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大型的蕭勤作品展售會
蕭勤在現代亞洲藝術史上舉足輕重,香港蘇富比現代藝術拍賣近年以蕭勤為主要線索,自2017年秋季起連續策劃多個專場,展示現代及戰後藝術的宏觀世界,不但多次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亦因嶄新獨到的觀點而獲藏家們一致好評。是次展售會名為『無限宇宙』,『無限』來自蕭老師發起的『龐圖國際藝術運動』之宗旨,『宇宙』則是他畢生興趣所在,顯示我們力求以更完整的方式,呈現蕭勤精彩的藝術面貌。
「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堪稱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上一次最重要的文化逆襲。過去談論中國現代藝術發展,清末民初華人出國必以留學生身份到歐美或日本學習;二次大戰之後,海外發展的傑出華人藝術家為數不少,仍以投身當地前衛浪潮、並引進中國元素為主要模式,若論中國藝術在全球戰後藝術史上有否發展出一種前衛思想、產生過一次集體運動,譬如美國之有抽象表現主義、法國之有抒情抽象主義、甚至日本之有具體美術協會、韓國之有單色繪畫,學術界長久以來都沒有清晰頭緒。
《內省之光》, 1964年作,
墨水壓克力彩畫布,110 x 139 公分
然而蕭勤在1961年在米蘭與義大利抽象大師卡爾代拉拉、日本雕刻家妻兼治郎發起的「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則開宗明義以唐宋禪學的「靜觀精神」為宗旨,挽救戰後藝壇從百家爭鳴逐漸變得漫無目標、莫衷一是的局面,其以「點」為符號,是希望參與者能夠立足一點,釐清局面,認定目標,再行出發。龐圖運動成立之初,即具備國際主義格局,其於1962至1966年舉行合共十三次展覽,地點遍及米蘭(Milan)、阿爾皮索拉(Albissola)、巴塞隆那(Barcelona)、佛羅倫斯(Florence)、馬皆拉荅(Macerata)、威尼斯(Venice)、博洛尼亞(Bologna)、蘇黎世(Zurich)、羅馬(Rome)、邁斯德萊(Mestre)及昂各那(Ancona) 等十多個歐洲城市,1963年的「龐圖五展」更於遠在亞洲的臺北展出,形成橫跨歐亞的格局;若論國際藝術家的參與程度,龐圖運動在此起彼落的戰後藝術運動之中更當屬前列。綜合龐圖運動十三次展覽,各國藝術家總體參與情況如下:
中國:
蕭勤(Hsiao Chin)、李元佳(Li Yuan-Chia)、霍剛(HoKan)
日本:
吾妻兼治郎(Azuma Kenjiro)
義大利:
卡爾代拉拉(Antonio Calderara)、封塔那(Lucio Fontana)、達達米諾(Dadamaino)、卡斯代拉尼(Enrico Castellani)、路易其(Mario Deluigi)、亞爾維尼(Getulio Alviani)、洛賽羅(R.Rossello)、畢卓(Pia Pizzo)、波洛涅賽(Bolognese)、拜司基(Umberto Peschi)、唐吉羅(Sergio D'Angelo)、尼格羅(Mario Nigro)、索扎司(Ettore Sottsass)
西班牙:
古拜依司(Cubells)、法依沙(Faixa)、弗萊兒(Magda Ferrer)、拉凡多絲(Maria Assumpció Raventós)、哈通那(Josep Hurtuna)
法國:
莫海萊(François Morellet)、司坦因(Joël Stein)
德國:
尤爾根・費雪(Klaus Jürgen-Fischer)
荷蘭:
彼德司(Henk Peeters)、司空歐芬(Jan Schoonhoven)、亞曼多(Armando)
比利時:
烏特(Wout V)
波蘭:
洛司各烏司卡(Maria Papa Rostkowska)
南斯拉夫:
畢皆利(Ivan Picelji)
斯洛維尼亞:
佐侖(Zoran Antonio Mušic)
委內瑞拉:
索託(Jesús Rafael Soto)、格魯茲・迪亞士(Carlos Cruz-Diez)
巴西:
馬維聶(Almir da Silva Mavignier)
阿根廷:
勒巴克(Julio le Parc)
從上述的藝術家名單,可見參與龐圖運動的藝術家涵蓋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當中不乏其他重要戰後藝術運動之巨擘,譬如義大利「空間主義」大師封塔那、「方位角」(Azimuth)創辦人卡斯代拉尼、設計界舉足輕重的「孟菲斯集團」(Memphis Group)領袖索札司等,都因為臺北的「龐圖運動」展覽而首次呈現於華人社會;「龐圖運動」的許多西方成員,更與1957年誕生於德國杜塞多夫、並迅速擴展至義大利、荷蘭及法國的「零派」(ZERO)關係密切,如義大利的封塔那、達達米諾、卡斯代拉尼、亞爾維尼,荷蘭的彼德司、司空歐芬、亞曼多,以及委內瑞拉的索託,都同時參與了龐圖及零派。由此可見,通過蕭勤的藝術歷程,我們即可發現戰後華人藝術上接抗戰之前的國立藝專,經過東方畫會與龐圖運動,連接西方戰後藝術各個重要團體,形成一條發展分明、接通東西的線索。
《二元》, 1964年作,
壓克力彩畫布,120 x 70 公分
「龐圖時期」(約1961至1966年)的蕭勤,一方面頻繁接觸空間主義、奧普藝術、動態藝術、零派等歐洲前衛思潮,另一方面亦致力深研東方禪學與道家哲學,以抗衡強大的西方話語權,故他此時的創作,同時可見東西方兩大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形成獨特的哲理性抽象繪畫,誕生首個藝術語言成熟的風格時期。分析蕭勤的繪畫,不能硬套西方「冷/熱抽象」或「幾何/抒情抽象」的二分程式,否則將無法透達其作品之真義。
此時的蕭勤,明確表現出他對於宇宙奧秘的探索、以及生命能量之追尋,是故作品既有哲學概念之圖象演繹,又有飽滿酣暢的情感揮灑,而圓形和方形的符號,即仿佛呼應「天圓地方」的東方宇宙概念,構成作品之基調:《聚合》和《勁》均以方形符號醒目地點亮畫面,並以蜿蜒的線條建構空間;《大地》與《二元》則明顯從卦象獲得靈感:《大地》的六個紫藍色方塊,組成《易經》「坤」卦,象徵「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亦讓人想起中國玉器經典造型「琮」的側面;《二元》乃上下兩聯屏畫作,兩個圓形象徵「陰陽」二元、中間四道綠色線條則似有「四象」之意,寓意兩儀四象、生生不息;《內省之光》的左右兩個三層式同心圓,源自藝術家對於西藏唐卡「壇城」之研究,並將之簡化為幾何抽象,成為象徵宇宙的符號,向外散發光芒。蕭勤喜用色彩飽滿強烈、具有螢光特徵的嶄新顏料—壓克力彩創作,這一方面源自藝術家從小喜愛豔麗強烈的色彩,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當時極為流行的、追求眩目神馳的視覺效果的奧普藝術及動態藝術之影響;龐圖運動成員之中,莫海萊、索託和格魯茲・迪亞士等等都是個中名家,由此隱隱可見他們切磋交流的痕跡。
《大地》, 1963年作,
壓克力彩畫布,80 x 100 公分
「龐圖時期」的蕭勤繪畫,當以「光之躍動」系列最具代表性,其合共不過十九幅,是他此時最為珍稀的系列。2017年夏天,我到高雄拜訪蕭勤,曾請教他「光之躍動」的重要性,他當時就提到:
《光之躍動》是我六〇年代精神能量的最強體現,匯聚我的閱歷與人生觀念。整個過程之中,我一邊創造,一邊感悟,最終將我升華到另一境界。
此次展覽的《光之躍動5》,以象徵「大地」的方形符號居於下方正中,上方的寶石藍色線條飛躍奔騰,似是生命力量的流動,也是川流不息的光明,背後的紫色空間潑灑點點晶光,有如夜空之中繁星璀璨,予人對宇宙和生命的無盡期盼。值得注意的是,蕭勤在《光之躍動》系列開始使用約呈「上八下二」之比的畫面分割,這種畫面處理讓觀者容易產生仰望星辰的視覺感受,而這種「天高地闊」的構圖發展至八、九〇年代,則成為蕭勤在亞洲膾炙人口的「永久的花園」系列之構圖基調。
《光之躍動—5》, 1963年作,
壓克力彩畫布,140 x 110 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