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中竟然有3萬臺灣人?

2021-01-20 多讀經典

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人是中國人,這一點不可置否。

這是有史料根據的:

1、三國時期:孫權派衛溫將軍等率領船隊到達臺灣(當時稱夷洲),開始了大陸與臺灣的大規模交往。 

2、隋朝:朱寬率領船隊到達臺灣(當時稱流求)。 

3、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理澎湖和流求(今臺灣)。 

4、清朝:鄭成功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佔領的臺灣;康熙時,臺灣歸於清朝版圖,清政府設立臺灣府,屬福建省管轄。

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臺灣作為一個島嶼,戰略要地,讓列強垂涎三尺。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朝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設臺灣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收復臺灣,臺灣及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1949年原在大陸的中國國民黨當局退據臺灣。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但此時據日本佔領臺灣已經42年,按照20年一代人,也已經經歷了兩代。兩代人也足以改變一些人觀念,包括「文化根」。

但大家可曾知道,我們擊敗的「日本人」中,竟然包含了一支人數高達20.7萬人的「臺灣人日本軍」?

按照臺灣學界有的說法,這些臺灣籍的日軍,叫做「臺灣人原日本兵」;在這裡,我們姑且稱之為臺籍日軍。  

有關資料統計:侵華日軍中先後有臺灣籍軍屬 (1937年至1945年) 126750名;軍人 (1942至1945年) 80433名;總數207083名;陣亡人數30304名(15%)。

什麼是軍屬?

在當時日軍觀念中,並不認為非戰鬥人員為正規軍,因此有「軍人、軍犬、軍馬、軍屬、軍夫」這樣的俗話,說明軍屬與軍夫在日軍中的地位,軍屬也就是附屬品的意思。因此二戰時期臺籍日本兵經歷了從「軍屬」、「軍夫」身份到「軍人」身份的演變。

由於殖民地法制與日本內地不完全相同,因而徵兵制度在所謂「外地」(即殖民地,包括臺灣、朝鮮等)並沒有馬上實行,而是先徵召非正規軍的軍屬、軍夫,其次則是志願兵,最後因天皇頒布關於朝鮮及臺灣住民政治參與之詔書,法律第三十四號等同日本帝國憲法實施,正式實行徵兵制度。

臺灣青年爭當日軍「志願兵」

1942年,一場由日本人在殖民地臺灣舉行的」志願兵」招募活動,引發了臺灣全島的「瘋狂」。

只有600萬人口的臺灣,當時面對「裕仁天皇」的召喚,竟然有43萬人爭先報名參加「皇軍」,相當於平均每7個多臺灣人,就有一個人想搶著當「皇軍」,由於徵兵數額有限,很多落選的臺灣小夥子,竟然有些「抑鬱」想不開,出現自殺身亡的事例。

這一切,不僅出乎我們的意料,更讓日本人不可思議。

1895年,日軍出兵進佔臺灣,但當時臺灣清軍和臺灣人民的大規模反抗持續了半年之久,由於對殖民地民眾發自骨子裡的不信任,起初,日本人並不願意接納臺灣人進入「皇軍」的隊伍。

但1937年發起全面侵華後,日軍兵力日漸困窘,於是開始徵召臺灣人作為軍夫從軍出戰;特別是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後,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戰爭進一步擴大,在殖民地朝鮮和臺灣開始了大規模徵兵。

1942年4月,日本開始在臺灣招募「特別志願兵」,一直到1945年戰敗,整個臺灣共有207183人進入日軍服役,其中共有80433人成為日軍一線戰鬥人員(數據來源:日本厚生省)。

據統計,20.7萬臺籍日軍中:在服役的身份上,其中將近12.6萬人作為軍夫,8萬人作為軍人直接參戰;在服役的屬地方面,20.7萬人中:有6.1萬人被送往菲律賓和南太平洋的其他地區,3.3萬人被送往中國大陸。

也就是說,至少有3.3萬的臺籍「侵華日軍」,直接參與了侵略中國

整個二戰當中:

在20.7萬臺籍日軍中,有5萬人最終為「大日本帝國」「戰亡」或被列入失蹤;另外有2000人的臺籍日軍傷殘,有21人在戰後、被作為戰犯處死,147人被判處兩到三年監禁;另有15.4萬人則分別返回臺灣,或是自願選擇回到大陸,少部分留在了日本。

為什麼要參加日軍?

很多臺灣青年想法很簡單也是迫於生計:為了錢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臺灣,一個普通民眾的月工資,大概為20日圓;但如果加入大日本帝國「皇軍志願兵」,月工資可以高達100多日圓。

臺籍日兵徐東波就曾經說:「1943 年夏天,我 23 歲,那個時候在報紙上常會看到刊登入伍的通知及新聞····當時我想····志願從軍,有 160 元的薪俸,就在這種半勉強、半志願的心情下,我向日本軍隊報到,大約 1 個月之後,即啟程前往菲律賓(作戰)。」

臺籍日兵陳根發,也談到了當時「錢」對於吸引他加入「皇軍」的誘惑力:「他們承諾給去(菲律賓)馬尼拉的人每個月120日圓,這是我在臺北做卡車司機的月收入的兩倍。」

但是戰爭隨時會送命,月工資低,但好歹不會餓死。顯然不僅僅是因為錢,還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1、作為臺籍日軍的一員,被徵召進入日軍做軍夫時,王清槐僅僅18歲。在日後接受採訪,被問起為什麼加入日軍時,王清槐說,他從心裡熱愛著大日本帝國,並決心非常勤奮的工作:「我當時才18歲,就希望到20歲時,能成為大日本皇軍的正式一員。」「像那個時候的許多年輕人一樣,我是那種被日本精神煽動的人。不過我懷疑,那個時候誰不是那樣?」

2、1944年,高中剛畢業的臺灣小夥子劉成莊,馬上報名應徵入伍,成為了他「日思夜想」的日軍中的一員,儘管剛開始只是作為軍夫服役,但劉成莊說,他覺得自己當時已經被「大和精神」完全佔據了,在日軍中,每天響徹部隊上空的「愛國歌曲」,經常讓他感覺「熱血沸騰」、「感動不已」。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煽動。在王清槐、劉成莊的眼中,為大日本帝國「光輝戰死」,是他們夢想的「至高無上」的榮譽。

儘管在日軍中,臺籍日軍經常被真正的日本兵辱罵為「清國奴」,但「愛國」的臺籍青年仍然蜂擁報名,因為在他們看來,當上了「皇軍」,不僅可以賺錢,還可以滿足自己的「愛國」理想,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在日據時代的臺灣,社會被分成三等人:一等人是在臺的日本人;二等人是臺灣漢人;三等人則是蕃民(原住民):在當時,日本人吃白砂糖,臺灣本土人卻只能吃質量較差的黑砂糖;日本人可以吃上等的瘦肉,但臺灣人卻被供給吃下等豬肉。

儘管難以獲得完全的平等,但當兵,顯然是一個臺灣青年既賺錢、又能提高社會地位的好方法,因為一旦當上「皇軍」,社會地位和經濟供給都將大幅增加,不僅工資高了,「受人尊敬」,而且還可以跟日本人一樣「吃香喝辣」。

日本戰敗後我們可以看到這不是錢,也不是待遇,是一個國家被殖民教育的悲哀。

劉成莊(英文音譯),也是一個熱愛大日本帝國的臺灣「熱血青年」。

1944年,20歲的他加入日軍,他經常被日本的愛國歌曲所「強烈感動」;1945年,日本戰敗的消息傳來時,他正駐紮在日本的橫須賀,他的長官告訴他,美國人在日本丟了「一個超級大的炸彈」,為了讓日本人民度過劫難,「善良仁慈的天皇」決定結束戰爭。

劉成慶回憶說,「我來到橫須賀的大街上,看到日本人跪在道路兩旁,嚎啕大哭。」

如果說,參加二戰的臺籍日軍,許多人是命裡活該,但反過來說,從1895年清廷在甲午戰爭中落敗、被迫割讓臺灣開始,他們的命運,哪裡還能自由選擇?

1995年,在接受臺灣作家陳映真採訪時,這個被用英文寫成「劉成莊」的「皇軍老兵」,向臺灣的「娘家人」袒露心扉說,儘管返回大陸已經數十年,但「我還是要承認,我說日語更自在。我常想,如果42年前(1953年)我沒有離開日本的橫須賀來天津,我的命運會是什麼樣。」

1995年接受採訪時,劉成莊自稱是天津一家日本公司的顧問。關於這份工作,他坦白說:

「我教給日本老闆怎樣對中國工人嚴格要求、少付工資。」

當然,他可能沒想到,他的訪談錄,會被從英文,翻譯成了中文。

這20萬7千人的臺籍日軍,他們也想不明白,他們究竟是誰

1943年,陳俊清被徵召進入「皇軍」,派往海南島作戰,一直到1945年戰敗撤退,他才意識到,自己作為不是「日本人」的「臺灣人」,已經被他所曾經深深愛著的「大日本帝國」,所無情拋棄了:

「戰爭結束時, 招募我們的天皇連一個解散的命令也沒給。我們就那麼被遺忘在陣地、叢林、島嶼和高山上,不得不自己掙扎求活,而日本軍隊,早就被美國戰艦送回家去了。」

但陳俊清堅持認為,他自己始終是「裕仁天皇的赤子」,他對大日本帝國「忠心耿耿」,日後,他歷經磨難,終於回到臺灣。

1947年臺灣「二二八事變」後,很多被遣返或是在臺灣被遣散的臺籍日軍,也迅速冒了出來,他們穿著原來日軍的制服、戴著原來日軍的軍帽,唱著日本的軍歌到處巡邏,一看到外省人(大陸人)就拼命毆打,「仿佛大日本帝國又回來了。」

事後,國民黨對這些冒頭的臺籍日軍進行鎮壓和清洗,他們才開始又「縮了回去」。儘管這不是「二二八事變」的全部和主流,但卻是光復後的臺灣社會,深度複雜化的一個真實寫照。

反殖民主義鬥爭日是每年的2月21日,是在1948年8月開始創立,旨在讓全世界的青少年都永遠記住歷史的教訓,永不走上歷史的老路,不重蹈殖民統治黑暗時期的覆轍。

臺籍日軍是一個國家屈辱的寫照。一個國家唯有強大,才能抵禦外辱,才配擁有自己的文化,讓國民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相關焦點

  • 一把侵華日軍指揮刀值多少錢?700萬沒人賣,買家多是日本人
    日軍中什麼級別的士兵有資格佩戴軍刀?很多人可能以為只有日軍指揮官才能佩戴指揮刀,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陸軍中班長、軍曹以上的級別的都有佩刀,這種制式佩刀由兵工廠批量製造,統稱為95式士官刀,中國軍隊繳獲最多的就是這種。
  • 解密:侵華日軍在中國到底陣亡了多少人?
    日本利用兩次工業革命,在二戰之前就完成了國家工業化,所以相比在侵華戰爭爆發時還是農業國家的中國,日軍依靠強大的工業實力有著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優勢。 而且在日軍發動侵華戰爭的時候,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內戰,國家國力大幅度降低,不過即便這樣,日本還是戰敗了。那麼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打死多少鬼子?自己傷亡又有多大?接下來,就讓小編為你解密侵華日軍在中國到底陣亡了多少人。
  • 侵華日軍盜測中國地圖,結果畫成這樣讓人震驚
    而侵華日軍對中國地圖的盜測,也是非常精準的,簡直讓人吃驚!日本對中國軍事偵察的派遣,始於明治5年(1872年),池上四郎秘密潛入中國東北進行秘密偵察。這些勘測的人等對瀋陽、長春愛新覺羅家族興起的吉林、黑龍江,以及伊犁將軍鎮守之地的地理、兵備、民政、人心傾向,包括語言、貨幣種類、物價高低等進行探察。
  • 真實的謊言——侵華日軍家書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軍紛紛,漂洋過海,來犯我疆,企圖三個月之內,決勝凱旋。未想,東瀛舉國,從此步入戰爭泥潭,一戰便是八年,最終卻以戰敗鼠竄而歸。期間,日軍士兵紛紛寫家書,聊以度日排憂。在建川博物館聚落,日本侵華罪行館一隅,便陳列著三千餘封侵華日軍家書。
  • 真實的謊言——侵華日軍家書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軍紛紛,漂洋過海,來犯我疆,企圖三個月之內,決勝凱旋。未想,東瀛舉國,從此步入戰爭泥潭,一戰便是八年,最終卻以戰敗鼠竄而歸。期間,日軍士兵紛紛寫家書,聊以度日排憂。在建川博物館聚落,日本侵華罪行館一隅,便陳列著三千餘封侵華日軍家書。
  • 不滅的罪證 探訪侵華日軍孫吳勝山要塞
    新華社哈爾濱9月18日電 題:不滅的罪證——探訪侵華日軍孫吳勝山要塞新華社記者王建在我國東北地區,至今保存著一個規模龐大的侵華日軍軍事要塞群遺址。這個修築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被侵華日軍自詡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軍事要塞群,工程規模浩繁,世所罕見。一處處兵舍、碉堡、戰壕等遺址,歷經風雨滄桑,成為日本侵華戰爭的不滅罪證。位於黑龍江省北部的孫吳勝山要塞就是其中之一。在「九一八」事變89周年前夕,記者來到黑龍江省孫吳勝山要塞,探訪日軍侵華的歷史遺蹟。
  • 又一鐵證,侵華日軍相冊中發現南京大屠殺原版照片
    2006年,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館擴建施工現場,再次發現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骸。這裡的每一幀畫面、每一句證言都是南京大屠殺的鐵證。12月8日,遼寧省本溪市的一名收藏愛好者不久前發現一本侵華日軍相冊,相冊中,一張南京大屠殺原版照片引起專家學者注意,為佐證南京大屠殺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 日照市抗戰紀念館所存的十幾張中國地圖,為日軍侵華史提供了鐵證
    日照市抗戰紀念館存有十幾幅日軍侵華前及侵華後的中國地圖,從中可以看出,日本覬覦我國富饒的資源,憑藉手中盜、搶、測的中國各地地形圖,為發動侵華戰爭作準備。日照市抗戰紀念館所存地圖,為日軍侵華史提供了鐵證。
  • 將18萬件藏品數據化,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全新升級
    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瑾 杜雪迎)為逝去的倖存者熄滅一盞燈、利用 AR 技術 " 復原 " 歷史、將 18 萬件藏品數據化 …… 自 2014 年作為國家公祭儀式固定舉辦地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人數猛增,每年超 800 萬的參觀人數遠超最初設計的接待流量。除了將參觀方式改為提前預約,紀念館還在呈現方式、標準化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升級。"
  • 當年此日,山河悲鳴,侵華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
    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可是日本右翼還不承認。 1937年12月13日,日本鬼子攻佔南京,開始持續了6周的屠殺、強姦、縱火以及搶掠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美麗的南京古城,被日軍縱火燒毀,損失慘重,2萬多婦女被日本鬼子姦污,30萬同胞遇難!
  • 「吃裡扒外」的侵華日軍——齋藤邦雄
    我們平時在熒幕中看到的侵華日軍,要麼是極度兇殘,要麼是極度白痴,而今天說的這位日本兵,簡直就是日軍的異類!他叫——齋藤邦雄。齋藤邦雄1941年入伍,在上原日軍第63師團任機槍射手,他在中國和八路軍打了三四年的仗,非但沒有作孽,反而經常幹好事。日軍俘虜了八路軍傷員,他時常送飯送水,噓寒問暖;乘人不注意就把俘虜放了。為什麼齋藤如此反感自己的同胞——侵華日軍呢?
  • 一張明信片見證日軍侵華罪行
    他說,該明信片是一名侵華日軍於1940年從中國寄給日本親屬的,它無聲地揭露了日軍侵華的罪行,也深刻提醒國人要警鐘長鳴,勿忘國恥。    呈現在記者眼前的這張明信片已經有些發黃。它的正面(如圖1)印製著當時南京中山門遭日軍侵佔的場景:原來雄偉的中山門在炮火的轟擊下只剩殘壁斷垣,5名荷槍實彈的日本士兵站在城門下,畫面右邊寫著「古島松之助氏筆」幾個字。
  • 臺灣被日本殖民時期,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參加日軍,真相很痛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都知道在亞洲主要的法西斯國家是日本,大舉侵略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到日本戰敗據不完全統計有180多萬日本軍人戰死,但是讓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其中裡面還包括大量的臺灣籍兵。從二戰開始到結束就有近20多萬的臺灣籍人參加日軍,期間戰死八萬多,人數眾多讓人難以想像。
  • 【央視新聞】揭秘侵華日軍在赤峰寧城人造地獄「人圈」
    令人髮指的是,在「無人區」周邊,日軍大肆營建「集中營」式的「人圈」 2506座,將140萬中國人驅趕到「圈」裡集中居住,實施圈禁管理。其中,35萬人被血腥屠殺、迫害致死。勞力每天要從事長時間、超繁重的體力勞動,稍有怠慢,便是一頓毒打。後來「人圈」工程修建好後,日軍便強迫村民住進這個土圍子。
  • 九·一八日軍侵華為背景的電影短片《歸來兮》劇照
    九·一八日軍侵華為背景的電影短片《歸來兮》劇照,照片為主女角。九·一八日軍侵華為背景的電影短片《歸來兮》劇照,照片為主女角。九·一八日軍侵華為背景的電影短片《歸來兮》劇照,照片為主女角。九·一八日軍侵華為背景的電影短片《歸來兮》劇照,照片為主女角。
  • 又見侵華日軍鐵證,走進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
    圖為位於東莞的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館藏有大量當年繳獲的日軍侵華時的武器等物品,這些都是日軍侵華戰爭的鐵證!館藏的這面腥紅的太陽旗,血腥味十足·!侵華日軍的90式鋼盔,前正中印有日陸軍五角星徽記,此鋼盔又稱「惡魔的頭飾」。
  • ...用史實發言—訪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館長金成民
    9月3日,侵華日軍細菌戰檔案史料專題展開展,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館長金成民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希望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這天,通過展覽,警示人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共創未來。承記錄歷史之責、擔祈願和平之任。
  • 喬家大院那麼富,為何日軍侵華時不敢打劫?
    當然不能這樣去理解,行善積德依然有其積極意義所在。曾經喬家大院如此的宏偉,然而當侵華日軍到來時,依然面臨著非常大的困境,不過最終喬家大院得以保全,這或許就與喬家大院的福報有關。一、喬家的富有關於喬家大院,如果不是曾經的那樣一部電影,恐怕有很多人不知道。
  • 老照片再現侵華日軍的真實模樣:兇惡強壯,與抗日神劇演的不一樣
    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給近代中國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傷害,無數軍民在這場浩劫中失去生命,更有眾多珍貴的文物資產被日本盡數劫掠。如果不是那些優秀的革命前輩挺身而出,哪裡還會有現在的中國?
  • 河北發現日軍侵華罪行新罪證 上海憲兵隊檔案現身石家莊
    央廣網北京12月13日消息(河北臺記者黃寧)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河北石家莊一位收藏愛好者在上海一位書友處偶得一宗侵華日軍上海憲兵隊檔案資料,內容涉及日軍在上海開設慰安所、屠殺我平民、殺害戰俘、迫害抗日人士、販賣鴉片等侵華罪行,填補了相關史料的空白,成為日本侵華罪行的又一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