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的「擺知」,相聲界傳統儀式而已,不是拜師的充要條件

2020-12-24 相聲小品電影電視

先說一下本文的論點:在相聲界,擺知,是拜師的充分條件,拜師,是擺知的必要條件,擺知不是拜師的充要條件。

用白話講就是:如果擺知了,你肯定就算拜師了。你拜師了,不代表必須要有擺知。

之所以有這篇文章,是因為近些年來網絡上有一種奇怪的觀點,相聲界的擺知,似乎成了一種神聖的東西,成了判斷你有沒有拜師的唯一標準。

這無疑是把擺知神化過頭了。

一、什麼是擺知?

擺知其實是江湖藝人拜師的儀式,並不是相聲行業獨有,或者說由於相聲行業誕生比較晚,他們也是跟人家其他行業學的擺知。

由於舊社會江湖藝人溝通聯絡困難,盤道時難辨真偽,因此當接收一個新徒弟入門時,師父會儘量多請一些同行和江湖人參加拜師儀式,這樣可以讓更多江湖人知道某某和某某已經是師徒關係,新徒弟已經是咱們江湖人,以後出門在外遇見了要互相照顧。

所以,這種儀式叫「擺知」,擺出來讓大家知道。當然也有叫「擺枝」的,字面意思是將同門同派各枝各節的人都亮出來,大概意思和擺知差不多,目的都是一樣的。

其實擺知這玩意就跟舊社會的婚禮差不多,在不需要登記結婚的時代,舉辦一個婚禮,把親戚朋友和街坊都請來,大家見證一下一對新人的結合,以後見面就知道該怎麼互相稱呼了,那些單身的姑娘小夥也就不用惦記這倆人了。

當然,擺知也有一層意思,就是讓同行們監督一下這徒弟行不行,不行的話當場說出來。但一般情況下,人家師徒倆都到擺知這個地步了,也就沒啥人會當場提出反對意見。就像有些婚禮上會有個套話「如果沒有人反對,我宣布這兩個人結為夫妻」一樣,實際上除了許文強也沒幾個人真跑到婚禮上反對別人結婚去。

二、相聲界擺知儀式是什麼樣?

相聲界搞擺知的歷史也就一百來年,中間還斷了幾十年,因此並不是多悠久的傳統。

一般來說,相聲界正規的擺知儀式是這樣的:

地方儘量選在飯店,或者師父家裡也行,時間是上午舉行,完事一起吃中午飯,下午大家還要接著撂地掙錢去。

現場供奉東方朔的塑像或者畫像,全體人員向祖師爺磕頭,有的還會把窮不怕畫像一起供奉上。儀式開始後,徒弟向師父交拜師貼,啥都不會的零基礎徒弟交白色的,帶藝投師交紅色的,據說當年大隊長拜黃麻子時就是遞的大紅帖子。

現場會邀請同行長輩和師兄弟以及其他曲藝行業的人參加做個見證,引保代三師裡要有變戲法的或者彈單弦的,還有比較有名望或者有勢力的做擔保,同行師叔做代師。

所謂文先生、武先生那是江湖行業用的說法,相聲行業的引保代是自己的特色,所謂代師是代筆師的說法那也是其他行業的規矩,相聲行業的擺知儀式從誕生起,代師都要求必須是同行長輩,意思就是代師授業。

徒弟交完帖子要和師父籤生死合約,一般來說內容都比較苛刻,籤完合約按完手印徒弟就算入門了,然後開始給在座的所有長輩磕頭,一圈頭磕完大家喝酒吃飯熱鬧熱鬧,吃飯喝酒的錢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徒弟承擔。

如果嚴格按照這個流程算的話,目前相聲界已知的擺知儀式裡,也就馬三立和蘇文茂的拜師儀式算比較正規,該有的流程都有。侯寶林收師勝傑的儀式別看規模大,可一沒拜東方朔,二沒磕頭,三沒籤合約,嚴格說來就不算正規的擺知儀式,所以那叫收徒儀式或者拜師儀式,和擺知無關。

三、擺知儀式在舊社會的狀況

按照相聲行業正規的擺知儀式看,搞一次擺知要花不少錢,而且需要徒弟承擔費用,這一下子就從根本上限制了擺知儀式的廣泛應用,因為舊社會相聲藝人大多數都有一個特點,窮啊。

窮,吃飽飯都成問題,哪有錢擺知啊。再說了,有些相聲藝人天天跑碼頭跑江湖,就就算有點兒錢上哪兒請那麼多長輩來見證啊,有時候連引保代都湊不齊。

所以,很多相聲藝人拜師都沒擺知,比如侯寶林請朱闊泉在小飯店吃了一碗麵,這就算拜師了。張壽臣拜焦德海時沒錢,焦德海直接收了張壽臣,沒讓張壽臣花錢擺知。馬三立在唐山收閻笑儒,現場一共就幾個同行見證,連應該出席的周德山都沒請,為嘛不請呢,沒錢路還遠啊。

更有甚者,還有更窮的或者不方便擺知的,直接給師父磕個頭也就算拜師了,給相片磕頭、給椅子磕頭、給師父墳頭磕頭的都有。楊少華不就是因為沒錢所以沒和郭榮起擺知嘛。

所以,解放前擺知儀式雖然聽起來很美好,但沒有幾個相聲藝人能夠真按流程辦。這就跟舊社會結婚一樣,有錢的可以大擺宴席,沒錢的吃糠咽菜都費勁還搞什麼婚禮。

四、擺知儀式在新社會的沿襲

解放後,相聲藝人們收入普遍高了,多數人都能辦酒席了,但擺知儀式和師徒制一樣被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沒人再搞擺知儀式了,擺知儀式也就斷了三十來年。

到改開後,雖然師徒稱號恢復了,但擺知儀式一直沒有大規模重新舉辦,除了侯寶林代拉馬志明那次算是搞了擺知之外,其他絕大部分藝人都沒有搞,侯寶林自己收師勝傑都只是說收徒儀式。

馬季的徒弟們拜師時也都沒搞擺知,但他們後來在1990年集體辦了一個謝師儀式,也算是擺知換了個說法。

更狠的是侯耀文,他滿打滿算當了接近三十年海青,但一樣不耽誤他說相聲和收徒,由此可見,在那個時代別說擺知了,有沒有師承都不是大事。

整個八九十年代這二十年,雖然擺知儀式開始死灰復燃,但依然沒有大規模恢復,一些搞了擺知儀式的藝人也不再磕頭。之所以沒徹底恢復,一方面跟當年的社會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跟相聲行業領頭羊侯寶林和馬季的態度有關。

侯寶林去世前敲定了侯耀文由李伯祥代拉入門拜師趙佩茹,但一直沒辦擺知儀式。等侯寶林去世後一年,侯耀文才在天津辦了擺知儀式結束了海青生涯,可見侯家的用心良苦。

等到最近二十年,由於政策的全面放開和經濟條件的發展,擺知儀式再次興起,重新成為相聲行業普遍採用的拜師儀式,不過在儀式上已經縮水不少,東方朔塑像沒有了,磕頭也沒了改成鞠躬,引保代三師的身份也不遵守傳統,基本上全改成了本行業的前輩。換句話說,大家也就是湊個熱鬧吃個飯,所謂擺知儀式已經是名存實亡。你連頭都不磕,怎麼好意思叫擺知。

但與此同時,也不是所有相聲行業人員都這麼搞,不擺知的也是大有人在,像姜昆收徒一般都會選一個公開演出的機會,在臺上向觀眾宣布,打今天起,某某就是我徒弟了。這樣觀眾都知道了,視頻和錄像也有了,同行和其他人也都知道了,起到了擺知的作用。

像天津的孫福海更絕,直接在網絡上宣布某某是我徒弟了,這樣也起到了擺知的作用,殊途同歸。

五、擺知之惑

現在的擺知儀式其實跟婚禮還差不多,新時代了,有的新人結婚也會選擇不擺酒席,或者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好或者是喜歡新事新辦,反正只要是領了結婚證,擺不擺酒席大家也都認可他們是兩口子了。

擺知儀式同樣如此,有的人喜歡大擺宴席,有的人喜歡新事新辦,不管哪種形式,只要師徒雙方互相認可,外人也說不出什麼來。

那為什麼網絡上總有人把擺知儀式給神化呢?為什麼非要強調不擺知就不算師徒呢?而且持這種觀點的還基本上都是同一波人。

其實原因說簡單也簡單,根源就在楊志剛收郭德綱為徒時沒擺知,郭德綱拜師侯耀文則擺知了。如果承認拜師可以不擺知,那郭德綱不論是跳門還是被掃地出門都不太好聽。此外,像馬季和姜昆他們拜師收徒弟都不擺知,相當於把他們的師承也給否認了。「擺知」也就成了一些人手裡防禦攻擊兼備的工具。

只不過這麼一「神化」擺知就坑了另一批人,比如郭德綱師父侯耀文的父親侯寶林,侯大師當年拜師可沒擺知。此外,郭德綱西河門師父金文聲,他和王鳳山的師徒關係就是一張演出水牌給確定的,也沒有擺知。還有石富寬的幾個徒弟于謙、侯震和孫越,也都沒擺知。關鍵是,德雲社的大師兄張雲雷也沒有搞擺知儀式。

你看看,所以說有些東西不能太絕對化,這一絕對化就成傷敵八百,自損兩千五了。

當然,這是玩笑,事實上相聲行業當然承認侯寶林、金文聲、于謙和張雲雷的師承,就像我們承認楊志剛和郭德綱曾經是師徒關係一樣,因為本身擺知儀式不論從傳統上講還是現實上講,都不是拜師的充要條件。

有了結婚證就是夫妻,擺不擺酒席是個人選擇,你不能因為沒吃上婚宴就硬說人家不是夫妻吧。

相關焦點

  • 相聲史上的擺知儀式,馬三立的拜師禮可謂典型,馬季拜師禮很隆重
    擺知,也有人寫作擺枝,是曲藝界的一種儀式,並不為相聲所獨有。到底是擺知還是擺枝?其實第一種說法比較妥切,進行一個儀式,廣而告之。與之相對的情況叫「口盟」,顧名思義是師父口頭承認弟子,但有名無分,不能入相聲的家譜。像是郭德綱將歐弟列入《德雲家譜》口盟弟子的行列,雖有師徒的名分,但並不為相聲界所承認。
  • 相聲界的帶拉和擺知有什麼差距,為什麼德雲社謝金的帶拉不被承認
    前面我們介紹到了相聲界,最重要的一個儀式叫做擺知,這是徒弟進入師傅們的一個必由之路,當然呢,如果徒弟進入師父們,有兩種途徑,第一種就是我們剛剛所提及的擺知,另一種就是代拉。到底是擺知還是擺枝,兩種說法都有合理性。
  • 相聲傳統拜師無非擺知儀式,為什麼郭德綱招生卻要在全網直播?
    傳統的相聲界收徒雖然也很隆重,但絕對沒有過這麼大的場面。雖然有主要的親朋好友參加,但更多的還是曲藝界的同行響應。引,保,代三師齊全,給師父磕頭送禮,表個決心,吃個飯。也就齊活了。當年馬志明先生拜師儀式,自己花了2000多塊錢,還心疼得夠嗆。可為什麼單單郭德綱的招生,收徒就搞得這麼隆重呢?
  • 相聲界五大奇葩拜師,張杰堯最搞怪何雲偉最另類
    ,所以主流相聲界聯合起來排擠張杰堯跟師弟們。說相聲需要門戶,而張誠甫的盟兄弟焦德海願意收張壽臣為徒,可擺知儀式需要酒席錢,師父及引師、保師、代師三師還需要「禮金」。當時張壽臣一家人為了父親的喪事已經焦頭爛額,根本湊不出這筆錢。於是焦德海好人做到底,自己貼錢收了這個徒弟。
  • 封箱演出,紅星社「收徒拜師(謝師)」儀式傳承曲藝文化
    傳承曲藝傳統,弘揚民族文化,1月11日晚,在業內外和相聲觀眾中享有良好聲譽的「紅星曲藝傳承社」在長沙舉行了收徒拜師(謝師)儀式暨己亥年封箱演出,本次「盛典」,將相聲界最為傳統、最為隆重的「拜師儀式」(即「擺知」)與「年度封箱」合為一體,更顯其莊重,現場200多位觀眾朋友見證了這一喜事
  • 郭德綱的拜師之路:充滿坎坷與辛酸,有收穫也有遺憾
    天津,被稱為中國傳統曲藝土壤最肥沃的地方,1973年出生於天津的郭德綱,從小對相聲、評書等各種傳統藝術耳聞目染,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郭德綱9歲的時候,經人介紹認識了相聲名家常寶豐老先生。郭德綱的父親是一名警察,因為工作繁忙,擔心郭德綱跟「野孩子」們玩壞了,就把他託管在文化館,而當時的文化館長正是楊志剛,楊志剛非常喜歡郭德綱,閒暇之餘經常會教他學習相聲,兩人也以師徒相稱,但沒有舉行正式拜師儀式。
  • 郭德綱的拜師之路:充滿坎坷與辛酸,有收穫也有遺憾
    郭德綱的父親是一名警察,因為工作繁忙,擔心郭德綱跟「野孩子」們玩壞了,就把他託管在文化館,而當時的文化館長正是楊志剛,楊志剛非常喜歡郭德綱,閒暇之餘經常會教他學習相聲,兩人也以師徒相稱,但沒有舉行正式拜師儀式。
  • 聯想相聲界擺知及夏雨田先生有感
    近來在網上看了不少有關李文華、楊少華、郭德綱為拜師引起的話題,好像相聲界門規森嚴,排資論輩之風甚劣,不列入此門牆甚至無此飯可吃!因之想起武漢的著名相聲演員夏雨田先生。夏出身於教授之家,自身也是華中師範大學的助教,六十年代初因喜愛相聲藝術不顧家庭反對而辭職下海說相聲。
  • 郭德綱當年拜師金文聲,因為爺倆都窮,只能借生日宴會拜師
    說起如今相聲界誰最火,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郭德綱。他如今確實已經成為中國相聲界的一面旗幟,甚至成為了很多專業相聲演員的偶像。但郭德綱能走到今天,並不是一帆風順,而且是歷經坎坷。說到郭德綱一生的「貴人」,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想到相聲大師侯耀文。
  • 相聲界的拜師有什麼講究嗎?郭德綱當初,收曹雲金拜師費了嗎?
    我們知道相聲界是十分講究輩分的一個圈子,在相聲界講究先學藝再效力,徒弟需要給師父禮金,並且負責各種禮儀儀式的費用,在還是學徒期間,徒弟的吃穿住行都是由師父給的,並且不再繳費,在這期間的收入則全部都歸師父所有,逢年過節、師父師娘過生日等有儀式感的日子,徒弟要給師父師娘買禮物,同時,在學有所成折後,徒弟還需要給師父效力,這叫謝師恩。
  • 相聲界依然在世輩分最高的相聲演員什麼輩分?郭德綱是什麼輩分?
    相聲界是十分講究輩分的,以前郭德綱三次闖蕩北京城,就是因為沒有拜師屬於海清,沒有師門在相聲這個行業就不好混,這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如此,看看張攀劉銓淼吧,沒有師門之前即使相聲大賽拿了一等獎,照樣沒有機會登臺演出,在天津都混不下去了,拜師郭德綱後終於有了演出的機會。
  • 相聲界依然在世,輩分最高的相聲演員什麼輩分?郭德綱什麼輩分?
    相聲界是十分講究輩分的,以前郭德綱三次闖蕩北京城,就是因為沒有拜師屬於海清,沒有師門在相聲這個行業就不好混,這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如此,看看張攀劉銓淼吧,沒有師門之前即使相聲大賽拿了一等獎,照樣沒有機會登臺演出,在天津都混不下去了,拜師郭德綱後終於有了演出的機會。
  • 常貴田出書表示:反對拜師儀式的繁瑣,是不是在針對郭德綱呢?
    常貴田是反對拜師儀式的繁瑣,曾經也當過幾次引師,包括侯耀文收郭德綱為徒,但並不是針對郭德綱。常貴田去世前才出書,是對相聲事業的總結常貴田(1942~2018.11.30),生於相聲世家,相聲大師常連安的長孫,小蘑菇常寶堃的長子,國家一級演員、藝術指導。
  • 相聲界誰的徒弟最多?一個師父能教多少徒弟?原來有這麼多套路
    相聲界誰的徒弟最多?一個師父能教多少徒弟?原來有這麼多套路。相聲界從開宗立派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收徒弟最多的人同樣也是郭德綱,我們從德雲社2016年所公布出來的家譜也是能夠看得出來,德雲社有徒弟一共86人,其中雲字科有13個人,鶴字科有39人,九字科有30人,口盟弟子有4人。另外還有霄字科的31個人,但是還沒有舉辦過拜師儀式,所以霄字科的這些人暫時還沒有被列入到家譜當中。
  • 大成拳傳統拜師儀式在我館舉行!
    日前,一場有著濃濃中國傳統情節的拜師收徒儀式在遠方美術館舉行。
  • 郭麒麟拜師于謙,沒選郭德綱,嶽雲鵬說漏嘴的話揭露相聲界忌諱
    相聲界的奇人:郭德綱說起現在相聲界的泰山北鬥,1973年出生的郭德綱個不得不提到的存在:1979年,他投身藝壇,先拜評書前輩高慶海學習評書,後跟隨相聲名家可就是這麼厲害的人物,卻給人留下了一個謎團,郭德綱的兒子居然沒有跟著郭德綱學習,拜師給了郭德綱的捧哏于謙?而郭德綱的得意弟子嶽雲鵬近年來在郭德綱的力捧下,越來越紅,影約有德雲一哥的兆頭。
  • 也說郭德綱為什麼極少參加相聲界追悼會
    咱們中國人講究個禮儀形式,尤其是在以傳統文化自居的相聲界更是如此。但是還有一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很多時候好事兒辦成了壞事,這追悼會也變成了名利場。2007年6月,相聲名家侯耀文去世。正在安徽做節目的郭德綱肝腸欲裂,連夜趕回北京,協助侯家辦理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