中所使用過的吉普賽旋律來創造高潮。這應該就是再向前輩致敬吧!
  • 聽,多瑙河畔傳來一首《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譜出了這首史詩般的《匈牙利狂想曲》是因為那條成為無數藝術靈感繆斯的多瑙河嗎?還是因為一段有點曲折的歷史?與匈牙利相識甚早,那裡的街頭巷尾確實時刻都冒出浪漫的氣味,走在街頭的當地人,有可能就是一位藝術家。我也喜歡它的浪漫主義和文藝氣質,然而更吸引我的是匈牙利特有的神秘感,有點暗黑,如同一杯口感豐富的「血腥瑪麗」。
  • 匈牙利時裝模特芭芭拉·帕爾文可愛性感集聚一身
    芭芭拉·帕爾文(Barbara Palvin),1993年10月8日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匈牙利時裝模特,演員。
  • 【華藝每日一曲】華藝籤約藝術家摩洛哥鋼琴王子馬如安·畢納達拉作品
    關於馬如安·畢納達拉marouan benabdallah多次國際比賽一等獎匈牙利著名鋼琴家13歲幾乎包攬摩洛哥重大比賽中的一等獎《紐約時報》稱讚他的表演為「足智多謀的、鋼琴演奏、本能性的抒情和深思」。
  • 巴黎情愫.
    當年的巴黎文藝圈電影裡伍迪艾倫認為黃金時代的巴黎,黃金的所有理由,都是因為有巴黎畫派。巴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某個流派,是當時在巴黎的一大批藝術家共同形成的一種藝術風氣。他們在哪裡,哪裡就是藝術的中心,二十世紀初,他們在巴黎,巴黎就是世界藝術的中心,二戰來了,為了避難藝術家們逃到紐約,現在紐約就變成了世界藝術的中心。
  •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演奏:克裡斯蒂安.迪.瑪西歐
    弗朗茨·李斯特         (1811.10—1886.7)             李斯特出生於匈牙利雷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