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創新中國》今晚央視深視揭真容

2021-02-08 晶報

1月18日上午,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首映式暨「創新引領中國」媒體行動在京舉行。從首映式上曝光的節目宣傳片可以看出,《創新中國》不僅呈現出中國創新實踐的宏偉與浩大,還將鏡頭對準推動中國創新的個體與群像,以小切口、全視野、大立意記錄中國在創新驅動的戰略下,逐步邁向「中國創造」的偉大轉變。

《創新中國》是一部講述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紀錄片。它關注最前沿的科學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聚焦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

該片在製作中創新性地使用了語音合成技術,是世界首部採用人工智慧配音的大型紀錄片。全片共6集,每集50分鐘,內容包括《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潮起》。

《創新中國》將於

1月22日起 20:00在CCTV-9央視紀錄頻道首播

21:20分在深圳衛視重播

好的願景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正是以此為目標,歷經一年半的精心打磨,在全國各地、各個行業,甄選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故事,展示了近年來中國科技領域的重大進步,打造了一部既富含科學精神又具備人文關懷的精品紀錄片。

在發布會上,《創新中國》的製作團隊分享了自身經驗。

「幾乎每一個故事都可以擴展成為一個系列片,」總導演史巖說,「現在我們才發現,科技領域的故事並非人們認為的那樣平淡而刻板,恰恰相反,它們都是紀錄片最好的題材。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導演關注這個領域,去拍攝和展現當代中國的創新故事。」

《創新中國》總導演史巖

 

實際上,這部紀錄片確實顯得頗有些「另類」,它把科學和藝術結合在一起,試圖打通這兩個看起來完全相異的領域,讓人們從中獲得更為完整和豐富的體驗。「這是一次嘗試,」製片人劉穎謙遜地表示,「我們只是先行者。」

 

「講好創新故事」幾乎成了劇組的口號,而這並非易事。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紀錄片在國內還是首次嘗試,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只能靠創作組自己摸索。製片人劉穎表示,每個故事改七八遍甚至十幾遍,都是很正常的。有些年輕導演因為不堪重負而哭了鼻子。

 

「創新,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激動人心,」總導演史巖說,「我們通過製作《創新中國》,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創新者的艱辛。有時候,堅持比創意更重要。」

 

製片人劉穎透露,片中的每一個故事幾乎都充滿了「坎坷」和「折磨」,而這些戲劇性並非刻意為之,實際上在創作的過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重大科技項目的非凡歷程展現出來,是對所有創作人員的考驗,她和另一位製片人徐歡通宵打磨臺本是常有的事。也正是因為大家的這種堅持,才有了《創新中國》。

《創新中國》主創團隊

 

 

「用事實說話,焦點訪談」,這段極富感染力的聲音曾經伴隨無數人度過晚間時光,卻鮮有人知道這是出自著名播音員、配音演員、語言藝術家李易先生,他曾為《再說長江》《大明宮》《美麗中國》等多部專題片及影視作品配音,業內享譽極高。

著名播音員、配音演員、語言藝術家李易存照

2011年,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播,作為紀錄片國聲的李易老師義不容辭為頻道「獻聲」,他的聲音成為紀錄頻道成立初期的標誌性聲音。直至2013年7月23日,李易老師罹患急性白血病去世前一個月,他還在為紀錄頻道原創紀錄片《發現肯亞》錄製解說,而這也成為他生前最後一部大型紀錄片解說作品。

《發現肯亞》劇照

《發現肯亞》劇照

 

很多人懷念李易老師以及他的聲音,特別是紀錄片導演,《創新中國》總導演史巖就是其中之一。當他在考慮節目配音員人選時,腦子裡第一個出現的聲音就是李易,然而斯人已逝,無力回天。但也因此造就了這次特殊的機緣。

 

《創新中國》是一部關注中國和世界前沿性科技成就的節目,節目組曾花了半年時間,在浩如煙海的科技創新項目中進行篩選,可以說對國內高科技的「行情」了如指掌。語音識別技術作為人工智慧的一部分,中國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該片專門為此拍攝和製作了一個段落。總導演史巖因此「靈機一動」,想到一個點子:能不能用人工智慧技術模擬李易的聲音

 

科研人員得知這個點子後,也感到這是一次優化算法、提升人工智慧水準的好機會,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為了實現這個想法,從人工智慧工程師到導演和音樂編輯,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日夜加班,不斷改進,才有了今天的精彩表現。這不只是對李易的致敬和懷念,更是對創新精神的最好詮釋。而弘揚創新精神、鼓舞創新者,是《創新中國》紀錄片的核心價值觀。

 

發布會現場這位已逝「配音大師」的聲音在信息科學技術的支持下「重現」,李瑞英、朱軍、沙桐、鄒悅等央視「國臉」悉數到場,感受這神奇的瞬間。對於這項人聲合成技術,科大訊飛表示,該技術目前已運用到多個領域,但用於長紀錄片配音尚屬首次

央視「名嘴」齊聚一堂

《創新中國》劇照

《創新中國》劇照

《創新中國》劇照

《創新中國》劇照

綜合 廣電獨家 央視紀錄

相關焦點

  • 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央視《創新中國》揭開真容
    《創新中國》主創團隊 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創新、致敬、有情懷  「用事實說話,焦點訪談」,這段極富感染力的聲音曾經伴隨無數人度過晚間時光,卻鮮有人知道這是出自著名播音員 《創新中國》是一部關注中國和世界前沿性科技成就的節目,節目組曾花了半年時間,在浩如煙海的科技創新項目中進行篩選,可以說對國內高科技的「行情」了如指掌。語音識別技術作為人工智慧的一部分,中國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該片專門為此拍攝和製作了一個段落。總導演史巖因此「靈機一動」,想到一個點子:能不能用人工智慧技術模擬李易的聲音?
  • 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創新中國》登陸CCTV-9
    文|獨目(傳媒觀察眼 ID:guanchayan007)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
  • 央視紀錄片《創新中國》首創人工智慧配音
    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創新中國》,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慧模擬人聲完成配音的大型紀錄片,節目解說部分全程運用人工智慧配音。
  • 深圳參與打造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創新中國》明天正式登陸央視!
    《創新中國》是世界首部全篇採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該片關注最前沿的科學突破和最新潮的科技熱點,聚焦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  進入21世紀以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徵的群體性技術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世界各國都在尋找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口。這個關鍵性的變革時期必將載入人類史冊,對中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 《創新中國》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 致敬中國聲音
    《創新中國》作為一部科技屬性的紀錄片似乎更難與溫暖、溫度產生關聯,但其實不然,該片使用人工智慧配音的嘗試看起來是件頗具科技感的事,其內核則充滿著溫暖的情懷。 《創新中國》使用人工智慧模擬的是已逝著名配音藝術家李易老師的聲音。1986年李易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
  • 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創新中國》22日開播 鮮活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創新實踐!
    當各種黑科技聽起來還只是傳說時,紀錄片這個向來被視為「陽春白雪」的文化領地,卻一不小心成了高科技的「首秀場」。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由中央電視臺和深圳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和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聯合攝製,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集合了國內優秀的紀錄片創作人員,打造而成的紀錄片《創新中國》,今日在北京舉行首映式暨「創新引領中國」媒體行動。
  • 全球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面世 用AI向藝術致敬!
    《創新中國》揭開真容。這部聚焦前沿科學突破與科技熱點,以鮮活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創新實踐的紀錄片,還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聯結科技與人文:科大訊飛利用智能語音和人工智慧技術,讓已逝的著名配音藝術家李易老師的聲音重現熒幕,完成了整部紀錄片的配音。這也是全球第一部全篇採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
  • 黑科技 | 助推現象級紀錄片《創新中國》,用人工智慧「喚活」經典聲音
    (《創新中國》劇照)昨晚 20:00,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在CCTV-9央視紀錄頻道首播。而早在播出前,它就已經成為2018開年現象級紀錄片。這不止是因為《創新中國》是一部講述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紀錄片,關注的都是前沿的科學突破、新潮的科技熱點,更是因為該片在製作中創新性地使用了語音合成技術,是世界首部採用人工智慧配音的大型紀錄片。
  • 藝考 ▏紀錄片《創新中國》
    創作背景《創新中國》把創新驅動戰略,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這件事,通過紀錄片的方式記錄下來了,可以說《創新中國》是契合時代步伐、應運而生的作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動能。拍攝過程《創新中國》在影片拍攝期間,聯繫了國內頂級科研團隊,復原了和央視紀錄頻道淵源深厚的已逝播音員李易的聲音,為紀錄片配音。這一舉動,既充滿著電視人的情懷,是對李易的致敬和懷念,更是對創新精神的最好詮釋。[5] 弘揚創新精神、鼓舞創新者,是《創新中國》紀錄片的核心價值觀。
  • 做有故事的紀錄片,《創新中國》用生活化視角解讀創新故事
    ,打造而成的紀錄片《創新中國》,即將於1月22日晚21:20在深圳衛視震撼開播。《創新中國》是世界首部全篇採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該片關注最前沿的科學突破和最新潮的科技熱點,聚焦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
  • 今晚請大家看電視,天狼登上央視首部園藝紀錄片啦!
    今晚8點打開CCTV-9,你將收穫央視鏡頭下的天狼。 去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特別推出一系列園藝紀錄片,天狼應邀拍攝了其中月季篇的部分鏡頭。 對紀錄片感興趣的花友或許已經發現,5.1央視播出了一系列名為《花開中國》的紀錄片,這也是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
  • 首部央視電競紀錄片《電子競技在中國》華數互動電視今晚全網首播
    今晚(3月14日)晚8點,國內首部央視電競題材紀錄片《電子競技在中國》即將播出。作為紀錄片官方重要合作平臺之一,華數TV的觀眾可以通過華數互動電視、網際網路電視、PC和手機客戶端、全國IPTV華數專區等平臺第一時間收看。《電子競技在中國》紀錄片相關花絮,獨家專題也將陸續上線。
  • 編程貓登上央視大型教育創新紀錄片《育見未來》,展現人工智慧時代...
    近日,央視大型教育創新紀錄片《育見未來》於CCTV-9播出,這是網際網路革命以來第一部全面反映教育創新發展的大型紀錄片。作為人工智慧時代教育創新的前沿企業,編程貓登上《育見未來》紀錄片,展現編程對於教育創新發展的積極作用與顯著成績。
  • 「報導」中國「黑科技」幕後,《創新中國》這樣解讀創新故事
    日前,紀錄片《創新中國》在北京舉行首映式暨「創新引領中國」媒體行動。該紀錄片將於1月22日-1月27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並在深圳衛視重播。據悉,《創新中國》是一部全篇採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該片關注最前沿的科學突破和最新潮的科技熱點,聚焦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
  • 你一定認得的一位配音師離世了,但央視決定用AI復活他
    他配過的經典紀錄片數不勝數,《鄧小平》、《再說長江》、《美麗中國》.央視和央廣的王牌欄目《探索·發現》和《中國之聲》也由他來負責。甚至他還是動畫片《海綿寶寶》章魚哥的配音,這個你大概很難注意到.2017年,國家開始推「雙創」政策和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於是央視開始籌備一部叫做《創新中國》的系列紀錄片。這部片子涉獵的科技領域很廣——信息技術、新能源、智能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的故事都有採集到,因為是央視重點項目,拍攝都很順利。
  • 編程貓登上央視大型教育創新紀錄片《育見未來》
    近日,央視大型教育創新紀錄片《育見未來》於CCTV-9播出,這是網際網路革命以來第一部全面反映教育創新發展的大型紀錄片。作為人工智慧時代教育創新的前沿企業,編程貓登上《育見未來》紀錄片,展現編程對於教育創新發展的積極作用與顯著成績。
  • 已逝配音大師李易聲音將「重現」,智能語音是否會在未來替代人聲?
    上面的視頻是即將在CCTV-9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創新中國》片段,與以往不同的是它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慧模擬人聲完成配音的大型紀錄片
  • 編程貓登央視紀錄片《育見未來》 培養未來世界創作者
    近日,央視大型教育創新紀錄片《育見未來》於CCTV-9播出,這是網際網路革命以來第一部全面反映教育創新發展的大型紀錄片。作為人工智慧時代教育創新的前沿企業,編程貓登上《育見未來》紀錄片,展現編程對於教育創新發展的積極作用與顯著成績。
  • 紀錄片《趕大營》今晚央視收官
    《趕大營》,今天22:00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第五集《駝鈴聲聲》。  聲聲駝鈴喚醒絲綢古道  紀錄片《趕大營》總撰稿孫磊在採訪和翻查資料過程中發現,在「趕大營」貿易興盛時期,津商所僱傭的貨駝一年有10萬峰之多,每年大約有3萬噸貨物在駝道上往來運輸,駝鈴晝夜不斷。今晚播出的《趕大營》第五集《駝鈴聲聲》,為觀眾講述天津商人在駝道上艱辛開拓與跋涉的故事。
  • 冷門題材創新玩法 || 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
    實際上,它是清朝中期聞名世界的商業機構,代表了兩百年前中國被動全球化的唯一經歷,也是一段不應該被忽略的歷史。由廣東廣播電視臺、澳門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作,北京文特傳媒承制,廣東衛視首播,中國首部歷史體驗式紀錄片《十三行》將目光聚焦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