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首映式暨「創新引領中國」媒體行動在京舉行。從首映式上曝光的節目宣傳片可以看出,《創新中國》不僅呈現出中國創新實踐的宏偉與浩大,還將鏡頭對準推動中國創新的個體與群像,以小切口、全視野、大立意記錄中國在創新驅動的戰略下,逐步邁向「中國創造」的偉大轉變。
《創新中國》是一部講述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紀錄片。它關注最前沿的科學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聚焦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
該片在製作中創新性地使用了語音合成技術,是世界首部採用人工智慧配音的大型紀錄片。全片共6集,每集50分鐘,內容包括《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潮起》。
《創新中國》將於
1月22日起 20:00在CCTV-9央視紀錄頻道首播
21:20分在深圳衛視重播
好的願景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正是以此為目標,歷經一年半的精心打磨,在全國各地、各個行業,甄選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故事,展示了近年來中國科技領域的重大進步,打造了一部既富含科學精神又具備人文關懷的精品紀錄片。
在發布會上,《創新中國》的製作團隊分享了自身經驗。
「幾乎每一個故事都可以擴展成為一個系列片,」總導演史巖說,「現在我們才發現,科技領域的故事並非人們認為的那樣平淡而刻板,恰恰相反,它們都是紀錄片最好的題材。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導演關注這個領域,去拍攝和展現當代中國的創新故事。」
《創新中國》總導演史巖
實際上,這部紀錄片確實顯得頗有些「另類」,它把科學和藝術結合在一起,試圖打通這兩個看起來完全相異的領域,讓人們從中獲得更為完整和豐富的體驗。「這是一次嘗試,」製片人劉穎謙遜地表示,「我們只是先行者。」
「講好創新故事」幾乎成了劇組的口號,而這並非易事。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紀錄片在國內還是首次嘗試,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只能靠創作組自己摸索。製片人劉穎表示,每個故事改七八遍甚至十幾遍,都是很正常的。有些年輕導演因為不堪重負而哭了鼻子。
「創新,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激動人心,」總導演史巖說,「我們通過製作《創新中國》,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創新者的艱辛。有時候,堅持比創意更重要。」
製片人劉穎透露,片中的每一個故事幾乎都充滿了「坎坷」和「折磨」,而這些戲劇性並非刻意為之,實際上在創作的過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重大科技項目的非凡歷程展現出來,是對所有創作人員的考驗,她和另一位製片人徐歡通宵打磨臺本是常有的事。也正是因為大家的這種堅持,才有了《創新中國》。
《創新中國》主創團隊
「用事實說話,焦點訪談」,這段極富感染力的聲音曾經伴隨無數人度過晚間時光,卻鮮有人知道這是出自著名播音員、配音演員、語言藝術家李易先生,他曾為《再說長江》《大明宮》《美麗中國》等多部專題片及影視作品配音,業內享譽極高。
著名播音員、配音演員、語言藝術家李易存照
2011年,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播,作為紀錄片國聲的李易老師義不容辭為頻道「獻聲」,他的聲音成為紀錄頻道成立初期的標誌性聲音。直至2013年7月23日,李易老師罹患急性白血病去世前一個月,他還在為紀錄頻道原創紀錄片《發現肯亞》錄製解說,而這也成為他生前最後一部大型紀錄片解說作品。
《發現肯亞》劇照
《發現肯亞》劇照
很多人懷念李易老師以及他的聲音,特別是紀錄片導演,《創新中國》總導演史巖就是其中之一。當他在考慮節目配音員人選時,腦子裡第一個出現的聲音就是李易,然而斯人已逝,無力回天。但也因此造就了這次特殊的機緣。
《創新中國》是一部關注中國和世界前沿性科技成就的節目,節目組曾花了半年時間,在浩如煙海的科技創新項目中進行篩選,可以說對國內高科技的「行情」了如指掌。語音識別技術作為人工智慧的一部分,中國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該片專門為此拍攝和製作了一個段落。總導演史巖因此「靈機一動」,想到一個點子:能不能用人工智慧技術模擬李易的聲音?
科研人員得知這個點子後,也感到這是一次優化算法、提升人工智慧水準的好機會,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為了實現這個想法,從人工智慧工程師到導演和音樂編輯,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日夜加班,不斷改進,才有了今天的精彩表現。這不只是對李易的致敬和懷念,更是對創新精神的最好詮釋。而弘揚創新精神、鼓舞創新者,是《創新中國》紀錄片的核心價值觀。
發布會現場這位已逝「配音大師」的聲音在信息科學技術的支持下「重現」,李瑞英、朱軍、沙桐、鄒悅等央視「國臉」悉數到場,感受這神奇的瞬間。對於這項人聲合成技術,科大訊飛表示,該技術目前已運用到多個領域,但用於長紀錄片配音尚屬首次。
央視「名嘴」齊聚一堂
《創新中國》劇照
《創新中國》劇照
《創新中國》劇照
《創新中國》劇照
綜合 廣電獨家 央視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