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村上春樹說過,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的有了存在感,不是要你非要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讓我們自己的心能夠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的面對我們的生活。
儀式是什麼?
如果你只想要個簡單的答案,那麼可以上網搜索一下,然後度娘就會告訴你,儀式感,儀式無處不在,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但其實,儀式是額外的加上一些耗時耗力耗錢的非必要的動作,來表達一些你認為很重要性的行為。是賦予某個時間或者某個時刻,特殊意義的東西,是對生活的重視,是通過一些動作和形式來表達一些也是你認為的,重要性的行為。請記得,儀式的行為的目的往往會超過行為的本身,很多,很多。
比如買個本子寫第一行字,目的除了寫這行字之外,還有為接下來,寫這本本子打好標誌性的基礎。我們生活中大多數的時候是平淡無奇的,今天和昨天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因為某個「儀式」的存在,會讓你覺得一切又都重新開始了,仿佛與過去的時光做了一個了斷,然後開始一段新的歷程。我想,這也許就是儀式感的心理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我記得著名的繪本《小王子》裡,就有這麼一個小小的片段,小王子第一次遇到狐狸時,狐狸告訴小王子,相識是需要一定的儀式的,這很重要。因為伴隨著這個儀式,很多原本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東西就會被賦予意義,就像看到了小麥,就會想起小王子的發色那樣。也會有了期待,比如每天都五點到,那麼四點半的時候,就會緊張的充滿期待。
那麼儀式究竟是什麼?小王子也曾經這樣問過。
於是狐狸就告訴他,這也是經常被我們所遺忘的事情。
儀式感,其實就是使某一天與你其他的日子有所不同,使某一時刻與你其他的時刻有些微的不一樣。我們所有人,大多數的時候,生活,的確就是匆匆忙忙而又平淡無奇的,時光總是被人們虛度,儀式感也常常被人們就那麼輕易地拋諸腦後。所以儀式感的作用,就是在日常的繁瑣中,能夠帶給我們真正的愉悅感。
讓自己感覺自己是在生活
有些人出門吃飯會穿得很整潔得體,會化淡妝,會根據自己要去吃什麼而搭配出相應的服裝,但是有些人卻很鄙視這樣的行為,認為不就是吃一個飯麼?用得著這樣麼?反正怎麼舒服怎麼穿,能做到衣服能夠基本敝體就可以了。
朋友小A和另外一個朋友小C相約去吃一家頗負盛名的西餐廳,然後,穿拖鞋大褲衩的小C被禮貌的攔在了餐廳門口,小C不解,與侍應生據理力爭,最後,小A覺得他太丟臉,所以拉著他走了,原本的浪漫西餐變成了路邊攤,小A心裡已經夠不好受了,但是小C偏偏還嘮叨她,認為,出來吃個飯至於麼,這麼累,有那個空還不如休息休息的好。
於是小A就更加委屈了,要知道,這次吃飯是在她連軸轉三個月第一次出門吃飯,在這之前,她每天都往返於公司和學校,除了外賣之外,吃得最多的就是肯德基麥當勞或者蘭州還有沙縣,也並不是因為小A就喜歡吃這些,而是因為這是最節省時間和不會出錯的最佳選擇。其實,平時小A穿最多的也是短袖、短褲和拖鞋,這是為了舒服和方便,加上一層不變的那些說不上好吃,也不談不上很難吃的食物,導致她一度認為,自己這樣的狀態,進食只是為了活著,穿衣也僅僅是為了讓自己能夠出門而已。
儀式感的目的是讓自己感覺自己是在生活,生活的意義在於自身的賦予,沒有儀式感的生活,難道不可怕麼?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撒睡,還有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除此之外,然後毫無期待,生活不斷重複,日子泛善可陳,這樣的生命會是多麼黯淡無光?
我想,也正因為小A明白,所以,她才會提前兩天預定,花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然後在好幾天的期待裡等到今天,精心裝扮能夠完美用完這次的晚餐,因為她感覺只有這樣,她才會覺得自己確實是在生活,而不是僅僅只是為了活著,她選擇這家餐廳,並不是她迫不得已來了這裡,而也是她努力去享用為此所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溢價帶給她的滿足感。儘管,她怎麼會不知道,也許她家樓下小炒店裡的二十多塊錢的一大份回鍋肉,可能也不比這家餐廳的任意一道菜差,給她一碗白米飯,她可以在十分鐘裡真正的吃飽。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曾經選了一門叫做存在主義的公選課,當時老師講了一個理論,一直讓我記憶尤深,老師說這個世界是無序的,混亂的,無規則的,所以一個人就算一輩子都做盡好事,但是最後卻死於非命,也是有可能的,也是正常的,因為從來就沒有什麼善有善報以及惡有惡報,世界在本質上是不可能跟你講道理的。
人生於世,就像是在一條漫長暗黑的河流裡不斷漂泊,不知去向,不問終點,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撞上暗流,被一卷而走,而所謂的儀式感,也許就是我們人,於這河流上創造的閃閃爍爍的小燈塔吧,靠這些燈塔,我們似乎才能確定我們的存在,就算,不知道什麼時候來一陣風,就可以輕鬆把這些燈塔吹滅,甚至這些燈塔的存在都沒有任何的實在的意義,但是我們仍然在努力創造,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和動作,設定它背後的精神內涵,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們人,極為卑微但卻又感人的地方。
讓本無意義的人生有那麼一點點的意義
曾經有兩位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經典心理實驗,該實驗中,被試驗者均自願加入一個社團,但是想要加入這個組織需要一個篩選程序,1/3的被試需要通過苛刻的程序,1/3的被試需要經過令人輕微不適的篩選,最後1/3的被試則不要篩選就能進入該組織。
他們都需要試聽一段他們即將加入社團中的會員們的討論錄音,該錄音的內容被儘量設計得沉悶和枯燥。聽完之後要求被試者對是否喜歡該討論,聽到的內容是否有趣進行打分。
最後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經過苛刻考核的被試對枯燥的討論內容評分最高。這些自願加入社團的被試會說服自己相信即使這個討論不如預期效果,但仍然從心理上認可它的價值。而這些被試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評價,主要是因為他們均為自願加入該社團,他們願意為成為這個組織的一員付出努力。
所以這個研究表明,個體如果自願做某事,即使最後發現價值不如預期,仍然會說服自己繼續去做這件事。同樣的,那些不論人生給予其多少磨難,挫折和無情,仍然將日子過得雲捲雲舒,行雲流水,不急不躁,不卑不亢之人,也都是源自一點:每一個熱愛生活之人,都會選擇詩意地棲居。即使生活再平淡無奇,也能把它裝點地情趣盎然。儀式感的意義是讓本無意義的人生有那麼一點點的意義。
曾經有位擊劍教練告訴過我,在運動員身上,儀式感的影響會特別的明顯。好的運動員,調整心態時做的動作幾乎都是一樣的(深呼吸啊,握拳的方法啊,步伐的節奏啊,鼓勵自己的話語啊)。養成這種習慣,就像肌肉記憶一樣,能夠幫助你迅速把自己的精神狀態帶到一個特別的(最佳)預設。而規律的生活習慣,如早起,也是同理。
而對於我們普通人,婚禮、新年的鐘聲倒數、喜慶的裝潢、升旗、唱國歌等等儀式性的事情,不光是有代表性,還具有渲染作用,比如你許了一個鄭重的承諾或者你被節日氣氛感染了,也是在表達或者被灌輸一種熱愛,據說,這裡涉及到了更深層次的心理哲學問題,物質和精神之中,到底哪個是被動的一方?或者說他們是互相影響的?說儀式是為了寄託心靈的答案明顯是覺得精神是主動的,比如我們常說的,心靜自然涼!
可以讓無趣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一個人的時候,也能好好的喝咖啡。就算是只是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多出門走走,多看遠近的綠色,給自己一點時間靜下來,慢下來,享受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瞬間,花點心思為生活增加一點儀式感。
電視劇《老友記》中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故事,映射到不少單身一族。情人節對情侶來說,是多麼溫馨、激情的日子。然而,情人節的那一天,有三個女孩沒有男朋友。對常人來說,這樣的日子註定了悽涼,但是這三個女孩卻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告別。
她們將前男友的送的信件、禮品、首飾統統放在一起,然後燒掉。在燒掉的時候,她們一起跳舞,由於燒的東西太多,消防員來到了現場,慶幸的是最終沒有引起火災,更幸運的是消防員之中有人對她們一見傾心。
與過去相比,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節奏變快了,情趣也少了。人們變得越來越匆忙,好像去趕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其實那只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天。伴隨著一起消失的是那些儀式感,沒了儀式感的日子,變得 喧囂、雜亂、無序。
我們可以敷衍生活,可以碌碌無為的過著,可以隨隨便便交友,但卻始終敷衍不了自己的內心,敷衍不了內心深處的抵抗,告訴自己到底該怎麼去過?
每一種習慣都好像有它必然的道理,究竟那些在我們眼中活得轟轟烈烈有意思的人們,到底比我們多做了些什麼?
大多數時候,我們似乎都忘記了身邊最渺小的小確幸,總是去過度追求那些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其實,即使是在圖書館遇到一本喜歡的書,還是在寒冷的冬天,暖陽突然的降臨,都會讓人產生微小的幸福,就算是有時候只是因為過馬路一路上都是綠燈,又或者是下雨天包包裡剛好帶上了新買的雨傘,每天都會比昨天要更快樂,平淡的日子裡,當你懂得了給自己製造驚喜,那是因為你給自己製造了儀式感,而那些所謂的無趣,正是因為缺少了儀式感。
所以儀式感的存在,就是為了讓無趣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平凡的日子有了詩情畫意,就如同奧黛麗·赫本的經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裡所描述的那樣,即使是一貧如洗的霍莉,也總是會穿著黑色小禮服,戴著假珠寶,在蒂凡尼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地將早餐吃完,那麼最普通的可頌麵包與熱咖啡,就也會變成了盛宴。這詩意的儀式感,讓蒼白的生活光華熠熠,映照著霍莉心中美好的嚮往。
人人都愛蒂凡尼的早餐,從1961年開始直至至今,可是卻鮮少有人會扭頭看看自己在生活裡,儀式感究竟有多麼的匱乏。
人生就算是做夢,也要做一個像樣子的夢。
弗洛伊德認為,儀式是一種白日夢,而胡適就在他的《人生問題》裡寫道:人生就算是做夢,也要做一個像樣子的夢。
車水馬龍的鋼筋水泥森林,人來人往的燈紅酒綠海洋,我們都很容易陷入某種睜眼無趣閉眼無聊的三點一線的死循環,卻始終也找不出一個環節可以拿來打破。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浮躁年代裡,有多少人掙扎,就會有多少人沉淪。
你可以在早上隨便吃點東西當作早餐,也可以不吃,你的晚餐可以隨便塞點什麼食物進嘴裡,你可以很久不洗衣服,堆在一起洗的時候感覺繁重,你還可以日復一日重複枯燥無趣的工作。你可以只忙著帶孩子給孩子換紙尿布,送孩子上學下學,忙著加班或者開會,忙著還貸,忙著生活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然後把所有的紀念日都丟在了一邊,所有關心你或者你關心人都不相見,你甚至可以好多年都只生活在方圓幾十公裡的範圍內,不越雷池一步。
無論如何,你都可以,但是這一切卻影響不了你做夢。只不過,你的這個夢,夢得太過舒適也枯燥無味。我知道你也許會抱怨命運,可是命運其實對你很好,很平淡,要知道,命運雖然沒有給你特別的驚喜,但是也並沒有給你足夠激烈的打擊。
而有些人所追求的儀式感似乎就在這樣的死循環裡,起了一個決定性的翻盤的作用。他們會把自己的家收拾得整齊乾淨,會在睡前不只是刷手機,也會看一本書,會在端午節記得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過年的年夜飯,該和家人在一起的絕對不會缺席,會在年頭年尾的時候,拿出一本嶄新的檯曆,好好的放在桌上,取代舊有的,更會在零點的時候,在心裡默念,2017好好過.
著名作家村上春樹說過,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儀式,其實就是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這種認真的儀式感會給予我們力量與安全,儀式帶來的神聖感,長此以往會讓我們做事養成專注而認真的態度,讓我們身上漸漸擁有的那種光芒將無可替代。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儀式感告訴自己,我們唯有如此心有敬畏,才能讓我們感知尊重別人才能夠贏得尊重。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的有了存在感,不是要你非要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讓我們自己的心能夠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的面對我們自己的生活。
作者:高瑞灃:暢銷書作家,著有《愛你,是最燦爛的遺忘》《深深的愛,淺淺的說》《你的善良,請小心輕放》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