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農村,尤其是山裡人家,對山上的一些野菜、山珍都比較熟悉,在農村娃的眼裡,挖野菜也是一種樂趣,因為這些野菜不光好吃,更多的是它還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非常不錯的養生效果,而這次跟大家分享的這種野菜名字叫「把蒿」,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嘮嗑一下這種風味獨特的山裡野菜。
把蒿,有人叫它拔蒿或拉拉香,也有人管它叫野蘇子,關於它的外號可多了,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有些地方稱它為貓把蒿、貓把虎、貓荊芥、貓草等,而把蒿則屬於它的大號了,把蒿全國各地都有分布,是用途廣泛的中藥材,祛暑化溼、和胃止嘔,也是一種十分好的調味品。
有朋友可能會說,聽說過採婆婆丁、柳蒿芽的,還沒聽說過誰去採把蒿的,這就對了,因為這東西,在大多數地區都是個稀罕玩意兒。把蒿多生長於山坡、路旁或地頭,多為叢生,一墩的根就能長出一大撲拉的把蒿來,這把蒿是可遇不可求的,能否採到,只能是憑點兒碰運氣,若是有幸遇到後,最佳的辦法就是連根移栽到自家院子裡,想吃的時候,掐上一點,為什麼用「掐」而不用「拔」,那就是千萬不要傷到人家的根,只有這樣才能夠細水長流。
將把蒿挪到園中後,根本就不用專門去侍弄,冬季時人家也會「貓冬」,地面葉莖與其它蒿草一樣,經霜後乾枯,可等到來年春暖花開之時,人家照樣能早早地發出芽葉來,剛剛萌出的貓把蒿嫩葉肥肥縐縐縮成一團,呈紫綠的顏色,鮮嫩的貓把蒿,更是一種極為獨特的美味。
這把蒿也奇怪,山裡的野獸和小鳥聞到這股味都躲得遠遠的,因受不了這氣味的剌激,山裡人趕牛群到林中放牛時,那牛群也怪,只要聞到這股怪味,便掉頭繞到一邊去,連它附近的山草也不肯吃了。這種牛和獸都不吃的野草,偏偏為人類所鍾愛,把蒿湊近聞來有股衝鼻的濃香氣味,有時候當山風一吹,香氣能飄入村莊,而人們利用這股怪味,把它捋下來放進鍋裡燉魚、煮羊湯,既可去腥味,還很提胃口,便成了上等的調料了。
把蒿這東西種一次年年串根就再也不用種了,燉魚的時候往裡面扔點把蒿葉,去腥味兒,魚燉出來特鮮,沒魚的也沒關係,燉茄子的時候扔一把,茄子也能燉出魚味兒,還可以做把蒿醬,風味獨特,據說著名的德莫利燉魚裡面就有把蒿這個不可缺少的調料,還有那遠近聞名的「慶嶺活魚」,配方保密,誰也不告訴,其實拆穿了就是裡面放進了把蒿和五味子藤子。
把蒿,多數都是用來當調味香料的,用把蒿炒、蒸雞蛋醬,風味獨特,食後口留餘香,地道的山裡味道,有朋友說用它醮醬吃,沒見過,關鍵是誰捨得呀,最為出名的就是把蒿燉魚,有著畫龍點睛之妙,鮮香之氣四溢,味道絕佳,燉出來的魚那才叫一個香呀!凡吃過的人無不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