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昨天話題。
昨天說到,kpop的開端,不是sm於1995年成立,而是以1996年1月徐太志退出樂壇,成均館大學直升機升空為標誌的。
正因為徐太志的退出和回歸,以及一些其他的客觀原因,造成了kpop的三個階段:
1996-2000 第一階段,穩固韓國國內市場,第一批男女團,形成練習生制度、工業化制度。
2001-2009 第二階段,以東方神起的興起與解散為主線,和日本音樂巨頭Avex艾迴合作,通過BoA和東方神起把韓流kpop帶入了中國和日本,最後在中國取得了成功,在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功。
2009-2016 第三階段,以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為主,並伴隨著制式化的韓流kpop日漸模式化和衰微,以2016年薩德引起禁韓令以及同時打開歐美市場為終結。
未來可能有第四階段,還在進行過程中,我們放在文末和中國及日本愛豆行業一起討論。
昨天,由於我們重點在於第一、第二階段,所以完全沒有提韓流與中國的關係,今天,我們提到了第三階段,那就把這層關係來捋一捋,相信大家會對此比對昨天的內容更感興趣。
1998年,當時的中國大陸,還是港臺流行樂的天下,隨著中韓文化交流,H.O.T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收穫了不少粉絲,但他們只是很小眾的一群人,那時候韓劇也才剛剛開始播《星夢奇緣》等,也是小眾流行文化。
但是2005年的時候,東方神起隨著在日本取得的巨大成功,也開始風靡中國大陸。韓國人李秀滿走了一條「曲線進攻」的道路——因為日本Avex艾迴娛樂當時在中國的一二線大城市也非常強勢,小室哲哉旗下的歌姬、樂團在00年代初在北上廣深、二線城市、香港臺灣都紅透半邊天,東方神起隨之進入中國大陸,收穫了比H.O.T多得多的主流市場。
而同樣在2005年夏天,一場中國影響最為深遠的選秀運動,選出了中國大陸的幾乎是第一批偶像(也就是愛豆),雖然學的是《美國偶像》而非韓國模式,但是的確是史無前例的(2004第一屆並沒有全國意義上的大火)全民音樂節目,全民投票選出來第一批中國式愛豆。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那個瘋狂投票的夏天。
可能00後的小朋友很難想像,當年超女火到了什麼程度。
我們群也研究過李宇春,研究的結果,2010年左右,按理說應該flop的李,得到難以想像的超高頂配時尚資源助力,加上她本人超高的情商、優質的粉絲群體,奇蹟般地在作品一般實力一般的情況下度過了轉型瓶頸,繼續保持自己的地位。
究其原因,李宇春不僅是第一個全民投票選出來的偶像,也是中國第一個碎片化娛樂世界的亞文化(小眾)偶像。
為什麼這麼說?
在李宇春之前,無論是香港四大天王,還是90年代初起源於廣東的第一批原創流行歌手(毛寧、楊鈺瑩等),購買他們產品的主力是路人,雖然有粉絲,但粉絲非但不成組織,購買力也沒那麼大。
《超級女聲》給大家帶來這樣一個思想萌芽:你要拼命花錢投票,才能讓你喜歡的偶像當冠軍,愛她就要給她花錢。
所以,在一個手機只能投15票,每投一票(一條簡訊)都要花錢的前提下,無數前十強的粉絲紛紛湧上街頭,求爹爹告奶奶懇求每一個路人,拜託每一個親戚朋友。
所以2005年夏天的那場盛宴,不僅是年輕人的狂歡,也影響到很多成年人的記憶。
不過在決賽後,給前三名超女花錢的,大部分是她們忠實的粉絲,當時天娛還沒從韓國學來有組織的應援打投、草數據這一套,職粉、站姐們也還沒有出現,但是李宇春等超女粉絲會自發組織買購買偶像代言的產品。
2010年左右,敏銳的歐美一線高奢大牌可能當時就感覺到了這裡面的商機,開始紛紛贊助和邀請李宇春做代言,奠定了時尚資源成為「咖位」一部分的內娛特有的「潛規則」。
李宇春,是多重意義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是這二十年來第一個獲得巨大成功的愛豆。
說到這裡,順嘴說一句《超級女聲》借鑑的選秀節目《美國偶像》。
應該說,《美國偶像》其實也是好萊塢電視史以及世界電視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節目。
「選秀歌唱比賽」這個概念,不是《美國偶像》的全球創新,而是英國pop idol節目的美國版,從2002年開始播出,高居收視冠軍8年之久,總決賽收視率每一年都打敗在美國人心目中堪比春晚的橄欖球「超級碗」。
然而美國偶像捧紅了評委Simon Cowell、翻紅了好幾個評委,但是作為選出「天皇巨星」的初衷卻並沒有完全達到。
第一屆「美國偶像」冠軍Kelly Clarkson,後來成為一線流行女歌手,並且獲得三座葛萊美獎,但是Kelly Clarkson是第一屆美國偶像冠軍,但並沒有成為偶像歌手,沒有成為愛豆,而是成了一名原來流行樂體系內的實力派歌手。
「美國偶像」不是偶像,不知道有沒有達到原來製作單位——德國出版巨頭貝塔斯曼旗下FremantleMedia的預期?
第一季的冠軍後來成為整個18年選秀節目的最大明星,所謂開場即巔峰。
美國偶像舉辦十八年,完全沒有選出任何偶像型歌手,倒是Simon後來去英國自己搞的X Factor,選出了one direction這樣的天團。
跟日本音樂巨頭Avex 艾迴娛樂一樣,德國出版巨頭貝塔斯曼,也跟Sony音樂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裡我們就不詳細敘述了,可能會在過幾天的補充包裡補充,這又得牽涉到老領導新領導,麻煩得很。
2005年,韓流第二波來襲,同年,借鑑(基本chaoxi)《美國偶像》的《超級女聲》在中國爆火,造出的偶像最後和《美國偶像》的結果有相似也有區別。
《超級女聲》系列最後沒有像美偶一樣辦了那麼多屆,但跟美偶一樣開播即巔峰,2005冠軍成為整個選秀系列最大的明星,並且最後沒有產生出像日本韓國一樣的獨立愛豆系統,選出來的「愛豆」最後自然而然併入了原有的流行樂體系。
2005年湖南臺的一系列舉動,和kpop第二次進入有沒有關係?我們不知道。有人論證過,我還沒找到論證的內容,等以後來轉述。
韓流kpop和中國練習生第一次發生關係,是在第二階段。
以3000:1的比例脫穎而出,韓庚在2003年只身前往韓國開始練習生生涯。
2005年,Super Junior出道,本屬韓國SM娛樂所推出的實驗性限定組合,「本來只計劃進行為期3個月的活動,然後就解散、各走各的路」。第一張專輯宣傳結束後,SM娛樂開始物色新成員替換舊成員,產生新一代「Super Junior 06」以履行「Super Junior 05」計劃,甚至已準備新成員名單,但在2006年5月27日,公司宣布沒有成員需要退出組合,反而加入了新成員圭賢,從此替換成員計劃結束,隊名正式改為Super Junior,成為固定13人的男子組合。
所以2006年這一年,很奇怪,到底發生了什麼?好萊塢也發生了大事,NL來來回回穿梭於亞洲和好萊塢之間,徐太志也突然又一次人間蒸發,韓國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我又腦洞一下,是否在這個階段,跟中國市場的正式接觸開始啟動,然後李秀滿和他背後的人都因此改變了計劃?
sm的格局,從2006年起,就是東神和SJ共存,互相補充,東神07、08年主打日本,SJ似乎是方向中國及韓國,韓流kpop成為中國年輕人主流,則是在第3階段。
第3階段,也就是2008年開始,中國非但輸送大量練習生去韓國,而且鵝還直接間接投資了三大。
再說一遍,時間線非常重要。
2009年,東神分裂,2012年,EXO出道。
也許沒有東神分裂,EXO不會存在?這是某些粉絲的看法,但我覺得,從EXO一開始就配置EXO-M子團體,且隊內有4名中國籍隊員(即後來的「歸國四子」)來看,李秀滿從SJ中國營銷中嘗到了甜頭,特意做了這種「打入內部」的配置。
可見,無論東神是不是分裂,總會有針對中國市場的新團或者新成員出現。韓庚2010年打官司解約回國,sm出道團已經一個中國籍成員都沒有,必然會把別的中國練習生快速推出補充位置,甚至增加人數,增強對中國的吸引力。
順便提一下,SJ還是跟日本Avex艾迴有日本經紀約的,而EXO則沒有。可見SJ並不像EXO一樣是一開始就瞄準了中國市場,韓庚的成功,是一個意外驚喜。
2006年,YG透過《BIGBANG出道實錄》進行選拔及淘汰賽,最後BIGBANG以五名成員組成並在8月19日出道。這一年,徐太志又突然出現,回到韓國。也就是這一年,SJ突然從限定團變成長期團。
進入第三階段,這時候正好東神分裂,YG沒有走sm的路子,搞專業細分產品,而是走了一條野路子。
2007年 Big Bang爆火
2009年 師妹團2NE1出道
同年,Big Bang的音樂通過不知道什麼渠道傳到了好萊塢,甚至被一小部分歐美年輕人所青睞。
從形象風格看,YG的團的確更符合歐美年輕人的胃口,但這個時候,NL還沒有復出(NL復出是2010年,2011年開始又頻繁來往亞洲和好萊塢),YG似乎還沒跟環球正式搭上線。
2011年,好玩的事發生了,YG和日本Avex 艾迴娛樂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叫做YGEX。旗下藝人皆為YG Family成員,並無AVEX藝人加入。
這個公司很有意思,是Avex方面向YG方面做的妥協,從此YG旗下藝人,進入日本市場以後不用像東神一樣「日本化」,不需要用偏向Jpop風格的音樂妥協日本市場。
2012/13,NL一直在中日韓之間跑來跑去,徐太志也變得非常活躍,連續捧了好幾個女歌手,包括IU。
2014年,徐太志攜IU回歸流行樂,這一年,有消息稱阿里巴巴開始接觸sm,但被雙方否認。
2014年,隨著鳥叔神曲的成功,新派一向的合作夥伴LVMH集團投資了YG。
2016年,阿里正式投資sm
2016年,騰訊投資了yg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限韓令來了。
這是kpop的一個大轉折。
kpop幾大經紀公司,本來一直鼓勵團體出海,給隊員海外巡演的分成基本上都高於國內,中國這條路斷了以後,國內的仿喊系愛豆業突然迎來了春天。
在2018年土偶和土創之前,其實龍丹妮們做過很多次嘗試。
除了2013年出道的tf boys,其他的男團基本上都失敗了。而tf boys又是一個類似日系的養成型愛豆男團。
2018,內娛選秀元年,選到現在,已經第四年。
有意思的是,四年101系選秀,已經把國內已有的練習生基本上選完了,鵝可能知道重複選只能一年比一年糟,今年竟然也開始攜手Avex,輸送了一批日本新血過來。
而2020年,騰訊已經總共收購了環球音樂20%的股份,將來鵝的藝人,會直接輸送到國際嗎?我們拭目以待。
其實中國的愛豆業,因為愛豆本身基於龐大市場、粉絲數量,不需要太聽公司的話,註定走不了日韓的路。
蔡徐坤就是如此,他出道沒幾年,基本都由自己的工作室操作,擁有自己的版權。
明天我們分析一下三國愛豆業的收入結構,以及由此引發的模式差別,後天再繼續收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