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需要儀式感?

2021-02-17 Nico尼可

著名作家村上春樹說過,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的有了存在感,不是要你非要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讓我們自己的心能夠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的面對我們的生活。

  

儀式是什麼?

如果你只想要個簡單的答案,那麼可以上網搜索一下,然後度娘就會告訴你,儀式感,儀式無處不在,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但其實,儀式是額外的加上一些耗時耗力耗錢的非必要的動作,來表達一些你認為很重要性的行為。是賦予某個時間或者某個時刻,特殊意義的東西,是對生活的重視,是通過一些動作和形式來表達一些也是你認為的,重要性的行為。請記得,儀式的行為的目的往往會超過行為的本身,很多,很多。

比如買個本子寫第一行字,目的除了寫這行字之外,還有為接下來,寫這本本子打好標誌性的基礎。我們生活中大多數的時候是平淡無奇的,今天和昨天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因為某個「儀式」的存在,會讓你覺得一切又都重新開始了,仿佛與過去的時光做了一個了斷,然後開始一段新的歷程。我想,這也許就是儀式感的心理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我記得著名的繪本《小王子》裡,就有這麼一個小小的片段,小王子第一次遇到狐狸時,狐狸告訴小王子,相識是需要一定的儀式的,這很重要。因為伴隨著這個儀式,很多原本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東西就會被賦予意義,就像看到了小麥,就會想起小王子的發色那樣。也會有了期待,比如每天都五點到,那麼四點半的時候,就會緊張的充滿期待。

那麼儀式究竟是什麼?小王子也曾經這樣問過。

於是狐狸就告訴他,這也是經常被我們所遺忘的事情。

儀式感,其實就是使某一天與你其他的日子有所不同,使某一時刻與你其他的時刻有些微的不一樣。我們所有人,大多數的時候,生活,的確就是匆匆忙忙而又平淡無奇的,時光總是被人們虛度,儀式感也常常被人們就那麼輕易地拋諸腦後。所以儀式感的作用,就是在日常的繁瑣中,能夠帶給我們真正的愉悅感。

讓自己感覺自己是在生活

有些人出門吃飯會穿得很整潔得體,會化淡妝,會根據自己要去吃什麼而搭配出相應的服裝,但是有些人卻很鄙視這樣的行為,認為不就是吃一個飯麼?用得著這樣麼?反正怎麼舒服怎麼穿,能做到衣服能夠基本敝體就可以了。

朋友小A和另外一個朋友小C相約去吃一家頗負盛名的西餐廳,然後,穿拖鞋大褲衩的小C被禮貌的攔在了餐廳門口,小C不解,與侍應生據理力爭,最後,小A覺得他太丟臉,所以拉著他走了,原本的浪漫西餐變成了路邊攤,小A心裡已經夠不好受了,但是小C偏偏還嘮叨她,認為,出來吃個飯至於麼,這麼累,有那個空還不如休息休息的好。

於是小A就更加委屈了,要知道,這次吃飯是在她連軸轉三個月第一次出門吃飯,在這之前,她每天都往返於公司和學校,除了外賣之外,吃得最多的就是肯德基麥當勞或者蘭州還有沙縣,也並不是因為小A就喜歡吃這些,而是因為這是最節省時間和不會出錯的最佳選擇。其實,平時小A穿最多的也是短袖、短褲和拖鞋,這是為了舒服和方便,加上一層不變的那些說不上好吃,也不談不上很難吃的食物,導致她一度認為,自己這樣的狀態,進食只是為了活著,穿衣也僅僅是為了讓自己能夠出門而已。

儀式感的目的是讓自己感覺自己是在生活,生活的意義在於自身的賦予,沒有儀式感的生活,難道不可怕麼?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撒睡,還有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除此之外,然後毫無期待,生活不斷重複,日子泛善可陳,這樣的生命會是多麼黯淡無光?

我想,也正因為小A明白,所以,她才會提前兩天預定,花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然後在好幾天的期待裡等到今天,精心裝扮能夠完美用完這次的晚餐,因為她感覺只有這樣,她才會覺得自己確實是在生活,而不是僅僅只是為了活著,她選擇這家餐廳,並不是她迫不得已來了這裡,而也是她努力去享用為此所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溢價帶給她的滿足感。儘管,她怎麼會不知道,也許她家樓下小炒店裡的二十多塊錢的一大份回鍋肉,可能也不比這家餐廳的任意一道菜差,給她一碗白米飯,她可以在十分鐘裡真正的吃飽。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曾經選了一門叫做存在主義的公選課,當時老師講了一個理論,一直讓我記憶尤深,老師說這個世界是無序的,混亂的,無規則的,所以一個人就算一輩子都做盡好事,但是最後卻死於非命,也是有可能的,也是正常的,因為從來就沒有什麼善有善報以及惡有惡報,世界在本質上是不可能跟你講道理的。

人生於世,就像是在一條漫長暗黑的河流裡不斷漂泊,不知去向,不問終點,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撞上暗流,被一卷而走,而所謂的儀式感,也許就是我們人,於這河流上創造的閃閃爍爍的小燈塔吧,靠這些燈塔,我們似乎才能確定我們的存在,就算,不知道什麼時候來一陣風,就可以輕鬆把這些燈塔吹滅,甚至這些燈塔的存在都沒有任何的實在的意義,但是我們仍然在努力創造,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和動作,設定它背後的精神內涵,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們人,極為卑微但卻又感人的地方。

讓本無意義的人生有那麼一點點的意義

曾經有兩位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經典心理實驗,該實驗中,被試驗者均自願加入一個社團,但是想要加入這個組織需要一個篩選程序,1/3的被試需要通過苛刻的程序,1/3的被試需要經過令人輕微不適的篩選,最後1/3的被試則不要篩選就能進入該組織。

他們都需要試聽一段他們即將加入社團中的會員們的討論錄音,該錄音的內容被儘量設計得沉悶和枯燥。聽完之後要求被試者對是否喜歡該討論,聽到的內容是否有趣進行打分。

最後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經過苛刻考核的被試對枯燥的討論內容評分最高。這些自願加入社團的被試會說服自己相信即使這個討論不如預期效果,但仍然從心理上認可它的價值。而這些被試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評價,主要是因為他們均為自願加入該社團,他們願意為成為這個組織的一員付出努力。

所以這個研究表明,個體如果自願做某事,即使最後發現價值不如預期,仍然會說服自己繼續去做這件事。同樣的,那些不論人生給予其多少磨難,挫折和無情,仍然將日子過得雲捲雲舒,行雲流水,不急不躁,不卑不亢之人,也都是源自一點:每一個熱愛生活之人,都會選擇詩意地棲居。即使生活再平淡無奇,也能把它裝點地情趣盎然。儀式感的意義是讓本無意義的人生有那麼一點點的意義。

  

曾經有位擊劍教練告訴過我,在運動員身上,儀式感的影響會特別的明顯。好的運動員,調整心態時做的動作幾乎都是一樣的(深呼吸啊,握拳的方法啊,步伐的節奏啊,鼓勵自己的話語啊)。養成這種習慣,就像肌肉記憶一樣,能夠幫助你迅速把自己的精神狀態帶到一個特別的(最佳)預設。而規律的生活習慣,如早起,也是同理。

而對於我們普通人,婚禮、新年的鐘聲倒數、喜慶的裝潢、升旗、唱國歌等等儀式性的事情,不光是有代表性,還具有渲染作用,比如你許了一個鄭重的承諾或者你被節日氣氛感染了,也是在表達或者被灌輸一種熱愛,據說,這裡涉及到了更深層次的心理哲學問題,物質和精神之中,到底哪個是被動的一方?或者說他們是互相影響的?說儀式是為了寄託心靈的答案明顯是覺得精神是主動的,比如我們常說的,心靜自然涼!

可以讓無趣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一個人的時候,也能好好的喝咖啡。就算是只是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多出門走走,多看遠近的綠色,給自己一點時間靜下來,慢下來,享受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瞬間,花點心思為生活增加一點儀式感。

電視劇《老友記》中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故事,映射到不少單身一族。情人節對情侶來說,是多麼溫馨、激情的日子。然而,情人節的那一天,有三個女孩沒有男朋友。對常人來說,這樣的日子註定了悽涼,但是這三個女孩卻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告別。

她們將前男友的送的信件、禮品、首飾統統放在一起,然後燒掉。在燒掉的時候,她們一起跳舞,由於燒的東西太多,消防員來到了現場,慶幸的是最終沒有引起火災,更幸運的是消防員之中有人對她們一見傾心。

與過去相比,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節奏變快了,情趣也少了。人們變得越來越匆忙,好像去趕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其實那只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天。伴隨著一起消失的是那些儀式感,沒了儀式感的日子,變得 喧囂、雜亂、無序。

我們可以敷衍生活,可以碌碌無為的過著,可以隨隨便便交友,但卻始終敷衍不了自己的內心,敷衍不了內心深處的抵抗,告訴自己到底該怎麼去過?

每一種習慣都好像有它必然的道理,究竟那些在我們眼中活得轟轟烈烈有意思的人們,到底比我們多做了些什麼?

大多數時候,我們似乎都忘記了身邊最渺小的小確幸,總是去過度追求那些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其實,即使是在圖書館遇到一本喜歡的書,還是在寒冷的冬天,暖陽突然的降臨,都會讓人產生微小的幸福,就算是有時候只是因為過馬路一路上都是綠燈,又或者是下雨天包包裡剛好帶上了新買的雨傘,每天都會比昨天要更快樂,平淡的日子裡,當你懂得了給自己製造驚喜,那是因為你給自己製造了儀式感,而那些所謂的無趣,正是因為缺少了儀式感。

所以儀式感的存在,就是為了讓無趣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平凡的日子有了詩情畫意,就如同奧黛麗·赫本的經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裡所描述的那樣,即使是一貧如洗的霍莉,也總是會穿著黑色小禮服,戴著假珠寶,在蒂凡尼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地將早餐吃完,那麼最普通的可頌麵包與熱咖啡,就也會變成了盛宴。這詩意的儀式感,讓蒼白的生活光華熠熠,映照著霍莉心中美好的嚮往。

人人都愛蒂凡尼的早餐,從1961年開始直至至今,可是卻鮮少有人會扭頭看看自己在生活裡,儀式感究竟有多麼的匱乏。

  

人生就算是做夢,也要做一個像樣子的夢。

弗洛伊德認為,儀式是一種白日夢,而胡適就在他的《人生問題》裡寫道:人生就算是做夢,也要做一個像樣子的夢。

車水馬龍的鋼筋水泥森林,人來人往的燈紅酒綠海洋,我們都很容易陷入某種睜眼無趣閉眼無聊的三點一線的死循環,卻始終也找不出一個環節可以拿來打破。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浮躁年代裡,有多少人掙扎,就會有多少人沉淪。

你可以在早上隨便吃點東西當作早餐,也可以不吃,你的晚餐可以隨便塞點什麼食物進嘴裡,你可以很久不洗衣服,堆在一起洗的時候感覺繁重,你還可以日復一日重複枯燥無趣的工作。你可以只忙著帶孩子給孩子換紙尿布,送孩子上學下學,忙著加班或者開會,忙著還貸,忙著生活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然後把所有的紀念日都丟在了一邊,所有關心你或者你關心人都不相見,你甚至可以好多年都只生活在方圓幾十公裡的範圍內,不越雷池一步。

無論如何,你都可以,但是這一切卻影響不了你做夢。只不過,你的這個夢,夢得太過舒適也枯燥無味。我知道你也許會抱怨命運,可是命運其實對你很好,很平淡,要知道,命運雖然沒有給你特別的驚喜,但是也並沒有給你足夠激烈的打擊。

而有些人所追求的儀式感似乎就在這樣的死循環裡,起了一個決定性的翻盤的作用。他們會把自己的家收拾得整齊乾淨,會在睡前不只是刷手機,也會看一本書,會在端午節記得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過年的年夜飯,該和家人在一起的絕對不會缺席,會在年頭年尾的時候,拿出一本嶄新的檯曆,好好的放在桌上,取代舊有的,更會在零點的時候,在心裡默念,2017好好過.

著名作家村上春樹說過,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儀式,其實就是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這種認真的儀式感會給予我們力量與安全,儀式帶來的神聖感,長此以往會讓我們做事養成專注而認真的態度,讓我們身上漸漸擁有的那種光芒將無可替代。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儀式感告訴自己,我們唯有如此心有敬畏,才能讓我們感知尊重別人才能夠贏得尊重。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的有了存在感,不是要你非要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讓我們自己的心能夠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的面對我們自己的生活。

作者:高瑞灃:暢銷書作家,著有《愛你,是最燦爛的遺忘》《深深的愛,淺淺的說》《你的善良,請小心輕放》等書

相關焦點

  • 生活,為什麼需要一些儀式感?
    儀式感,其實就是一種慢,一種把生活過得精緻的奢侈,一種悠閒的心情,一種不湊合的生活態度。張愛玲曾說過: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能喚起我們對內心自我的尊重,也讓我們更好的更認真的去過屬於我們生命裡的每一天。
  • 為什麼在愛情裡,女生比男生更需要儀式感?
    他不記得戀愛紀念日,不知道小A中意的顏色,不理解為什麼在一地雞毛的生活裡還要追求風花雪月。02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不知道有多少男孩子不能理解女朋友想要的浪漫。生活已經這麼忙了,能把自己收拾好就不錯了,還追求什麼虛無的儀式感?殊不知,儀式感其實很簡單。
  • 生活需要儀式感|重讀《小王子》解析什麼是儀式感
    儀式感,這一術語在學術界至今都未能形成統一概念。目前能查到的資料大多是將儀式感與營銷相聯繫。2011年,學者 FangYingfeng在 《Study Oil Efects of Ritual in Marketing》「儀式感營銷」是營銷主體通過對人們特殊消費行為的儀式化設計賦予消費行為神聖意義或傳承性價值,從而達到創造、引導消費活動的營銷目的。
  • 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
    我向來覺得生活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這跟矯情無關,而是關於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敏感,乃至有時候它是一種結束,也是一種開始。  我是一個需要儀式感生活的人。  一個人也要好好地喝茶。  我想,我們對於生活的付出與熱愛,值得我們這樣莊重地對待自己。   職場與愛情是生命的重要內容,多重要?不知道!我們好忙!跳槽已是家常便飯,散夥飯都可以省掉;失戀分手只要發個簡訊通知對方即可,痛哭流涕這種戲碼誰有時間來欣賞!
  • 生活需要浪漫,生活需要儀式感
    浪漫為什麼擁有這樣的效果,它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每個人對於「驚」也就是「恐懼」的接受程度不一樣,如果「驚嚇」讓人嚇破了膽,那麼後面的好事也彌補不了這樣產生的憤怒,因為沒法修補恐懼,製造浪漫需要了解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在人們能夠承受的恐懼範圍內就得到了好,如一個人每天回家都知道漆黑一片,屋裡亂糟糟的,突然有一天打開門發現屋子裡點亮了蠟燭還有蛋糕,場景也被布置過
  • 卡貝:儀式感,讓我們享受生活
    這是一個忙碌的時代我們似乎習慣了神色匆匆,習慣了步履不停。每天被工作所環繞著,對周遭的事物變得提不起興趣。生活似乎越來越乏味與無趣。人生苦短,為何不製造一些儀式感,讓我們平淡的生活變得精緻多彩。追求有儀式感的生活,把每一天都調教得如詩一般。
  • 2018冬至 ▎生活需要儀式感,我們選擇這樣過
    生活需要儀式感。所謂儀式感,就是在日復一日循環的日子中,讓某一天、某一個時刻,變得和其他的日子不一樣。
  • 520之際:魏晨官宣結婚,好的愛情需要儀式感
    每天平凡如常的日子,需要儀式感來散發一點點光芒,表達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認真的態度,對身邊愛人的珍惜與呵護。儀式感的存在,就是讓某一天、某一時、某一刻都變得意義非凡。愛情為什麼需要儀式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霍思燕說,她們家特別注重各種節日。所以,無論是西方節日還是傳統節日,杜江都會為霍思燕準備禮物,而霍思燕也會製作浪漫回饋給老公。好的愛情需要儀式感,不是做作,也不是矯情,而是為了提醒彼此不要忘記愛。
  • 時光裡的儀式感
    只有儀式感,才能讓你放大積極的情緒,化解掉消極的情緒。讓繾綣在歲月中的日常瑣碎,變成愉悅身心、豐盈靈魂的細水長流。儀式感可以讓平凡的生活變得優雅。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感?記得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寫過一本書,叫《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書裡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 「不必要」卻很需要,生活中的儀式感
    關於這款電影男主最愛的甜品,Anderson還專門製作了一款教程,我們之前就有寫過——如何製作《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的招牌甜點,還是熟悉的強迫症構圖,熟悉的高級粉紅色調,熟悉的「不必要的儀式感」。強迫症一般對稱的畫面,粉嫩的復古色調背景,超現實的紅色指甲油,「壓上最後一片餅乾」的莊重儀式感……——雖然,這並不是Wes Anderson本人的作品,但卻處處可見《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中簽名式的元素和細節。
  • 2019,我們需要一場有儀式感的春節!
    每位來參加分享大會的觀眾都需要在籤到處領取一張「新年紅包」,寫下自己的新年祝福。她與我們分享了拍攝過程中的體驗與感悟。神婆從漢朝年夜飯緣起的歷史講到筷子,從年和筷子的歷史故事中表現中國文化的儀式感,令人深受啟發。
  • 儀式感——意義何在?
    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小王子》 為什麼我們要在跨年時歡呼雀躍?為什麼我們要在大年三十晚上吃一頓「與眾不同」的年夜飯?
  • 耒陽生日蛋糕:生活需要儀式感,蛋糕需要甜夢
    耒陽生日蛋糕:生活需要儀式感,蛋糕需要甜夢,天氣一冷,就想吃品賞茶小仙生日蛋糕店的蒙布朗肉桂卷蘋果派巴斯克,還有紅薯、南瓜、甜柿……一切帶著美好暖橙色的食物做成的當季甜品!你有沒有一種感覺?每次看到各種精緻外表下散發香甜氣味的蛋糕、冰淇淋,心裡總會有個聲音在吶喊,你需要減肥!生活需要裝扮、儀式感需要打造,人們對美好的事物有著天然的嚮往,把小確幸做成小巧精緻的單層蛋糕,把大喜悅做成輕奢華美的雙層蛋糕,無一不突顯宴會和節日的品質與用心。
  • 陳意涵許富翔:高配的婚姻,都需要儀式感
    「婚姻需要有儀式感。」其實啊,陳意涵和許富翔的相處模式就是在表明:儀式感在婚姻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節目第一期中,他們打開行李收拾節目組為他們準備的新家時,從陳意涵打開箱子看到淋蓬頭和肥皂的驚訝程度來看,行李應該是許富翔打包的。大到電飯煲,小到肥皂,他們全都從家裡帶過來的。
  • 兒童節,我們需要的「儀式感」是什麼樣的?
    導讀:童年時,每一份禮物,都會帶給我們一整天的快樂時光。沒有禮物的六一兒童節終歸是有些遺憾的。讓每個孩子都擁有拆禮物的快樂,這是我們質樸的心願,也是「益起六一」公益行動的初心。心心念念的兒童節馬上就要到了,給小孩的禮物準備好了沒?
  • 結婚9年胡可卻後悔,中年人的婚姻為什麼會敗給「儀式感」?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不務實,容易被忽視的儀式感卻成為很多中年人婚姻裡抱怨吐槽的對象呢?今天就來談談儀式感和婚姻的關係。1、什麼是儀式感1908年,法國人類學家範熱內普出版了一本叫《過渡禮儀》的書,它首次在書中提到了「儀式」的概念。
  • 《足球少年養成》:讓我們在「儀式感」中相遇
    只是在後期審片時,在大家緊張的修改過程中,忽然有一個編導提了一句,能不能讓我們的片子在熒幕前第一次和大家見面呢?緊張的工作氛圍然活躍了起來,能在一個如此具有儀式感的場合裡,讓我們和觀眾有一個相聚的機會,為什麼不呢?和我們想要在足少二裡傳達給大家的一樣,青春就要有「儀式感」啊!
  • 多少家庭,輸在了沒有儀式感
    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在黃磊看來,婚禮,是夫妻最重要的「儀式」。儀式,是很多人經常忽略的一個詞。其實,在無聊的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儀式感,去度過平淡的日子。而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也少不了儀式感。
  • 儀式感
    多年後看著畢業照上大家的笑臉,似乎都忘記有過這麼一段,因為照片上的人是齊的,我們都在,是一個儀式感讓我們的回憶沒有遺憾。但是因為疫情,讓曾經覺得「沒拍畢業照就太沒勁」的想法只能變成遺憾。  2020年的高校畢業生註定成為一屆特殊的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人無法回校,行李物品是別人幫忙打包、郵寄的,他們中更多的人無法拍一張嚮往已久的畢業照。
  • 過節的儀式感,讓我們擁有更美好的親密關係
    >《生活大爆炸》作者 | Dimitris Xygalatas翻譯| 鄭佳琳改寫| 陳陽審校 | 酷炫腦主創 & 小注朗讀 | 胡恩美工 | 雪今金編輯 | 湘蓉我們為什麼熱愛過節的儀式儀式,作為生活的一部分,記錄著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些時刻。從一個人的生日、婚禮,到感恩節等季節性的慶典,以及聖誕節、光明節等宗教節日,這個時刻越重要,儀式就會越盛大。而節日儀式,更是一場琳琅滿目的感官盛宴。平日難得一見的裝飾品在節日裡爭奇鬥豔,宣告著這個日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這些豐富的感官體驗,又會讓我們不自覺地加深對節日的記憶,珍藏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