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人是中國人,這一點不可置否。
這是有史料根據的:
1、三國時期:孫權派衛溫將軍等率領船隊到達臺灣(當時稱夷洲),開始了大陸與臺灣的大規模交往。
2、隋朝:朱寬率領船隊到達臺灣(當時稱流求)。
3、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理澎湖和流求(今臺灣)。
4、清朝:鄭成功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佔領的臺灣;康熙時,臺灣歸於清朝版圖,清政府設立臺灣府,屬福建省管轄。
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臺灣作為一個島嶼,戰略要地,讓列強垂涎三尺。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朝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設臺灣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收復臺灣,臺灣及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1949年原在大陸的中國國民黨當局退據臺灣。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但此時據日本佔領臺灣已經42年,按照20年一代人,也已經經歷了兩代。兩代人也足以改變一些人觀念,包括「文化根」。
但大家可曾知道,我們擊敗的「日本人」中,竟然包含了一支人數高達20.7萬人的「臺灣人日本軍」?
按照臺灣學界有的說法,這些臺灣籍的日軍,叫做「臺灣人原日本兵」;在這裡,我們姑且稱之為臺籍日軍。
有關資料統計:侵華日軍中先後有臺灣籍軍屬 (1937年至1945年) 126750名;軍人 (1942至1945年) 80433名;總數207083名;陣亡人數30304名(15%)。
什麼是軍屬?
在當時日軍觀念中,並不認為非戰鬥人員為正規軍,因此有「軍人、軍犬、軍馬、軍屬、軍夫」這樣的俗話,說明軍屬與軍夫在日軍中的地位,軍屬也就是附屬品的意思。因此二戰時期臺籍日本兵經歷了從「軍屬」、「軍夫」身份到「軍人」身份的演變。
由於殖民地法制與日本內地不完全相同,因而徵兵制度在所謂「外地」(即殖民地,包括臺灣、朝鮮等)並沒有馬上實行,而是先徵召非正規軍的軍屬、軍夫,其次則是志願兵,最後因天皇頒布關於朝鮮及臺灣住民政治參與之詔書,法律第三十四號等同日本帝國憲法實施,正式實行徵兵制度。
臺灣青年爭當日軍「志願兵」
1942年,一場由日本人在殖民地臺灣舉行的」志願兵」招募活動,引發了臺灣全島的「瘋狂」。
只有600萬人口的臺灣,當時面對「裕仁天皇」的召喚,竟然有43萬人爭先報名參加「皇軍」,相當於平均每7個多臺灣人,就有一個人想搶著當「皇軍」,由於徵兵數額有限,很多落選的臺灣小夥子,竟然有些「抑鬱」想不開,出現自殺身亡的事例。
這一切,不僅出乎我們的意料,更讓日本人不可思議。
1895年,日軍出兵進佔臺灣,但當時臺灣清軍和臺灣人民的大規模反抗持續了半年之久,由於對殖民地民眾發自骨子裡的不信任,起初,日本人並不願意接納臺灣人進入「皇軍」的隊伍。
但1937年發起全面侵華後,日軍兵力日漸困窘,於是開始徵召臺灣人作為軍夫從軍出戰;特別是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後,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戰爭進一步擴大,在殖民地朝鮮和臺灣開始了大規模徵兵。
1942年4月,日本開始在臺灣招募「特別志願兵」,一直到1945年戰敗,整個臺灣共有207183人進入日軍服役,其中共有80433人成為日軍一線戰鬥人員(數據來源:日本厚生省)。
據統計,20.7萬臺籍日軍中:在服役的身份上,其中將近12.6萬人作為軍夫,8萬人作為軍人直接參戰;在服役的屬地方面,20.7萬人中:有6.1萬人被送往菲律賓和南太平洋的其他地區,3.3萬人被送往中國大陸。
也就是說,至少有3.3萬的臺籍「侵華日軍」,直接參與了侵略中國。
整個二戰當中:
在20.7萬臺籍日軍中,有5萬人最終為「大日本帝國」「戰亡」或被列入失蹤;另外有2000人的臺籍日軍傷殘,有21人在戰後、被作為戰犯處死,147人被判處兩到三年監禁;另有15.4萬人則分別返回臺灣,或是自願選擇回到大陸,少部分留在了日本。
為什麼要參加日軍?
很多臺灣青年想法很簡單也是迫於生計:為了錢。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臺灣,一個普通民眾的月工資,大概為20日圓;但如果加入大日本帝國「皇軍志願兵」,月工資可以高達100多日圓。臺籍日兵徐東波就曾經說:「1943 年夏天,我 23 歲,那個時候在報紙上常會看到刊登入伍的通知及新聞····當時我想····志願從軍,有 160 元的薪俸,就在這種半勉強、半志願的心情下,我向日本軍隊報到,大約 1 個月之後,即啟程前往菲律賓(作戰)。」
臺籍日兵陳根發,也談到了當時「錢」對於吸引他加入「皇軍」的誘惑力:「他們承諾給去(菲律賓)馬尼拉的人每個月120日圓,這是我在臺北做卡車司機的月收入的兩倍。」
但是戰爭隨時會送命,月工資低,但好歹不會餓死。顯然不僅僅是因為錢,還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1、作為臺籍日軍的一員,被徵召進入日軍做軍夫時,王清槐僅僅18歲。在日後接受採訪,被問起為什麼加入日軍時,王清槐說,他從心裡熱愛著大日本帝國,並決心非常勤奮的工作:「我當時才18歲,就希望到20歲時,能成為大日本皇軍的正式一員。」「像那個時候的許多年輕人一樣,我是那種被日本精神煽動的人。不過我懷疑,那個時候誰不是那樣?」
2、1944年,高中剛畢業的臺灣小夥子劉成莊,馬上報名應徵入伍,成為了他「日思夜想」的日軍中的一員,儘管剛開始只是作為軍夫服役,但劉成莊說,他覺得自己當時已經被「大和精神」完全佔據了,在日軍中,每天響徹部隊上空的「愛國歌曲」,經常讓他感覺「熱血沸騰」、「感動不已」。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煽動。在王清槐、劉成莊的眼中,為大日本帝國「光輝戰死」,是他們夢想的「至高無上」的榮譽。
儘管在日軍中,臺籍日軍經常被真正的日本兵辱罵為「清國奴」,但「愛國」的臺籍青年仍然蜂擁報名,因為在他們看來,當上了「皇軍」,不僅可以賺錢,還可以滿足自己的「愛國」理想,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在日據時代的臺灣,社會被分成三等人:一等人是在臺的日本人;二等人是臺灣漢人;三等人則是蕃民(原住民):在當時,日本人吃白砂糖,臺灣本土人卻只能吃質量較差的黑砂糖;日本人可以吃上等的瘦肉,但臺灣人卻被供給吃下等豬肉。儘管難以獲得完全的平等,但當兵,顯然是一個臺灣青年既賺錢、又能提高社會地位的好方法,因為一旦當上「皇軍」,社會地位和經濟供給都將大幅增加,不僅工資高了,「受人尊敬」,而且還可以跟日本人一樣「吃香喝辣」。
日本戰敗後我們可以看到這不是錢,也不是待遇,是一個國家被殖民教育的悲哀。
劉成莊(英文音譯),也是一個熱愛大日本帝國的臺灣「熱血青年」。
1944年,20歲的他加入日軍,他經常被日本的愛國歌曲所「強烈感動」;1945年,日本戰敗的消息傳來時,他正駐紮在日本的橫須賀,他的長官告訴他,美國人在日本丟了「一個超級大的炸彈」,為了讓日本人民度過劫難,「善良仁慈的天皇」決定結束戰爭。
劉成慶回憶說,「我來到橫須賀的大街上,看到日本人跪在道路兩旁,嚎啕大哭。」
如果說,參加二戰的臺籍日軍,許多人是命裡活該,但反過來說,從1895年清廷在甲午戰爭中落敗、被迫割讓臺灣開始,他們的命運,哪裡還能自由選擇?1995年,在接受臺灣作家陳映真採訪時,這個被用英文寫成「劉成莊」的「皇軍老兵」,向臺灣的「娘家人」袒露心扉說,儘管返回大陸已經數十年,但「我還是要承認,我說日語更自在。我常想,如果42年前(1953年)我沒有離開日本的橫須賀來天津,我的命運會是什麼樣。」
1995年接受採訪時,劉成莊自稱是天津一家日本公司的顧問。關於這份工作,他坦白說:
「我教給日本老闆怎樣對中國工人嚴格要求、少付工資。」
當然,他可能沒想到,他的訪談錄,會被從英文,翻譯成了中文。
這20萬7千人的臺籍日軍,他們也想不明白,他們究竟是誰?1943年,陳俊清被徵召進入「皇軍」,派往海南島作戰,一直到1945年戰敗撤退,他才意識到,自己作為不是「日本人」的「臺灣人」,已經被他所曾經深深愛著的「大日本帝國」,所無情拋棄了:
「戰爭結束時, 招募我們的天皇連一個解散的命令也沒給。我們就那麼被遺忘在陣地、叢林、島嶼和高山上,不得不自己掙扎求活,而日本軍隊,早就被美國戰艦送回家去了。」
但陳俊清堅持認為,他自己始終是「裕仁天皇的赤子」,他對大日本帝國「忠心耿耿」,日後,他歷經磨難,終於回到臺灣。
1947年臺灣「二二八事變」後,很多被遣返或是在臺灣被遣散的臺籍日軍,也迅速冒了出來,他們穿著原來日軍的制服、戴著原來日軍的軍帽,唱著日本的軍歌到處巡邏,一看到外省人(大陸人)就拼命毆打,「仿佛大日本帝國又回來了。」
事後,國民黨對這些冒頭的臺籍日軍進行鎮壓和清洗,他們才開始又「縮了回去」。儘管這不是「二二八事變」的全部和主流,但卻是光復後的臺灣社會,深度複雜化的一個真實寫照。
反殖民主義鬥爭日是每年的2月21日,是在1948年8月開始創立,旨在讓全世界的青少年都永遠記住歷史的教訓,永不走上歷史的老路,不重蹈殖民統治黑暗時期的覆轍。
臺籍日軍是一個國家屈辱的寫照。一個國家唯有強大,才能抵禦外辱,才配擁有自己的文化,讓國民知道自己的「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