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文化臺灣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洪孟啟:中華文化傳承,我們絕不缺席!

2021-02-25 湘聲頭條

      儘管第一次來湖南,但72歲的文化臺灣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洪孟啟對湖南人卻是再熟悉不過。

       洪孟啟在臺灣的多任上級都是湖南人,包括曾擔任蔣介石秘書的楚秋崧及宋楚瑜等。他在臺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的前任龍應臺,也是湖南衡陽人。來長沙聽到湖南口音,他心中湧起一種親切感,「尤其是湖南講話的尾音,都是往上的」。

        前不久,2019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長沙舉行,洪孟啟在開幕式上致辭說:「臺灣和大陸人民同是炎黃子孫,血脈相連,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我們絕不缺席,不讓下一代承受無辜損失。」

        每次到大陸,洪孟啟一定要去兩個地方——當地博物館和書店,他認為,這是最能感知一座城市文明的途徑。

       到長沙的第二天,他去參觀了湖南省博物館,對館內的有序規劃和細緻的展品說明非常讚賞,「跟著展館走的時候不覺得爬了很高,最後看完下去才發現原來到了那麼高」。

       洪孟啟與湖南有著一份血脈之緣,外公是邵陽人,留學日本期間參加同盟會,並和宋教仁一起從事革命。母親曾告訴他,外公和齊白石是好朋友。

        對於湖湘文化,洪孟啟印象最深刻的是自曾國藩、胡林翼以來的大批近代人物,他學生時期的課外讀本是《曾文正公家書》,也讀過毛澤東的《矛盾論》《論持久戰》,「非常精彩」。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原本在大學讀歷史的洪孟啟,從大三時開始對於自己從小接觸的近代史產生懷疑,於是到處尋找答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參觀,頓時被各種關於研究中國的書籍和期刊所吸引,仿佛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我當時就說我要考這個,轉行研究國際政治」。

       多年來,洪孟啟在學界和政界「幾度來回」,先後任臺北縣政府秘書長、臺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等職,被臺灣媒體形容為「黨政關係良好、個性外柔內剛」。

       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在文化部門任職的洪孟啟辭職回大學教書,因為覺得自己「50歲了總要講點人話吧,不能跟在他屁股後面講謊話」;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請他出山擔任副職,並在辭職後力勸洪孟啟接任,於是他自言「又一次沉淪江湖」。

       長年參與臺灣文化政策的制定及文化推廣,洪孟啟原本很被看好,卻在幾個月後再度請辭。「以前在臺灣當官員還能做點事,現在做不了事。」他苦笑。

        龍應臺作品中曾有一段關於她父親經常在家唱《四郎探母》的描寫,洪孟啟看得眼淚朦朧。他記憶中最深刻的畫面,就是父親坐在燈下寫詩擦淚的背影。

       洪孟啟的父親是東北人,為躲避日本人離開東北參加抗戰,從此再沒有回過家鄉。1949年,由於上船名額有限,哥哥姐姐被留在北京,只有2歲的他被父母帶到了臺灣。

       「爸媽一到過年過節情緒就很不好,想家,也不敢給家裡寫信。」洪孟啟小時候很調皮,但知道過節時爸媽脾氣不好,要小心挨打。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老兵返鄉探視的心願終可實現。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時,洪孟啟的父親已經去世,母親則通過紅十字會輾轉尋找到兒女,從此每年往返兩岸享受天倫之樂。

        洪孟啟在2000年才第一次回到大陸。母親在北京長大,後來到上海工作,洪孟啟是在上海出生。從小聽母親講述這兩座城市,當他親身踏足時,竟有種似曾相識、遊子回鄉的感覺。

       看到70多歲的哥哥姐姐在媽媽面前像孩子一般圍繞,小哥哥唱著幼稚園時媽媽教他的歌,洪孟啟既感動又心酸,「他們一直在尋找親情,大姐上初中時就背著包袱離家出走要找媽媽」。

       母親於96歲去世後,兒女們按照父母的心願,將他們安葬在北京。回想起母親每次回北京都要去北海公園,慢慢走,慢慢看,洪孟啟心中五味俱陳,「她小時候在這裡划船、溜冰,她在回憶她的青春,那一代的中國傳統女性都很內斂,心裡再有痛也不講出來」。

        儘管在臺灣學界和政界發展,但洪孟啟在很長時間內總有一種不被認同的感覺,「就算你再賣力做事,有些人還是不認為你是自己人,雖然嘴巴上不講,但是感覺得出來」。

        開講座、看書、寫書,退休後的洪孟啟回歸學者生活,最大的樂趣就是可以看自己想看的書。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包括講話方式、表達和應對的方式。臺灣人整體比較溫潤,沒那麼衝,守規矩。」對於兩岸的文化差異,洪孟啟能感覺到一些,但認為「不是很強烈」。

        洪孟啟記得,十幾年前在北京和朋友聚餐,朋友對服務員不太客氣,他私下勸對方,「越有地位越要謙虛甚至低聲下氣,人家才看得起你。

       「現在改善很多了。」洪孟啟笑著說,剛回來時覺得大陸有點「粗裡粗氣」,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準和文化素養的提升,兩岸文化差異在不斷縮小。

  

        2019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的主題是「數位化時代出版傳媒業的現狀與未來」,在洪孟啟看來,兩岸文化產業各有所長,「大陸執行力強,格局大,只要認準了就敢下手,一個項目動輒要賺上億甚至十幾億元;臺灣一本書出來能賣1萬本就偷笑了,電影能賣1個億已經高興得要死。」

       他解釋道,臺灣地方小,為了求生存必須不斷變化,因此文化產業具有多元性,而且臺灣民眾胃口很「刁」,必須要很精緻、有創意才能吸引人。

       「臺灣現在沒有發展,很多年輕人走投無路。」洪孟啟常常鼓勵學生們不要放棄自己的志向,不要只想讓老爸老媽出幾十萬元開個小咖啡館或奶茶店。他認為大陸有可能成為臺灣年輕人創業的熱土,如此也有利於兩岸文化共融。 

       民進黨當局近年來不斷刻意汙名化大陸,篡改歷史教科書,令洪孟啟頗為擔憂,「儘管外省人和臺灣人原本已經融合得很好,但有人挑撥的時候,那種惡的一面就出來了」。

       在洪孟啟看來,臺灣的中華文化背景是再想去也去不掉的,「以前日據時期,日本人不準臺灣人讀漢學,很多人偷偷地讀;現在民進黨不讓小孩子了解中華文化,將來會有很多人偷偷地學。民進黨一直想廢除作文,但不會成功,不管怎麼樣,這是血液裡丟不掉的基因」。    

相關焦點

  • 大陸企業攜手臺灣藝術大學 共同傳承中華文化
    (右四)一行,在深圳匯德豐集團董事長藍海(左二)等人的陪同下,拜會中華文化促進會,就兩岸如何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等議題與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右五)進行交流。 陳小願 攝    3月26日,臺灣藝術大學校長謝顒丞(左五)一行,在深圳匯德豐集團董事長藍海(右二)等人的陪同下,拜會中華文化促進會,就兩岸如何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等議題與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右四)進行交流。
  • 溫哥華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
    8月8日上午,嘉賓雲集在溫哥華 UBC 大學亞洲中心,共同見證溫哥華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暨「絕色風荷」文化藝術活動的亮麗綻放。中國駐溫哥華總領事劉菲、加拿大聯邦多元文化部長傑森·康尼等多名當地政要名流出席了這次活動的盛大開幕式。  出席本次基金會成立慶典和絕色風荷活動開幕式的嘉賓有中國中央美院原院長潘公凱,著名畫家周士心,著名詩人洛夫,潘天壽基金會會長、著名畫家勵國儀,溫哥華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主席陳建春、常務副主席周嶽平和陳榮華、副主席鄭偉平等。
  • 臺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會長、電視劇《王道劍》原著作者...
    臺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會長、電視劇《王道劍》原著作者劉兆玄先生一行蒞臨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2019年01月31日 22:42:00來源: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 鄭成功文武治臺灣 傳承中華文化
    幾經談判,荷蘭大員當局終於1662年陽曆2月9日(南明永曆15年12月20日)向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結束了荷蘭38年的殖民統治。發展臺灣經濟並傳承中華文化農業發展鄭成功堪稱文武雙全,有膽有識的指揮家,他在中華文化的滋潤中成長,對中國的歷史事件、文化史實十分通曉,深知農業生產、糧食收成對鞏固政權的重要作用。他說:「凡治國治家,以食為先;苟家無食,雖親如父子夫婦,亦難以和其家,苟國地食,雖有忠君愛國之士,亦難以治其國。」因此他在軍隊中實施「屯田」制,讓一部份將士先期進行墾植作業。
  • 謝湜: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內化在我們的教育之中
    百歲翻譯泰鬥許淵衝、著名作家馮驥才等致力於中華文化傳承的傑出人士,中華文化促進會、中國文化書院等機構,電視劇《清平樂》、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戴老師魔性詩詞課》、凱叔講故事·國學系列音頻等項目獲得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24部學術著作獲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本屆國學大典增設的國學新秀獎則由10位優秀青年學者共享殊榮。
  • 收藏家魏道林的傳奇人生:弘揚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自幼受父輩薰陶,喜愛中華歷史文化,又因祖輩的收藏讓自己人生變得豐富多彩,參加工作後因喜愛收藏與研究,毅然放棄了優厚薪酬的固定職業投身商海創業,事業成功之後,全身心發展收藏事業,先後創辦了蕪湖捨得堂古玩藝術品收藏館和蕪湖市鳩茲藝術館。現已入藏各類藏品達到了萬件以上,收藏與研究的門類廣泛。
  •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與深圳關愛基金會「牽手」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與深圳市關愛行動公益基金會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攝影:讀特記者 楊少昆 通訊員 陽海軍)5月27日,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與深圳市關愛行動公益基金會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打造「文化+公益」「藝術+扶貧」等模式,加強文化保護、藝術扶貧等領域的合作。
  •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辦「2012兩岸人文對話」——溝通與交融之道
    2012年初,中華文化促進會與臺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在共同推進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宗旨下,就合作舉辦年度性高端文化論壇達成共識:取名「兩岸人文對話」,邀集兩岸專家學者以中華文化視角,對兩岸共同關心的世界議題和普適價值進行探討。
  • 上海淵雷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大會歡迎辭
    無論在抗戰期間創設了陪都文化中心——缽水齋,還是在遠謫東北時籌建了中國最高規格的大學博物館——哈師大文博館,淵雷先生都在為了「傳承優秀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而不斷的奮鬥!」我想這也就是我們發起設立「上海淵雷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初衷吧。
  • 不一樣的臺灣之旅 | 臺灣的傳承與創新
    ,從工廠基層鍛鍊到成為JM Eagle的董事長,從臺灣的家族傳承到歐洲的家族傳承,從家族企業的長期規劃到企業員工管理。 兩岸一家親 兩岸同源一脈,血濃於水臺灣是中華文化保留最好的地方,文化底蘊深厚,值得稱道,但臺灣文化的發展也經歷了時間的沉澱。兩岸之間,是一家人,是親人。
  • 再現盟書價值 校園文化傳承 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春秋盟書文物捐贈...
    依據習近平總書記「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的指示精神,大學舉行了這次文物捐贈會議。董書記首先介紹了國科大教育基金會發展歷程與情況,並講到:本次春秋盟書研究發展基金捐贈,不僅是對考古和藝術研究工作的支持,更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國科大教育基金會將用好這筆善款,同時,希望通過此次捐贈,啟動春秋盟書的深入、系統研究,讓收藏在我校的文物、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為國家培養一流的科學與藝術融合的創造性人才。
  • 任重道遠,華裔名廚譚榮輝成為中華美食傳承協會榮譽顧問
    提到手藝人,就會聯想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餐與中醫類似,有價值的是目前這些鳳毛麟角的大師。比傳授技藝更重要的,是講述他們對於中餐的理解和傳承,深層次的則是對中餐文化的體悟。CFHA中華美食傳承協會在傳承、發揚中餐美食文化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但深知中餐文化傳承任重而道遠。
  • 【專訪】田豐:堅定文化自信,傳遞中華魅力
    田豐,海南影視音樂製作人,中華文化世界傳播音樂盛典【絲路中國】總導演;巴拿馬春晚終生榮譽總導演;巴拿馬春晚世界博覽會執行總監;邁阿密達德學院世界語言系客座教授;2008國務院刊物《今日中國論壇》專訪人物;其他代表作品:中華情全球推廣作品《華夏一家親》;流行音樂作品:《如果你是我眼中的一滴淚》、《香菸愛上火柴》、《花蝴蝶》、《讓我傷心的玫瑰》(和著名歌手陳瑞合唱)、《楚漢傳奇》、《海南歡迎你
  • 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文化的傳承發揚者
    市發展改革委黨委委員雷光裕為全體黨員講授題為《牢固樹立文化自信,提升黨員素質素養》的主題黨課,他以書法藝術鑑賞為切入點,號召黨員幹部傳承發揚傳統文化,堅定樹立文化自信。市重點中心黨支部書記歐儉平主持學習活動,機關四支部書記韋春望傳達有關文件精神並做工作部署。雷光裕在講課中強調,文化的核心是哲學,哲學的核心是書法。
  • 我們接續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本文轉自【光明網】;版首語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2020年,傳統文化工作備受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上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2020年,博物館在疫情下主動求變,「雲展覽」破局走紅;2020年,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我國文物追索取得新成果;2020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成為世界第一……2020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火起來」了。
  • 【張瑋珊】文化自信與中華復興── 認識中國、認識臺灣、認識自己
    不過很顯然這樣的基礎在當前不管是中國大陸還是臺灣社會,都面臨重重的危機及挑戰。這次受邀參與12月17至19日於廈門舉行的「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中華文化傳承與當代青年擔當」盛會,其主軸設定在三大背景下──全球化浪潮、新媒體時代及兩岸新形勢──中華文化傳承發展面臨的挑戰,以下為我對這一主題的看法。
  • 「親情中華」再訪臺灣 精彩演出傳親情
    臺灣「中國青年大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鍾桂由衷歡迎藝術團到訪並期待此行後續的幾場精彩演出,她在致辭中表示,兩岸有著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祖的「五同」,希望以後不斷加強文化交流,共同傳承維護中華文化,心手相連共創美好未來。     藝術團團長、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部長劉奇代表中國僑聯,對臺灣同胞的大力支持和熱情接待表示感謝。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暨兩岸藝術家論壇成功舉辦
    2020年11月24日至25日,由北京大學主辦,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合辦,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研究室和文旅部·北京大學兩岸文化研究基地承辦的「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大廳舉行。