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夏季都是吃小龍蝦的季節,很多靠養殖小龍蝦的農民在這個時候也能穩賺一筆。不過對於諸如此類的東西,農村的老人們其實一點也不愛吃,尤其是60和70年代的人,很多看都不看,也很難理解為什麼現在農村有很多在家的小媳婦兒都十分愛吃,甚至還買回來自己做著吃。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以前農村的環境還非常的乾淨,像是魚蝦這樣的東西在農村的水塘裡都很常見,農民真如果想吃的話就去捉那麼一兩隻,根本不需要去市場上買。只不過到了現在,農村的環境也沒能躲過被汙染的命運,不少農村的水塘裡現在水體都已經發黑了,別說是魚蝦了,連生活在淤泥裡的泥鰍都沒有了,不少農村的水塘現在都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機。
提到農村之前環境好,水塘裡魚蝦,田螺,泥鰍,黃鱔等這些東西都很多,就自然而然的讓人聯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早在70年代的時候,農村糧食產量還很低,有不少農村的窮人家裡的糧食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時候,按理說農村水塘裡有這些吃的,農民完全可以去捉來吃,但據老人說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出現,很多時候農民寧可挖點也才對付下也不去捉魚蝦。聽了這種說法難免會讓人覺得奇怪,有些吃貨甚至還會覺得可惜,魚蝦、田螺這些味道多美呀,不比野菜好吃,為啥農民還會這樣呢?請教過村裡的長輩後,我總結了以下的幾點原因。
首先,農民的飲食習慣在這些年發生了變化,以前大家都不吃的東西,現在反倒受歡迎了。農村有很多說法,有些甚至是傳說,這點在農村生活過得應該都不陌生,正是如此,所以不同地方的農村也出現了很多以前農民認為不能吃的東西,就好比我們這裡上了年紀的農民總說雞屁股和雞脖子、鴨脖子不能吃,吃了會怎麼怎麼樣,但其實現在農村的很多小年輕偏偏愛吃雞脖、鴨脖這種有嚼勁的食物一樣。在70年代,農村還沒有像現在這麼包容和開放,農民受一些舊觀念的影響還比較大,所以很可能農民認為這些東西不能經常吃,更不能當主食,所以才會有農村的窮人吃野菜也不去捉魚吃的情況。
其次,物資短缺,做魚吃不划算。吃野菜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直接和點糊糊水煮就行,所以挖點也才煮一鍋,全家人都能喝飽了,但要去捉魚蝦可就不一樣了,那時候農村像油和鹽之類的東西還很短缺,農民偶爾炒菜的話都是用筷子沾一點油滴在鍋裡,根本不會直接倒。魚做出來雖然味美,但是做魚需要消耗掉農民家裡大量的緊缺物資,所以很多農民會覺得不划算,與其好吃的只能吃一頓,剩下的時候都沒油吃還不如煮野菜時候滴一滴,天天都能吃點油。
再次,挖野菜要比捉魚簡單。在那個時候,農村周邊最不缺的就是野菜了,在不少村子周圍,野菜可能要比人工種出來的菜還多,所以農民只要拿著工具去挖就行了,但是捉魚就不一定了,不僅需要漁網,如果魚塘比較大的話,可能還需要小漁船,所以比較折騰。有人可能會說這事兒一點也不麻煩呀,只能說這是以今天的視角來看的,但那時候如果好多天沒吃上硬實的飯,有些農民走路都沒勁兒,更別說去水塘裡捉魚了。前幾年的時候有部電影叫《1942》講的就是農民沒東西時候吃的狀態,所以說不是不去捉,而是顧不上了。
以上就是70年代,農村有些窮人沒吃的,挖點野菜對付也不去捉魚吃的3點原因了,當然,由於農村數量眾多,可能我說的這些只代表了一部分農村的現象,你們村當時是什麼樣的情況,不妨分享出來,讓我們開開眼界吧。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