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是佛教徒心中的聖地,麥加是穆斯林朝聖的終極,對於基督徒來說,除了遠在中東的耶路撒冷,去西班牙的聖地牙哥朝聖也許是最方便、也是最愜意的旅行。美國人還專門拍了一部電影,就叫朝聖之路:
像老美那些主題先行的電影一樣,這部電影要給你洗腦的還是那些美國式的改頭換面的雞湯,就像電影海報上寫的:YOU DON'T CHOOSE A LIFE. YOU LIVE ONE. (生活不是你選擇而來的,是你活出來的。)
照片主角的這位老頭兒是個有名的眼科醫生,美國的中產階級。在美國,醫生絕對是個高收入階層,不用那麼多灰色收入就很有錢的那種,然後呢,很自我滿足,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打打高爾夫,天朝上國高貴子民的身份。
老頭兒的兒子比較叛逆,像很多小年輕一樣,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結果就去了西班牙朝聖之路,而且野心比較大,從西、法邊境的庇里牛斯山脈開始走(就是下面地圖中法國之路的起點那裡)。話說我在路上遇到過從這裡走的,一般都是特虔誠的基督徒那種,因為要徒步差不多兩個月吧。結果老頭兒的兒子第一天就遇到暴風雨,掉山崖裡狗帶了……
老頭兒傻眼了,買了張機票就奔西班牙來了,把兒子火化了準備帶回去。就在這時,老頭兒頓悟了,決定帶著兒子的骨灰替兒子完成朝聖之路。話說兒子的戶外裝備還是很齊活兒的,老頭兒把雙肩包一背,骨灰盒兒一塞,拄著木棍就上路了。
整個電影就是一個西班牙朝聖之路的風光片,設置了幾個性格比較誇張的角色,都是老頭兒路上遇到的。尤其是一個胖胖的吃貨,是個吸大麻的荷蘭人,真是把尼德蘭人民黑出了翔!明明荷蘭滿大街都是帥哥卻偏偏選了這麼一個角色,導演一定是跟荷蘭人有仇!!
說到這裡,其實呢可以補充一句:荷蘭在三四百年前其實是西班牙王國的土地,都歸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只不過後來鬧獨立出來了。倒並非這個緣故荷蘭人願意來西班牙,這條路上真是什麼國家的人都有。故事就不多表了,回頭會給大家貼一片我自己走的朝聖之路的遊記。不過我只走了五天,從法國之路上的Saria(薩裡亞,見上面地圖)這個小城開始走,全程111公裡。走下來的感覺是,我要走完全程的話估計也得勞駕我媽來替我收屍吧。
開個玩笑,其實沒那麼恐怖。我們在第五天的時候走上了歡呼山,就是上圖劇照中這個地方,因為站在山頭就能看到聖地牙哥老城了,尤其是聖地牙哥大教堂的塔樓非常明顯,看下圖(其實沒這麼近,這張圖白公子覺得一定是合成的)。
本公子的畫風是這樣的:
在這條路上耍帥都是裝出來的,其實已經累劈了。
四個人最後走到了老城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也經歷了種種心靈的考驗,下面這張圖就是在聖地牙哥老城中心的廣場上啦,他們背後就是聖地牙哥大教堂,據說耶穌的第一大門徒聖雅閣(又叫聖地牙哥或者聖地牙哥)就埋藏在這裡。
說了這麼多電影,下面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名字老長的西班牙古城!對了,我還錄了段視頻。
北京到聖地牙哥沒有直航,我去的時候,先在伊斯坦堡中轉,然後又在西班牙一個小城中轉……西班牙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真是有點小壯觀,忍不住用手機拍了一段飛機落地前的視頻。
-我是名字老長的西班牙老城的分界線--
聖地牙哥有個詩意的名字,叫「星星的土地」——在拉丁語中,叫campusstellae,變成加利西亞語,讀音就成了「德孔波斯特拉」。有時候為了區別於世界上另外兩座著名的聖地牙哥城,人們就說全稱——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
一開始可能你會覺得名字讀起來有點繞口,但是知道聖地牙哥建城的故事後,這個名字就會在你的嘴上獲得生命。
據說耶穌十二門徒中的聖地牙哥(這是西班牙語的名字;英語中叫聖詹姆斯StJames)曾長期在伊比利亞半島傳道。當耶穌在耶路撒冷被釘上十字架之後,聖地牙哥也被迫害致死,當政者下令將聖地牙哥的屍體餵狗,以杜絕被後人祭拜。虔誠的基督徒偷走了聖地牙哥的屍體,帶著屍體一路向西,逃離耶路撒冷,一直逃到了歐亞大陸的最西邊,就在這片土地上埋葬了聖地牙哥。
聖地牙哥藏身之地的秘密被他的埋葬者帶到了自己的墳墓裡,一晃就是七八百年,再也沒有人知道。公元814年,一位虔誠的隱居者在星象的指引下發現了聖地牙哥的墓地,從那時起,這個埋葬聖人遺體的地方便有了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這個名字。
墓地的發現震驚了整個基督教世界,而當時的阿斯圖裡亞斯國王阿方索二世又在這塊神聖的遺址上建造了一座教堂,於是,聖地牙哥便像一塊磁力巨大的吸鐵石一樣,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到了11世紀,來聖地牙哥朝聖已經變成了歐洲人的一項重要活動,蜂擁而至的朝聖者也帶動了這座城市的經濟發展,讓聖地牙哥城圍繞著聖地牙哥大教堂不斷向外擴展。可以這樣說,聖地牙哥是一座名符其實的由信仰鑄就的城市,作為朝聖地,其重要性並不亞於羅馬甚至耶路撒冷。如今,每年約有15萬名遊客來到這裡,在夏半年,天氣溫暖適宜的日子裡,聖地牙哥始終充滿著一種節日的氣氛。
聖地牙哥所在的加利西亞仍舊保留著一些遠古時期的遺蹟,一些巨石墓以及鐵器時代的圓形石屋,浪漫的加利西亞人認為這些都是由凱爾特人建造的,加利西亞人身上流淌著凱爾特人的血液。在有史料記載的歷史中,加利西亞經歷了諸多王朝更迭,曾被不同國家納入其版圖。
公元一世紀,羅馬人統一了加利西亞,建立了許多羅馬風格的城市。公元409年,這一地區被日耳曼民族的蘇維人所佔領,在6世紀80年代,又落入了西哥特人之手。8世紀,來自北非的穆斯林入侵伊比利亞半島。711年,伊比利亞半島僅存的唯一基督教政權阿斯圖裡亞斯(Asturias)不久便將加利西亞收入囊中。之後,除了10世紀和11世紀一段時間的短暫獨立以外,加利西亞一直處於阿斯圖裡亞斯及其繼任者萊昂和卡斯蒂利亞的統治之下。
在這樣動蕩的背景中,公元814年聖地牙哥之墓的發現自然就具有了不一樣的象徵意義。尤其是在西班牙人抵禦北非穆斯林的侵佔過程中,聖地牙哥給這場「收復失地」的民族戰爭加冕上一道「聖戰」的光環,使得這裡逐漸成為西班牙基督教收復失地運動的象徵和旗幟。
來到聖地牙哥的第一件事是換取朝聖證書,換證書的地方在聖地牙哥大教堂正對面一條小商業街的一片小院子裡。準備好朝聖護照,看到排隊的人,跟上去就是了。輪到你的時候,辦事人員會先讓你在表格裡填寫一欄個人信息,然後會簡單問你幾個問題。有一個關鍵問題是你是否有信仰,如果有的話,會發給你一張拉丁文的證書;沒有信仰的話就是一張西班牙文的證書。
排隊領取朝聖證書的地方,一個小院子,頭頂滿是葡萄藤。
路上遇到的北京姑娘,在這裡又遇到了,這姑娘是從法國邊境一路走來的,原因也是看了《朝聖之路》那部電影,一個人走了兩個月。
換完證書之後,就可以在老城裡隨便溜達了。剛剛到達的朝聖者聚集在大教堂西側的奧巴拉多羅廣場(Obradoiro),這座廣場在西班牙語中意為車間廣場,因為這裡以前是修建教堂時工匠們勞作的車間。
跟大帥哥任重合影,背景裡的教堂正在翻修,畫面慘不忍睹。歐洲人這種修舊如舊的工程進展很慢,我們到達的時候大教堂都已經修了很多年了。
廣場的最北面有一家文藝復興時期的酒店Hostal dos ReisCatolicos,由伊莎貝爾和費爾南多建於16世紀初,最初作為朝聖者的避難所,也是國王權利在這座教會城市的象徵;如今,這裡是一個豪華的酒店餐廳。廣場西側的典雅建築是市政廳,建於18世紀。
Hostal dos ReisCatolicos,抵達當天的晚餐就是在這裡吃的。
據說觀看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時候,一定要頭朝西腳朝東躺在地下仰視,這樣才會更加體會到大教堂在你心中的恢弘氣象。被琳琅滿目的、覆蓋著苔蘚的尖塔和雕塑裝飾的大教堂,集羅馬、巴洛克和哥特三種風格於一身,是一件渾然天成的藝術品。
老城裡的遊客都是醬嬸的,躺在石板地面上看大教堂,這樣會讓教堂在自己內心顯得更加雄偉。
不過,由於歷史久遠,今天看到的大教堂實際上已經是第四代建築。它的主體是在1075-1211年間興建的,整體呈現羅馬風格,採用傳統的拉丁十字布局,設有三個中殿。面向奧巴拉多羅廣場的教堂大門立面氣派奢華,是18世紀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作品。當初修建它的部分原因是為了保護教堂原本的大門。立面修好後,原本的教堂大門就成了教堂內部的一道門。
18世紀修建的教堂的立面上矗立著雕塑家馬提歐(Maestro Mateo)的200個羅馬風格雕塑作品。馬提歐這位建築師和雕塑家於12世紀晚期被任命負責教堂的修建工作。教堂上200多尊羅馬風格的雕塑作品精緻且具有啟發性,他們所要表達的含義一直有諸多爭論。從車間廣場看過來,左邊是《舊約全書》,右邊是《新約全書》,中心拱門處展現的是榮耀與耶穌的復活。
非常不幸的是,我們抵達聖地牙哥的時候,大教堂還在進行已經歷時數年的修復工程。正在進行的修復工程意味著只能從腳手架之下發現被遮蓋的廊柱了。廊柱中心拱門的主要雕塑是坐在寶座上復活的耶穌,四位福音傳道者、天使和耶穌受難時的器具環繞在他身邊。《啟示錄》中提到的24位音樂家呈弧形坐在天堂王座的四周。基督教下是聖雅閣,在他之下是正在用手掌撐開兩頭獅子張大的嘴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中心廊柱的另一側是馬提歐。幾個世紀以來,一直都有參觀者用頭去碰撞馬提歐的傳統,以分享他的智慧。但是無數次的碰撞導致馬提歐的鼻子明顯變塌了,所以現在他被一道金屬欄杆封鎖著。另一個風俗是將手指放在大力神頭上的5個孔裡,同時進行一段短暫的禱告,幾個世紀以來數百萬信仰者不斷重複這個動作,它現在也同樣被封鎖起來了。
廊柱右邊栩栩如生的雕像是耶穌的十二使徒,左邊則是《舊約》裡的先知。人們普遍認為,先知丹尼爾臉上之所以有著燦爛的笑容,是因為他對面有位穿著緊身衣服的以斯帖女王雕像。據當地傳說,以斯帖的石制乳房原本大得多,由於一位主教認為它們不太合適,就下令將它們銼小了。於是鎮上的人們創造了tetilla(乳房,一種小甜品的名稱)以表示對以斯帖的敬意。
這個像砍下來的怪物腳趾的東西其實是一種海鮮,叫茗荷介(percebes),算是當地最有名的美食了,不過也相當貴,一小盤可能就要30歐元左右,既挑戰勇氣,也挑戰錢包。
走到教堂主殿的盡頭,在極其精緻且具有巴洛克風格的主祭壇右邊,有一小段樓梯通向聖地牙哥雕像,這座雕像是13世紀的作品,許多虔誠的教徒排起長隊只為親吻或擁抱一下他。再從左邊下幾級階梯,就來到了聖地牙哥的墳墓。
教堂在每天的上午和晚上都會舉行彌撒;另外每天上午,朝聖者們會特別舉行一次彌撒。我們到達的當天,正趕上一隊朝聖團體為大教堂捐了一些錢,因此可以看到擺動大香爐的表演。聖地牙哥大教堂香爐非常有名,因為特別巨大,需要8個人同時拉動牽引繩索才能將其搖擺起來,所以只在特定的彌撒日或者有朝聖團體捐贈300歐元時才擺動。
大香爐使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這可不僅是一項儀式化的活動,在中世紀,要靠焚香來掩蓋吃住在大教堂內風塵僕僕的朝聖者身上的氣味。如今大教堂有兩座香爐,一座是黃銅鍍銀的,製造於1851年;另一座是1971年的銀質複製品,如今更經常使用。香爐填好煤和香料後重達100公斤,當高高擺過大教堂中心時速度可以達到68公裡/小時,最遠與垂直方向夾角達到82度。香爐甩動之前的唱詩已經融化了疲憊的身心,當巨大的爐子高高地從頭頂一再划過,那種嗖嗖的聲音極具震撼,煙霧繚繞處,除了驚訝之聲,整個參加彌撒的人群都肅穆了。
想要對聖地牙哥的歷史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去教堂博物館,從奧巴拉多羅廣場的立面進去就是。博物館分四個樓層,展示了許多石刻、雕塑、建築殘片、掛毯、器皿、繪畫等獨具特色的藏品。另外,從這裡可以進入一個16世紀哥特風格的修道院,整個修道院裝飾華麗,還能看到近年來才拼裝復原的馬提歐的大型石雕唱詩臺原作;還有非常奢華的18世紀聖堂修道院;另外有一座先王祠,在中世紀統治過萊昂的國王們的墳墓就在那裡。在博物館的頂層,可以俯瞰聖地牙哥老城的建築和街道:那些經歷過時間淘洗的石頭建築謙卑地圍拱在大教堂周圍,人們在這裡停下腳步,朝聖的辛苦告一段落,接踵而來的也許是一段盡情的釋放,或者是一種抵達後的空虛和無所適從,也許是一種人生的領悟和轉折……誰知道呢。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巋然不動地站在這裡,像上帝站在高處,它沒有說話,它只是把一顆萌動的種子放到了你的心裡。
(我把我以前給紙刊寫的文字又看了一遍,吐了一地,矯情你想抽自己,真佩服你們能看到這裡。)
大章魚(pulpo a galega)仍然是最值得期待的美食,另外各種貝類,如蛤、蚌、蟶子等,都是超大個兒,在國內很少見到這麼大的。菲斯特拉角,天涯盡頭
抵達聖地牙哥的人,有的會繼續上路,走完另一個100公裡到達天涯盡頭的菲斯特拉角。一路上仍然有指路的黃色箭頭。你會路過一些優美的小村落,看到漁港、風車、瀑布、大海。人們把朝聖路上穿壞的鞋子和衣服在菲斯特拉角燒掉,以示與自己的過去告別。如果你還有時間和體力的話,繼續前行吧!
你會看到這樣一個美得像仙境的小鎮
藤蔓植物肆意生長
角角落落都是美景
再往前走一段,突然就看到大西洋了!
既然到了海邊,肯定就有這種港口小鎮了
去鎮裡溜達溜達,一個小孩子看到我在拍他,就一直給我做一個重複的動作:跑到臺階上——
然後衝向他爹,讓他爹把他甩起來。這樣重複了估計20次吧。。。。
小城裡的畫面經常是這樣的~
路邊的畫面不知道怎麼總覺得像在拉美,whatever,反正是西班牙殖民過的地方。
到了中午,在一家外表看起來像大排檔似的地方吃海鮮,再次爽翻,加利西亞當地的白葡萄酒也是非常有名。大排檔窗外是無敵海景。
到了天涯海角,有一個賣紀念品的地方。
這隻徒步鞋的雕塑非常有名,在驢友的描述中還以為是個很大的雕塑,看到之後傻眼了,尼瑪這麼小,估計是42碼的。
把陪了我三年的一雙鞋扔在這裡了!光著腳回的酒店……還好是一路開車來的。
這一路上的最後一塊紀念碑,上面寫著0.00KM。我的西班牙聖地牙哥朝聖之路就此圓滿完成!
公眾號ID:attitude_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