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跟隨MARK JONES刊載於國泰航空機上雜誌《DISCOVERY》的文章(節選),一同遨遊與回顧蕭勤遍布繽紛城市的足跡及其創作歷程。
蕭勤足跡之廣,在華人藝術家當中可謂數一數二。他遊走東西兩方,探索內在和外在的世界,甚至宇宙的奧妙。涉獵藝術多年後的今天,如果你問蕭勤何以為家,相信他也難以一言以蔽之。
不過2016年,這位成就卓越、松柏長青的華人藝術家決定移居高雄。他跟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義工一起花了多個月,清理他在米蘭Via Gustavo Modena街道度過以往40年歲月的單位。
蕭勤,《內悅》,2014,布上壓克力,143 x 290 cm
如果沒有歷史無情的播弄,蕭勤可能會多一個身份,成為作曲家或表演家。他的父親是一位備受推崇的音樂家,而堂姐蕭淑嫻則是中國史上少見的知名女性作曲家和教育家。可惜命運沒有這個安排。在他僅10歲時,他和堂姐的父母皆已離世,他由親戚帶到臺灣,跟妹妹蕭雪真分隔兩地(上圖攝於1937年,蕭勤和妹妹跟父母於上海的家合照)。直至1980年,他以傑出海外藝術家的身份獲邀到上海,才能跟妹妹重逢,而那時候其妹已住進療養院(至75歲離世)。他的畫作經常出現兄妹的象徵,兩者被不能跨越的能量分隔開來。
年代早期仍是蔣介石的時代,當時的臺北並沒有為藝術家提供太多條件。那時也許無法想像得到,數十年後的臺北會成為全球收藏家和藝廊的重要樞紐之一。不過,在位於安東街的一個小單位內,極具魅力而且特立獨行的藝術家李仲生開班授徒,學生全是男生,蕭勤就是其中一位。蕭勤跟我說:「我從李老師學懂了思考的方法。」而李仲生的教導,更影響蕭勤至今。
現時,他跟第二任妻子女高音Monica Unterberger居於高雄市前鎮區,其基金會總部只在五分鐘車程外。他的家引進大量陽光,是一個非常明亮而摩登的地方。對這位一直發光發亮、畢生致力創作的藝術家來說,這裡是理想家居。
蕭勤全情投入巴塞隆納和伊維薩島的波希米亞生活,後者在當時已是享樂主義和非主流擁護者的天堂。他在那裡舉辦作品展,並撰寫現代藝術趨勢的文章,又比較東西兩方的現代藝術。但他仍未找到自己的創作定位,這將會在他的下一站發生。
蕭勤,《光之躍動-15》,1963,布上壓克力,140 x 110 cm
而蕭勤亦終於找到一個落腳點:他的藝術創作方向。他擷取了數學原理和現代抽象表現主義的用色理論,再將之與自己的內在身份認同和文化背景結合,當中牽涉道家論流動、和諧狀態和沉默的哲學觀念,以及佛教圖像學。龐圖藝術運動下產生的作品,於當今的拍賣場上價值連城,雖然是抽象藝術,但它充滿了光芒和情感。
左:蕭勤,《伏》,1961,布上壓克力、墨水,140 x 110 cm
右:蕭勤,《張力-VI》,1968,布上壓克力,86.5 x 88.5 cm
龐圖運動在歐洲進行,作品充滿著地中海的光線和色彩,而他當時在紐約創作的「硬邊系列」,也是對周遭環境的回應。他不用畫布、馬賽克或陶瓷作媒體,而是在金屬片上創作,因此圖案線條更為結實,構圖雖然仍忠於東方思想體系的禪意和意境,但卻趨向高度幾何化。
這時期,他亦醞釀出新的創作意念。遊歷巴西和墨西哥後,他開始從瑪雅和阿茲特克等古文明擷取靈感,參考他們渾然天成的天文學理念,以及宇宙運行的奧妙和他們生活的連繫等。
蕭勤,《在永久花園的莎芒妲-1》,1999
布上壓克力,140 x 110 cm
那一年的大部分時間,他的創作陷入停頓。最終,他從喪女之痛中重新站起來,重整思緒,帶著信念返回工作室,堅信自己能與莎芒妲重逢,由此展開其最具感染力和超卓的「永久的花園」和「莎芒妲的升華」創作系列。在後者的作品,畫上可見能量和光芒向上流動,那一抹顏色則象徵莎芒妲。他解釋:「她並未曾離去,只是不在我們的同一空間而已。」
他的作品愈來愈多宇宙的象徵:巨大的太陽,太空中折射的光芒,以及「光之躍動」系列,系列中一幅油畫作品在澳門美獅美高梅度假村的大堂揭幕,令他的藝術家名人地位更上一層樓。
今日的藝術世界充斥著追求轟動效應和自吹自擂的人,但愈來愈多收藏家和鑑賞家認為,蕭勤的作品不管是屬於東方、西方,還是宇宙,在現代藝術史上依然佔了重要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