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家庭,輸在了沒有儀式感

2021-02-17 颯瀆

黃磊曾經在《奇葩說》上面說: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他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在黃磊看來,婚禮,是夫妻最重要的「儀式」。

儀式,是很多人經常忽略的一個詞。其實,在無聊的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儀式感,去度過平淡的日子。

而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也少不了儀式感。

01

生活需要儀式感

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

一個很好的答案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我見過一些年輕人,日子過得渾渾噩噩:

房間裡四處都是隨意亂丟的衣物;

冰箱裡隨便翻出點食物就是一頓飯;

忙於工作,早就忘記了什麼生日、紀念日。

.

一邊抱怨著生活的枯燥,一邊又不願做任何改變。

王小波說: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儀式感不需要多少的物質做基礎,它體現的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一頓營養美味的早餐、餐桌上的一束鮮花、開學前的新書包、上課前,班長的一聲「起立」、春節時,門上那一幅幅春聯.

這一件件小事,都能賦予生活儀式感。

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與矯情無關,與物質基礎無關,而是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重視,對自己的重視。

生活就擺在那裡,活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態度。

02

親子之間需要儀式感

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儀式感嗎?

我一同事,為了參加孩子的大學畢業典禮,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不辭辛苦,從北京飛到廣州,周圍人都勸她:「畢業典禮只是走個流程,用不著這麼大費周章。」

同事笑著說:

「我只是不想錯過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畢業典禮雖然只是個形式,但卻是孩子和學校生活的最後的告別。

我過去,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也希望孩子能重視自己的畢業,正式告別過去,有個全新的開始。」

對孩子而言,有這樣一位媽媽真的是件幸福的事。

我們身邊有一些父母,十分講究實際:

「小孩子過什麼生日!」

「奇奇怪怪的節日,瞎湊什麼熱鬧!」

「上個學而已,衣服鞋子隨便穿吧!」

可能對於父母而言,做不做這些事情,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減少,但對於孩子而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枯燥的生活中,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會給孩子足夠的親近感與信任感,讓孩子感受到幸福和樂趣。

有心理專家認為:

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不僅僅是在特殊的日子,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是臨睡前的一句晚安、一個故事。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記憶。

03

婚姻需要儀式感

有些事,你從來不說,又從來不做,即使很愛對方,但也很容易走著走著就散了。

前陣子看過韓國一個《30天的承諾》的短視頻,深有感觸。

短片中的女主,離婚的最後30天,要求丈夫每天和自己擁抱,親吻,親手,說我愛你。

丈夫說:「那段時間我所忽略掉的她對我的關心和愛,又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

一段婚姻,開始的時候再轟轟烈烈,如果沒有經營,沒有一點點儀式感,當初在一起的初心終將會被瑣碎的生活磨得一乾二淨。

很多夫妻,生活過得平淡無趣,甚至充滿了爭吵冷戰,往往缺乏了儀式感。

我們小區裡有對恩愛的老夫妻,結婚幾十年一直恩愛如初,每年的結婚紀念日,他們都會認真地去過一個只屬於他們自己的約會。

鄰裡鄰居談論他們,都止不住羨慕。有一次,有位年輕的媽媽說:「我們真得跟老人家學學。」

但旁邊的丈夫卻不樂意:「學什麼,都老夫老妻,過什麼節日、送什麼禮物,孩子都上初中了,整那些虛頭八腦的幹嘛。」

這就是我們很多人對儀式感的錯誤理解,認為儀式感虛,不切實際,做起來很難,只是一種形式。

其實偶爾的儀式,是表示對彼此的重視,它從來不是華而不實的東西。

就像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裡臺詞所說:

「他也許不會帶我去坐遊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為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漿油條。」

形式主義再怎麼不好,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太多。

相關焦點

  • 【有聲夜讀】多少家庭,輸在了沒有儀式感
    在黃磊看來,婚禮,是夫妻最重要的「儀式」。儀式,是很多人經常忽略的一個詞。其實,在無聊的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儀式感,去度過平淡的日子。而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也少不了儀式感。01生活需要儀式感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
  • 多少婚姻,輸在了沒有儀式感
    ,長大就不會被標記;沒有畢業禮,新旅程就沒有正式的開篇;儀式提醒著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去哪兒,我們愛著誰。 其實,無論處於婚姻的哪個階段,除了一場婚禮給予的最重要的儀式感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更少不了儀式感的加持,才會把平淡的日子過得活色生香。 有人說,生活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這跟矯情無關,而是關於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敏感,乃至有時候它是一種結束,也是一種開始。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家庭聚會的時候,親戚們得知我準備為女兒張羅聖誕節和元旦,個個都來勸我「沒必要」。 我無奈地笑笑,或許正是在他們眼裡這些「沒必要」的東西,才會讓孩子更能感受到愛。 《小王子》中寫道:儀式感,是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 沒有儀式感的戀愛是沒有靈魂的。
    沒有儀式感的戀愛是沒有靈魂的。 想讓戀愛一直那麼可愛,需要的就是情侶雙方共同努力,為愛情創造儀式感。 每一個人對儀式感的理解或許有所不同,兩克拉的鑽戒是儀式感,一句情話也是儀式感;牛排紅酒是儀式感,一杯牛奶一塊麵包也是儀式感。
  • 鄧超孫儷甜哭眾人: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不愧是家庭最好的調味劑!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儀式感,不是麻煩,不是形式主義,是在給家庭的幸福「鍍金」。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養出幸福的孩子。
  • 鄧超孫儷甜哭眾人: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可見,幸福的家庭,儀式感不可或缺。生活需要儀式感,愛情需要儀式感,事實上,對孩子的教育也需要這樣的儀式感。 我們常說,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我們期望,用最莊重、最真誠的儀式來喚醒孩子靈魂中最美好的部分。 前段時間,有一件「小事兒」刷屏了。
  • 鄧超攜娃正裝給孫儷頒獎:有儀式感的家庭,更能養出幸福的孩子
    雖然孫儷無緣獎項,但是她被愛包圍著,在這個有儀式感的家庭中享受著幸福。有儀式感的家庭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1、 孩子更能感受到愛與被愛。正如孫儷一家,等等和小花看見爸爸為媽媽精心準備的驚喜和安慰禮物,他們也會在其中感受父母的恩愛,並自己也努力做有儀式感的人,通過寫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與支持。
  • 義大利疫情一張圖看哭:儀式感,才是幸福家庭的頂配
    關曉彤22歲生日,父親用家書的方式,給了她深深的祝福。「22歲是讓自己平靜下來思考的年齡,逐步讓自己成熟起來。儀式感,是孩子的情感需要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維持良好親子關係的秘訣就是,在這個家裡能夠一代代有效地傳承家庭裡的「儀式感」。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對儀式感有著很深的誤解。有一種父母認為:孩子還小,能懂什麼,儀式感就是一種矯情。還有一種父母:孩子想要儀式感,就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
  • 《演員請就位2》寧波高調開機,論儀式感鵝就沒輸過
    論儀式感鵝就沒輸過在香港,不管影視劇開機,還是綜藝節目開錄,都要搞個開機拜神儀式。可在內地,影視劇開機搞拜神儀式的,我們經常聽說,但綜藝節目開機錄製搞拜神儀式的,還真的挺少見。而騰訊視頻的熱門綜藝《演員請就位2》8月24日下午在寧波開機錄製,被同行「芒果娛樂」調侃,「鵝還特意搞了個開機儀式」「論儀式感鵝就沒輸過」,可見《演員請就位2》的嘉賓陣容,連同行都驚嘆要爆!
  • 儀式感
    多年後看著畢業照上大家的笑臉,似乎都忘記有過這麼一段,因為照片上的人是齊的,我們都在,是一個儀式感讓我們的回憶沒有遺憾。但是因為疫情,讓曾經覺得「沒拍畢業照就太沒勁」的想法只能變成遺憾。  2020年的高校畢業生註定成為一屆特殊的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人無法回校,行李物品是別人幫忙打包、郵寄的,他們中更多的人無法拍一張嚮往已久的畢業照。
  • 鄭愷表白稱欠苗苗一個婚禮:多少人的婚姻敗給了儀式感?
    又恰巧那些儀式感,往往能成為人們對過往的浪漫追憶。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愛情與婚姻裡,完全不在意儀式感。特別是一些自詡理性的男人,覺得那些所謂的「儀式感」都是虛的,好好過日子才更腳踏實地,浪費精力金錢時間完全沒意思。下文中,這位馮女士的丈夫,就是這樣一個「務實」的男人。
  • 周杰倫一家全員COS上熱搜:幸福的家庭,都有很多儀式感
    「別說還挺像的,太羨慕這溫馨幸福的一家,儀式感滿滿。」……的確如此。好的家庭,都有很多儀式感;孩子的幸福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那儀式感是什麼?《小王子》裡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不是追求形式、華而不實的東西;而是用心對待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小事,在過程中去收穫愛與滿足,詩與遠方。
  • 儀式感——意義何在?
    儀式的意義正如前文《小王子》中的狐狸所說,儀式感能夠激發「幸福」,可以讓你有所「準備」,」使某一天與其他時刻不同」。歸根結底,簡而言之,儀式能夠給予一個人某種精神上的寄託。而且,現代智人的一切情感活動(顯然,來自大腦)無法在幾萬年的時間內就和我們的祖先產生進化上區別;換言之,我們的祖先和我們在情感和思考方式上沒有區別;我們的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祖先的思考方式,即「今朝有酒今朝醉」,設身處地,並沒有問題。擁有長遠規劃的思考模式,一直要等到12000年前農業社會起源後才有所發展,我們的大腦並沒有跟著發展,於是保留了這一模式。
  • 幸福家庭需要儀式感?鄧超送花不算啥,這家人拍照連狗狗都是亮點
    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麼,幸福的家庭是否都會帶有儀式感?每個人經歷不同,都會有各自的觀點。有網友贊到:這是什麼「神仙」家庭,滿滿的儀式感!儀式感,不愧是家庭最好的調味劑。但是,作為公眾人物,買個花,送個禮什麼的,確實經常見。
  • 為什麼我們需要儀式感?
    請記得,儀式的行為的目的往往會超過行為的本身,很多,很多。比如買個本子寫第一行字,目的除了寫這行字之外,還有為接下來,寫這本本子打好標誌性的基礎。我們生活中大多數的時候是平淡無奇的,今天和昨天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因為某個「儀式」的存在,會讓你覺得一切又都重新開始了,仿佛與過去的時光做了一個了斷,然後開始一段新的歷程。我想,這也許就是儀式感的心理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 林志穎夫妻帶孩子們做紙杯蛋糕,幸福的家庭從來都不缺儀式感
    鏡頭中,捕捉到三個和孩子們有關的場景:1、寶寶們的參與很多家庭,每當寶寶想要參與其中,爸爸媽媽便會擔心寶寶弄的滿地都是,所以很多孩子甚至到了大學,走向社會都沒有接觸過過多的廚房用品,更不懂得烹飪。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有多久沒有讓孩子參與家庭活動了?有多久沒有陪家人好好吃個晚飯了?有多久沒有給孩子一份高質量的陪伴了?問完這些問題,你就會知道,其實幸福很公平,幸福也需要付出才會有回報。幸福的家庭其實一直都需要儀式感很多人覺得結了婚,有了家就應該老老實實過日子,但是幸福的家庭從來都不缺儀式感,而儀式感是什麼呢?
  • 沒有儀式感的年會,有如菜市場裡一次斤斤計較的買賣.
    後來,莆仙生意人為紀念和效仿他,每年春節之前和元宵之後,都要舉行祭祀陳米牙的儀式,這個儀式就叫「做牙」。做牙時,人們一般會燒土地公金,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等,以示感謝並祈禱來年也順心順意。
  • 劉砼|孩子的便當,是日常的儀式感
    也許是受家庭的影響,也許是受到日本追求細節的的精神薰陶,她溫婉而勤勞。最打動我們的,是她為兒子製作的樣子好看、營養豐富的便當。接受Operia採訪時,她說自己很普通,沒有什麼故事可說。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每個女性都有自己的精彩,有別人做不到的優點和事情,哪怕只是熬過生產歷程的母親都很非常偉大,有著別人無法理解的堅強。會做便當的劉砼可以說是「別人家的媽媽」。
  • 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
    因為缺乏必要的儀式感,生命中一些特別的瞬間就這樣被錯過了,心不在焉地生活,自然就沒有美好瞬間這種東西——不能享受當下,又哪來的美好回憶呢?  慢下腳步,稍事休息,花點心思在生活中增加一點小小的儀式感,兩個人的晚餐會因為一張餐巾變得浪漫,普通的朋友聚會會因為扮靚出席變得搖曳生姿……  來,給你的生活刷一次機,把它的灰頭土臉忙忙碌碌全都抹去,儀式感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活色生香!
  • 生活需要儀式感|重讀《小王子》解析什麼是儀式感
    儀式感,這一術語在學術界至今都未能形成統一概念。目前能查到的資料大多是將儀式感與營銷相聯繫。2011年,學者 FangYingfeng在 《Study Oil Efects of Ritual in Marketing》「儀式感營銷」是營銷主體通過對人們特殊消費行為的儀式化設計賦予消費行為神聖意義或傳承性價值,從而達到創造、引導消費活動的營銷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