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國》劇照)
昨晚 20:00,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在CCTV-9央視紀錄頻道首播。而早在播出前,它就已經成為2018開年現象級紀錄片。這不止是因為《創新中國》是一部講述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紀錄片,關注的都是前沿的科學突破、新潮的科技熱點,更是因為該片在製作中創新性地使用了語音合成技術,是世界首部採用人工智慧配音的大型紀錄片。
「用事實說話,焦點訪談」,這段極富感染力的聲音曾經伴隨無數人度過晚間時光,卻鮮有人知道這是出自著名播音員、配音演員、語言藝術家李易先生,他曾為《再說長江》《大明宮》《美麗中國》等多部專題片及影視作品配音,業內享譽極高。
(著名播音員、配音演員、語言藝術家李易存照)
2011年,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播,作為紀錄片國聲的李易老師義不容辭為頻道「獻聲」,他的聲音成為紀錄頻道成立初期的標誌性聲音。直至2013年7月23日,李易老師罹患急性白血病去世前一個月,他還在為紀錄頻道原創紀錄片《發現肯亞》錄製解說,而這也成為他生前最後一部大型紀錄片解說作品。
很多人懷念李易老師以及他的聲音,特別是紀錄片導演,《創新中國》總導演史巖就是其中之一。當他在考慮節目配音員人選時,腦子裡第一個出現的聲音就是李易,然而斯人已逝,無力回天。但史巖隨即想到:能不能用人工智慧技術模擬李易的聲音?
想要讓聲音「復活」,必須要藉助語音合成技術。作為智能語音與人工智慧上市公司,科大訊飛在領域內深耕多年,擁有核心技術水平;在國際語音合成大賽上更是連續十二年獲得第一的佳績。在與央視紀錄頻道、專業配音團隊通過多次討論後,科大訊飛的技術團隊確認了這項工作的可行性;並且在已故著名配音演員李易家人的授權和支持下,通過選取搜集以往配音紀錄片的可用聲音素材、處理和調優,完成了李易老師的音庫。
李易老師生前配音作品和《創新中國》合成音配音片段
當訊飛利用音庫首先初步合成了一個小樣並進行了試聽後,聽到那熟悉的聲音,《創新中國》的配音負責人、李易老師的學生感慨不已,直呼語音合成的效果讓他「老是想掉眼淚」。
通往完美的路沒有盡頭。雖然初步合成效果受到了肯定與讚許,但為了更好還原配音中的種種細節,讓科技的呈現更有溫度,科大訊飛的技術團隊在仔細比對前幾版合成內容後,對字與字之間的黏連度、語句的節奏變化、個別詞語的重音強調和合成後的噪音等問題,進一步實現了算法層面的針對性優化,改善了發音、韻律、重度和音質等方面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攝製團隊通過剪輯優化合成配音與紀錄片的融合,精益求精,力求使紀錄片呈現出最好的效果。
1月18日紀錄片《創新中國》首映式發布會現場,這位已逝「配音大師」的聲音在信息科學技術的支持下「重現」,李瑞英、朱軍、沙桐、鄒悅等央視「國臉」悉數到場,感受這神奇的瞬間。除了對語音合成配音的高還原讚不絕口,李瑞英認為,感受力是播音員的一大特質,而這段語音合成鮮明地體現了李易老師的個人特點,這項技術可以將更多的好聲音保留在熒幕上;朱軍則表示高科技留住聲音,是一件讓人感覺踏實的事。
(央視「名嘴」齊聚一堂)
參與首映式的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江濤也表示,語音合成技術已經運用在多個領域當中,例如導航軟體中不同的合成提示音;但用於長紀錄片的配音尚屬首次,這也是科大訊飛在用科技向藝術的致敬。
一直以來,科大訊飛致力於打造開放的AI生態,獨家提供真人個性化語音合成服務。除了本次為央視《創新中國》紀錄片成功復現了李易老師的聲音,當前還為高德地圖,滴滴出行等行業合作方的明星語音導航服務需求,提供了專業化的個性化語音合成技術支持。未來,科大訊飛將繼續通過自己的技術與產品,在更多領域傳播有情懷、有溫度的科技理念。
關於科技改變生活的故事在《創新中國》中比比皆是。實際上,這部紀錄片顯得頗有些「另類」,它不僅把科學和藝術結合在一起,還試圖通過「AI賦能」講述故事,「這是一次嘗試」,本身也是一種創新。製片人劉穎謙遜地表示:「我們只是先行者。」
紀錄片本身就是黑科技,已故著名配音員李易老師的聲音通過人工智慧「復活」,並且擔當紀錄片的解說,也不只是對李易老師的致敬和懷念,更是對創新精神的最好詮釋。科技或許冰冷,但它們並不是冷漠的,它們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溫暖和情懷,人工智慧配音正是科學向藝術致敬的範例。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郵件聯繫:rgwu@iflytek.com。如果想調戲小智,可以在後臺回復「小智」試試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