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回想起小時候,生活在東北山區的那段日子,就會不自覺的想起每年開春去野外採野菜,也許是因為那時除了枯燥的學習,和小夥伴出門採野菜非常快樂,也許是年齡越大越追憶過往的童年時光。記得那時也就在清明前後,大地剛剛披上一層新綠,小夥伴們一人拿著一個小筐,田間地頭呼吸著新草芳香,開始我們的採野菜「大業」。有一種野菜,在我們那裡叫鴨鴨嘴,印象中它比婆婆丁發芽還早上一些,所以採野菜回去的時候,筐裡以這種野菜為多,媽媽總是會用它來炒雞蛋或者做湯。
後來查資料才發現它的莖、葉及種子可供藥用,我們採的嫩苗可以食用。它是一種功效出色的中藥材。只是現在人久居城市,對這種野菜的了解越來越少了,很少不知道它是什麼?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鴨鴨嘴,學名繸瓣繁縷(這個學名好複雜,不過終於被我找到了!),別名牙兒嘴、鴨嘴菜等,是石竹科繁縷屬的植物,其嫩芽為食用部位。多年生草本,高40-60釐米,伏生絹毛,上部毛較密。花期6-8月,果期7-9月。據測定,每100g可食部分含水分91.6g,脂肪0.3g,蛋白質1.8g,纖維素1.4g,鈣150mg,磷10mg。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營養成分豐富,並且還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等功效。其味似豌豆尖,但比豌豆尖更柔嫩鮮美。無論炒食、涼拌、煮湯(放入開水中數秒鐘後即可起鍋食用),也可以包餃子,做成菜糰子。有人說:吃野菜,吃的是一份天然與悠閒。
鴨鴨嘴主要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朝鮮(北部)、日本、俄羅斯(東西伯利亞、遠東地區)、蒙古也有分布,生長於海拔340米至500米的地區,生於溼草地、沼澤地旁踏頭上、河邊、林緣、溝旁、林下溼草地、山坡、沙丘下灌叢間溼地及水田旁雜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清炒鴨鴨嘴:鴨鴨嘴摘洗乾淨,用熱水焯一下,冷水過涼,撈出控水備用。熱鍋熱油,蔥花爆香,倒入鴨鴨嘴,加入食鹽,翻炒後出鍋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會把鴨鴨嘴和鴨舌草弄混,其實它們根本不是同一種野菜。鴨舌草應為它的外形,也有牙兒嘴的叫法,但是鴨舌草更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