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由山東省雜技團創排,取材於抗日戰爭時期棗莊魯南鐵道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抗擊日寇的英雄事跡故事的大型原創雜技劇《鐵道英雄》舉行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該劇將於12月31日晚在山東省雜技演藝廳首演。 ◎文/圖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 記者 焦騰
在音樂、舞美等方面,《鐵道英雄》呈現震撼效果
彌補我國舞臺藝術產業工人革命題材不足的缺憾
雜技劇《鐵道英雄》取材於抗日戰爭時期棗莊魯南鐵道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抗擊日寇的英雄事跡,是基於雜技藝術和舞臺呈現的規律重新創作的英雄故事,用雜技的藝術語言講述鐵道遊擊隊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
該劇以棗莊鐵道遊擊隊長老鐵與地下交通員鳳蘭的愛情故事及鳳蘭從普通群眾成長為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為脈絡,著重表現了鐵道遊擊隊員抗擊日軍的英勇無畏的精神,在舞臺上塑造出老鐵、鳳蘭、礦工大趙、火車司機老孫等一群產業工人英雄群像。此外,劇中,「男主角老鐵左手腕上的紅布其實是一面黨旗」這一情節,即來源於歷史上的魯南鐵道大隊真實故事;劇中的黨旗也是依據山東第一面黨旗的真實樣子來製作的。
值得一提的是,產業工人作為中國革命史上一個非常具有時代感的群體,在中國近代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中國革命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力量。鐵道遊擊隊的主體是鐵道工人和煤礦工人,是我國產業工人參加抗日戰爭的一個典型代表。大型原創雜技劇《鐵道英雄》對英雄的塑造,突破了當前紅色主題藝術作品多為農村題材的形態,首次用雜技藝術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產業工人抗日故事,彌補了我國舞臺藝術產業工人革命題材不足的缺憾。
2021年,中國共產黨將迎來建黨100周年。大型原創雜技劇《鐵道英雄》塑造了一批真實勇敢、不畏犧牲的共產黨員英雄群像,用雜技語言再現英雄事跡,是向建黨百年獻禮之作。
雜技與戲劇有機融合,創新雜技道具
歷史上,鐵道遊擊隊破鐵路、炸橋梁、搞機槍、打票車、斷通訊,通過一系列驚險戰鬥,機動靈活打擊日寇。據了解,主創團隊在立意之初就考慮到鐵道遊擊隊這種戰鬥形式與雜技藝術在動作、技巧等方面存在高度吻合性。
雜技劇是一種雜技與戲劇相融合產生的新舞臺藝術樣式。該劇選擇用雜技劇這一藝術樣式表現鐵道遊擊隊的英雄故事,是藝術形式與思想內容的巧妙結合。比如,在創作上,《鐵道英雄》一改現成雜技節目加劇情的常見雜技劇編排方式,堅持以「戲劇性」為主導,讓雜技技術為敘事服務,使之成為塑造人物、表達情感、彰顯主題內涵的巧妙手段。同時,為了實現自然流暢的情感敘事,該劇大膽捨棄了山東省雜技團的一些傳統優勢節目,對「吊環」「滾環」「繩技」「蹬人」「蹦床」「抖轎子」「抖人」等原有雜技技藝進行創造性解構,根據戲劇情境創造了很多全新的雜技道具。如「微山湖」場景中的U形繩,是首次出現在雜技領域的表演方式。而這種藝術創作理念也為雜技演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多元藝術手法呈現「雜技真人秀」
在音樂、舞美等方面,《鐵道英雄》呈現震撼效果。尤其是,在地域和時代特色的基礎上,呈現出濃鬱強烈的工業質感和現代風格。舞臺造型上,主創團隊充分挖掘鐵道遊擊隊的代表性意象「鐵道」,通過解構與重構,利用枕木和鐵軌搭建出一個立體的、伸展向上的環形鐵道,完全按照1∶1仿真製作的火車,富有工業風格設計的棗莊鐵花龍,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凸顯舞臺的凝重感和顏色張力,將工業風格、現代感與歷史時代創造性地糅合在一起,營造出沉浸式舞臺效果。
服裝、化妝方面,主創團隊借鑑抗日戰爭時流行的版畫藝術元素,注重色調對比和畫面感。音樂方面,將國際化的交響樂、地方的民間小調和民間打擊樂兼收並蓄。此外,還根據雜技藝術的特點充分運用威亞進行多層次空間構置,強化藝術效果,例如「神兵天降」篇章是採用目前全國最高威亞技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