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雨的秋天,藍天白雲,微風正好,不溫不燥,適合出門。
在上海生活的朋友,如果不方便遠行,附近走走也不錯。
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裡面有提到上海佘山森林公園。我去佘山森林公園的時候,特地去看了位於西佘山山頂上的佘山天主教堂,據說,這是是目前中國唯一活躍的全國性天主教朝聖中心。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佘山天主教堂,一座曾經具有希臘式的山頂大堂的聖母大教堂,雖然後來因為擴建原因拆除了。如果你打算在十一期間去佘山森林公園,到了可以去看看這座宏偉的教堂。
這座教堂建於1871年,教堂由法國傳教士始建,葡萄牙籍耶穌會會士葉肇昌設計,是一座集融希臘,羅馬,哥德式建築風格於一身的教堂,部分採用中國傳統手法,宏觀上充分體現了建築學上對稱中不對稱的美學原則。歷經十年的不斷修繕重建後,終於在1935年落成。
整座大堂高17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採用無木、無釘、無鋼、無梁的四無結構。教堂內設3000個座位,可容納近4000名教徒。
從高空俯瞰,教堂宏偉氣勢,坐落在一片蒼翠間,非常的引人注目。
鐘樓高38米,按一定音符排列著8隻大鐘,由紫銅鑄成的聖母像,聖母銅像高4.8米、重1.2噸,頂部圓穹上豎立一銅鑄聖母腳踏毒龍、手託小耶穌銅像,寓意歡迎各地前來的朝聖者。聖母銅像原銅像曾遭到毀壞,是2000年重鑄的。
外牆為清水紅磚砌築,南長北短,東寬西狹,內圓外尖、內石外磚。拱頂為鋼筋混凝土澆築,外頂鋪以碧綠色琉璃瓦。
中西璧合的教堂造型非常的獨特:拱頂,羅馬式甬道、希臘式廊柱、哥德式尖頂;橄欖形鐘樓以色列建築風格;東端小圓頂為西班牙式建築風格,鬥角地磚、中國特色的琉璃瓦。
教堂大廳內擺放著整齊的長椅,殿窗部分鑲嵌著五彩玻璃,大殿最前端是鑲金嵌玉的大理石砌成的大祭臺,祭臺與座堂間用低矮的漢白玉欄杆分隔,花瓷磚鋪地。
佘山天主教堂是上海天主教徒在東南沿海的主要朝聖地,佘山進教之佑聖母大殿從20世紀40年代起,就成為為聞名世界的天主教聖地及國內朝聖地。
在教堂建成之後的1942年,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的艱難時期,羅馬教宗庇護十二世便冊封佘山天主教堂為乙級聖殿,成為遠東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聖殿,與法國羅德聖母大殿齊名。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羅馬教廷又加給了佘山一項特恩,準許給佘山聖母行加冕禮。當時很多趕來參加加冕禮的教徒,場面非常的盛大。
當年的五月則被稱為佘山歷史上第十一個聖母月,自此以後,每年的5月聖母月每年這個時候都有數以萬計來自各地的天主教徒前往佘山朝聖,各地教徒排著長長的隊伍,有序進入教堂做彌撒,盛況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說它是中國境內唯一仍然活躍的全國性天主教朝聖中心,實至名歸。
不過,因為今年特殊情況,教堂從年初到現在都處於暫時關閉狀態,希望到十一的時候,可以恢復開放,如果開放了,進入教堂參觀後不要急著離開,可能會有工作人員會主動和你介紹天主教的起源和聖經的故事,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