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可以理解為一種回歸,即生命進程向起點的一種回歸。這一過程亦是出發的過程,向著另一個世界的出發。為此,喪葬禮儀中多有旨在發送、引領亡者離開此世前往他界的各種舉措。民間喪葬禮中的「開路」、「過橋」、「起靈」、「發引」、「出殯」以及「過七」祭奠,「六十日燒船橋」等各種儀式多含有這種意義。此外,喪禮中常用的「引魂幡」、「引魂塔」、「開路雞」、「打狗餅」、「撒路錢」等物品,都是引導、協助亡靈去往死者世界的象徵體。在人們的想像中,通向死者世界的路途多是長遠而兇險的,下面的種種禮俗均是為此而設。
河北鄉村的喪禮中多有送魂儀式,即在死後三日或次日,將亡魂從土地廟或城隍廟招回家「使錢」,之後為其焚化各種「紙活」,如紙糊的車馬、庫樓、碑停、偶俑等物件;若死者是女性,焚化的紙活中必須有牛,說法是女人生前總是洗洗涮涮,一生糟蹋不少水,這些髒水都存在陰間,女人死後要被迫全部喝掉,因而要帶幾條牛到陰間,可替她喝髒水。焚化冥器後,親友們行禮哭嚎,送亡人上陰間之路。
舊時,貴陽喪俗是人一斷氣,馬上請些道士來為他「開路」送魂。喪家在自家院子中用許多椅子堆成兩堆,一匹白布連著兩堆椅子,看上去很像一座白色的橋,道士向橋磕頭後,立於橋下,一邊轉,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忽而又轉向四方,家人則在旁邊燒著紙錢。原來這就是道士為死者求情,求那些在陰間守路的路神,放死者靈魂通過,親人燒紙是讓死者帶上錢去「上稅」或「進行賄賂」。最後道士需帶孝子、小輩們對「橋」叩頭。俗謂這樣死者靈魂赴黃泉的路已開好,他也就上路了。於是道士離去,家人回家立即將家門上的白神用白紙封好,意為封住門神雙腳,讓死鬼自由出入。
浙江紹興一帶,在老人臨死斷氣前,要為他洗手、洗腳、揩臉,並拿一套他平時愛穿的整潔衣服給他換上,同時在病床前焚燒佛經,一人口裡念道:「管好自己,要管好自己」,意為給他帶上的錢不要給野鬼搶了去。然後焚燒佛經的灰用紅紙包上兩包,塞在臨死者的手中告訴他:「這是路費,你捏住。」接著將他的頭換一個方位,讓他在下世投胎時落地快些。死者一斷氣,馬上在房內點燭焚香,每個親人執香三炷哭著送他的靈魂離開人世,同時由一人在天井燒紙轎一頂,紙轎夫兩個,讓他們抬著死者的靈魂赴陰間。孝子還需身著素服,散發紙銀錠,由一人撐傘持銀錠,陪著他哭往土地廟,到土地神前為死者註銷戶籍,「鬆綁」。當地俗謂死者靈魂是被綁在柱子上的,所以孝子背靠柱子,雙手向後倒抱三下,親人可「鬆綁」。
有一些地方的送魂方法則不同。廣西昌平一帶的送魂,在死者斷氣後,親人用竹竿捅破屋頂打開一隻天窗,俗稱「通天洞」,然後鳴放三響爆竹,一來以報喪,二來為亡魂由通天洞直升天堂壯行。而鳳山一帶在死者斷氣之際殺一隻雞,俗謂「開路雞」,為死者靈魂引路開道。在普米族的喪禮中,有人落氣後,家人立即爬上房頂,掀開木瓦的習俗,其目的是為死者的靈魂升入天堂而開方便之門。在苗族的喪葬禮俗中,人死之後,馬上要由本氏族的祭司或壇師為死者的靈魂指路;指路者持一個弩弓驅鬼,目的是指引死者的靈魂能順利地走向陰間。
摘自《誕辰與喪葬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