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0年深秋,北京城裡的一個夜晚,一個黑色的身影悄無聲息地躲過看守城門的八國聯軍士兵,迅速登上了前門樓子,取走一顆懸掛的人頭後,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中。
這個被人冒死取走的頭顱是誰的呢?
這顆頭顱的主人正是晚清赫赫有名的一代豪俠「大刀王五」,在民間流行的晚清十大高手榜中,他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
「大刀王五」俠義一生,為什麼死後頭顱會被懸掛在城牆之上呢?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他出生貧寒,自幼喪父,只得與母親相依為命。後來因拜滄州當時最有名的武師——雙刀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所以人稱「小五子」,因他喜用大刀,刀法純正,又被稱為「大刀王五」。
王五學藝非常刻苦,不到幾年,功夫已經不在師父之下了。周治十年,他告別了師父,經人介紹到一家鏢局當了鏢師。
光緒三年,王五又用了自己幾年的積蓄,在北京半壁街開了一家鏢局——源順鏢局。由於他為人真誠厚道,生意越做越好,鏢局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據說,源順鏢局的西牆掛著「義重解驂」金字牌匾,東門掛著「德容感化」金字牌匾。這兩塊牌匾都是老百姓送給他的, 相傳王五當年在走鏢的途中,碰到一旅商隊被劫了,連拉車的騾馬都被劫了,全部困在冰天雪地裡。王五見此狀,將自己的拉車的套馬解開,幫助他們脫困,帶著他們一起回到了北京。後來商隊就送過來了「義重解驂」這塊匾。
「德容感化」的由來,更是讓人佩服。有一次在廟會上,一群漢人和回民發生了爭吵,眼看雙方都要動起手來,王五急忙出面,從中調解,逐漸才平息了雙方的矛盾,後來雙方為了感謝他,就為鏢局送過來了牌匾。
晚清時期,無數救國求存的仁人志士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受到這種思想影響的王五對這些人尤為欽佩,甲午戰爭失敗後,御史安維峻被革職發配,王五主動負擔起了護送安維峻的責任。
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對王五這樣忠肝義膽的有為之士也是欣賞至極,兩人惺惺相惜,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公元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被捕,王五得知後心急如焚,多方打探,密謀救譚,但是被譚嗣同拒絕。9月27日,連同譚嗣同在內的「戊戌六君子」在宣武門菜市口被斬首,王五悲痛欲絕,此刻,他只想為譚報仇,反抗清朝廷的決心從未如此強烈。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西方列強劃分在華勢力範圍、華北頻繁發生教案、天災頻仍及宮廷權力爭鬥激化的情況下,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北方興起,王五積極響應參加,與義和團農民一起縱火燒毀教堂和教徒的房屋。
可惜義和團運動曇花一現,很快就失敗了,王五隻好先回到鏢局。10月25日,大批的清兵將源順鏢局團團圍住,王五率領著一眾鏢師拼死反抗,終因寡不敵眾被槍殺於前門。
王五被殺後,頭顱被掛在城牆上,家人悲痛萬分卻無法將他入殮。天津的俠士霍元甲聽到消息,當晚趕到北京,趁著夜色將王五的頭顱取下,將其埋葬。
一代豪傑王五,在時代的滾滾潮流中隕落了,但是他的豪情義舉卻永遠讓人無法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