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劇Sir」(ID:jusir2018),作者 靈樨,36氪經授權發布。
分帳劇最早是由愛奇藝提出的「商業模式」,標誌著劇集製作者從TtoB向TtoC轉變的大趨勢,在分帳劇發展的三四年時間裡,國產網劇的劇集質量愈發提高,為平臺和片方都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愛奇藝每個月都有不少分帳劇集上線,其中《等到煙暖雨收》的分帳金額突破了3000萬,《妖出長安》在愛奇藝的播放量超過了3.7億,《花間提壺方大廚》獲得了5.4億的播放量,分帳金額超過了7200萬。
優酷和騰訊紛紛效仿,騰訊播出的分帳劇《龍日一你死定了》最終播放量突破6.7億,累計收益超過了8000萬,優酷與新片場合作的分帳劇《二龍湖愛情故事》最終獲得了4.1億的播放量,分帳金額達到2000萬,而今優酷、華誼聯合出品的分帳網劇《人間煙火花小廚》更是大獲成功,播出兩個星期分帳金額突破2000萬,播出一個月分帳金額突破8000萬,創下了優酷分帳劇的歷史記錄。
對於低成本作品來說,與平臺採取分帳劇的合作模式是最佳路徑,對於平臺來說,分帳模式也能夠保障劇集的播出質量和為平臺帶來的流量和收益,是「雙贏局面」,這也是各平臺積極布局分帳網劇的原因之一。然而,鱗次櫛比的分帳網劇急需良好的幕後製作團隊,尤其是編劇崗位實屬稀缺。
由於低成本,不可能花費高昂的費用邀請知名編劇加盟,而未出道或剛入行的編劇新人也未必能夠擔此重任,最後不僅浪費了片方的籌備時間,而且呈現出的作品也未必能夠讓平臺和製片人買帳。
為了方便片方和平臺選擇合適的新人編劇,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整理了100位分帳網劇的編劇名單,排名不分先後,作品年份和熱度不分先後,列舉作品僅是其分帳劇作品,希望能夠為平臺和影視公司的分帳網劇製作者提供一些參考。
(注:排名不分先後)
新人編劇缺乏獨立創作能力分帳網劇的編劇往往啟用新人,或者交給某個編劇工作室完成,因此一些分帳網劇的編劇名單往往由多個編劇合力完成,最多可達五六個人。
《少主且慢行》兩季都是由周彤好代夢穎合作完成的,《大周小冰人》也是由楊悠然和李悶兩位編劇合作完成。《公子,我娶定你了》、《小女上房揭瓦》、《危險的她》都是由三名編劇完成,而《戒毒風雲》、《未知生物》、《人龍湖愛情故事》則由4名編劇共同書寫完成。愛奇藝分帳劇《哦!我的皇帝陛下》第一季由五名編劇完成,第二季則換成了兩名編劇。
從整理的表格中也不難發現,大部分分帳劇編劇都僅有一兩部代表作品,且多數是人生第一部重要作品,這也是片方為了控制成本才在編劇上縮減開支。
多個編劇合作完成劇本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合作問題,如何分工、如何分配工作、是否每個編劇都能夠完成同等的工作,這些問題都是在籌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這些編劇有些並非科班出身,對於劇作結構的掌控和故事的架構也不見得都很擅長,因此分帳網劇在前期籌備過程中很可能出現項目停滯、甚至更換編劇的可能性,這都浪費了籌備的時間成本。
還有一些作品在第一季時會啟用大批編劇共同完成,而到了第二季則由參與過第一季的某一位或兩位成績突出的編劇繼續獨立完成作品,這樣也節省了多人溝通的成本,創作第二季、第三季的效率也會大幅度提高。
實際上,分帳網劇也是新人編劇的入行和訓練的跳板,擁有了一部成功代表作品之後也能夠開展其他的工作,比如陳小桃在《等到煙暖雨收》大獲成功後,又與愛奇藝合作了《水墨人生》,也獲得了突破1000萬的分帳票房。
當然,多人合作編劇的分帳網劇也無法看出個人的編劇水平,這也需要新人編劇儘快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保障能夠獨立完成編劇創作,才能在分帳網劇的洪流中抓住機遇,創作出更多能夠證明自己能力、獲得平臺認可的作品。
分帳劇片方往往對編劇不重視為了開源節流,製片方最容易忽視掉的崗位便是編劇,往往將希望寄託於「高概念」(策劃)、演員顏值或鏡頭畫面上,而忽視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一些分帳劇選用新人編劇,這自然是為影視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但實則也無法真正保障劇集的品質。
而有些分帳網劇甚至直接由導演代勞,編導一體控制成本,這樣一來,該作品就變成了導演的個人作品。比如《甜心軟糖》、《錯落的音符》都是由導演直接擔任編劇的。還有一些作品,甚至沒有公開編劇署名,比如《謀愛上癮》在百度百科和豆瓣上都沒有編劇的名字,還有一些短劇例如魏大勳主演的《特工別鬧》等更是沒有將編劇署名編入字幕,這都體現了分帳網劇對編劇崗位的不重視。
還有一些分帳網劇直接購買了小說的IP版權,由原著作者直接擔當編劇。當然,這在電視劇、自製劇中也非常常見,小說作者擔當編劇能夠更好地進行改編,也能夠使改編過程更加順暢,保障了對原著的還原,但由於大部分的小說作者沒有經過影視劇作的訓練,也容易出現缺乏戲劇性、畫面感等弊病。
還有一些分帳網劇直接由工作室的名字擔當編劇,沒有給予每位編劇署名,而一些編劇則用名隨意,用網名代替本名,這也使得許多製片方無法準確獲得編劇的個人信息,對於編劇自身的職業發展也不利。例如《喜歡你時風好甜》的編劇西小芹,《失戀療養院》的方興未艾。還有《惡魔少爺別吻我》的編劇葉曉楠在寫第二季時用了葉傾城的筆名,直到第三季時才用了本名葉曉楠。
分帳網劇編劇崗位署名的不規範也容易影響後續的合作和發展,而編劇更是一個靠作品和資歷說話的工種,因此分帳網劇的編劇儘量依靠多季作品積攢經驗和人脈,才能真正尋求到更多的資方合作,建立個人品牌。
分帳短劇或成大趨勢短視頻以及抖音、快手等社交軟體的崛起,使視頻平臺也開啟了短劇和豎屏劇的戰爭,一些豎屏劇是平臺自製的,但隨著更多的影視公司入局豎屏劇,一些短劇和豎屏劇也採取了分帳的方式。
最具典型性的是優酷。優酷在去年4月發布了《優酷網絡劇合作白皮書2.0》,其中詳細闡明了分帳網劇的分帳細則,首先增加了CPM廣告分帳收入,這足以吸引大量的優質團隊入駐平臺,甚至優質的內容在優酷還可以獲得前期投資,大力鼓舞了創作者的創作熱情。其次,優酷鼓勵微短劇,優質的愛情、青春題材還可以獲得額外的補貼20%。
打開優酷首頁,除了一些自製劇、版權劇以外,優酷的劇集頁面充斥著大量的微短劇內容,例如:豎屏劇《豪門之錯嫁新娘》、《雙世醜妃》、《醫妃權傾天下》、《錦衣衛獨寵》等,橫屏短劇《風月道人》、《同學不錯哦》、《我在今天等你愛我》等,都是劇名淺顯易懂、沒有明星、劇情簡單且有噱頭的劇集,製作成本極低,卻非常符合當下生活在快節奏都市的上班族、低頭族的娛樂需求。
不過由於內容和製作與長劇集的精品化都無法媲美,因此短視頻劇集仍然屬於小眾群體,討論度、熱度值都一般,雖然平臺給予了這些劇集機會,使其成為影視新人的入行跳板,但短視頻劇集的潮流和數量仍然無法撼動長劇集的地位。
無論是分帳長劇還是分帳短劇,編劇在劇集中起到的作用都非常甚微,影視行業每年都會有編劇維權的糾紛,卻仍然無法改變國內影視圈層的固有思維模式。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下,內容精品的劇集更加具有競爭力,而版權劇、自製劇都過於依賴知名編劇,鮮少給予新人編劇機會,分帳劇由於受到成本限制或可成為新人編劇的入行跳板,但往往由於資歷尚淺而失去話語權。這一矛盾亟需解決,希望新人編劇在培養自身獨立創作能力、加強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夠獲得更多來自片方的信任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