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農村有些窮人沒吃的,挖點野菜對付也不去捉魚吃,為啥?

2021-01-18 三農坊

每年的夏季都是吃小龍蝦的季節,很多靠養殖小龍蝦的農民在這個時候也能穩賺一筆。不過對於諸如此類的東西,農村的老人們其實一點也不愛吃,尤其是60和70年代的人,很多看都不看,也很難理解為什麼現在農村有很多在家的小媳婦兒都十分愛吃,甚至還買回來自己做著吃。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以前農村的環境還非常的乾淨,像是魚蝦這樣的東西在農村的水塘裡都很常見,農民真如果想吃的話就去捉那麼一兩隻,根本不需要去市場上買。只不過到了現在,農村的環境也沒能躲過被汙染的命運,不少農村的水塘裡現在水體都已經發黑了,別說是魚蝦了,連生活在淤泥裡的泥鰍都沒有了,不少農村的水塘現在都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機。

提到農村之前環境好,水塘裡魚蝦,田螺,泥鰍,黃鱔等這些東西都很多,就自然而然的讓人聯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早在70年代的時候,農村糧食產量還很低,有不少農村的窮人家裡的糧食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時候,按理說農村水塘裡有這些吃的,農民完全可以去捉來吃,但據老人說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出現,很多時候農民寧可挖點也才對付下也不去捉魚蝦。聽了這種說法難免會讓人覺得奇怪,有些吃貨甚至還會覺得可惜,魚蝦、田螺這些味道多美呀,不比野菜好吃,為啥農民還會這樣呢?請教過村裡的長輩後,我總結了以下的幾點原因。

首先,農民的飲食習慣在這些年發生了變化,以前大家都不吃的東西,現在反倒受歡迎了。農村有很多說法,有些甚至是傳說,這點在農村生活過得應該都不陌生,正是如此,所以不同地方的農村也出現了很多以前農民認為不能吃的東西,就好比我們這裡上了年紀的農民總說雞屁股和雞脖子、鴨脖子不能吃,吃了會怎麼怎麼樣,但其實現在農村的很多小年輕偏偏愛吃雞脖、鴨脖這種有嚼勁的食物一樣。在70年代,農村還沒有像現在這麼包容和開放,農民受一些舊觀念的影響還比較大,所以很可能農民認為這些東西不能經常吃,更不能當主食,所以才會有農村的窮人吃野菜也不去捉魚吃的情況。

其次,物資短缺,做魚吃不划算。吃野菜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直接和點糊糊水煮就行,所以挖點也才煮一鍋,全家人都能喝飽了,但要去捉魚蝦可就不一樣了,那時候農村像油和鹽之類的東西還很短缺,農民偶爾炒菜的話都是用筷子沾一點油滴在鍋裡,根本不會直接倒。魚做出來雖然味美,但是做魚需要消耗掉農民家裡大量的緊缺物資,所以很多農民會覺得不划算,與其好吃的只能吃一頓,剩下的時候都沒油吃還不如煮野菜時候滴一滴,天天都能吃點油。

再次,挖野菜要比捉魚簡單。在那個時候,農村周邊最不缺的就是野菜了,在不少村子周圍,野菜可能要比人工種出來的菜還多,所以農民只要拿著工具去挖就行了,但是捉魚就不一定了,不僅需要漁網,如果魚塘比較大的話,可能還需要小漁船,所以比較折騰。有人可能會說這事兒一點也不麻煩呀,只能說這是以今天的視角來看的,但那時候如果好多天沒吃上硬實的飯,有些農民走路都沒勁兒,更別說去水塘裡捉魚了。前幾年的時候有部電影叫《1942》講的就是農民沒東西時候吃的狀態,所以說不是不去捉,而是顧不上了。

以上就是70年代,農村有些窮人沒吃的,挖點野菜對付也不去捉魚吃的3點原因了,當然,由於農村數量眾多,可能我說的這些只代表了一部分農村的現象,你們村當時是什麼樣的情況,不妨分享出來,讓我們開開眼界吧。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

相關焦點

  • 農村「挖野菜」成風,遍地是村民,野生動物沒了,野菜也不放過?
    每年的3月份都是萬物復甦的時候,尤其是農村已經到了最美的季節,很多花花草草開始破土而出,看上去很有生機。最近幾年農村流行起了「挖野菜、吃野菜」的風氣,這似乎和春天有點格格不入,有些植物剛剛破土而出正要擁抱大自然卻被無情的採食,看著的確令人惋惜。
  • 又到了挖野菜的季節,看圖識野菜,再也不擔心挖到野草,鬧笑話了
    又到了挖野菜的季節,看圖識野菜,再也不擔心挖到野草,鬧笑話了現在正值陽春三月,春光燦爛,大地復甦,去郊外田間走一走,轉一轉,到處都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每年到了這個季節,很多城裡的朋友都會三五成群的到野外去挖野菜,現在很多地方都逐漸解禁了,到處都是挖野菜的景象。
  • 警惕 吃了親手挖的野菜,老夫婦雙雙中毒……野菜不是你想吃就能吃!
    今年80歲的趙大爺最近迷上了挖野菜,每天一早和老伴兒出去挖,回來清洗後蘸醬或煮湯吃。4月17日趙大爺又去河邊挖野菜,因為最近嗓子一直紅腫疼痛,於是他專門將目標盯在了,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蒲公英上。醫生說,蒲公英雖好,也不是啥體質的人都能吃的。「一些脾胃比較差還有陽虛外寒的患者服用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不管是蒲公英還是其它野菜,體弱的老年人都不應過量食用。」醫生提醒道。
  • 這種長樹上的「魚籽」,生熟都能吃,曾是窮人救命糧,你見過嗎?
    春季到來以後,生活在農村裡的朋友都喜歡做一件事,那就是帶上小鏟子和竹簍子,去野外挖野菜來吃,如薺菜、馬蘭頭、香椿等等,而用農村裡的老話來說就是「吃野菜,品春味」,可以說絕大部分野草都是在春季生長,因此吃野菜可以更好的品味春季的氣息。
  • 農村山裡的這種野菜,農民都不捨得吃,用它燉魚那才叫一個香呀
    生活在農村,尤其是山裡人家,對山上的一些野菜、山珍都比較熟悉,在農村娃的眼裡,挖野菜也是一種樂趣,因為這些野菜不光好吃,更多的是它還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非常不錯的養生效果,而這次跟大家分享的這種野菜名字叫「把蒿」,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嘮嗑一下這種風味獨特的山裡野菜。
  • 好管家丨吃了親手挖的野菜,瀋陽老夫婦雙雙中毒…這些野菜不能吃!
    每到4、5月份這個時節瀋陽人都樂意去田間地頭挖野菜
  • 農村常見的一種野菜,藥用價值高,城裡要70元一斤,遇到要珍惜
    農村常見的一種野菜,藥用價值高,城裡要70元一斤,遇到要珍惜農村朋友們都知道在農村有著許多豐富的野菜野草,閒暇時候都會去採摘一點回家做菜嘗鮮。現如今由於城市生活節奏快,人們的消費觀念改變,開始嚮往起農村裡的這種田園生活。
  • 古代窮人真「窮到吃土」?別再被古裝劇騙了,他們原來吃這個
    現代的年輕人,雖然經常一個個嘴上嚎著「窮到吃土」,可現代的經濟發展,再不濟也能去超市打包一箱的方便麵度日。所以,窮到吃土只能算是一種調侃。但是在古代生產力低下,土地裡種不出多少糧食的社會狀況下,這種行為倒是有可能成真。
  • 農村的「燈籠花兒」用來餵豬,現在有人把它當野菜,真的能吃嗎?
    提起「燈籠花兒」,我以為是我們煙臺招遠南鄉農村常見的那種開紫色燈籠狀小花的野生沙參,在我們當地叫做「馬肉根」。後來仔細察看題主提供的圖片,原來是指我們當地的「醬碟」,也是苦菜的一種。這種野菜可以餵豬,也可以當做野菜食用,確實好吃。
  • 周末挖野菜去!約嘛?……
    記得找個有經驗的人一起去,切記不要挖錯了喲,不要挖到有毒的了。吃之前一定要先甄別!再甄別!!春天到了,不妨腸一點這些來自春天的野菜,再安利給父母還會被誇孝順喲~記得找個有經驗的人一起去,切記不要挖錯了喲,不要挖到有毒的了。
  • 國內少有種植,常當野菜挖來吃,國外卻大量種植,成名貴香料
    導讀:國內少有種植,常當野菜挖來吃,國外卻大量種植,成名貴香料春季到來之後,農村野外的各種野生植物開始生長,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專門跑到農村,做什麼呢?一個是踏青賞春景,一個是挖野菜。說實話,現在野菜已經成了春季必吃的一類時蔬,不僅僅是因為這些野菜大多只在春季生長,更重要是很多野菜營養價值十分的豐富,必不常見的蔬菜差,在加之很多野菜還有著不低的食療作用,故而在現如今野菜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但即便如此,很多野菜都少有人工種植,大多還是靠挖野生的為主,牛至就是這樣一種植物。
  • 【攻略】德州最全挖野菜攻略!春天你吃野菜了嗎?
    去哪兒挖:薺菜在田野、竹林、水塘邊最多。經典燒法:薺菜鮮肉餃子這道菜在雲貴地區很常見,但杭州人吃得不多,算是當野菜一樣嘗嘗鮮,也可以泡茶,對春季預防感冒很有效果。  辨別:它的葉子正面是綠色的,背面呈紫色,聞一下有股很重的魚腥味。
  • 飯桌上不常見的野菜,吃過的人是少數,農村人才認識!
    野菜的種類非常多,常見的野菜都是我們春天給大家介紹的薺菜、莧菜、婆婆丁什麼的,今天花花給大家介紹幾種不常吃的野菜,看看你認識幾種吧! 3、甜根兒 甜根學名是玉竹,也叫筆管菜,葉子匍匐在地表,拿把小鏟甚至小刀,就能把它整個挖出來,挖出來的不知是莖還是根,外皮是褐色的,裡面是乳白色的
  • 傅繹璇丨挖野菜
    趁午後的陽光正好,拿一把撅頭去挖野菜,其實我更想去挖一個春天,風,不解風情,藏在角落裡獨自飛舞。洗淨後蘸醬吃再配個小米麵的餅子,敗火營養。薺菜也不甘示弱,在風中搖曳它的葉子,這時的薺菜有兩種,一種是去年的老薺菜,看起來像鐵鏽似的葉子,不招人喜歡,刨開芬芳的泥土,你會發現它白白的根樁,這種老薺菜洗淨後搗點蒜泥或者弄點豆瓣醬蘸著吃很香,老薺菜最好的吃法是弄點白面攪拌後放到大鍋裡蒸一下,待出鍋後稍微涼一下,搗點蒜泥,更是一盤美味,如果你想吃野味,這是最接地氣的野味。
  • 農村樹上野菜刺老芽,為啥價格比豬肉還貴?看著像香椿芽身價不同
    農村樹上的野菜「刺老芽」,價格比肉還貴,這是為啥?我這個人比較較真兒,喜歡看數據說話,刺老芽真的比肉還貴嗎?我要比對數據再說話。目前市場上豬肉零售價格是多少?我看了一下,差不多都在24塊/斤左右,那刺老芽呢?
  • 農村樹上的野菜「刺老芽」,價格比肉還貴,為啥呢?
    網友提問:農村樹上的野菜「刺老芽」,價格比肉還貴,這是為啥呢?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大家對野菜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上漲,很多人都會買上野菜進行品嘗,也有人去農田裡採摘那些青嫩的野菜,比如說香椿芽、薺菜、麵條菜等,這些野菜這些年裡也在逐步的提升。其實刺老芽也是民間的一種美味,只是它的生長範圍並不是太多,因此不少人都很陌生。
  • 在春天吃野菜才是正經事
    這幾十種名兒,南方北方四季的野菜都囊括了,有些更是聞所未聞,能吃遍的也就是唐僧師徒吧。然而在江南,也只在春天才常常去採擷野菜來吃。且讓我介紹最常吃的幾種野菜,和《烏乾菜白米飯》提到的幾種野花野草,一併配了圖。圖文來自   《烏乾菜 白米飯》薺菜花
  • 夏天,吃它正當季,農村遍地是,清熱消暑又營養,越熱吃越好
    她特別細心,生怕我不認識這些野菜,在裝菜的袋子上都標註了名字:紅薯葉、魚腥草、蒲公英還有馬齒莧。網友說這幾種野菜都適合夏天吃,清熱消暑又營養。在我看來,這些野菜太新鮮了,我只認識菜市場裡的老面孔,豆角、黃瓜、茄子、西紅柿,偶爾看到有大爺大媽擺著一小堆野菜,因為不識貨,也從來沒敢嘗試過。
  • 農村常見的螞蚱菜是什麼?可以怎麼吃?
    螞蚱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馬齒莧,馬齒莧在農村裡是很常見的一種野菜,在農村田邊,菜地邊,山邊都能看的到,甚至在自家的院子裡都能看到。 馬齒莧在農友這邊的農村裡是沒有人種植的,到處都是,和農村裡常見的茅草根一樣,適應能力很強,把它除了過了沒多久就會長出來,如果想吃時到菜地邊或者是山邊去釆就好,便去賣的都有,所以沒人去種
  • 晉南農村78大娘,杏花樹下擇野菜,野草的名字有意思
    老人家姓賀,今年78歲,賀大娘說她正在幫鄰居擇野菜,今天天氣暖和她坐在路邊曬太陽,正好鄰居挖了一些野菜,她閒著沒事捎帶著幫忙擇擇,鄰居大嫂又去村外的山坡上挖野菜去了。賀大娘告訴攝影師,她擇的野菜都是剛挖回來,很嫩很新鮮很好吃的,你們城裡人很稀罕吧,等我擇好了,一會走的時候給你們拿點,回去嘗嘗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