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本文的論點:在相聲界,擺知,是拜師的充分條件,拜師,是擺知的必要條件,擺知不是拜師的充要條件。
用白話講就是:如果擺知了,你肯定就算拜師了。你拜師了,不代表必須要有擺知。
之所以有這篇文章,是因為近些年來網絡上有一種奇怪的觀點,相聲界的擺知,似乎成了一種神聖的東西,成了判斷你有沒有拜師的唯一標準。
這無疑是把擺知神化過頭了。
一、什麼是擺知?
擺知其實是江湖藝人拜師的儀式,並不是相聲行業獨有,或者說由於相聲行業誕生比較晚,他們也是跟人家其他行業學的擺知。
由於舊社會江湖藝人溝通聯絡困難,盤道時難辨真偽,因此當接收一個新徒弟入門時,師父會儘量多請一些同行和江湖人參加拜師儀式,這樣可以讓更多江湖人知道某某和某某已經是師徒關係,新徒弟已經是咱們江湖人,以後出門在外遇見了要互相照顧。
所以,這種儀式叫「擺知」,擺出來讓大家知道。當然也有叫「擺枝」的,字面意思是將同門同派各枝各節的人都亮出來,大概意思和擺知差不多,目的都是一樣的。
其實擺知這玩意就跟舊社會的婚禮差不多,在不需要登記結婚的時代,舉辦一個婚禮,把親戚朋友和街坊都請來,大家見證一下一對新人的結合,以後見面就知道該怎麼互相稱呼了,那些單身的姑娘小夥也就不用惦記這倆人了。
當然,擺知也有一層意思,就是讓同行們監督一下這徒弟行不行,不行的話當場說出來。但一般情況下,人家師徒倆都到擺知這個地步了,也就沒啥人會當場提出反對意見。就像有些婚禮上會有個套話「如果沒有人反對,我宣布這兩個人結為夫妻」一樣,實際上除了許文強也沒幾個人真跑到婚禮上反對別人結婚去。
二、相聲界擺知儀式是什麼樣?
相聲界搞擺知的歷史也就一百來年,中間還斷了幾十年,因此並不是多悠久的傳統。
一般來說,相聲界正規的擺知儀式是這樣的:
地方儘量選在飯店,或者師父家裡也行,時間是上午舉行,完事一起吃中午飯,下午大家還要接著撂地掙錢去。
現場供奉東方朔的塑像或者畫像,全體人員向祖師爺磕頭,有的還會把窮不怕畫像一起供奉上。儀式開始後,徒弟向師父交拜師貼,啥都不會的零基礎徒弟交白色的,帶藝投師交紅色的,據說當年大隊長拜黃麻子時就是遞的大紅帖子。
現場會邀請同行長輩和師兄弟以及其他曲藝行業的人參加做個見證,引保代三師裡要有變戲法的或者彈單弦的,還有比較有名望或者有勢力的做擔保,同行師叔做代師。
所謂文先生、武先生那是江湖行業用的說法,相聲行業的引保代是自己的特色,所謂代師是代筆師的說法那也是其他行業的規矩,相聲行業的擺知儀式從誕生起,代師都要求必須是同行長輩,意思就是代師授業。
徒弟交完帖子要和師父籤生死合約,一般來說內容都比較苛刻,籤完合約按完手印徒弟就算入門了,然後開始給在座的所有長輩磕頭,一圈頭磕完大家喝酒吃飯熱鬧熱鬧,吃飯喝酒的錢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徒弟承擔。
如果嚴格按照這個流程算的話,目前相聲界已知的擺知儀式裡,也就馬三立和蘇文茂的拜師儀式算比較正規,該有的流程都有。侯寶林收師勝傑的儀式別看規模大,可一沒拜東方朔,二沒磕頭,三沒籤合約,嚴格說來就不算正規的擺知儀式,所以那叫收徒儀式或者拜師儀式,和擺知無關。
三、擺知儀式在舊社會的狀況
按照相聲行業正規的擺知儀式看,搞一次擺知要花不少錢,而且需要徒弟承擔費用,這一下子就從根本上限制了擺知儀式的廣泛應用,因為舊社會相聲藝人大多數都有一個特點,窮啊。
窮,吃飽飯都成問題,哪有錢擺知啊。再說了,有些相聲藝人天天跑碼頭跑江湖,就就算有點兒錢上哪兒請那麼多長輩來見證啊,有時候連引保代都湊不齊。
所以,很多相聲藝人拜師都沒擺知,比如侯寶林請朱闊泉在小飯店吃了一碗麵,這就算拜師了。張壽臣拜焦德海時沒錢,焦德海直接收了張壽臣,沒讓張壽臣花錢擺知。馬三立在唐山收閻笑儒,現場一共就幾個同行見證,連應該出席的周德山都沒請,為嘛不請呢,沒錢路還遠啊。
更有甚者,還有更窮的或者不方便擺知的,直接給師父磕個頭也就算拜師了,給相片磕頭、給椅子磕頭、給師父墳頭磕頭的都有。楊少華不就是因為沒錢所以沒和郭榮起擺知嘛。
所以,解放前擺知儀式雖然聽起來很美好,但沒有幾個相聲藝人能夠真按流程辦。這就跟舊社會結婚一樣,有錢的可以大擺宴席,沒錢的吃糠咽菜都費勁還搞什麼婚禮。
四、擺知儀式在新社會的沿襲
解放後,相聲藝人們收入普遍高了,多數人都能辦酒席了,但擺知儀式和師徒制一樣被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沒人再搞擺知儀式了,擺知儀式也就斷了三十來年。
到改開後,雖然師徒稱號恢復了,但擺知儀式一直沒有大規模重新舉辦,除了侯寶林代拉馬志明那次算是搞了擺知之外,其他絕大部分藝人都沒有搞,侯寶林自己收師勝傑都只是說收徒儀式。
馬季的徒弟們拜師時也都沒搞擺知,但他們後來在1990年集體辦了一個謝師儀式,也算是擺知換了個說法。
更狠的是侯耀文,他滿打滿算當了接近三十年海青,但一樣不耽誤他說相聲和收徒,由此可見,在那個時代別說擺知了,有沒有師承都不是大事。
整個八九十年代這二十年,雖然擺知儀式開始死灰復燃,但依然沒有大規模恢復,一些搞了擺知儀式的藝人也不再磕頭。之所以沒徹底恢復,一方面跟當年的社會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跟相聲行業領頭羊侯寶林和馬季的態度有關。
侯寶林去世前敲定了侯耀文由李伯祥代拉入門拜師趙佩茹,但一直沒辦擺知儀式。等侯寶林去世後一年,侯耀文才在天津辦了擺知儀式結束了海青生涯,可見侯家的用心良苦。
等到最近二十年,由於政策的全面放開和經濟條件的發展,擺知儀式再次興起,重新成為相聲行業普遍採用的拜師儀式,不過在儀式上已經縮水不少,東方朔塑像沒有了,磕頭也沒了改成鞠躬,引保代三師的身份也不遵守傳統,基本上全改成了本行業的前輩。換句話說,大家也就是湊個熱鬧吃個飯,所謂擺知儀式已經是名存實亡。你連頭都不磕,怎麼好意思叫擺知。
但與此同時,也不是所有相聲行業人員都這麼搞,不擺知的也是大有人在,像姜昆收徒一般都會選一個公開演出的機會,在臺上向觀眾宣布,打今天起,某某就是我徒弟了。這樣觀眾都知道了,視頻和錄像也有了,同行和其他人也都知道了,起到了擺知的作用。
像天津的孫福海更絕,直接在網絡上宣布某某是我徒弟了,這樣也起到了擺知的作用,殊途同歸。
五、擺知之惑
現在的擺知儀式其實跟婚禮還差不多,新時代了,有的新人結婚也會選擇不擺酒席,或者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好或者是喜歡新事新辦,反正只要是領了結婚證,擺不擺酒席大家也都認可他們是兩口子了。
擺知儀式同樣如此,有的人喜歡大擺宴席,有的人喜歡新事新辦,不管哪種形式,只要師徒雙方互相認可,外人也說不出什麼來。
那為什麼網絡上總有人把擺知儀式給神化呢?為什麼非要強調不擺知就不算師徒呢?而且持這種觀點的還基本上都是同一波人。
其實原因說簡單也簡單,根源就在楊志剛收郭德綱為徒時沒擺知,郭德綱拜師侯耀文則擺知了。如果承認拜師可以不擺知,那郭德綱不論是跳門還是被掃地出門都不太好聽。此外,像馬季和姜昆他們拜師收徒弟都不擺知,相當於把他們的師承也給否認了。「擺知」也就成了一些人手裡防禦攻擊兼備的工具。
只不過這麼一「神化」擺知就坑了另一批人,比如郭德綱師父侯耀文的父親侯寶林,侯大師當年拜師可沒擺知。此外,郭德綱西河門師父金文聲,他和王鳳山的師徒關係就是一張演出水牌給確定的,也沒有擺知。還有石富寬的幾個徒弟于謙、侯震和孫越,也都沒擺知。關鍵是,德雲社的大師兄張雲雷也沒有搞擺知儀式。
你看看,所以說有些東西不能太絕對化,這一絕對化就成傷敵八百,自損兩千五了。
當然,這是玩笑,事實上相聲行業當然承認侯寶林、金文聲、于謙和張雲雷的師承,就像我們承認楊志剛和郭德綱曾經是師徒關係一樣,因為本身擺知儀式不論從傳統上講還是現實上講,都不是拜師的充要條件。
有了結婚證就是夫妻,擺不擺酒席是個人選擇,你不能因為沒吃上婚宴就硬說人家不是夫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