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大國,在幾千年的進化過程中,許多門派和手藝隨著社會進步已經消失不見。像以前的學徒工,要跟師傅三年以上。侍奉師父吃喝拉撒,還有很多的江湖門派的規矩也與社會的進步相違背,什麼傳男不傳女,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等等,致使很多民間手藝與絕學失傳或接近失傳。
父的口傳心授,不入門牆而不得。又加上社會的進步,工業化的發展,有很多(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絕傳甚至絕跡。像緯編,糖人,拉洋片,等。
但是還有很多的得以保存和流傳,比如武術,相聲,摔跤。中醫,針灸,只是門派由於流傳較廣,派別很多 ,加上時代的進步,國家的重視,很多以國家辦學形式加以體現。現在隨著文化復興,百家爭鳴。尤其是相聲和武術還保持著傳統的收徒方式,尤為難得。
中國的儒家思想影響國人的方方面面。尊師重道更是傳統文化中最為講究的。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更是在各行各業,江湖門派中立為根本。各行業都有開派祖師。在開業或收徒時候都有香火供奉,入學啟蒙先扣拜孔子,木匠則先拜魯班等等,包括後人結拜都以八拜先人為楷模。都是受儒家的影響。
如果想拜師,不可貿然行事。直截了當,則往往不會如意。首先老師得了解你吧。一般是在跟隨師父學習一兩年之後,對師父的功夫,手藝師門的傳承比較認可,而師父對學生的了解和考察也要一段時間。想列入門牆。成為入室弟子。得到師傅的真心傳授。那需要磕頭遞帖。
一般要需要1~2名保師和薦師。也就是師父的同門師兄弟,或於師父要好的同輩作為薦師或保師在場作為引薦和證明。在某一天【選黃道吉日】在特定場合舉行拜師儀式。一般是擺上師門排位,上香。由引師讀師門規矩,入室弟子雙手持拜帖,行拜師禮{一般為三扣首指天,地,師}。師父接過拜帖後,再給師父雙手奉酒或茶。待師父飲後則禮成。
拜帖裡的內容除自己的原籍,地址,歲數及拜入師門原因願景。另外要夾 有孝敬(多少自定)以表達心意。逢年節日都要去師父那裡表示敬意。這才算是位列門牆,成為入室弟子。
師傅與師父不同。最早師與傅是分開的。說文解字講,師者授業解惑也,傅原來是指官名,皇帝的老師。後來對師者的解釋,有達者為師的意思。師傅也成了對別人的尊稱。但師父的含義一直未變,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以師事父也是儒家幾千年來滲入各個行業門派潛移默化的規矩和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