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有同學問小編:「編劇平時在做什麼?想成為一名編劇需要什麼條件?」這一下子還真把小編給問倒了。不過,俗話說:「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找谷歌。」在網際網路時代,還找不到關於編劇的資料與信息麼?而且,天道酬勤,在小編瀏覽了好多個網頁,搜集了很多資料之後,最終為大家整理出了一些比較有用的信息。
一、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編劇?從考慮編劇入行的第一天起,最困擾的問題肯定就是「自己到底適不適合當編劇?」,包括「我不是科班出身怎麼辦?我天賦夠嗎?」等子問題。
坦白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這些只有做了才知道。也就是說「不存在合不合適,只存在想不想做、去不去做!」
如果你的創作夢/電影夢深埋已久,一直讓你心癢難耐,夙興夜寐;如果你看好片時會洶湧澎湃擊節讚嘆,看爛片時會義憤填膺恨不得自己上……那就啥都別說了,直接開幹吧!
如果你至今連基本的看片、閱讀、寫作的習慣都沒有,那說明你對電影/文字創作不是真愛,也就無所謂合不合適了。
1、科班出身並不重要至於是否科班出身,並不重要。在很多編劇團隊裡,有不少人是半路入行,有當公務員的,有學建築的……但他們已經躋身一線,甚至很多公司老闆也並非科班出身。
當然,非科班出身,最大的問題是積累不足(看片量/寫作經驗)和知識體系缺失(編劇、導演、拍攝、剪輯、製片的常識),但這並不致命,只是時間問題,來日方長,願意主動學習即可。
但非科班出身也有其優勢,例如對其他行業有深入了解(《紙牌屋》的編劇之一曾是白宮顧問)、有深入的社會經驗(《蝸居》編劇六六曾做外貿多年)、沒有條條框框(《萬萬沒想到》主創叫獸易小星),只要補足了劇作技巧和創作經驗,在其他行業的經歷就會助你寫出不一樣的劇本。
2、還未到拼天賦的地步說到天賦,近半年來,我受用最大的一句話是「現在人們努力程度之低,還遠未到拼天賦的程度」。我雖深知自己天賦有限,但放眼爛片扎堆的華語市場,平均水平不過爾爾。時無英雄,豎子也有機會成名,何況你我。
此外,文藝圈散漫成性,隨便從金融圈拉一個投資顧問、從IT界裡抓一個產品經理,打個對摺,其拼命程度也完爆大多數文藝工作者。以實擊虛,後發制人,並不困難。
較之「天賦」,「紀律」更能影響編劇的工作表現。在你完成基礎訓練之前(目測要個兩三年),沒有人(包括你自己)有資格評估我的潛力和未來成就。與其成天糾結天賦,不如趕緊看兩部電影。
二、 學習/訓練/求職的渠道和方法如果你打算以後成為編劇,你現在需要怎麼做呢?
1、積累,瘋狂看片,多多閱讀這是基本中的基本,也是我深受其苦的短板所在。正所謂「熟看電影千八百,不會拍片也會編」。至於看什麼片,從高分經典看起,絕對是沒錯的。
讀書方面,若你喜歡讀小說,再好不過。至於劇作教材,《電影劇本寫作基礎》(悉德·菲爾德著),以及《故事策略:電影劇本必備的23個故事段落》。二者都是將好萊塢經典類型片的套路進行拆解,甚至給出了創作模板,能夠讓你在短時間內對電影故事的起承轉合、體量、節奏、結構有一個宏觀認識。也許很多編劇會看不上這些入門教材,認為創作無一定之法,但就算是莎士比亞,在創作前也得學會ABC。
2、訓練方法說到訓練方法,筆耕不輟是永遠的上上之策,儘量堅持寫博客、寫小說。不過新人切忌悶著頭自己寫,一定要捨得拿出來給人看,避免陷入死胡同。即便沒有懂編劇的朋友可以聊,至少也發到網上,讓人民群眾給個反應。
為大家分享了這麼多,其實做編劇無非就三個字:花工夫。不管是文筆的鍛鍊,對故事的理解,還是對節奏的把握……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於新人而言,水平的增長絕對和投入的時間成正比。不要相信什麼「把愛好當職業是最痛苦的」之類的鬼話。全職投入和業餘把玩,完全是兩個概念。
如果你真有強烈的編劇夢,評估自己是否適合的唯一方法,就是趕緊開工寫故事。而獲得快速成長的最好辦法,就是加入一個全職的編劇團隊。
3、編劇如何求職由於編劇是一個比較封閉的行業,那麼想成為編劇,應當如何「敲好門」呢?
一是儘量請圈內朋友推薦:不是走後門,而是分享招聘信息,告訴你哪裡有空缺職位,並幫你參考值不值得去。
二是自己一定要有作品(至少是故事大綱),這是最最基本的敲門磚,否則人家憑什麼待見你?
這裡,小編推薦大家編劇助理簡歷模板(應屆生初級崗位),一份好的簡歷也是一塊有用的「敲門磚」哦。
三、 電影劇本前期開發流程概括來說,電影劇本前期開發流程大致分兩個階段:想出點子與發展大綱。
1、想出點子也就是提交創意。在此階段,創意/點子可以五花八門,渠道也可以多種多樣。對於新人編劇來講,比較常見的情況是,自己從一個點子開始,創作全新劇本。
這個階段比較私人,都是新人自己瞎想瞎寫,沒人管你。因為沒有故事,光有點子,沒人會理你——點子多少錢一斤啊?百度一搜一萬個,妥妥的。
2、發展大綱大綱,即故事梗概,用幾千字概述你的故事。寄給影視公司、交給上司、發給朋友看的故事,一般都是大綱,因為點子太短,劇本又太長。
這個階段極為重要,因為大綱是故事面世的第一步,也是所有人討論、分析你的故事的基礎。很多時候,大綱的好壞決定了項目的生死。
四、 編劇入門——如何從白痴編劇變菜鳥編劇在這部分,小編為大家分享知乎網友@唐龍 的經歷,非常有趣生動。
簡言之,就是不斷寫,不斷試錯,並扛住壓力。
第一階段:調整時差,適應編劇生活記得剛進公司的前兩個月,我就像一個小學英語水平的人移民美國,六神無主,舉步維艱。我連一個完整的劇本都沒有讀過,討論會上大家隨口舉出的片子我沒看過(我看片量不過六七百,其他人卻是兩三千),隨口蹦出來的專業詞彙——調性啊、格局啊、體量啊,我也不明所以……就像新移民聽不懂英語,但被逼硬著頭皮聽,頭都大了。好在久而久之,漸漸有了語感,學會了坐車、點菜等日常對話,勉強生活了下來。
這裡的「語感」,大致是了解了劇本長啥樣(格式/文風/詳略比例),熟悉了編劇的工作狀態(寫稿/討論/改稿/看片),習慣了那些行話(計算節奏/詳略失當/調性衝突)……
這個階段不能心急,不要妄自菲薄,企圖和有經驗的同事攀比。人家科班出身,花了好幾年學這個,你才來幾天,急什麼急?
第二階段:搞明白何謂故事,何謂電影故事到了第三個月,我開始向公司提交我的故事點子/創意,因為當時too young,too simple了,沒想到將大家雷得外焦裡嫩。說穿了,就是我根本就沒搞明白,怎麼去講一個「故事」,連基本的起承轉合都沒有。這是考驗前輩耐心的時候了,即便讓我「負分滾粗」也無可厚非。幸運的是,胸襟廣闊的前輩們強忍著噁心,審讀了我多篇不堪入目的稿件,並耐心地指出致命傷的前後排序(因為通篇都是致命傷),我開始逐一解決,在一來二去、三番四次、過五關斬六將之後,我漸漸摸到了門道。
期間,我加入了劇本評估小組。在師傅的帶領下,將某大公司寄來的劇本,進行全面細緻的拆解、分析。當我從作者視角切換到審讀人視角,反覆研讀一個成熟劇本,甚至對作者指指點點的時候,我開始下意識地反觀了自己的舊作,又收穫不少。當我再次下筆時,雖然還很爛,但至少勉強算一個故事。
熬過這個階段,需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因為你會被一次次地否定,但你始終要記得,前輩們跟你無冤無仇,罵你是看得起你,是為了你好。哪天他們都不罵你了,那才真的有問題。
在這個階段,建議像分期付款一樣,各個擊破技術問題:先搞明白何謂故事大綱,再明白一個電影故事需要有多少情節量,再明白如何讓觀眾對人物產生認同感……
第三階段:將心得應用於創作在對劇本的技術問題有了全盤了解之後,就到了應用階段。「懂了」是一碼事,「寫了」是一碼事,「寫好了」又是另一碼事。
微信號:bj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