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七十餘載 蕭勤上海「回家」

2021-02-19 雅昌藝術網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蕭勤「回家」藝術大展開幕嘉賓合影

40年代,年僅11歲的蕭勤離開上海,再訪家鄉,已是83歲的老者。蕭勤說:""或許你們看我蒼蒼白髮,步履蹣跚,但我心中仍是那個11歲的蕭勤。」

2018年3月16日下午,由中華藝術宮、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蕭勤「回家」藝術大展在中華藝術宮揭幕。


百件力作展現六十餘年創作生涯

展覽用百餘件繪畫及雕塑作品,全面回顧藝術家六十餘年的藝術創作生涯。展覽中的作品來自藝術家、蕭勤國際文化基金會的收藏,以及向歐亞等地藏家借展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有早期的水墨布面或紙本作品,以及採用當年新研發的媒體丙烯所創作的畫作,包括《光之躍動》、《宇宙能量》和《太陽》等。

此次回顧展命名為「回家」,有著更深層的含義:這不但意味著蕭勤回歸到出生的地方,也代表了他精神上歸根的表現。這寓意蕭勤先生一生的藝術追求要回到原點,這個原點不僅是指出生地上海,也是其文化和精神的歸宿。蕭勤先生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對家鄉充滿眷戀。

左起: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

蕭勤國際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吳素琴、

藝術家蕭勤、

本次大展策展人許劍龍

談及本次展覽,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表示,蕭勤作為中國二十世紀後半葉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在進入整個西方現代藝術後期的發展階段,他是重要的參與者和推動者。他的經歷與藝術就是一部中國現代藝術的百科全書:「要讀懂蕭勤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這裡面有非常多的課題可以去做。」

據悉,此次展覽後,中華藝術宮將收藏蕭勤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並在此基礎上共同建立「蕭勤藝術研究中心」推動蕭勤先生及20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的研究和推廣。這些作品的收藏是歸根,也是初心。

從東方哲學到無盡的宇宙與能量

蕭勤作品富有表現力,其鮮明的色彩,行雲流水般的筆鋒,五彩斑斕的色塊,墨點,以及幾何的構圖將古代的思哲轉化為現代的語言。他對顏色,形狀和符號的運用反映了受到中西神話,藏傳佛教和西方鋒刃派時期理性主義等多方面的影響,這些作品是他人生哲學和藝術經驗的集中體現。

1937年,蕭友梅夫婦及蕭勤、其妹雪梅攝於上海寓所

蕭勤1935年生於上海,其父親蕭友梅是上海音樂學院創辦人之一。1949年,隨姑父去了臺灣,1952年進入李仲生畫室學習。

蕭勤, 大同, 布上壓克力, 200 cm x 480 cm, 2012

2017年9月,中華藝術宮正式收藏蕭勤2件重要作品《大同》和《太陽-8》。展覽特別以作品《大同》為開篇,預示著此次展覽的緣起。

蕭勤, 京劇人物- 3, 蠟筆紙本, 

26.5 cm x 36.5 cm, 1956

展覽的第二部分從源點(1951-1960)走向「自我探討的創作道路」開始,帶領觀者走近蕭勤的創作歷程。

談及自己藝術道路的初始,蕭勤坦言得益於老師李仲生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他讓我們每個人獨立發展,這個是非常重要,從他的教育裡面我們能得到新的啟發。」

李仲生所強調的「用腦去想、用心去感受,再用眼去觀察,最後用手來表現」的這種腦、心、眼、手並用的創作觀念,以及鼓勵學生開發內在感受,尋找自我特色的個人創作性格的教學方法,幫助蕭勤在藝術創作初期就形成了「自我探討」的思維方式。

東方畫會成員與李仲生老師

(從左至右分別為:歐陽文苑、李仲生、陳道明、

李元佳、夏陽、霍剛、吳昊、蕭勤、蕭明賢)

1956年蕭勤獲得赴西班牙藝術學院獎學金,離開前他與李仲生畫室八位同學共同創辦了臺灣重要現代藝術團體「東方畫會」,後赴西班牙後旅居歐美達60餘年。

上世紀60年代以後,他意識到尋求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開始重新研究禪、道、老莊等東方哲學思想,發展出了有別於西方抽象圖式的創作風格。

龐圖年代1961-1966 以「點」靜觀宇宙精神能量

他也是為數不多的長期旅居海外,不斷以藝術創作、藝術運動方式直接參與發起國際藝術運動的中國藝術家之一。1961年,蕭勤聯同義大利畫家安東尼亞、日籍藝術家吾妻兼治郎和東方畫會創始人之一李元佳共同創辦了「龐圖」國際藝術運動。蕭勤回憶說,當時六十年代在西方非形象主義非常盛行之時,他們不願意隨波逐流,為了不同精神上探討的需求:「當時西方藝術對於精神探討的需求幾乎沒有,我們覺得應該創立不同的方向。」

蕭勤, 光之躍動-7, 布上亞克力,

 110 cm x 140 cm, 1963


蕭勤, 內蘊, 布上壓克力, 

130 cm x 200 cm, 1965

「龐圖」在義大利文是「點」的意思,是西方藝術中最小及基本的視覺元素,這也巧妙地呼應了中國哲學對「點」的觀念。以東方精神為重點的國際抽象藝術運動「龐圖」,展現了東方精神的延續。對中國哲學而言,「點」則象徵著萬物的起源和終結,闡述了古代智慧的「萬法歸宗」。

李磊認為,這一時期的蕭勤作品,運用東方文化的生命感和神秘主義創作方式,是西方哲學推理的思辨方式的重要補充。

直覺性「極簡」1967-1972《硬邊系列》的東方本性表現

1967年,蕭勤前往美國發展,在西方「極限藝術」的影響下,創作了「硬邊系列」的繪畫作品,這一系列作品是蕭勤創作生涯中在形式上最鋼性、最強調造型的精確度及最有紀律的作品。蕭勤認為:「此系列作品發展於一種絕對的孤獨下,形塑而成的絕對堅毅」,是「象徵性的宇宙空間」、一個自存自足的「生命世界」。

禪與炁之境 1972-1990從現象觀本質:從本質看世界

1972年,蕭勤返回米蘭定居,重新開始對「道」與「禪」等東方哲學、佛家學說的研究,用全新視角重新發現東方文化精神的奧妙,畫風轉變為放逸、舒散、直觀,並延續六十年代用書法線條律動美來結構作品的畫面模式。

蕭勤, 炁 - 301, 布上壓克力, 300 cm x 135 cm, 1984 


蕭勤, 火山, 布上壓克力, 140 cm x 110 cm, 1985 

李磊認為,這一時期的蕭勤作品與整個八十年代後現代藝術(當代藝術)大的背景相關,他的思想與創作的實踐代表了整個西方現代主義末期的運動的重大的特點:將東方文化的特質、哲學思想和表達的方式切入進去,禪它本身是一種方法,沒有固定的境界和形態,他畫的禪不是大家普遍認為的禪:「炁是道家的氣,它是生命內部流轉的規律,這時候是他愈加注重個人的生命感受與境界,他已經進入視覺關係當中所達成的這種氣韻和禪意。」

度大限 1990-2000 生命真諦的體悟及永恆性探討

1990年,蕭勤深愛的女兒因意外逝世,無比悲痛之餘,也刺激他重新思考生命的問題。「永恆的花園」、「度大限」、「光明彼岸」等系列,就是其對於生命真諦的體悟及永恆性探討。

蕭勤, 心靈的體現 - 38, 布上壓克力, 

140 cm x 110 cm, 2000

在這時期創作中,豐富繽紛的色彩,就是將人世間愁緒,以廣闊的胸襟智慧轉為大愛與祝福。

在李磊看來,這一時期作品已經無所謂東方與西方,它成為個體生命的圖象表達。

縱觀蕭勤先生的抽象藝術,其作品常指向「無盡的能量」,同時,整個生命對他而言也是「無限的學習」。

永恆能量2000—present  

生命及宇宙和諧共生的深層精神力量


2012年 蕭勤創作《大同》大型畫作


蕭勤, 宇宙組曲- 4, 布上壓克力, 

140 cm x 200 cm, 2015

在永恆能量2000—present這一時期,其作品指向生命及宇宙和諧共生的深層精神力量。

蕭勤說,我是神秘主義信仰者,如果不做藝術家,我會做宇宙探險家:「其實我們大家都是從這個星球到另一個星球來,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永遠未知保有好奇心、一直堅信宇宙有外星人,相信宇宙、黑洞真實的存在,就猶如《伊奇的無限之旅》的作品中背後的呈現動人故事一般,與蕭勤平時相處的很好的基金會伊奇的小狗離世之後,蕭勤用他的畫筆,將伊奇「帶」入了無限的宇宙空間之中。

 

《伊奇的無限之旅》

隨著他個人生命歷程的跌宕起伏,由此創作出了豐富多樣的抽象藝術作品。他以東方哲學為創作基礎,主張抽象藝術作為直觀式的表達,需兼備人性化的心性。對天體物理和宇宙現象進行探索,從而發掘人類精神生命的深刻意涵。

蕭勤

蕭勤談創作

雅昌藝術網:從最初開始抽象藝術創作開始,您的創作受到哪些影響?

蕭勤:我的啟蒙老師是李仲生,我有幸碰到一個好的老師,他從30年代開始在日本學現代藝術,我們是他的第一代學生。他的教學方法非常好,他讓我們每個人自己獨立發展,他從來不碰你的筆,他就告訴你的觀念,因材施教,他是根據你的個性來教育。這是我蠻重要的一個學習階段,從他的教育理念裡我們能夠得到許多新的啟發。

雅昌藝術網:在您看來,融入東方精神的抽象的圖式和西方的抽象的圖式有什麼不同?在您的創作中,抽象藝術和東方精神的傳達,這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


蕭勤:東方的抽象文化比較草食性,西方的抽象比較肉慾性。中國的藝術從來就是抽象的,因為從來沒有寫實過,雖然是畫山水,但是它的畫法、構圖都是抽象的構圖,所以我們現在畫抽象畫一點沒有什麼新奇,因為是接承著中國的傳統,所以我們是回到中國原創的抽象精神,沒有創造什麼,就是接受傳統。

雅昌藝術網:從1955年之後西班牙的生活到歐洲、美國的生活經歷,這一經歷是不是促使您逐漸找到了抽象繪畫中個人藝術的特點?

蕭勤:我對中國文化一直很注意,不只是懷念。我當時出國就是想著如何把東方的精神帶到西方去,用國際的觀念做獨特的創作,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所以我很叛逆,必須走出來。這是我出國創作最主要一點,如果沒有這一點,今天就不是這樣子。我能夠領悟到東方的藝術一直都是抽象的,而西方的抽象一直是物質寫實的表達方法,東方有一種冥想的思考方法是西方所沒有的。我自己是中國人,我在世界上如果要走出一條路,我必須走出自己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路,如果我要去學習西方,我學不過西方人,我沒有這個傳統。我關注的是東方的文化,並行、比較。當然是要有一點勇氣,因為你當時並不知道你以後的發展會怎麼樣,所以要有很深的信念和勇氣來堅持這種創作。


雅昌藝術網:您如何看待作品中的「禪」?

蕭勤:禪並不是指宗教,禪是讓你思想能夠不受其他思想的限制,自由的發展。


雅昌藝術網:您繪畫的最終信念是什麼?

蕭勤:往宇宙看,往無限看。我自己是一個神秘主義信仰者,我要尋找的是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人生的秘密非常多,我也想用藝術表達的方式接收這種秘密,來傳達我自己的感受。


相關焦點

  • 蕭勤「回家」, 一起懷念中國現代音樂教育之父、上音創始人蕭友梅先生
    ◆  ◆  ◆  ◆  ◆ 上世紀40年代,年僅11歲的蕭勤離開上海。一別經年,蕭老說:「或許你們看我蒼蒼白髮,步履蹣跚,但我心中仍是那個11歲的蕭勤。」旅居歐美60餘載,蕭勤心裡一直牽掛著故鄉,還有另一個家——上海音樂學院。
  • 蕭勤:如果不做畫家
    藝術家蕭勤(右) 蕭勤1935年生於上海,其父親蕭友梅是上海音樂學院創辦人之一。1949年,隨姑父去了中國臺灣,1952年進入李仲生畫室學習,李仲生開放式的教育方式在蕭勤繪畫生涯的起點給了他的創作更多的可能性。
  • 《DISCOVERY》雜誌:《藝術家蕭勤的雪泥鴻爪》
    讓我們跟隨MARK JONES刊載於國泰航空機上雜誌《DISCOVERY》的文章(節選),一同遨遊與回顧蕭勤遍布繽紛城市的足跡及其創作歷程。蕭勤足跡之廣,在華人藝術家當中可謂數一數二。他遊走東西兩方,探索內在和外在的世界,甚至宇宙的奧妙。涉獵藝術多年後的今天,如果你問蕭勤何以為家,相信他也難以一言以蔽之。
  • 巨匠蕭友梅之子:抽象繪畫藝術家蕭勤
    1927年與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上海國立音樂院,後改建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並主持校政。他是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奠基人和理論家、作曲家。一隻海鷗撲扇著翅膀,落在黃浦江畔外灘防波堤的護欄上。他沿著護欄走了幾步,昂起頭,看著上海天空中翻滾的雲,回過頭來,望著我。
  • ARTicle | 蕭勤:「希望」的領會
    蕭勤,《神光-16》,2017,布上壓克力,110 x 180 cm本周ARTicle為您呈現一篇英國藝評家理察·考克為蕭勤的大型回顧展「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蕭勤的藝術」所撰寫的文章《蕭勤:「希望」的領會》。在本文中,理察·考克探討了這位戰後東方抽象藝術大師六十年非凡作品的形式方面。
  • 「松」新展預告|「宇宙人蕭勤」
    將於3月13日對公眾開放菲利浦·多德(Philip Dodd)、許劍龍 (Calvin Hui)蕭勤是一位世界級的藝術家而他的想像力卻遠遠超於世外,向浩瀚的宇宙升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宇宙」是蕭勤藝術研究的核心主題。超凡的想像力將蕭勤與當下和過去緊密聯繫在一起。在這個時代,太空對科學家和哲學家有著依然同樣重要的意義。回溯上一個令藝術家們對外太空著迷的歷史性時刻應該是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期間,而蕭勤的重要藝術作品正創作於這個時期。
  • 蕭勤 — 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創辦人
    蕭勤在現代亞洲藝術史上舉足輕重,香港蘇富比現代藝術拍賣近年以蕭勤為主要線索,自2017年秋季起連續策劃多個專場,展示現代及戰後藝術的宏觀世界,不但多次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亦因嶄新獨到的觀點而獲藏家們一致好評
  • 【雅昌專訪】蕭勤:當時我們成立東方畫會,就是想要革學院派的命
    2016香港個展現場蕭勤,1935年出生於上海,14歲時隨姑父去了臺灣,1952年師從李仲生,受其影響深遠,至今念念不忘,「李仲生是按照每個人不同的特色來指導的,對每個人指導的方向不一樣,對我們來講這個非常重要。」
  • 寬運法師追思覺光長老:香江弘法七十餘載,長老就是菩薩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率西方寺眾法師,專程前往粉嶺觀宗寺總持殿內祭拜覺光長老,並恭誦悼念祭文,追思長老香江弘法七十餘載「悲心無盡願無窮,啟建道場演臺宗」的崇高願行。覺光長老,生於遼寧海城,1928年赴上海海會寺出家,法名安童,1930年赴寧波天童寺受戒,從圓瑛長老得法,名覺光,後赴觀宗寺深造。1939年,赴香港親近寶靜大師,受天台宗教義,傳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觀總持。抗戰勝利後,興建香海正覺蓮社,重組香港佛教聯合會,數十年來被推為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致力於弘法、教育、慈善、養老等事業,功績卓著。
  • 《派出所的故事》闊別兩周溫暖回歸,直擊防疫一線!
    由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廣播電視臺攜手合作,東方衛視和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12集全景式警務紀錄片《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闊別兩周後,將於今晚22:00溫暖回歸。春節期間疫情爆發,上海民警日夜奮戰在防疫第一線,鏡頭記錄下了這些無畏的身影。為此,節目組特別邀請他們拍攝了民警手語版抗疫MV。
  • 一代西安人的回憶,闊別5年的友誼路法桐,終於回家了!
    地鐵5號線建成後 離開友誼路5年之久的梧桐樹 終於陸續回家啦陪伴西安人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法國梧桐,歡迎回家!
  • 蒸汽朋克將網劇鼻祖搬上舞臺,闊別舞臺十年的於毅「回家」了
    中文原創音樂劇《靈魂擺渡之永生》將於12月4日至6日登陸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主廣場。在網劇《靈魂擺渡》中,因生動詮釋了「趙吏」一角而聲名鵲起的男演員於毅,此次還將繼續在同名音樂劇中出演同一角色。求學和工作都在上海的於毅,與這座城市有著不解之緣。在這個被他視為「舞臺戲劇夢」開始的地方,匯集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由此也成為了於毅的第二故鄉。
  • 趙麗穎回上海居然不回家??
    節目20號凌晨收官,當天中午穎寶就開始從武漢離開飛回上海了,不知道是不是行程太滿,趙麗穎衣服都沒有換,直接飛回上海。重點是到了上海之後,趙麗穎依然是沒有換衣服,也沒有回家,而是直奔按摩店可能是穎寶拍攝節目時腰傷太累有點犯了所以急著去按摩放鬆一下。
  • 2018上海藝術展覽活動清單 | 4月(上)
    土木展/Civil Engineering展期:2018.3.31 - 2018.6.24觀展:10:00—18:00,每周一休館展館:藝倉美術館第三展廳原地飛行 展期:2018.03.25 - 2018.06.03觀展:周二至周日 10:00-18:00展館:復星藝術中心地址:
  • 上海:人工智慧賦能眼病防治體系
    陳靜 攝中新網上海12月27日電 (記者 陳靜)眼病篩查對於防控致盲性眼病非常關鍵。記者27日獲悉,上海在前期構建「三級眼健康網絡+影像採集+網際網路遠程管理」的眼病防治體系基礎上,將人工智慧賦能分級診療體系,利用高科技裝備實現自動給出篩查或輔助診斷結果。
  • 時隔六年,母親終於回家了!
    時隔六年,母親終於回家了!老人身量不高,頭髮花白,穿著破舊的衣服坐在上海街頭,說話也有些含混不清。老人說:「我的身份證在上海丟掉了,我想回家去補。沒錢不能回家……我想回家。」上世紀90年代初,張紅孤身來到上海做鐘點工,想要多攢點錢,改善生活。誰知鐘點工的行當並不好做,幾次失敗後,她逐漸失去希望,轉而以拾荒為生,精神也出現了認知症傾向。二兒子樊五平說,來到上海後,母親就很少回家。六年前,他與母親打了最後一通電話,此後,母親便失去了音訊。
  • 闊別234天,武漢琴臺大劇院復演!
    【闊別234天,武漢琴臺大劇院復演!】9月11日晚,琴臺大劇院首場演出正式開啟。開幕演出由@開心麻花 團隊帶來的明星版經典爆笑舞臺劇《烏龍山伯爵》,@沈騰@演員馬麗@演員艾倫Allen 親自出演,向武漢抗疫一線英雄致敬。
  • 河北陽原玉豬龍闊別24年「回家」將成為泥河灣博物館核心展品
    在陽原泥河灣博物館工作人員努力下,2019年12月15日,玉豬龍終於回到闊別24年的「老家」陽原,成為「鎮館之寶」。紅山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紅山文化出土文物眾多,其中以玉器最為典型,最出名的就是碧玉C型龍,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現在被保存在國家博物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